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審美體驗的性格

2017-08-11 16:18王章超
魅力中國 2016年50期
關鍵詞:交互性審美體驗悟性

摘 要:審美體驗作為一種審美認知方式,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不論中國還是西方,盡管方法各異,但都強調審美體驗的悟性和交互性,這種性格是一種感悟生命的情懷,它一方面追求意蘊的長久性,另一方面也是對審美對象的全方位的直接把握。

關鍵詞:審美體驗 悟性 交互性 審美對象

[1]在“審美”一詞被正式確立起來的現代性中,審美經驗概念的統治地位才得以確立[1]在這一確立過程中,體驗是對審美活動本質的一個說明,是作為主體的人對審美對象(主要指生活)之價值與意義的感悟,與人的生命存在直接相關。要領悟生命以及世界的意義,審美體驗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是人與世界交互的紐帶。審美作為一種把握世界的方式,說到底就是一種“悟”和主客體之間的“交互性”,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審美體驗是一種感悟生命的情懷

體驗作為一種認知方式,在中西方出現的歷史都比較早。古希臘的柏拉圖最早地看到了體驗和審美之間的關系,在《伊安》篇中,他就提出了在文學批評中要對文本加以細細地體驗。他說:“頌詩人要把詩人的意思說出來”[2]當然柏拉圖強調的是欣賞者對創作者的理解和體會。

西方的體驗觀念到了近現代發達起來,日益受到重視,根據H·G·伽達默爾的考察,在德意志文獻中,“體驗”一詞在19世紀70年代就是一個與“經歷”相區別的用詞?!绑w驗”的德語原文為“Erlebnis”即“經歷”的名詞化。而“erleben”又是“Leben”即生命、生存、生活(相當于英語中的life、live、living)的動詞化。其變遷過程為:Leben→erleben→Erlebnis。①顯然,“體驗是一種跟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經歷。后來,“體驗”一詞在狄爾泰那里得到了較為明確的闡述。他認為對生命和生活的本體的認識應該有自己特有的認知方式,他把這種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學認識論的方式稱為“體驗”,他是這樣說的:“理解和解釋是應用于精神科學的方法”[3]并認為這種理解和解釋首先是一種主觀的體驗。

總起來說,狄爾泰所講的“體驗”是和生命、生活共生的,不可分離的,是對生命、生活的“理解和解釋”,另外體驗還是內在性的,是從生活著的個體的內在感受生發出的。而到了現象學,“體驗“便獲得更深刻的哲學意義。胡塞爾把 “體驗”納入“意向性結構”,據此,主體和客體的區分便同時消融在“體驗”中,是一種對生命及其無限性的整體的參悟和穿透。

而在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同樣存在著強烈的體驗色彩,無論是接受還是創作,都注重體驗和感悟。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第十六章)就是一種感悟的方法。莊子在《大宗師》篇中提出要“外生”,就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也是一種對生命的感悟體驗。魏晉時期的宗炳提出“澄懷味象”(《畫山水序》)“懷”、“象”分別代表的是身體和世界,意即這種審美觀照的實質乃是對人生和宇宙的本體的觀照,同樣是對生命的一種感悟。由此可見,中國的“體驗論”具有更高的層次,有對宇宙生命的感悟和體驗。

審美體驗是一種感悟生命的情懷,那么,我們應怎么理解這種生命呢?我們認為這種生命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哲學范疇。它不僅指作者主體的生命存在,還包括一切有生命的自然現象和無生物性生命的,但卻處在重生不息的創造與勞動狀態的自然界。就是說,這種生命類似于中國道家所說的“道”、“氣”,對生命的感悟當然包括對宇宙生命的感悟,即對世間萬象的生命感悟。

二、審美體驗追求一種意蘊的長久性,也是對對象的長期浸潤過程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體驗”范疇產生之初,它就跟對時間意識的特別強調密切相關:體驗是在永恒的,無限的時間中的“經歷”,對歷史的兩頭(起點和終點)完全開放的。體驗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只要對象存在著,對它的體驗也就在進行。體驗是一種永無休止的過程,只要興趣存在,體驗也就存在。在體驗中的反復品味、玩味,逐步達到一種深邃的境界,從而進入到生命的廣闊自由天地中。這時,永恒的時間超越了有限的時間,體驗到生命向無限奔去??鬃勇劇吧亍倍叭虏恢馕丁?,達到了一種入定的境界。

