?

先秦諸子“民心”說內涵之差異

2017-07-31 20:46江詠
博覽群書·教育 2017年5期
關鍵詞:先秦民心

江詠

摘 要:“順民心”,安撫百姓,使百姓來歸,是先秦諸子學說中時常出現的重要思想。儒、道、墨,都將“順民心”作為能否治理好國家的依據之一。但他們提到順民心,一般都是概括性的,而沒有明確指出“民心”、“民意”的具體內涵是指什么。本文主要從他們的文本中找到關于人民意愿的描寫,以辨析“民心”、“民意”在他們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正確理解各家民心之內涵,有利于理解他們不同政治學說產生的原因。

關鍵詞:先秦;子學;民心

先秦諸子對于如何治理國家制定了許多的方法和原則,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順民心”。不同階級的身份,使他們對于“民心”的理解有所不同。然而,他們沒有辨析“民心”的意涵,只是將其作為一個理所當然的依據。對“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們對于如何治理國家產生了不同意見。

關于“民心”的意涵,王帆在《先秦“民心”概念研究》中,對“民”的范圍進行了辨析,在春秋戰國時期,“民”的范圍應是指“國人”——宗族之人(包括貴族),或者“庶人”——社會上所有的一般民眾;本文所討論的“民”的范圍包括國人與庶人。對於政治影響力較大的是宗族,卿、大夫有時可以左右朝政,影響太子廢立等重要問題。但是在戰國時期,從“外國”而來的民眾,也成為統治者看重的力量。梁惠王問孟子,“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這里的“民”,就是“外國人”,沒有宗族關係的民眾。所以,本文將“民”的範圍囊括國人與庶人,既包括宗族貴族,也包括普通民眾。

管子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边@里的“民心”意涵就是百姓的願望?!绊樏裥摹笔窍惹刂T子經常討論的話題,但他們代表了不同階級的利益,處於不同的時代背景當中,對于“人民的願望”理解并不一致。本文選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為代表,尋找他們文本中對于“人民意愿”、“人民需求”的相關描寫,以獲知他們對于如何獲得“民心”的理解。

一、儒家之民心:富與禮

在《論語》當中,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子貢問政??鬃印白闶?,足兵,民信之矣?!薄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子路問孔子:“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民無所措手足?!?/p>

孔子對于樊遲問務農之事,發出這樣的感慨:“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p>

孔子說:“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鈞,不患貧而患不安。葢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如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p>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p>

可見,孔子對于“民心”的理解,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富”,一個是“禮”?!岸Y”象征著一種規范,是一種社會的秩序,它也代表著“信”,是百姓對于統治者的信心,也就是統治者的信用,是百姓遵守社會等級與統治者愛護百姓的一種約定??鬃诱J為,百姓對于統治者的信心,對于社會秩序的信心決定了他們是否愿意來到這個國家,所以他認為用德和禮來治理國家,民眾就會襁負其子而至矣。有了“禮”的保障,百姓來到以后才會長久地在這里住下去,“既來之,則安之?!彼哉f教化民眾懂“禮”,讓民眾知道如何“措手足”,在社會當中應該怎樣行事,是統治者獲得穩固統治、廣泛民眾的保障。而同時,“富”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民眾多起來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要使他們富足,然后才教他們禮節。但是,使百姓富,并不是最終的目的。繁榮的國家,必須到達百姓知禮的高度,這個國家才能接近理想狀態。所以說,孔子的學說是注重政治教化、注重“禮”的學說,他對于“民意”的理解,偏重于“該國家具有穩定的社會秩序這方面?!狈€定的社會秩序,意味著較為公平的勞動分配,相對較少的收入差距,相對公正、不會隨意更改的社會階級待遇,意味著這是一個有理的國度,可以保證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同時,也心服口服,統治者以德、以禮、以信治國,這樣百姓內心就有保障、有尺度。

孔子出身貴族,貴族在滿足衣食的基礎上,對于非精神物質的要求更高一點,因此,孔子認為人的需求不應只滿足于吃飽飯,還要追求個人素質,也希望生活在一個和諧有禮的文明社會當中。

孟子對于“民心”的解釋更為具體?!读夯萃跎稀罚翰贿`農時,榖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材木不可勝用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榖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佼€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

