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在唐宋時期文學作品中的形象特點

2017-08-02 09:37李丹偉
東方教育 2017年11期
關鍵詞:文學作品

李丹偉

摘要:豬在今天是俗的象征,主要為我們提供肉及各種肉制品。但早在新石器時期,豬的地位十分尊崇,在祭祀、隨葬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是作為某種崇拜的存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圈養業的大規模出現,使豬在后世出現了不同于之前的形象特點,本文主要通過唐宋時期的文學作品來歸納豬在唐宋時期的形象,并探討這種形象出現的原因。

關鍵詞:豬;唐宋;文學作品;形象特點

在豬的整個形象變化史上,唐宋時期幾乎默契地被人們所忽視,人們大多關注在先秦兩漢及其之前豬表現出來的神性形象和尊貴的地位,唐宋時期較少被提及。而縱觀整個唐宋時期,豬在文學界幾乎無跡可尋,文人沒有專門詠豬的作品傳世。即使是在詩歌空前繁榮的唐代,關于豬的詩歌作品也很少,且多是幾個單字散見于作品中,有的甚至作者和年代已不可靠。通過這些零散的記載,我們仍可以看出豬的一些形象特點,對這些形象的出現進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完善豬的形象發展過程。

一、諷刺時事的代表

唐宋時期,豬的形象在詩歌作品中有朝著低俗方向發展的趨勢,使豬在部分詩歌中成為反面教材的代表。詩人運用“豬”的不雅的形象作比喻來諷刺時事,尤其是用來嘲諷和斥責貪官污吏、昏官、庸官等。如:《選人歌》:“今年選數恰相當,都由座主無文章。案后一腔凍豬肉,所以名為姜侍郎?!?,講一名不懂文學、沒有才華的姜姓官員,卻能做到吏部侍郎這一官職,甚至可以來選拔人才,其可笑程度可見一斑。這里將“凍豬肉”比喻為“姜侍郎”,形象的表現出姜侍郎的呆滯和昏庸,并對此進行了無情的嘲諷。張元一的《嘲武懿宗》寫武則天的侄子武懿宗在率兵20萬去討伐契丹的的路上,被契丹的數千騎兵嚇致退兵的事。詩中說:“忽然逢著賊,騎豬向南趣”,將武懿宗無將領之才且膽小如鼠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在調笑的語氣中,這種諷刺的意味更重。

宋代元好問的《驅豬行》則描寫了農民為保護糧食“驅豬”的艱辛過程。該詩看似是在寫豬,寫農民為保護勞動成果與豬作斗爭,但元好問生活的年代實則是敗落不堪,作者通過寫豬對農民糧食的糟蹋,揭露官吏對百姓兇狠貪婪的搜刮、剝削和壓榨?!皟和趁禹殣巯?,此物群豬口中得”,在兒童面前要倍加珍惜的食物,“群豬”卻可以輕易獲得,強烈控訴其不勞而獲的壓榨行為,這里將官吏比喻為豬,其中的憤慨之情溢于言表。

二、愚笨、善惡不識、貪淫的代表

寒山是唐代的一位佛教詩人,佛家的教理最忌諱的便是貪、淫 。在寒山的《詩三百三首》中,他將蕓蕓眾生中的愚昧之人比喻為“貪淫狀若豬”,“好惡總不識,猶如豬與羊”,可見豬在佛教中是極其貪淫、愚昧的代表。韓愈在《符讀書城南》中,論證二人從開始的智力相當,到后來的“清溝”和“污渠”相對再到“龍”與“豬”的分途乃至最后一個成為“馬前卒”,一個成為“公與相”的懸殊差別,引出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就在于“學與不學”,因而造成后天“一賢”、“一愚”。這里的“龍”對應的是“清溝”,而“豬”對應的則是“污渠”,兩者的地位在此處高下立現,豬成為愚笨、懶惰的象征。

三、恬淡、喜慶生活的代表

在古代,農民以農業與畜牧業為主,因而一方面被飼養的豬有一種“萬事不關心”的慵懶的感覺,另一方面牧豬也是恬淡的小農生活的一個反映。唐宋時期豬的這種反映更為明顯,如唐代王績在《田家三首》中記載:“小池聊養鶴,閑田且牧豬”,作者羨慕、向往阮籍、嵇康以及陶淵明的生活方式,喜歡引酒,看書,養鶴放豬,看織婦織布,到農田勞作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而養豬也成為舒適、恬淡生活的一種表現。在《薛記室收過莊見尋率題古意以贈》一詩中,王績再次提到了喜歡陶淵明和公孫弘這種“酌酒”、“牧豬”式的恬淡生活,“常學公孫弘,策杖牧群豬”,他認為喝酒、牧豬就是他們閑適生活的一種體現。

