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老民俗藝術精粹

2017-08-16 04:12潘驥譚亞琴
雕塑 2016年6期
關鍵詞:保護傳承

潘驥 譚亞琴

內容摘要:木作技藝起源甚早,是我國古建筑中很重要的種藝術裝飾手法,在歷史的長河中,由于木質器件易腐朽而不易保存,使傳流下來的物件很少,因此研究它的藝術價值對保護和傳承這種古老的藝術門類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木作、雕藝、保護、傳承

由于中國自古以來的建筑就是以木構房屋為主,因此木作技藝起源甚早,并且極早就有了對木作技藝的分工甚為詳盡明了的史料記載。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工記》,書中將木作進行了分類、分工,內容頗為詳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視為當時顯學的墨家學派,就匯集了諸多匠作藝人,其中以公輸般最富盛名。公輸般被后來世人尊為木作行的祖師爺,即魯班。至北宋李誡主持編著的《營造法式》中記述,木作分為營建房屋梁架的大木作和制作門窗家具的小木作,而木雕大致屬于小木作中的細木作。

中國木雕技藝可推斷的年代,要比木作技藝稍晚一些。目前考古挖掘發現,其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時期中晚期,在浙江余姚良渚新石器文化遺址的挖掘中,即發現有木雕魚等木雕器件。在歷史的長河中,由于木質器件易腐朽而不易保存,使流傳下來的物件很少。木雕是伴隨著人類技術、智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生之物,只是一開始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直到人們有了審美意識,木雕才真正成為了一門藝術形式。

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西北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變遷,民間諸種技藝雖然發端較早,但自北宋后期,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向東、向南遷移,逐漸趨于沒落。而諸種民間技藝中,木作、木雕技發展藝尚平穩,也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風格。在甘肅省臨夏的“河洲木雕”及“天水木雕”較富有代表性,也代表了這一區域木作雕藝較高的水準。天水漆器屬于我國“四大漆器”之一,天水地區(古秦州及附近區域)的木作、木雕在歷史上,由于與周邊地區陜、晉、寧、川交往頻繁,受到這些地區的影響頗大,特別是受山西的影響最大,其遺存下來的建筑雕飾多而精美。木作發展在近現代趨于停滯,近30年以來,逐漸又在民間活躍起來,出現了許多精致靈巧之作。

關于甘谷木作、木雕藝術的發展,相傳早在公元前688年甘谷建縣之時,就發現民間有木雕藝術留存,而且以寺廟木雕居多,此說由于歷史久遠、王朝更迭而不可考證了,但至遲在唐代,甘谷木雕應該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木作技藝的產生應當更早,考古中多有發現,例如與今天甘谷毗鄰的秦安大地灣遺址中的建筑遺跡,基本就見證了中國史前木構房屋從簡陋到復雜的發展歷程。史書中也多有記載,如《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一·居處部九》:“《郡國志》日,秦州俗尚氣力,不恥寇盜,弓馬射獵,以為工能。其居,八板為屋。故《詩》云:‘在其板屋,修我甲兵,及車轔轔,四鐵小戎。皆言田狩之事?!?/p>

地處甘谷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大象山上,舊時就有唐宋時期的木雕作品。毗鄰的麥積山石窟上的諸多北魏時期的崖壁石窟,即是仿木作的營構方式。而在甘谷周邊如清水、會寧等地發現的多處宋金時期的仿木作磚雕古墓,間接地印證了該區域的木作發展水平。在甘谷域內,廟宇殿閣林立,其大多為中國傳統抬梁式木構建筑,而這些廟宇無一不是出于甘谷當地木作藝人之手。在大象山的諸多殿宇中,更有一座祭祀木工祖師爺“魯班”的殿——魯班殿,相傳魯班殿是在大象山建筑全部竣工后,用所剩零塊木料拼湊為梁架而建造的。殿宇結構奇巧,玲瓏剔透,獨具匠心,在寬大致20m左右的大象山山脊上,甘谷匠作藝人將中國殿堂樓閣的多種形式(磚砌牌樓門、歇山卷棚頂、重檐攢尖頂等)完美地融為一體,整體緊湊協調,煞是精巧別致。更有殿閣臨崖懸臂而出,險中帶奇,方寸之間凸顯甘谷匠作藝人的奇思妙想和嫻熟技藝,其技藝亦如魯班殿兩側的楹聯所云“其巧在古以上,所居介常君之間”。魯班殿旁邊,大象山南側山谷間的永明寺,則在肅穆、素雅中顯出渾厚,規模雖然不是很宏大,但整體建筑布置合理、緊湊,中軸線分明,比例協調,勾檐、斗角,與山谷渾為一體,屋脊上置的各種甘谷當地自產的讓他們引以為傲的脊獸仙人,使整個寺廟建筑群在肅穆中不失靈動,亮麗的屋面剪邊,亦使得建筑群在井然有序中更顯生動。