《告子下》記載:孟子對于樂正子將要做魯國的宰相感到高興。公孫丑問他為什么。孟子說:“其為人也好善。好善優于天下也,而況于魯國乎?夫茍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p>

《盡心上》: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大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仁人以為己歸矣?!?/p>

孟子對于“民心”的解釋,貼近人民實際,農民耕種得時,有衣穿,有糧食吃,還有學??梢詫W習長幼之義。同時,他對于“民心”的理解還有一個側重點,就是統治者的德行?!拔鞑起B老者”,德音遠播,所以百姓來歸附他?!昂蒙啤敝麧M天下,無論千里,百姓都會來告之以善。孟子時常給國君直接而明確的建議,施行仁政,一方面,不違農時,使百姓自己能夠富裕、寬綽。一方面,要求統治者自己用仁義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人生來就有“惻隱之心”,具有實行仁義的可能性,所以統治者應該先使自己成為一個仁人。如果統治者有了“仁”的名聲,民意歸附,天下歸心,就可以成為王者。

二、道家之民心:無為與公正

老子對于人民的意愿,并無過多的描寫。但是他有提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p>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p>

老子一向主張“無為”,而他的論述,時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場上。而百姓,在他看來就像“羊”一樣,是可以駕馭驅使的。百姓的心,會被統治者所導向。所以統治者,不能夠使百姓生起異心,“不尚賢,使民不爭?!薄懊裰p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所以輕死”。所以要“絕圣棄智”,無欲無為。百姓的意志,在老子的眼里,是會不斷地變化的,而且并不能自我作出判斷,隨著天下形勢而變化。在老子看來,百姓最舒服的政治姿態,也就是符合“道”運行的政治姿態,是最自然的“太上不知有之”,不被打擾的狀態?!皹闵t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焙线m的位置上做合適的事情,百姓各以其不同的品質,在適合他們的崗位上管理事物,發揮樞紐的作用?!爸未髧襞胄□r”,“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卑傩詹幌M钤谝粋€法令滋彰,統治者個人意志過于強、私欲過于重的國家。希望少征稅少徭邑,少受生產指令的限制,這樣自然就會積累財富。百姓如小魚,不能夠經得起折騰,尤其是農民,所以就要順著他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生產、經營,不要去增加他們的負擔。

老子的民心思想還表現在,希望統治者不要矜功好戰方面。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性,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贝嗽捳\是告誡統治者處于謙卑的地位能夠成為“百谷王”,也能夠反映民眾的意愿在于,統治者不要有過多的抱負,不要太爭強好勝,要“貴以身為天下”,“後其身而身先”。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薄胺蚣驯?,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边@反映了民眾討厭戰爭的狀態,百姓是戰爭中的受害者,因此戰爭乃是“不祥之事”。

此外,在老子看來,人民的愿望還有“公正平等”這個原則。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混其心。圣人皆孩之?!?/p>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p>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p>

也就是圣人、君主,不應該對百姓起分別心,應該一視同仁。百姓愿意生活在這樣一個平等公正的社會當中。

老子是史官,對于歷史規律有更多的掌握,也看到了國君如何處理國政怎樣對民人最有利——順道、自然、公正,而好矜功伐會使百姓遭殃,他看到了理想的“君臣”、“軍民”關系應該處于一個怎么樣的狀態。他并沒有直接說“民心”是怎么樣的,也沒有說要“順應百姓”,但他直接對君主做了設定,要謙卑、無為。正是因為他覺得,這就是百姓的愿望,遵從這些原則,對于君主和百姓最有好處。

三、法家之民心:法令公正

韓非子說:“而聖人者,審于是非之實,察于治亂之情也。故其治國也,正明法,陳嚴刑,將以救平生之亂,去天下之禍。使強不凌弱,眾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長,邊境不侵,君臣相親,父子相保,而無係虜之患?!保ā都榻購s臣》)

