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末以來歐洲聯盟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及空間分異

2017-08-16 18:18蔡永龍陳忠暖梅茂婷
世界地理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歐洲聯盟

蔡永龍 陳忠暖 梅茂婷

摘 要:歐盟在經歷了90年代中后期經濟的短暫較快增長后,區域內部經濟發展受到了顯著影響。因此,本文以歐盟28個成員國為例,運用泰爾指數分解分析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歐盟區域經濟差異的演變特征,運用反距離權重插值法探討差異演變的空間分異格局。結果表明:(1)1995年~2015年間,歐盟經濟發展的泰爾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區域差異擴大。區域差異演變分為三個階段:1995年~1999年的低差異緩慢縮小階段;2000年~2008年的高差異緩慢縮小階段;2009年~2015年的均衡發展階段;(2)歐盟經濟發展的組間泰爾指數總體呈平穩波動小幅下降趨勢,不同時期變化的幅度與趨勢不同。組間差異演變分為三個階段:1995年~2000年的區域間差異擴大階段,2000年~2009年的區域間差異縮小階段,2009年~2015年的區域間差異擴大階段。北歐區域經濟差異趨于穩定的均衡狀態,南歐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差異逐步緩慢縮小。中歐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差異在逐步緩慢縮小。東歐地區的組內經濟差異可以分為“擴大—平穩—縮小—平穩”四個階段。西歐地區的組內經濟差異可以劃分為“緩慢縮小—均衡發展”兩個階段;(3)歐盟區域差異格局由極化發展的空間格局向均衡的空間格局轉變,格局轉變不顯著,總體呈現以西歐國家為第一圈層、北歐和南歐為第二圈層、東歐和中歐為第三圈層的圈層式遞減的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關鍵詞:歐洲聯盟;區域經濟差異;泰爾指數分解;反距離權重插值;空間分異

中圖分類號:K901 文獻標識碼:A

歐盟成立以來實施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措施,加快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步伐,提高了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新成員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使得歐盟(European Union)成為世界區域一體化組織中一體化程度最高、影響最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1]。此外,《歐洲聯盟條約》 中明確提出了縮小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差距作為歐盟經濟和社會的主要目標,并在原來的地區發展政策性援助的基礎上設立了兩項基金:結構基金(Structural Fund)和凝聚力基金( Cohesion Fund )以解決歐盟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扶持落后地區的發展, 加強歐洲共同體國家之間的經濟和社會凝聚力,促進內部統一市場的建設[2]。但是,經歷了90年代中后期經濟的短暫較快增長后,歐盟經濟很快“變臉”,并一直愁云緊鎖;歐盟內部國家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經濟回升有快有慢[3,4]。因此,本文選擇歐盟28國(2016年6月23日前)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其內部經濟發展的變動趨勢。

關于歐盟區域經濟差異的研究,學術成果已有很多。有學者認為,隨著新成員國的加入,歐盟內部區域經濟發展差異逐步擴大,原因是新加入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所致[5]。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也成為學者研究的重要視角,有學者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增長的趨同,認為非歐盟國家與歐盟國家不存在趨同關系,成員國之間制度、貿易與投資等全方位的一體化是促進經濟增長趨同的原因[1]。此外,通過比較歐洲一體化、區域經濟差異與經濟趨同的關系,認為制度趨同是經濟趨同的基礎,落后國家人均物資資本和人均技術資本的增加以及來自歐盟發達地區的技術擴散是促進經濟趨同的重要因素。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特征是有關國家通過簽署條約、協議或特殊的安排來實現地區性的經濟融合,是一種國家之間的經濟聯合形式[6]。對于集團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學的學科視角為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原因及機制的分析與探討提供了基礎。因此,學者從區域經濟學的學科視角出發,對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具體實現形式、差距產生的原因、區域政策等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與探討[7],認為歐盟部分成員國的福利政策與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政府長期過度舉債,歐元區的制度性曲線,導致了歐債危機的發生,影響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對于歐債危機等大事件的研究,學者主要分析歐債危機、金融危機、金融與財政危機等大事件對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研究表明歐盟作為當前世界發展較為成功的一體化組織,金融危機對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呈現機遇多于挑戰的現象[8-10]。