至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出塞,打通了東西通衢的絲綢之路,中原地區與西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起來。地處隴之西的甘谷正好位于中原與少數民族交匯的地區,成為絲綢之路南線的必經之地及中原王朝邊塞重鎮。宋代,這里成為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進行貿易往來的“茶馬大市”。

應該說,古代曾經森林茂密的自然環境及相對接近都城長安的地理條件,為甘谷縣的木作、木雕技藝的發展提供了先天條件,而南來北往的絲綢之路過客,提供給予了甘谷木作雕藝源源不斷的營養。

在隴東南區域,甘谷傳統民間木作藝人以精巧能干而出名,既長于制作梁營屋的大木作,也擅于雕梁制窗的小木作、細木作。其營建的房屋雖并不很宏大,但比例協調、大氣恢宏。制作的門窗、家具既結實耐用,又不失美觀精致。在我們調查過程中發現,在甘谷現存諸多寺廟道觀及殘存的不多的幾座頗為講究的宅院及諸多古典家具木作中,甘谷木作藝人的雕刻技藝嫻熟而精巧,極富西北人氣質中的疏朗流暢。營建的房屋無論寺廟道觀或是居家住宅,體量適宜,雕刻簡約,主題明朗,富有濃郁的生活與地方氣息。他們營構或制作的東西、物件,往往看似普通、樸拙,卻藏露著機巧與智慧。

我們也見到,在甘谷殘存的幾座宅院的房屋窗戶制作中,甘谷木作藝人們常將房子的窗戶外側格窗,做成可靈活拆卸的輕巧形制,以便于室內隨時通風、通氣及打掃;其他區域多將外格窗做得較為厚實,不便于拆卸,或干脆為固定為窗格,由此足見甘谷藝人們的匠心所在。同時他們又將這些技藝如同生命延續一樣,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承了下來。

走南闖北的當代甘谷民間的大量木作藝人,既傳承了甘谷當地的傳統木作及雕刻手法,也汲取了南方藝術雕刻的一些特點,逐漸形成了富有自我特色的木作雕刻技法?;蚝喖s疏朗、生動明快,或雕刻細膩、內容繁雜,或以線條、比例占優,或以雕刻繁難、細致入微取勝??傮w上,甘谷的木作、木雕內容以傳統建筑營造與雕刻、古典家具制作與雕刻等實用性、裝飾性的制作、雕刻為主,兼及制作及雕刻一些裝飾性掛件與小擺件。其雕刻手法既有浮雕,亦有鏤空雕和圓雕,并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使甘谷民間木雕藝術容南兼北,形成了諸多個性風格。

甘谷及周邊區域的木雕中尚有一種特殊雕藝——根雕,是將形態較佳的自然形態樹根進行一定的修飾加工而成的木雕藝術品。其制作原則講究形態自然、師法自然,追求似而不似的自然風格。

