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

2017-09-06 09:49段士秀趙靜
科教導刊 2017年20期
關鍵詞:翻譯能力翻譯

段士秀+趙靜

摘 要 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常以教師傳授為主,教學著眼點在句子的結構、語法和詞義辨析上,采用翻譯教學法,傳統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篇章翻譯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提高。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培養應用型外語人才迫在眉睫。一線教師認識到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翻譯能力的重要性。筆者根據多年文學作品選讀課的教學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望對外語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 文學作品選讀課 翻譯 翻譯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44

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重視譯的同時,同樣應該側重聽、說、讀、寫這四項基本技能。翻譯分為口譯和筆譯,“聽”和“說”能力較強的人,往往口譯能力較強,而“讀”和“寫”能力有助于筆譯。穆雷說:“據調查,對外語專業的畢業生來說,他們的外語水平主要體現在口筆譯能力上,聽、說、讀、寫幾種能力最終都要從翻譯能力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翻譯能力是學生外語語言和知識各方面能力的綜合體現……”(穆雷,1999)。翻譯本質上是一項跨文化交際活動。

1 新媒體時代對傳統翻譯教育提出了挑戰

新媒體時代對傳統翻譯教育提出了挑戰。傳統教育:授業——以教師傳授為中心,教學手段單一;現代教育:解惑與傳道——以學生為中心,多種教學手段并存。首先教與學的關系發生了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研究教學大綱和課程,要有工匠精神。其次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法發生了變化,教和學的比重應有所調整。三是知識不等于能力,所以學習方法應隨之改變。最后學校的教育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校企協同合作就成為了必然。

當今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新媒體的運用給翻譯教學提出了挑戰:學習路徑和方式發生了變化,高校如何應對?如何培養社會需要的翻譯?這是高校教師要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政產學研合作辦學需要建立一個平臺。該平臺以學生為中心,學校和用人單位需要根據培養目標共同制定培養計劃,雙方為合作關系。

大約95%的翻譯是非文學作品的翻譯,這就要求語言類院校辦出專業特色,才能解決自己現存的實際問題,如:南開大學的建筑和園林翻譯專業,語言教學直接進入專業,這樣培養的學生既有語言又有專業,社會急需此類譯者。

翻譯教育的核心是思辨和創新能力?!抖Y記€Y屩杏埂匪擔骸安┭е笪手魎賈鞅嬤菩兄!閉餛渲械摹八肌?、“辨”即思辨一磳嵵\疽猓彩橋行運嘉木杷凇K急媸譴蔥碌幕。芊穹⑾植⒚娑暈侍?、思考问题、蚜T醫餼鑫侍獾耐揪逗頭椒ㄕ饈譴右等嗽鋇謀乇改芰Α5幣幻胝卟喚鲆幸肴胗錆鴕氤鲇鎪錟芰?、创文火}兜慕患誓芰Γ掛興急婧痛蔥履芰???

2 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的翻譯法

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常見的方法是翻譯法?!掇o源》上對翻譯的定義是“傳他國之語言文字而達其意也”?!掇o?!飞系亩x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胺g”一詞,土耳其語是“中介”,盡可能的忠實,盡必要的自由。18世紀末,愛丁堡大學歷史教授亞歷山大·泰特勒在《論翻譯的原則》一書中系統地提出了進行翻譯和評判翻譯標準的三條基本原則:(1) 翻譯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2) 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譯作性質相等,(3) 譯作應和原作同樣流暢(泰特勒,2007)。

翻譯法在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既是教學內容也是一種教學手段。把一種語言中的詞按其詞匯意義轉換成另一種語言中詞匯意義相同的對應詞叫作意譯(齊光先,1991)。所謂直譯,指的是按一個個詞,一個個語素翻譯下去(趙元任,1983)。當然,由于各民族的國情文化知識不同,存在一些不可譯的事物(如:上海),這時則需要采用音譯法。音譯法即是按照拼音規則,把漢語表示特有事物詞匯的標準讀音用俄語拼寫出來(周允、王承時,1982)。翻譯法還有增譯、減譯、改譯、釋譯、具體化和改寫等變通策略來實現其文本功能。在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應掌握一定的翻譯理論知識、方法和技巧,注意詞語的色彩,搭配能力及使用習慣等問題。理論對實踐有直接的、直觀的指導意義,但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3 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翻譯技能的訓練和翻譯能力的培養