關于歐盟經濟發展差異的研究,也有學者通過對比不同經濟體,分析其不同經濟體在經濟一體化、區域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差異與不同。學者通過比較東盟、北美自由貿易區與歐盟三者之間的影響因素,認為影響區域經濟合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經濟、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政治文化因素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有莫大的關系,文化相近的國家更容易合作,因為共同文化產生的認同感、凝聚力能使區域合作組織更加團結[11-13]。也有國外學者比較并分析歐洲聯盟和西非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區域經濟差異存在的異同點[14]。還有學者分析別國政策制定對經濟體的影響,如CJ Anderson等學者就分析了美國政策對歐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15,16],并論證其政策對歐盟經濟一體化影響的利弊[17]。

大量的研究是從歐盟成員國的加入對歐盟區域經濟差異產生影響的角度展開分析與探討,從經濟增長與經濟一體化二者關系的角度實證分析其原因與機制。而基于時間序列數據探究其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從地理學的空間視角分析其空間格局的演變更少。因此本文利用世界銀行(World Bank)公布的最新數據,從地理學視角,采用泰爾指數分解探究歐盟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演變特征,運用ArcGIS空間分析模塊中的反距離權重插值法(IDW)分析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空間格局。以期對歐盟區域經濟差異進展提供理論上的補充,為中國經濟進入歐盟發展同期階段提供實踐上的指導。

1 研究區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本研究數據截止到2015年,期間內歐盟成員國共計28個,包括北歐的丹麥、瑞典和芬蘭,南歐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意大利、馬耳他、塞浦路斯、西班牙和葡萄牙,西歐的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中歐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和奧地利,東歐的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2015年,歐盟經濟總量為16.22萬億美元,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2 數據來源

若文中無特殊說明,數據均來源于世界銀行(World Bank)公布的最新數據。人均GDP數據采用現價(美元)方式統計,這樣的數據獲取方式使得不同國家同一年份的數據具有可比性,有利于28國在不同年份的縱向比較。

2 研究方法

2.1 泰爾指數分解

泰爾指數是由泰爾(Theil)利用信息理論中的熵來計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的,泰爾指數越大,差距越大。用泰爾指數衡量不平等的一個最大優點是,它可以衡量組內差距和組間差距對總差距的貢獻。同時組內差距還可以被分解為各組內部差距之和。泰爾指數的另—個優點是充分考慮到人口的作用。其計算公式如下:

以上公式實際上適用于進行了兩次分組的數據,即每一基本收入單元中又分為若干亞收入單元。公式(4)計算的是歐盟全域整體泰爾指數,公式(5)計算的是歐盟五大區域組間泰爾指數,公式(6)計算的是歐盟五大區域組內泰爾指數,公式(7)計算的是每一個基本收入單元內泰爾指數。Yi、Ni代表第i基本收入單元的總收入和總人口,Yij、Nij代表基本收入單元中的亞收入單元的收入和人口[18]。

2.2 反距離權重插值法

反距離權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是基于Tobler定理提出的一種簡單的插值方法。其原理是通過計算未測量點附近各個點的測量值的加權平均來進行插值,根據空間自相關原理,在空間上越靠近的事物或現象就越相似,則其在最近點處取得的權值越大。因此,IDW在鄰近范圍內插值誤差對空間位置有著較強的依賴關系。

式中,ZO為O點的估計值;Zi為控制點的值;di為控制點i與點O間的距離;n為在估算中用到的控制點數目;r為指定的冪數[19]。根據劉光孟等對反距離權重插值因子對插值誤差的影響分析,認為權重的冪數越大,權值越小,整體的單位權重誤差也越大,從而整體精度越差,而隨著搜索半徑的增大,即數據點密度越大,得到的插值結果更好[20]。因為研究歐盟區域經濟差異的國家達28個,數據點充足,搜索半徑較大,精度較大,所以運用反距離權重插值法分析歐盟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演變的空間格局。此外,運用反距離權重插值法刻畫歐盟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空間格局,精度能夠較好地匹配研究問題。