四、祭祀、祭品的代表

在唐宋的文學作品中, 仍然記載了豬作為祭品在祭祀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如陸游的《社肉》:“社日取社豬,燔炙香滿村。饑鴉集街樹,老巫立廟門。雖無牲牢盛,古禮亦略存。醉歸懷余肉,沾遺偏諸孫?!?,描寫的是在“社日”當天殺豬祭祀、分食豬肉的場景,這種祭祀雖然沒有之前“牲宰之盛”那樣浩大的場面,但卻依然保留有“古禮”。而陸游的《游山西村》也是在“春社”日來用豬祭祀待客??梢娯i在這一時期仍然在祭祀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

通過對唐宋時期文學作品中豬的形象的歸納,我們可以看出豬的形象呈現出多方面的特點:首先,豬的一些低俗的特點被人們用來諷刺時事;其次,豬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的更為緊密,人們對豬的了解更為深入,牧豬成為閑適生活的代表;最后,豬依然在祭祀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偟膩碚f豬的形象在這一時期呈現著尊貴與低俗并存的特點,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五、唐宋時期豬的形象出現的原因

豬的形象在唐宋出現尊貴與低俗并存的現象是由于二者的發展來源不同,豬的祭祀特性是沿著新石器時期的祭祀地位一路發展下來的,而它的低俗形象則是隨著圈養業的發展。圈養規模的擴大,人們與豬的聯系日益緊密,對豬的了解日益深入的過程中形成的,我們應對這兩種情況進行區別看待。

1、祭祀、祭品地位的相對固定

豬在祭祀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從新石器時代就已形成并一脈相傳的,早在新石器早期就在出土的墓葬中發現大量豬陪葬、祭祀的情況;紅山文化時期出土的“玉豬龍”更能證明豬的崇高地位,到了先秦時期,各種祭祀活動都離不開豬,用于祭祀的“太牢”、“少勞”中都含有豬這種祭品,兩漢時期也讓死者手里握住玉豬以及各種豬形制品來陪葬,這種祭祀的特性一旦固定下來,在一段時間內很難去輕易改變,因而這一時期的豬仍然保留有一部分祭祀的特性 。

2、豬的畜養規模的擴大

《朝野僉載》中的記載,至少從唐代開始,已出現個體大規模養豬來致富?!缎绿茣けR杞傳》中記載“虢有官豕三千為民患”,說明在唐代曾出現官辦數千頭的養豬場。由此可見,隋唐以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官營和私營都有過大規模養豬?!稏|京夢華錄》記載了開封每天從南薰門趕進豬只的情況,“唯民間所宰豬,須從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萬頭,止數人驅逐,無有亂行者?!闭f明當時城市發展對豬肉的需求程度很大,宋代養豬業發展繁盛。豬的發展規模的壯大,導致豬不再物以稀為貴,成為平民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東西,這種長期的接觸就會造成豬的神秘感的消失,甚至更容易發現圈養豬身上的某些缺點,進而發展成一些反面特性及形象。

豬在唐宋時期的形象特點既有隨著歷史發展延留下來的一部分形象和特性,又有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隨著社會現實的變化而出現的一些新的特點。對于豬在唐宋時期文學作品中形象的研究,對于我們應全面的來看待,給豬在文學和文化史上以正確的定位。

參考文獻:

[1]郭大順. 《龍出遼河源》[M] .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版。

[2]張永江.論紅山諸文化反映的原始宗教信仰〔J〕. 世界宗教研究,1995( 3) 。

[3]李立.東夷族豬崇拜及其相關文化現象(J). 綏化師專學報,1996(4) 。

猜你喜歡
文學作品
如何理解文學作品的多元化
我們為什么要文學
關于文學作品審美結構系統論的研究
我們為什么要文學
我們為什么要文學
我們為什么要文學
針對文學作品賞析中的語言角度分析
文學作品與電影文學作品間的對比分析
高中語文如何拓展學生文學作品的閱讀
文學作品與數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