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音樂融入語文教學

2017-09-04 19:22林玲
祖國 2017年14期
關鍵詞:語文學習音樂

林玲

摘要:文學和藝術自古以來就是一對孿生姐妹,語文教學本身具有韻律美,把音樂融入語文學習的課堂,尤其是朗讀,可以為枯燥的課堂教學平添一縷清風,讓學生在“樂學”中提升對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音樂 語文學習 文學與藝術

語文是一門具有靈性的學科,也講究“悟”?!陡咧姓Z文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條就是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讓音樂成為語文教學中的潤滑劑,能起到營造意境,喚醒感知,理解課文的作用。

一、未雨綢繆:完成課堂教學奠定良好基礎

對于音樂的最終目的,有一種說法:“通過音樂及其節奏,比最好的演說家還好地引起各種激情?!痹谡Z文教學開始時,恰當的借用音樂導入,配樂朗讀,不失為能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促進學生理解的好方法?!冻啾谫x》中就有“扣弦而歌之”的行為,這是配合打擊來吟誦詩篇的一種方式,可以助酒,也可助興。但是,配樂朗誦在教師和學生之中經常作為比賽節目,很難做到日常教學過程中的常規化。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意識,提升鑒賞水平的配樂朗讀往往被教師們忽略,束之高閣。在課前,播放與語文思想感情一致的動聽、動情的歌曲營造情景,再結合配樂朗讀,常常在潛移默化之中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從而達到化難為易、深入淺出的效果。

二、錦上添花:音樂在語文教學中價值

一是身臨其境,繞梁無窮。有時,好的配樂朗讀能烘托整體的教育效果,新課標主張把課堂還給學生,除了讓學生在課堂發揮積極主動性,避免被動填鴨式的教學之外,還要打開學生的審美思維,啟動學生的審美主動性,達到身臨其境,繞梁無窮之效。比如,在講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千古名詞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配樂的方法,一首《三國演義》主題曲,在楊洪基略帶滄桑粗獷的聲帶中帶領學生重回大江而來,滾滾東去的壯闊場面,在旋律和文詞之間感受蘇軾對時間流失,功名得失的感慨。讓音樂久久徘徊在學生的腦海里,浸染學生審美感知。二是提升能力,學以致用。在語文學習時,鑒賞是學生提升學習能力,增強感悟能力的重要手段。把音樂注入語文的教學之中,往往會起到不一樣的效果。例如,在學習《想北平》時,對于沒有經歷過背井離鄉、年紀尚輕的學生來說,難已領悟老舍對北平的深深眷戀之情,一段滿文軍的《望鄉》,讓旋律輕輕響起,配合著朗讀:“可是,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愛我母親。怎樣愛?我說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討她老人家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我獨自微微的笑著;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語言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焙线m的音樂配合著教師的朗讀,能夠讓學生感同身受,在音樂中學生們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三是開拓思路、提升效率。學生在音樂的牽引下,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對語文的學習就有了一定的自覺性。比如,學生在朗讀課文的時候,就會自覺地跟著音樂而抑揚頓挫的起伏,這對于丟掉學生腔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學生在朗讀杜牧的《阿房宮賦》時,可以用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感受作者在文句中所表達的震撼人心的力量。通過文學與樂曲的雙重碰撞,學生怎能不產生的身臨其境的感覺呢?又怎能領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呢?四是陶冶性情,重塑品質。音樂能夠陶冶人的性情,能夠激發人性最本真的東西。音樂在語文教學中是審美教育的一種,也是重塑學生品質的一種手段。蘇霍姆林斯基說:“不要是掌握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感到厭煩,不要把他們引入一種疲勞和對一切都漠不關心的態度,而要使他們整個身心充滿歡樂?!痹凇端蜄|陽馬生序》這篇課文中可以用古箏《雪山春曉》或者《高山流水》,在宋濂精致的文字中聽他訴說求學的艱難,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求學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學習生涯。在散文詩《海燕》的朗誦中,可以配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把海燕的執著勇敢表現出來,不僅能提升朗讀技巧,還能振奮人心。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無不可作吟唱,所以文章開頭講到文學與藝術自古以來就是一對孿生姐妹。讓音樂走進語文,滲透于語文教學,課堂定會有另一番天地,學生也因此擁有一個愉快的學習情境,學習會在愉悅的情境中升華。對于“人之初”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品質剛開始形成的,在學生時代,用音樂抒發情感是一種常見也有用的方式,在教學中吧音樂融入進去,在學生樹立品質的關鍵時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精雕細琢:防止本末倒置

在提倡自主教育、提升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大背景下,把音樂融入語文教學中是一條可行的渠道。只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仍要注意一些問題。一是教師師范作用有待提高。要讓學生能領略到配樂朗讀的魅力,教師的師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失敗的師范不僅不會給學生帶來美感,反而會減弱他們對配樂朗讀的興趣。所以,作為語文教師,自身朗讀要勤練內功,起好配樂朗讀的頭。二是不可盲目運用音樂。語文能承載的,僅僅是在教學中的有意識的熏陶和適當的引導,目的是賦予語文教學新的內涵。有時,為了激發課堂的新鮮感,教師雖然會選擇一些課文配樂朗讀,但是,在配樂的選擇上卻沒有精心選擇,在選擇配樂上沒有下足夠多的時間,不根據課文的情感基調和時間情況來配樂,只會適得其反。另外,要堅持以語言文學教學為主,處理好主次關系,不能把語文課變成了音樂課,防止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三是不能只聽不練。在僅有的條件下,教師雖然起到了師范作用,但是學生自己只聽不練,這樣希望通過音樂欣賞或者是配樂朗讀來開啟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課文的領悟就大打折扣了。所以,不光在課堂上教師要創造足夠的機會,在課下,也可組織學生自己聯系,分組聯系,教師在課堂上加以指導糾正,這也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語文是一汪活水,也有人說“語文如山,沉穩豁達,詩意萬千;音樂似水,靈動細膩,真情一片”,其實中國的文學向來就和“山水融于一體”。在教學中,我們要將理論付諸于實踐,注重對學生的智力開發和情感、美育教育,培養出更多更適應這個社會的個性健康發展,素質全面提高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晶晶.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3.

[2]趙延峰.五線譜上的詩意—讓音樂走進語文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5.endprint

猜你喜歡
語文學習音樂
音樂從哪里來?
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學習中的思辨能力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