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山水畫皴法特點分析研究

2017-09-10 08:17龍軍
西江文藝 2017年15期
關鍵詞:皴法風格山水畫

【摘要】:中國山水畫產生的歷史源遠流長,其發展過程經歷了數次變革,最終呈現了各種山水面貌與風格。分析各代山水畫風格,或評價某家山水畫特點,往往離不開對其皴法的剖析研究。本文旨在對各朝代山水畫皴法的特點進行粗略分析,通過研究不同山水畫的內在技法本質,幫助我們更深層次了解山水畫的產生、發展規律。

【關鍵詞】:山水畫;皴法;風格;變革

鑒定與品評古代山水畫,通常有“仿某某筆”之語,即該作品是對前代某一大家作品的臨摹。關于臨摹或臨仿,不可避免對前代作品進行題材內容或形式風格的繼承。對前代作品所表達的題材內容進行承續,這不難理解,在此姑且不談,而對前代作品的形式風格進行學習,這如何理解呢?形式風格,反映在畫面上,往往通過布局與技法兩方面來體現,皴法,作為山水畫技法的表現形式,即是我們研究山水畫師承的重要依據。

自五代以來,隨著山水畫的發展,皴法已衍變呈現出數十種面貌,分別有披麻皴、雨點皴、卷云皴、米點皴、刮鐵皴、斧劈皴、荷葉皴、牛毛皴、折帶皴、拖泥帶水皴、釘頭鼠尾皴、亂柴皴、抱石皴等,這些皴法的出現,往往是歷代畫家在忠實、客觀表現對象時所產生的技法,符合畫面需要。他們的產生,各自有著客觀的現實背景,也因作者的性格區別而呈現不同的技法面貌。

中國古代山水畫發展至宋元時期,開始步入了它的鼎盛時期,其風格分別重視“寫實”與“寫意”,正是這一階段,山水皴法的衍變極為迅猛,面貌亦多變。如五代至宋,董源、巨然為了表現煙雨迷蒙、舒緩悠然的江南山水,分別創造了適合景物外在形態的長短披麻皴法;李成為了表現荒寒蕭索的齊魯風光,創造了卷云皴法,郭熙在此技法基礎上進行發展與成熟;米芾、米友仁以米點皴表現瀟湘奇景,通過墨筆橫臥,積染出山水自然之態,世稱“米家山水”;范寬為了表現關陜一帶的奇異風光,創雨點皴而為之;南宋李劉馬夏四大家,則主要以大小斧劈皴法來表現體量大而堅硬的山石,呈現出“邊角山水”的獨特面貌。

元代山水畫變革先驅趙孟頫與“元四家”的山水皴法的承續皆出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但又不皆襲董、巨全貌。他們將生活得于心而形于筆,各自終成一家風范。趙孟頫的山水畫皴法遠師五代、宋初,然而與其又有很大差別,在其代表作之一《鵲華秋色圖中》,山脊表現采用的是荷葉皴法,該筆法取自于披麻皴,但大為疏放,類似荷葉的莖,形象生動,一改前人較為拘謹的技法方式;而黃公望又在趙孟頫的畫法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他的披麻皴法由于加入了書法的筆意,具有一種獨特的書卷意味。其披麻皴干濕并用,簡率疏朗,成功地描繪出江南峰巒起伏、云林蒼潤、秀雅逸致的奇特景象。故明人曾評之為:大癡之筆,所以變化,幾爭造化神奇,其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圖》等;王蒙則在披麻皴法的基礎上創造了“解索皴”和“牛毛皴”法,畫面山體因該技法的實施表現而綿密厚重,畫風自成一體,代表作如《春山讀書圖》等;吳鎮在繼承董源、巨然長短披麻皴的基礎上,將線條表現得更加粗獷,更為凝練樸實,用墨更為蒼潤渾圓,代表作有《洞庭漁隱圖》《漁父圖》等;倪瓚以側鋒臥筆,向右拖劃,再逆向轉折向前,用以表現層巖的結構,創立了方銳的折帶皴法。該法用于山石表現后,畫面更顯荒寒、蕭疏,與倪瓚一生漂泊及其孤寂的內心世界恰好呼應,是對董源、巨然長短披麻皴法的創新發展。

