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藍印花布的技藝傳承與民俗意蘊

2017-08-02 12:23劉雪丹
東方教育 2017年11期
關鍵詞:桐鄉印花布印染

劉雪丹

摘要:本文通過調查浙江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傳承情況,以烏鎮藍印花布為例,分析藍印花布的傳統工藝、圖案特征以及所體現的民俗意蘊,從而明晰對浙江藍印花布生存環境、工藝核心和發展狀況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發現當前傳承中的問題,進一步探究哪些是要著重去保護的,哪些是不能隨意改變的,尋找藍印花布現代與傳統間的結合點不斷探索出其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模式。

關鍵詞:藍印花布技藝傳承民俗意蘊

藍印花布是我國民間傳統工藝印染品,自宋代江南起源后,便流傳至全國各個地區。元代藍印花布傳入浙江,其產地主要集中在桐鄉及烏鎮地區。據記載,元代烏鎮有染坊數十家,以東柵染坊最為有名,明清以后,藍印花布的印染廣泛應用于浙江民間,政府并設有專門的染織局。清光緒年間《石門縣志》記載,其中記錄在冊的染織工匠有十九戶。到了清末民國初,這些以藍印花布為業務的民間染坊遍布各處,其中較為享有盛譽的有:石門的豐同裕染坊、崇福的藍茂豐染坊、烏鎮的宏源泰染坊等。

一、浙江藍印花布的技藝傳承

傳統的藍印花布制作非常環保,其原料是土布,由棉花經過軋棉籽、紡紗線、織棉布三道工序而成。其染料為植物藍草,在春播秋收之后,將葉子浸在石潭中,幾天后去掉腐枝,加入石灰或蛤蜊粉,使之中和沉淀,制成純天然的植物染料。其制作工藝分為紋樣設計、刻花稿、涂花版、拷花、染色、整平、曬干七道工序。

在紋樣設計方面,圖案大多為清代及民國以來流傳在浙江民間的一些吉祥圖式,題材有花草、動物、人物、書畫等。將這些圖案進行刻花稿,通常是用柿漆將6張桑皮紙層疊相裱成1張厚的板子,待干后在上面畫上設計好的圖案,然后用斜口小刀和各種口徑的圓孔小鑿子,把已設計好的圖樣刻出或鑿出,刻好之后,在板子涂一層桐油以增加牢度。然后把已刻成的鏤空花紋板覆在布料上,均勻地涂上一層染漿,用刮刀輕輕刮動,使染漿從花紋板的鏤空處滲入到布料上,拿開樣板后,就可看到布料上染成的花紋了。依此方法,印一段、移一段,待整幅布料印完、藥漿晾干后,再浸到靛青染缸里,攪拌一下,取出、漂清,刮去染漿,這時,一幅藍底白花的藍印花布便告完成。

傳統的藍印花布整個過程純手工制作,環保無污染。手工制作的藍印花布不同于機械性的制作,它更保留了一種手藝人的生活情趣在其中,避免了機械生產的冰冷和了無生趣。

但是隨著工業文明的興起和現代印染技術的發展,采用機器織布和化學染料染色的機印花布開始取代民間手工制作的藍印花布。民國初年,但伴隨化學染料的大量進口和現代印染工業興起,民間的藍印花布染坊便逐年減少。至抗日戰爭前夕,桐鄉崇福、石門、烏鎮、濮院等鎮僅存染坊二十余家。新中國成立前民間染坊已寥寥無幾。直到改革開放以前,有一定規模且堅持藍印花布生產的印染單位只剩下崇福的桐鄉工藝印染廠一家。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傳統手工藝的復興,藍印花布這一傳統產業也得到進一步好轉。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藍印花布印染企業不斷發展擴大。2005年,浙江桐鄉藍印花布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浙江藍印花布的民俗意蘊

一個地域的民間藝術能夠得到長久的傳承,往往和當地的生態環境、民俗文化密切相關,浙江藍印花布的民俗意蘊包含了這一藝術形式在浙江特定的民間文化環境下所帶來的生活意義和社會意義。從廣義上來說,是指浙江藍印花布所產生的一種社會認知。

(一)自然底蘊

浙江烏鎮地處杭嘉湖附近,這里是全國聞名的絲綢故里,桑蠶之鄉,早在宋朝時期,紡織業就已很發達,織造業的興旺發達,為藍印花布的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加之當時崇德地區(今桐鄉)的氣候環境極為適宜可做藍印花布植物染料的藍草生長,且據記載“藍草”的種植在當地已經十分普遍,于是這一切都為藍印花布在此地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明清時期,烏鎮的藍印花布產業已經相當發達,民間以藍印花布制成的頭巾、圍裙、包袱、被子、臺布等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不可或缺。

(二)圖案寓意

浙江烏鎮的藍印花布分為藍底白花和白底蘭花兩種,其花紋大多取自于民間傳說或故事,圖案色彩樸素典雅,具有江南的地方氣息。按照功用,浙江烏鎮的藍印花布分為通用花布和專用花布兩種,通用花布的圖案往往采用連續式的花紋,以便于裁剪,不會造成圖案的殘缺,通常布匹較長,用來做被子、窗簾、或衣服等。而專用花布則根據功用在布匹上印上專有的圖案。它們通常帶有吉祥的寓意。例如“鳳穿牡丹”象征吉祥寶貴;“松鶴延年”寓意長壽;以石榴圖案象征多子;借蓮花和鯉魚的組合圖案寓意“連年有余”;以佛手、桃子、石榴組合的“三多”圖案隱喻多福、多壽、多子;以鴛鴦圖案比喻堅貞的愛情等。

(三)價值底蘊

時至今日,人們在提起烏鎮的時候,連同小橋流水一起想到的還有烏鎮的藍印花布,它更多的象征了江南地域人們的一種生活情趣,承載了千年的江南文化。作為民間手工藝的藍印花布,即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又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是一項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但是伴隨印染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今天生活節奏的越來越快,傳統的純手工的藍印花布正在走向衰退。老的手工藝人慢慢老去,而年輕人由于此產業耗時長,收益小而不愿從事。

因此做好民間藍印花布技藝傳承人相關資料收集及科學系統的技藝整理顯得尤為重要。浙江桐鄉在藍印花布的保護和傳承中,既借助科學技術的運用,也要不失傳統印染技法的特色,同時,政府還加強了對技藝傳承人生存空間的重視,對技藝者有適時的展覽和獎勵,使之得到社會的肯定,這樣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參與其中,從而把這項文化遺產更好的傳承下來。通過宣傳,保護和教育,使更多的人重視這項民間藝術,并且要讓民眾懂得如何去保護并傳承它們,在全社會形成自覺愛護、保護民間文化的風氣。

近年來,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桐鄉的藍印花布不斷尋找新的市場契合點,除了保持自身的“手工藝”外,以發展的眼光展開積極主動的應對措施來改善經營狀況。在保持特色的同時,與當代設計相結合,根據市場需求,推陳出新。

本論文為:浙江傳媒學院2016年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立項項目《浙江藍印花布的技藝傳承與民俗意蘊研究》結題成果,項目批準號ZJ16FY007。

猜你喜歡
桐鄉印花布印染
打造“一企一精品”,柯橋區印染 品牌全媒體推廣活動啟動
家有蟻穴
淺談藍印花布發展特點及其發展對策
工信部批復組建國家先進印染技術創新中心
印染書香
而今邁步從頭越
吳元新藍印花布四代傳承人的故事
桐鄉蠶桑文化的民俗學考察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將申請世遺
南通藍印花布申請世界非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