3 歐盟區域差異測度分析

3.1 區域總差異測度分析

根據公式(1)計算出1995年~2015年歐盟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泰爾指數(表1)。1995年~2015年間,歐盟經濟發展的泰爾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由0.06355增至0.082166,但在不同時期變化幅度與趨勢不同(圖1)。結合圖1,可以將歐盟近21年的區域差異演變分為三個階段:1995年~1999年的區域低差異緩慢縮小階段;2000年~2008年的區域高差異緩慢縮小階段;2009年~2015年的均衡發展階段。

3.2 北歐、南歐、西歐、中歐與東歐五大區域間差異

根據泰爾指數具有地區構成的分解性,根據公式(2)對歐盟的區域總差異進一步空間分解,即將區域總差異分解成北歐、南歐、西歐和東歐分區域差異。從表1可以看出,1995年~2015年間,歐盟經濟發展的組間泰爾指數總體呈平穩波動小幅下降趨勢,但在不同時期變化幅度與趨勢不同。1995年~2000年,組間泰爾指數由0.039635增至0.044689,區域間差異逐漸擴大;2000年~2009年,組間泰爾指數由0.044689降至0.0021366,2000年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區域間差異最大的時間節點;2009年組間泰爾指數達到最小值以后,2009年~2015年組間泰爾指數由0.021366增至0.033597。結合圖2,可以將組間差異的變化趨勢分為三個階段:1995年~2000年的區域間差異擴大階段,2000年~2009年的區域間差異縮小階段,2009年~2015年的區域間差異擴大階段。

從組間泰爾指數占歐盟區域總差異比重的變化趨勢看,總體趨于穩定,比重值位于25%~41%之間。1995年五大區域間差異占歐盟區域總差異的比重為29.46%,2015年增至40.89%(圖2)。1995年~1999年,組間泰爾指數及其占區域總差異的比重由29.46%增至36.91%,說明區域間差異在不斷擴大;1999年~2003年,比重由36.91%下降到29.02%,區域間差異逐步縮??;2003年~2007年,比重由29.02%增至33.73,區域差異逐步擴大;2007年~2009年間,比重由33.73%降至25.50%,區域間差異縮小,2009年為近21年區域間差異最小的時間節點;2009年~2015年,比重由25.50%增至40.89%,區域間差異不斷擴大,2015年區域差異最大。

3.3 北歐、南歐、西歐、中歐與東歐五大區域組內差異

根據公式(3)計算出1995年~2015年歐盟五大區域經濟發展的組內泰爾指數(表1,圖3)。北歐組內泰爾指數由0.008422降至0.003517,在0.002~0.009之間波動,波動幅度較小,說明北歐區域經濟差異趨于均衡。1995年~2015年,南歐組內泰爾指數由0.175856降至0.070921,變化斜率為-0.20987,表明南歐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差異在逐步緩慢縮小。西歐組內泰爾指數由0.044927降至0.007514,不同年份的組內泰爾指數變化存在差異,波動性較大。1995年~1999年,組內泰爾指數由0.044927降至0.000147,年均降幅為0.011195,是總體年均降幅6.2倍,說明該階段是西歐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縮小最顯著的時間段,1999年為近21年西歐國家區域差異最小的一年;2000年~2015年,由0.003731增至0.007514。從以上分析可以總結出,西歐地區的組內經濟差異可以劃分為“緩慢縮小—均衡發展”兩個階段。中歐組內泰爾指數由0.276749降至0.119039,年均降幅為0.0078,變化斜率為-0.31542,表明中歐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差異在逐步緩慢縮小。東歐組內泰爾指數由0.008804降至0.004239,年均降幅為0.00023。雖然東歐組內泰爾指數總體趨勢趨于減小,但年際波動性較大。1995年~1997年間,組內泰爾指數出現了最大值(0.010761),是最低年份2008年(0.002733)的3.9倍;從圖3可以看出,1997年~2007年,東歐組內泰爾指數趨于平穩,說明區域經濟差異趨于穩定均衡狀態;但是,在2008年,出現了一個跳躍節點,泰爾指數降到最小值,是東歐區域經濟差異最小的一年;隨后組內泰爾指數小幅波動,說明東歐區域經濟差異趨于穩定。