韓非子對于君主役使臣子的論述頗多,他是公子,其法制之思想,主要是為君主服務,而非為百姓著想,由此與老子所言稱之“以百姓心為心”的平等之思想不同。在上一段,韓非子討論了他所認為的理想社會。他所認為的理想社會、百姓所希望的理想社會,是君主圣人能夠公正審判是非,不要被自己的親屬、左右近臣所左右,也不要讓君主的嗜好對國家產生影響,不能給機會讓下面的人討好上級,要公正平等,要治亂飭邪,制止淫蕩泛濫。有明法嚴刑可以讓百姓規范自己,杜絕惡的行為,杜絕僭越,使國家富強。這樣才能生活在一個井井有條的社會之中。韓非子是貴族出身,對于百姓的生活并未體貼過多,他所理解的民意,是從理論邏輯出發,去推想的,把行法令,定是非,去奸邪,放在第一。

法家學說在富國強兵方面在短期最有時效性,也積累了大量的從政經驗。管仲被認為是早期法家代表,《管子》雖是後人附益而成,包含了經濟、政治、兵法等內容,其中《牧民》、《權修》、《七法》諸篇,蘊含了較成熟的法家思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其歸入《子部·法家類》。

管子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p>

“錯國于不傾之地,積于不涸之倉,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順民心也。使民于不爭之官。使各為其所長也?!粸椴豢沙烧?,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強民以所惡也。不處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復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則國安。務五谷,則食足。養桑麻,育六畜,則民富,令順民心,則威令行,使民各為其所長,則用備?!保ā赌撩瘛罚?/p>

管子對于人民的意愿非常關注。他認為人民的意愿是統治的基石。統治者要重視人民的意愿,這樣才能夠獲得更好的統治效果,百姓聽話,而且國家富裕。就像柏拉圖《理想國》里面說的,將統治者比作牧羊人,而百姓是羊。只有充分考慮羊群的利益,才能使得牧羊的利益最大化。管子對于人民的意愿細致地考慮到了多個方面,包括,憂勞、貧賤、安危,這些都是百姓在生產勞動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管子不是出于仁義的考慮,而是總體利益的考慮,對于生產的環節細致考量,從雙方的利益出發,最后是為了更好地役使民眾,從而獲得更大利益。

四、墨家之民心:免于饑寒

墨子說:“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惜,三者民之巨患也?!保ā斗菢飞稀罚?/p>

“今唯廢以時則百姓饑寒,凍餒而死者不可勝數?!保ā斗钦小罚?/p>

“而順天鬼百姓之利,則知者之道也。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賞之,鬼審之。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通?!保ā斗钦隆罚?/p>

墨子代表了下層勞動者的利益。他在論述當中,經常用人民死亡來說明儒家過于注重禮、排場,對于人民的損傷,以此來證明,政教不可行。在其它諸子的論述當中,并沒有一家,有如此多的民眾死亡事例。墨子深處人民大眾之中,深知他們的難處,因此,他將他們的難處概括為三點:“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惜?!边@是老百姓最基本的。所以他提出節用、節葬,都是為了提供更多的物質需求,分給其他人,以照顧更多的民眾,滿足更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墨子認為順民心者,能夠得到鬼神的祐助,并以此作為應該愛惜民意的依據。

五、其它

《呂氏春秋·順民篇》提出,“先王順民心,故功名就。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逼浜笈e了越王勾踐感化民心,最終大敗吳國的例子?!秴问洗呵铩返囊馑际?,民心看重統治者的德行。在《左傳》當中,也有諸多弒君篡位而成為君主,最后百姓不附,眾叛親離的例子。

總之,在先秦時期,“民心”的意涵主要包含了三個:一個是百姓自身的安危、貧賤、得失,這是諸家都承認的,而墨家尤為關注;一個是社會的秩序,禮樂制度等等,此為儒家所特倡,道家也崇尚遵循自然之道;三是君主個人的德行,包括墨家、儒家、雜家,都認為個人君主的威信、德行,可以成為百姓民意選擇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4.

[2]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4.

[3]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4.

[4]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第五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4.

[5]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第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4.

[6]王帆.先秦“民心”概念研究 [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

[7]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 [M]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猜你喜歡
先秦民心
黨心民心
“駐”入民心“幫”出實效
讓民心工程贏得民心
先秦“五正色”的數據參數分析
民心
愛有別還是愛無別
試論《國語》所反映的先秦用樂及樂論
理論宣講進塆落 釋疑解惑聚民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