至明清時期及近現代,山水畫發展得更為成熟,但皴法在這一時期幾近完善,創新面貌者不多。就上述中國山水畫各類皴法的用筆特點進行分析,可以根據點、線、面的不同來加以歸類。關于以線為主的皴法,應該以披麻皴法為代表,以及以披麻皴為基礎演變而來的卷云皴、荷葉皴、解索皴、折帶皴等。從這些以線為主的皴法中可知,它們的創立者大多為文人雅士,所表現的對象多是土質疏松、山體脈絡綿延的山水之景,線條具有含蓄內斂、韌性十足的特質,再加上粗細、干濕、濃淡、輕重、提按等多重變化,畫面顯得更具文化氣息。關于以點為主的皴法,應該以雨點皴為代表,還有米點皴等。這一類皴法主要表現土石相間的山水之景,筆法更趨堅實穩健,畫面更顯樸拙雅致。關于以面為主的皴法:可以刮鐵皴為代表,還有大小斧劈皴、馬牙皴、拖泥帶水皴等。這一類皴法一般多以側峰出筆,行筆快捷,鋒芒較露,風格顯得剛勁奇峭,多以表現石質堅硬的山水。代表人物多為院體畫家,所作之畫往往缺乏文人書卷意趣。

皴法在其發展過程中,對山水畫的演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豐富了山水畫技法,而且在逐漸改變著歷代山水畫的面貌:早期(如隋唐時期)的山水畫僅以勾線填色為主,無皴法,畫面線條的目的僅在于表現山體的外輪廓,所以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其外輪廓的“筆法”被山水畫家所重視。然而當山水畫史進入五代、宋以后,皴法技法在山水畫中日益受到重視,山石開始因皴法的表現而突顯明暗體積,這一時期,外輪廓線條相對于皴法而言,其功能便逐漸退居其后了。其實,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山水畫方面,連花鳥畫也同樣受到影響。

皴法在五代時期開始進入規范化,自魏晉以來,山水畫已產生發展了數百年,至這一時期,稚拙而又單調的山石外輪廓與設色的搭配,已經無法滿足畫家的審美需求,并成為了山水畫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因此,善于表現山石內在結構、明暗關系的皴法則應運而生了。早期山水畫技法質拙,皴法的產生,為豐富表現技法,更客觀地描繪山水景物打下了技法基礎。事實上,自五代至宋時期的山水畫中的“皴法”,其本質仍屬于寫實性質,是為了忠實描寫客觀對象而產生,如從李成到郭熙,“卷云皴法”的美學性質不曾改變,一直是一種追求寫實的繪畫技法形式。這一點,郭熙曾于《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畫要使人感受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他的這種“寫實”主張便是皴法寫實的證明。而自宋至元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作為山水畫技法,皴法的美學性質漸漸產生了蛻變,逐步由“寫實”變為“寫意”——“皴法”由產生初期描摹自然物態的性質變成了一種“程式化”的形態結構。元人山水畫基本上是由“寫實”向“寫意”轉變的一個過渡階段,“抽象美”和描摹自然物態的筆墨形式兩者并存,這些都明顯地體現在元人山水畫中的“皴法”上,即一種貌似“寫實”的“寫意”形式。

一部山水畫史,甚至一部中國畫史的發展,就是在技巧表現精神、精神突破技巧而產生新的技巧,新的技巧表現新的精神,這種不停變革、往返循環中發展起來的,作為中國山水畫的表現形式,皴法一直在表現著不同山水景物的外在面貌,體現著不同時代畫家的審美好尚與心理需求,更反映了他們的內在精神實質,并且始終是貫穿中國山水畫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研究與把握好了這些皴法的特點,則有利于我們更加客觀地掌握好中國山水畫的產生和發展規律。

參考文獻:

[1]陳振濂.山水畫皴法美學特征試析[J].朵云,1990(4).

[2]劉春.論山水畫皴法語言的節奏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2(2).

[3]谷泉.皴和皴法問題[J].大連大學學報,2002(1).

[4]廖少華.山水畫的體識與皴法[J].美術大觀,1997(9).

[5]朱漢功.中國畫山石皴法演變淺述[J].美術向導,1998(5).

[6]胡美君.中國畫常用的幾種皴法[J].中國校外教育,2009(10).

[7]俞子才 周陽高.山水畫皴法十要[M].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06).

[8]武霖生.傅抱石談藝錄[M].四川美術出版社1987(05).

[9]潘景友.中國山水畫皴法與地質構造[M].浙江大學出版社1989(04).

作者簡介:龍軍(1987—),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非遺理論。

猜你喜歡
皴法風格山水畫
論南宋山水畫的藝術審美性
中國畫皴法的名稱與作用的關系
淺析中國山水畫之皴法學習要點
淺析中國山水畫之皴法學習要點
淺談中國山水畫皴法的發展
電影視聽藝術中的影像色彩表達
解讀木刻版畫在動畫中的運用
程燦山水畫作品
以宋劃線
張自啟中國畫——山水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