4 區域經濟差異空間格局的演變

可視化歐盟28國區域經濟發展指標是探究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空間格局演變的基礎。由于歐盟區域經濟發展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1995年~1999年的低差異緩慢縮小階段;2000年~2008年的高差異緩慢縮小階段;2009年~2015年的均衡發展階段,因此,抽取每一個階段的端點數據所在的年際時間作為分析空間格局演變的時間截面數據。此外,在每一個連續變化的階段內,抽取中間年份作為分析空間格局演變的截面數據,最終共抽取8個時間節點作為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空間格局的截面數據,分別是:1995年、1997年、1999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1年和2015年。通過標準差標準化方法處理28國不同年份的人均GDP數據,并計算不同年份不同國家的泰爾指數值,將分析結果導入ArcMAP,運用反距離權重插值法可視化不同年份的區域差異空間格局(為了比較不同年份的區域差異格局,插值時類別分為14類,主要基于兩點考慮:①不同年份具有可比性;②類別較多能更加精確刻畫空間格局演化趨勢)。

從歐盟區域總差異的測度結果分析得到,1995年~1999年為低差異緩慢縮小階段,結合圖3可以看出,以西歐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向東部、北部、南部緩慢推進,差異緩慢縮小,西歐地區的國家大多是歐盟創始國,經濟發展水平一直是歐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從圖4可以看出,西歐國家中,英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2000年),而西歐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并未發生顯著變化。2000年~2008年為高差異緩慢縮小階段,從圖4可以看出,英國和愛爾蘭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降低(從2004年和2008年兩張圖的顏色對比可以看出色調變淺),同時,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區域向東部、西部、南部緩慢推進。從2011年和2015年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格局中可以看出,深色區域范圍縮小,高值區域緩慢擴張,呈現交錯分布,東歐部分地區或國家呈現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跳躍式節點,促使區域經濟差異趨于均衡。

總體上,歐盟區域差異格局由極化發展的空間格局向均衡的空間格局轉變,但是格局轉變不顯著,總體呈現以西歐國家為第一圈層、北歐和南歐為第二圈層、東歐和中歐為第三圈層的圈層式遞減的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圈層式遞減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與歐洲聯盟的東擴有關,因為從20世紀中葉至今,歐盟先后經歷了 6 次擴充,成員國數量從成立之初的 6國擴大到如今的 28個國家,新加入成員國由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西歐、南歐地區逐步拓展到相對落后的中東歐地區,新加入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滯后是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圈層式遞減的原因所在[1]。

5 結論與討論

文章運用泰爾指數分解公式分析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歐盟區域經濟的差異特征,運用反距離權重插值法探討差異演變的空間格局。分析結果表明,1995年~2015年間,歐盟經濟發展的泰爾指數總體呈上升趨勢,區域差異擴大。區域差異最小的時間節點是1999年;區域差異最大的時間節點是2000年。歐盟近21年的區域差異演變分為三個階段:1995年~1999年的低差異緩慢縮小階段;2000年~2008年的高差異緩慢縮小階段;2009年~2015年的均衡發展階段。歐盟經濟發展的組間泰爾指數總體呈平穩波動小幅下降趨勢,但在不同時期變化幅度與趨勢不同。2000年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區域間差異擴大最大的時間節點;2009年是區域差異最小的年份。組間差異的變化趨勢分為三個階段:1995年~2000年的區域間差異擴大階段,2000年~2009年的區域間差異縮小階段,2009年~2015年的區域間差異擴大階段。從組間泰爾指數占歐盟區域總差異比重的變化趨勢看,區域間差異不斷擴大,2015年區域差異最大。

從五大區域的組內泰爾指數分析得到,北歐區域經濟差異趨于穩定的均衡狀態,但也存在變化顯著的時間節點,2009年是2000年~2015年間組內泰爾指數跳躍性最強的年份,區域差異也是該時間段最大的時間節點。南歐組內泰爾指數總體呈緩慢下滑趨勢,也表明南歐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差異在逐步緩慢縮小。西歐地區的組內經濟差異可以劃分為“緩慢縮小—均衡發展”兩個階段。中歐組內泰爾指數總體呈緩慢下滑趨勢,也表明中歐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差異在逐步緩慢縮小。東歐地區的組內經濟差可以分為“擴大—平穩—縮小—平穩”四個階段。歐盟區域差異格局由極化發展的空間格局向均衡的空間格局轉變,但是格局轉變不顯著,總體呈現以西歐國家為第一圈層、北歐和南歐為第二圈層、東歐和中歐為第三圈層的圈層式遞減的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格局。

