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安全系統工程課程教學的思考

2017-09-06 17:14魯義施式亮王海橋田兆君
科教導刊 2017年20期
關鍵詞:課外實踐案例教學教學改革

魯義+施式亮+王海橋+田兆君

摘 要 為提高安全系統工程的教學質量,在分析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開展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研究分析了教學過程中在課程定位與教學模式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知識脈絡為主,案例分析為輔”的教學內容改革以及結合網絡平臺、增加課外實踐、鼓勵學生上臺講課等教學方法的改革,并基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著重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安全系統工程 教學改革 課外實踐 案例教學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7.050

“安全系統工程”作為安全工程專業主干課程,具有內容覆蓋廣、知識網絡繁雜、為其他專業做學前基礎理論鋪墊的特點,[1]已逐漸成為全國100多所高安全工程專業的第一門核心專業基礎課和多所具有研究生招生資格重點院校的研究生入學招生考試的備選專業課和跨專業考試面試課程。課程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安全系統工程的定義、系統安全分析、系統安全評價、系統安全預測與決策等。[2]在對于本課程的教學改進中,國內諸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如樊運曉[3]提出了Learning-by-doing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案例討論中學會探究的技能,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王超[4]等提出了“課程雙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課程教學和網絡教學有機結合組成雙課題,既彌補了傳統課堂的缺陷,又促進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崔鐵軍[5]則基于《華盛頓協議》,側重培養面向國際的通用人才。在借鑒其他老師關于該課程教學的一些改進方法并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過程中的體會,對“安全系統工程”課程的教學改革作出了一些思考和探討。

1 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定位及師資配備

教育部安全工程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關于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生核心課程主要是以下四門,即:“安全學原理”、“安全管理學”、“安全系統工程學”、“安全人機工程學”。[6]其中“安全系統工程”在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更多的是扮演一個“專業基礎課”的角色,其課程各章節內容均為其他專業課的基礎章節,多數高校將其視為安全工程專業課的“緒論”,導致安全系統工程受重視程度不高,安排的課時也少于其他專業課。從師資配備的角度分析,在安全工程專業辦學歷史較長的高等院校中,絕大多數教師的研究背景為煤炭安全,在煤炭安全領域的研究都比較深入,而對于偏重軟科學的安全系統工程的知識相對匱乏,尚不能很好地適應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背景下關于公共安全、消防安全、化工安全、電氣安全、機械安全、建筑安全等綜合安全專業知識結構體系,因而往往難以全面地開展安全系統工程的前導教學。

1.2 教學模式

對于教學模式,授課老師普遍采取“一套課件按到底”的傳統PPT教學模式,全程以老師的課件為中心,填鴨式地傳授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加之純理論化的內容枯燥無味,各章節聯系不緊密,學生很難理清各章節的脈絡,無法建立清晰的知識體系,這使得學生越學越失去興趣。此外,課后作業內容也是書本后面的習題,學生翻翻書就能在書中找到標準答案,這嚴重挫傷了學生自主探究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學生學習的效果并不能有效地通過作業反饋,導致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明確,積極性喪失。對于期末的試卷考核模式,學生只需背熟書上的概念和習題就能通過考試,這種教條式的考核并不能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學生只記住了概念卻不知道如何使用,遠遠不能滿足新時期人才市場的需求。

2 教學改進措施

2.1 教學內容改革

針對安全系統工程內容繁雜的特點,在全面學習各章節內容的基礎上,著重提出“以知識脈絡為主,案例分析為輔”的教學模式,即以各章節內容之間的聯系為主,始終以“分析-評價-預測-決策”為一條主線,在各章節之間穿插事故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夠形成清晰的思路,能夠正確把握各章節知識點在整個系統線路中的作用,并通過事故案例分析,能夠讓學生能夠清楚地明白“為什么要學”以及“學了之后怎么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學習。

