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存在問題的探究

2017-08-23 07:54陳永慧
東方教育 2017年12期
關鍵詞:教學問題有效性小學數學

陳永慧

摘要: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有效教學不僅僅是理論研究層面的問題,而且更是實踐研究層面的問題。本文從“有效性教學存在的問題”這個角度對小學數學教學進行審視和反思,以探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試圖遵循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增強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問題

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基礎教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當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與新課程改革之間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小學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大量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制約了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教學三維目標不明確,教學具有隨意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是我國在2001年6月8日正式頒布的,它在說明課程標準時明確了三維目標的具體內容:“國家課程標準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也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級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币虼?,在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機會,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耗時多、效率低,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明確教學三維目標,使得教學具有隨意性有關。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使得教師課堂教學混亂、隨意。教學目標應根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定,三者相互滲透,形成整體。

案例1:以下是2016年10月29日我聽取我校某數學教師(以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部分“運算律”為例)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冬天來了,下大雪了,老師帶同學們一起去滑雪。(話音剛落,教師就播放出課本畫面的幻燈片)同學們,在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1:我看到好大好大的雪啊。

生2:我看到很多很多人滑雪,有大人和小孩。

生3:我看到很多柏樹,都沒有掉葉子耶?!?

師:你們觀察得真認真?,F在看課本上的問題,誰能列出算式?請上黑板上寫。

生1:我能列出來,讓我上去吧。

生2:老師,我也會,讓我來?!?/p>

(教師請兩個學生在黑板上板書)

生1:72-44=28;28+85=113。

生2:72-44+85=113。

師:你能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列式的嗎?

生1:我是看書本這樣列的。

生2:我是昨晚預習,學到的。

師:好,同學們非常認真,如果假設滑冰場3天接待987人。

按照這樣的現象來計算,那么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在本子上作答。

(教師巡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教師在黑板上進行費力講解。

鞏固練習:請同學們對課本的練習題進行解答,老師檢查……

從三維目標來看,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運算順序和運算規律;過程與方法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在合作交流與教師的講授中掌握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應該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獨立思考與他人合作等方式,培養自主學習與互相幫助的學習態度。上述案例的這三維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明顯體現出來,教師只是隨著學生學習情況的變化而隨意改變教學策略。這種課堂,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效果很好,仔細分析,卻達不到教學目標,教學比較隨意。教師在授課之前,應對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有清晰的認識,并在備課與授課中,把三維目標貫穿于整個教學當中,否則,課堂只能是混亂的熱鬧。

二、教學主體混淆,缺乏明確性

教育中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主體意識指導下,主動參與教育活動的能動性,現代社會的開放、發展要求重視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使其具有主體性是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需要。

以下是2016年5月對我校兩位數學教師的訪談記錄:

問:您認為您所了解的這些理論能否幫您清晰界定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

教師甲答:雖然我學習了相關的教育理論,由于理解不夠深刻,所以,在教學中還是常常出現很多困惑,到底是應該全面放手給學生自己學習,還是我來引導他們進行學。我還是不清楚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

教師乙答:我對于自己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有理論層面的認識,但真正在教學當中,我總是做不到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很多時候進行自導自演。從教師的訪談記錄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位教師雖然學習了相關的有效教學理論,但由于認識與理解不到位,他并沒有清楚教學的主體,也不理解自己在教學中的地位。

從教師的訪談記錄可以看到,這位教師雖然心中有“學生是教學主體”的觀念,但在實際的教學當中,為了盡快完成教學目標,所釆用的教學策略更多的是單純傳授知識,把自己做為教學的主體,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

三、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多樣性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看似簡單,但讓小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很不容易。在教學當中,很多小學數學教師沒有運用多種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也沒有深入研究,只是簡單地呈現教材上的教學內容,甚至有些老教師還在使用陳舊的教案。同時,長期以來,由于小學數學教學受到“應試”的束縛,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往往局限于書本,沒有融進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使得教學內容陳舊,沒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缺乏新穎性、實效性、針對性和長遠性,使得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不全面,沒有體驗的情境和樂趣,嚴重地阻礙了學生創造性的發揮,難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欲望。

案例:以下是2016年9月26日我講授五年級上冊《觀察物體》(如右圖)教學過程描述:

1.導入新課

師:請同學想一想,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耳朵,卻看到別人的耳朵,知道是為什么嗎?

2.新授課

教師將一個與教材一樣的小藥箱放到講臺上,叫學生觀察并提問。

(1)你觀察到小藥箱是什么形狀的?

(2)你至少可以看到多少個面?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幾個?

(3)通過觀察可以得到,我們的小藥箱是一個長方體,觀察這個長方體,每次可以看到它的一個面,或者兩個面,也可以一次看到三個面?,F在前后桌四人作為一組,討論我們看到的兩個或三個面,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小組代表進行匯報,教師進行點評,生:“我們一次看到長方體的兩個或三個面,它們都是相鄰的面,我們不可能在一次同時可以看到這個長方體的相對的面?!?/p>

3.鞏固練習

完成后面的練習與輔導書上的練習。

4.布置作業

從上述教學過程的描述可看出,在教學中利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準備大量生活中的物體,讓學生從左面、右面、上面觀察并畫出生活中的一些正方體、長方體的圖形,則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使教育和學生生活連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四、教學評價模糊,缺乏及時性和全面性。

課堂教學評價是基于已確定的一些教育價值觀和評價尺度,采用合適的、可行的評價方法,通過數據采集與系統分析,對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成果與學生的學習效率、效果做出價值判斷,而這也是教育評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評價旳及時性,對于學生學習的指導有著關鍵作用;評價的全面性,對于學生的個性及全面發展具有指導性作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存在著教學評價模糊,缺乏評價的及時性和全面性。一些教師在教學時本該當場評價,卻沒有及時評價。一些教師評價內容片面,只重共性忽視個性,只是簡單的對學生知識掌握與智力高低進行評價,忽略對學生個人情感體驗、價值觀、創新實踐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的評價。

參考文獻:

[1]宋秋前.新課程視野下優化教學時效的策略[J]. 教育發展研究,2004,38-41.

[2]陳曉端.有效教學的概念重構和理論思考[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4(4),39-41.

猜你喜歡
教學問題有效性小學數學
班級家長會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閱讀不能忽視“小心求證”——關于論據的有效性探討
我國股票市場的有效性研究
我國股票市場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發展區”,增強教學有效性
硬筆書法教學問題及解決對策
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改革與實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
淺析給排水工程課程教學設計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