在對甘谷民間藝人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甘谷民間活躍著的木作、木雕藝人人數頗多,在當地15個鄉鎮中,均有技藝嫻熟高超的木作藝人。他們并沒有根據大木作和小木作去區分藝人,而是根據藝人的手藝高低,看是否可作為“大匠人”,將木作活分為粗木作和細木作。大匠人一般只承建廟宇殿堂和精細的雕刻,民居建造不大參與。木作藝人中,有以木工為主兼做木雕的,有以木雕為主兼做木活的,純粹以木雕為職業的人數相對較少,這也凸顯了木雕藝人的生存狀況的不易。木雕藝人在技藝傳承上,基本以家族傳承為主,或受家庭的影響較大,個體或幾人的小作坊的經營模式。這些木雕藝人的年齡大致在40歲左右,如劉映吉、馬志剛、李四娃、楊彥芳等。這些匠作藝人從年齡段來說,正是技藝走向成熟發展的時期,若借之以力,則能夠有更大的發展。每位藝人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幾個學徒,弟子們一邊幫忙做活一邊學藝,在管吃、管喝的基礎上,也發一些工資以作零用?,F代社會的發展對這些弟子們的沖擊很大,半途而廢或厭苦而棄業者較多。

改革開放以來,甘谷民間活躍的木雕藝人主要承攬天水地區及附近區域的寺廟建筑木雕裝飾構件的制作和修繕,也有年輕匠人憑著自己的手藝走出了國門。近十年來,甘谷木雕藝人大多發展承做仿古明清家具,生意較為興隆。

甘谷建筑裝飾木雕的主要部位包括梁架、檐板、門柱(甘谷當地木作藝人常說的掌前檐子、走水檐子、抱柱檐子)、窗扇等。題材主要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草龍”(拐子龍)“明八仙”“暗八仙”“福祿壽”“四季花”(春牡、夏蓮、秋菊、冬梅)四君子(梅蘭竹菊)“琴棋書畫”“文房四寶”、山茶、石榴、葡萄、月季、松、卷草以及“松鶴鹿”“麒麟送子”“劉海灑金錢”“八姑獻壽”“東方朔”等民間故事、戲曲人物。其題材、手法與磚雕等民間其他傳統工藝題材頗有相通、相似之處,如雕以“喜鵲鬧梅”寓意“喜上眉梢”,雕以“蝙蝠、鹿、仙鶴”寓意“福祿壽”;雕一只丹頂鶴寓意“一品富貴”;在門扇上雕5只蝙蝠寓意“五福臨門”;在窗欞門扉上雕5只蝙蝠再加一“壽”字來寓意“五福祝壽”,諸如常見的“萬”“?!被颉按合那锒钡茸?,雕刻的對象生動活潑、形神兼備、動靜相宜、細膩入微。其題材基本體現了寓意吉祥、祈福平安、多子多福等傳統主題的內容,因此,可以看到很多寓意保佑平安的“寶瓶”式樣、寓意多子的“蓮子”“石榴”及寓意富貴或延年的“富貴牡丹”“丹頂鶴”等式樣。在造型和手法方面,基本崇尚細膩的寫實手法,雕功已達到了細致入微的效果。

仿古家具制作以居家用的卷桌、八仙桌、太師椅、梳妝臺、羅漢床、佛龕、像夾等傳統家具擺設為主,題材與上述建筑裝飾題材接近,如表現“吉祥和合”的龍、鳳,福、祿、喜、壽等:而寺廟用的木制木雕器件,則以供桌、法器等為多見,題材則往往根據寺廟的宗教類型,雕以由藝人自己創作加工的內容,雕刻手法較為繁復。甘谷仿古家具的特色中,風格往往是明中有清,或清中有明,有點像是明清家具的混雜體。就如西方藝術中古典式與巴洛克式的混合,不能說完全精美協調,但其中確實包含幾分獨特魅力。甘谷仿古傳統家具制作整體外觀給人

從目前我們看到的傳統甘谷木作、木雕與現代甘谷木作、木雕,二者對比來說,傳統甘谷木作、木雕講究線條明快舒展、簡單大氣、棱角分明,現代的木雕似乎受到南方徽派及清式等木雕的影響較重,故而在雕功技法上看,顯得刀法細膩、內容繁縟,近距離觀看則凸顯精致,但其中有些則過于繁縟復雜,缺少了些許明快之感。這與現代木雕加工工具水平的改良與提高不無關系。

猜你喜歡
保護傳承
基于Web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土族盤繡電子商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
“互聯網+”時代出版人才培養的傳承與突破
新媒體時代下的蒙古族文化傳播研究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反滲透長期停用保護方法的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