宋朝的大儒朱熹提出了“涵泳說”,意指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應該沉潛其中,反復玩味才能獲得其中的真正含義。他在《詩集傳序》中自述研究《詩經》的方法就是“于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記之,諷泳以昌之,涵濡以體之”(《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四),這里的“涵濡”就是強調全身心的投入,與對象融為一體,細細品嚼,慢慢體味,才能真正領會文本蘊含的深意。朱熹反對的是對作品淺嘗輒止的理解,提倡不間斷地投身其中,只有這樣,對作品的理解才算完整,所獲得的認識才算是可信的。

伽達默爾曾經說過“如果某個東西不僅被經歷過,而且它的經歷存在還獲得了一種使自身具有繼續存在意義的特征,那么這個東西就屬于體驗”[4]伽達默爾在這里強調的同樣是體驗的持續性特征,體驗是無時不在進行的,沒有體驗,就沒有審美活動的發生

三、審美體驗是一種對對象的全方位、整體式的直接把握和超越

伽達默爾在解釋“體驗”概念是說:“體驗”一詞的構造是以下面兩個方面為依據的:其一,體驗是是一種直接性的,這種直接性是在所有解釋、處理或傳達之前發生的;其二,體驗是從直接性中獲得的收獲,也就是說,它是直接性所留存下來的結果,即體驗是非間接性獲知的結果,它要求意識直接與對象同一,而摒棄任何中介的、外在的東西,具有不可分析、不可判斷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依伽達默爾所說“是指感性現象與超感性意義的合一狀態”[5]體驗是對本質的瞬間把握,既有形象的個別性,又具概念的普遍性?!八侨绱说鼐唧w,僅其本身就完全和形象一樣,但是,它又是如此地抽象和富有含義,就如同概念一樣”[6]這種“把握(體驗)是抽象和具體、個別和普遍性的高度統一。

也就是說,在這種把握中,是“主體在意象中對存在的自由體驗,其特征在與同現實時空的悖離”[7]是一種對現實的中斷,從而更快地進入到對現實的自由體驗,在擺脫現實境況的進程里,意識實際上已經建構了意象的虛幻世界,感受到對其中所呈現出來的自我與世界的直接同一。

上文提到的實際上就是一種審美感興,而“感興”的出現,也就是意識對實在的超越由來已久??鬃釉谡劦皆姷淖饔檬翘岬酱笾摹芭d”、“觀”、“群”、“怨”說(見《論語·陽貨》)?!芭d”,朱熹的解釋是“感發志意”,就是說,詩歌可以是欣賞者的精神感動奮發,進而引發欣賞者無窮的想象和聯想,從而超越了審美形象自身。一朵花的審美形象或一首詩的審美意象超越了這朵花或這首詩的實在具象的自然性和靜止性,是對對象的實在性的超越,建立了一個幻想的天國,里面充斥著各類的二律背反,包括抽象和具體,普遍和個別,一般和特殊,理性和感性,精神和物質,從而獲得的是一種全新的認知和感受。無論是形象還是意蘊,都不僅僅滿足于形象本身。再者,由于主體全身心地投入,主體也獲得了提升。

總之,審美體驗是整個審美心理過程的中心環節,體驗著就是生活著,在審美體驗中,人的外在生活變成了人的內在生活,而且對象的生活也變成了人自身的時候,生活即體驗,體驗即審美,人的一切外在現實變成了自身生命活動的現實。它包括內在生活和外在生活以及整個生活關聯域的透視,具有一種對生活的巨大穿透力。

作者簡介

王章超(1982.03-)漢族,河北大名人,現為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群眾藝術館館員,現主要從事群眾文藝創作與輔導,主要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當代大眾文化等。

猜你喜歡
交互性審美體驗悟性
淺談審美教育在中學音樂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新媒體語境下藝術傳播的發展及城市運用探究
數字化城市公共藝術交互性內涵研究
多媒體技術項目制作實例剖析
關注審美體驗,讓閱讀變為“悅讀”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審美體驗教學分析
生活的悟性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記性與悟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