在系統安全分析章節中,主要將內容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對于定性分析,在講述完預先危險性分析、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作業危害分析等常用的分析方法后,針對性地舉出生活中常見的事故案例,運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對于定量分析,事故樹的分析與計算和道化學危險指數評價涉及公式多而復雜,是全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考研專業課中的大題和注冊安全工程師考試中的重點。在歷年的985院校的考研真題和注冊安全工程師的考試題中選取例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在課后布置大量的計算題進行練習。在安全決策與預測章節中,主要內容則是安全決策的各種分析方法,其中的回歸分析預測法、灰色預測法、馬爾科夫鏈預測法廣泛運用于學生的畢業論文中。在典型事影響故模型與計算章節中,重點是如何讓學生學會從具體的案例中把事故模型抽象出來,化具體為抽象,根據不同的事故案例,選擇不同的數學模型,通過大量的計算進行分析比較。

2.2 教學方法改革

(1)在傳統PPT課件教學的基礎上,增加多媒體教學和網絡課程。PPT已成為現代教學不可替代的教學工具,但是持續單一的PPT教學卻容易讓學生產生視覺疲勞,教學效果也會下降。[8]于是,在傳統PPT教學中加入視頻等多媒體元素,利用不同的方式傳授知識。比如,在事故案例的列舉中,穿插近期重大安全事故的新聞視頻和事故分析視頻,使學生能更生動直觀地掌握事故的來龍去脈。

(2)在增加實踐的基礎上,優化課后作業的布置。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應當選取各985院校的考研真題和注冊安全工程師的考試真題,有目的地考查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有目的的課外實踐,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工廠中可能發生危險的地方進行“分析-評價-預測-決策”,并以小組匯報的方式檢驗成果,教師對匯報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這樣的課外實習能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解除學生的依賴性,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在實踐中了解各章節知識的用途,懂得“學了有什么用”和“怎么用”。endprint

(3)在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基礎上,鼓勵學生上講臺講課。老師主動“放權”讓該學生上講臺來講解案例,當案例講解完后,老師對學生的分析給予改正和補充。學生上臺講課,鍛煉的不僅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力和知識運用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演講能力。從自己學會到教會他人是一個質的變化,學生在教會他人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成就感”,而這份“成就感”能讓學生更加肯定自己,保持學習動力。

(4)在傳統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著重將學生培養成面向新時代的互聯網人才。作為身處“大數據時代”的大學生,在面對“互聯網+”的革新浪潮中,要時刻保持互聯網思維,以“互聯網+”為載體,運用信息通訊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發展安全系統工程,讓互聯網與傳統安全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安全行業的創新力和生產力。[9]例如,在基于“智慧城市”的框架下,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全面而精確地實時掌握各類風險動態,做到提前預防和控制,在事故發生后,能依托互聯網平臺做到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使城市的應急管理更加高效智慧。[10]

3 結論

安全系統工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依賴于學生興趣的提高,其教學改革是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基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方面進行了改革,針對性地提出了以“知識脈絡為主,案例分析為輔”的教學方針以及在傳統課堂上加入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補充,增加課外實踐,倡導學生上臺講課等改革措施。依托“互聯網+”的時代背景,有目的地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成為順應時代潮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蔣嬌蓮,羅琳,盧麗麗.“安全系統工程”課程教學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4(21):64-65.

[2] 田宏.安全系統工程[M].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3] 樊運曉.Learning-by-doing教學模式在安全系統工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7.17(7):89.

[4] 王超,謝賢平,劉磊.“安全系統工程”課程雙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及實踐[J].大學教育,2015(3):142-143.

[5] 崔鐵軍.安全系統工程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4).

[6] 傅貴,邱海濱.安全工程專業部分課程內容的劃分[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18(1):86.

[7] 劉輝.安全系統工程[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8] 鄭維林.多媒體教學課件中人-機-人互動的視覺疲勞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0(S1):16-18.

[9] 唐明.“互聯網+”新模式對傳統行業的影響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7).

[10] 夏一雪,韋凡,郭其云.面向智慧城市的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研究[J].中國安全 生產科學技術,2016.12(4):100-105.endprint

猜你喜歡
課外實踐案例教學教學改革
案例教學在機械創新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
基于人才培養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EXCEL在《投入產出法》案例教學中的應用
《運籌學》教學模式探討
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微課時代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