文章僅從地理學視角分析了近21年歐盟全域、區域間、區域內的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特征及空間格局,并未探討區域經濟差異存在波動性的原因及機制。雖然已有少量學者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了歐盟區域經濟差異的機制,但是缺乏從地理學視角分析歐盟經濟發展差異的機制。因此,結合地理學的人本主義、地方性、制度流動、行為邏輯等視角,研究歐盟區域經濟發展的演化過程與機制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陳可達,杜德斌,張戰仁. 歐盟一體化與經濟增長趨同研究性研究[J]. 經濟地理,2011,31(4):548-554.

[2] 肖燦夫,舒元,李江濤. 歐洲經濟一體化、區域差距與經濟趨同[J]. 國際貿易問題,2008(11):43-49.

[3] 王升. 歐盟經濟的五大陷阱[J]. 當代世界,2004,06:33-34.

[4] S Tuca. The Stage of the European Unions Economic Recovery[J]. Procedia Economics & Finance,2014,16(2-3):374-380.

[5] 鄧翔,路征. 歐盟經濟趨同分析與我國區域政策選擇[J]. 求索,2009(02):1-4.

[6] 裘元倫,王鶴. 歐盟經濟一體化與世界經濟格局[J]. 世界經濟,1996(11):50-52.

[7] 劉丹. 歐盟一體化進程中的區域經濟差距演變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3.

[8] 李君儒. 淺析歐盟區域經濟治理制度矛盾——以歐債危機為例[J]. 理論界,2013(06):169-171.

[9] 斯迪克·塞雅德,廖凡,周凡淼. 金融與財政危機對歐盟內外區域一體化的影響[J]. 國際法研究,2015,02:35-49.

[10] 劉永軍. 金融危機對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影響[J]. 中外企業家,2009(18):89.

[11] 陸彩麗. 東盟與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差異分析[J]. 經濟視角(上),2013(10):51-53.

[12] 歐定余,毛軍民. 從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J]. 生產力研究,2007(11):69-70+85.

[13] 李瑋. 歐盟與東盟經濟一體化的比較研究[J]. 東南亞縱橫,2004(11):59-63.

[14] Michael M. OGBEIDI. Comparative integration: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 and the economic community of west african states (ecowas)[J].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Research,2010,3(10):478-486.

[15] CJ Anderson,KC Kaltenthaler. The Dynamics of Public Opinion toward European Integration,1973-93[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1996,2(2):175-199.

[16] Smith E O.Germany and the Dynamics of European Economic Integration[J]. 2008.

[17] R Dalimov.The Eu Economic Integration: ‘Pros and ‘Cons[J]. Current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2009(2):14-15.

[18] 范林婭. 中國收入差距不平等狀況的泰爾指數分析[J].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8,24(1):30-37.

[19] 朱選,劉素霞. 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技術[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71-173.

[20] 劉光孟,汪云甲,王允. 反距離權重插值因子對插值誤差影響分析[J].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10,5(11):879-88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since the mid-1990s using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il index,and explore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evolution by using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interpo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5 to 2015, the Theil index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ed an overall upward trend, which meant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being expand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slow-down stage of low difference from 1995 to 1999,the slow-down stage of high difference from 2000 to 2008,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ge from 2009 to 2015; (2)The between-groups Theil index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ed fluctuated and slightly declined trend, which varied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evolu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expansion phas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from 1995 to 2000,the narrowing phas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from 2000 to 2009,and the expansion phas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from 2009 to 2015; (3)The regional different pattern in the European Union is changing from polarized development to the balanced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change is not significant,presented an overall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that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ree circles:the Western Europe lies in the first circle,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Europe are in the second circle,and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Europe are in the third circle. This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supplement to the progr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Key words: European Uni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Theil index; 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interpolati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猜你喜歡
歐洲聯盟
淺議歷史開放性試題的解題
歐盟合作發展模式對我國當前區域性合作的借鑒
19歲的夏天
歐洲聯盟軍事外交及其睦鄰政策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