在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兩種能力:翻譯技能和翻譯能力。翻譯技能是學生在一定知識的儲備基礎上能聽懂和看懂外文的能力,需要訓練。翻譯能力是將譯出語說出并寫成為譯入語的能力,反之亦然,需要培養。

3.1 通過聽音和閱讀訓練翻譯技能

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上的《蘇俄文學有聲書》或將文學作品讓外教朗讀并錄音,(根據學生的程度適當地選取文學作品,文本應具有可讀性、趣味性和邏輯性),先解決語言上的難題(先給出生詞的含義、重點的句式等),語言上沒有問題后,先放兩遍錄音,學生注意力只集中于所聽的內容,在聽音的瞬間就能理解所聽的材料,立即在頭腦中反映出它的整個含義。要關注信息文本,而不是語言。最后教師給出外文文本讓學生限時閱讀后譯成母語。簡單的文學作品可通過此種方法來訓練學生的翻譯技能。

教學班可以分成幾個小組,每組5人左右互批、互評。翻譯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不同的譯文如何點評,應該有個標準,不要輕易給答案,讓學生自己建構答案,可以給一個示范。翻譯提倡差異性,學生在互批、互評過程中可以取長補短?;ピu之后老師以抽檢的形式進行點評,講評時少點評,多診斷;少改錯,多提示。

語言技能和翻譯技能并重。語言技能層面教學重點包括:雙語能力提高、外文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演講能力訓練。語言技能習得的三個階段:(1) 認知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2) 聯想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3) 自動化階段: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要做大量的專門性的練習才能從非自動化轉變成自動化的東西。語言如果沒達標,談何口譯和筆譯?所以專門性的練習絕對必要。endprint

3.2 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培養翻譯能力

如果作品選讀的內容較難,課堂上給學生文本,在注重語言分析的同時,還要加強語篇理解,正確處理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障礙,讓學生懂得翻譯要正確理解語篇的整體意義,然后用譯入語恰當地、忠實地傳達給讀者,培養學生語篇層次上的語際轉換能力。

翻譯能力是如何構建的呢?(1)雙語能力:母語語言能力、專業語言能力、知識能力和跨語言交際能力;(2)源語分析綜合抉擇能力;(3)譯入語語篇處理能力;(4)職業能力:工具資源使用、職業道德(劉和平,2011)。

闡釋學認為,翻譯本身就是損失。嚴格地說,文化是平等的,文化自覺對翻譯有很大影響。翻譯如女人,忠實的不美麗,美麗的不忠實。翻譯一定低于原文,但盡量要忠實于原文。對等、對應性如何更大地傳遞信息?是功能對等、形式對等、內容對等、靈魂對等還是精髓對等?以什么方式實現對等?對等要達到什么目的?是全方位與原文對等嗎?形式與內容很難完全對應。將原文和譯文進行對比,兩種譯文進行對比之后,不對應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損失?孰多?孰少?高手在民間,多元不同的、甚至是迥然不同的翻譯才有存在的價值。翻譯就是協商,對等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相互之間的平衡。

教師本人需要提升外語傳達中文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時也要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將跨文化意識貫穿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讓學生拿自己的譯文給譯入語讀者看,讓他們談談對譯文的理解,是否與譯文要實現的目的一致,并逐漸養成在翻譯時自覺地考慮譯入語文化規范的習慣。

4 結語

翻譯能力的培養與聽、說、讀、寫、譯等各項能力的培養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學生畢業后要用外語獲取專業信息,翻譯能力的強弱驗證了學生對外語掌握的程度。筆者認為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和翻譯實踐活動的演練,將翻譯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技巧融于整個文學作品選讀課教學中。翻譯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需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翻譯能力的外語教學之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 泰特勒.論翻譯的原則[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3] 齊光先.實踐漢俄音譯法[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4] 趙元任.通字方案[M].北京:商務出版社,1983.

[5] 周允,王承時.漢譯俄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6] 劉和平.翻譯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及其教學法研究.中國翻譯,2011(1):39.endprint

猜你喜歡
翻譯能力翻譯
關注教學過程,發展學生翻譯能力
高中英語學習中翻譯能力的養成
本科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改革與實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
淺析跨文化交際
商務英語翻譯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及其應用
小議翻譯活動中的等值理論
淺析非英語專業大學生漢譯英翻譯能力培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