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

2017-09-10 13:41李淵
西江文藝 2017年15期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啟示

李淵

【摘要】:亞里士多德根據研究的對象和和目的的不同對科學進行了分類,將倫理學劃分為實踐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善,即怎樣通過倫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獲得幸福,達到人生的成功,使人真正成為人?!赌岣黢R克倫理學》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整的倫理學巨著,德性倫理思想可以說是西方德性倫理的源頭。本文試圖解讀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觀,追求實踐的倫理精神,對于我們當下的倫理學研究與發展是極有裨益的。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德性思想;啟示

一、人的德性的內涵及其與靈魂對應劃分的類型

德性的概念在所有古希臘倫理學中都是根本性的概念,這就是為何古希臘人稱倫理學為德性倫理學?!暗滦浴币辉~在最初可以用來指代高貴的行為,也被用于城邦中公民表現出的美德或者品質。人和其他無生命或有生命的物種都不同,有生命的物種千千萬萬,但是大都不具有用頭腦進行思考的能力,尤其是不具有理性。人則是有理性的,所以人的德性是體現在人的特殊活動中,即是“那個有邏各斯的部分的實踐的生命”中實現活動意義上的生命?!八?,人的德性就是使一個人好并使得他的實現活動完成得好的品質?!?/p>

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的區分與靈魂的區分相應。靈魂可以分為有邏各斯和無邏各斯的部分,靈魂無邏各斯部分又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不分有邏各斯的,這一部分是普遍享有的、植物性的,是造成營養和生長的原因——這種能力的德性不僅人類擁有,而且是一切生物所共有的。一部分即欲望的部分,這一部分雖然是無邏各斯的,但是在某種意義上是分有邏各斯的,這個部分在聽從邏各斯的意義上分有邏各斯,一定程度上受邏各斯的影響,“這個部分促使他們做正確的事和追求最好的東西?!盵1](p33)德性正是對應了這種劃分,一部分是人的無邏各斯部分的靈魂接受邏各斯的指導,兩者融合而成的心靈狀態,如節制、公正、勇敢等等,這稱為道德德性。另一部分是純邏各斯的靈魂自身功能的優秀,如明智、機敏、智慧、悟性、記憶等諸如此類的東西,這稱為理智德性。當談論某人的品質時我們不說他是有智慧或善于理解,而是說他是溫和的或節制。不過一個有智慧的人也因品質而受稱贊,我們稱那些值得稱贊的品質為德性。[1](p34)

二、德性的定義:“種”與“屬差”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的性質狀態有三種,即感情、能力與品質,感情指的是伴隨著快樂與痛苦的如欲望、恐懼、信心、愛、恨、愿望、嫉妒、憐憫等,能力指能夠使我們獲得這些感情的東西,品質指我們與這些感情的好的或者壞的關系。亞里士多德認為感情是被動的,不是出于選擇的,我們被稱贊或者受到譴責是因我們的德性是選擇的或者包含著選擇的,德性可以通過“置放”于某種狀態下而將人規劃為好人或壞人。這種對比說明,德性與惡在于我們自身,不同于感情,我們的品質不是受動而致的感情,而是因某種方式對待感情而形成的傾向。從這個意義來說,道德德性不是感情。當然,道德德性也不是能力,我們不能根據能力而評定好人或壞人,而且能力是自然賦予的,道德德性卻是后天習得的。因此,道德德性既不是被動的感情,也不是感受感情的能力。既然如此,它必定是品質,即“我們同感情或好或壞的關系”[1](p44)在說明道德德性是怎樣的一種品質時,可以這樣說,每種德性都既使得其事物狀態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動完成得好[1](p45)。人的道德德性也是如此,也就是說,道德德性不僅可以使人在感情上獲得好的感受,也可以使人在實踐中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動,可見,道德德性同感情與實踐相關。道德德性是一種選擇適度的品質,即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對于適當的人、出于適當的原因、以適當的方式感受一定的感情。

三、德性的特點和目的

1.選擇性

我們要成為具有某種品質的人,就要對善或惡的東西做出出于自身的意愿的選擇,因此,選擇與德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即德性具有很強選擇性。突發的行為可以說是出于意愿的,卻不能說是出于選擇的。當然,把選擇等同于欲望也是不對的。因為選擇是人類所獨有的行為;欲望是存在于意識中的,是一種想法,而選擇則是一種實際的行動;自制者的行為是出于選擇的,而非欲望。當然,選擇也是有限度的,它是關于我們力所能及的事物的。我們選擇的是得到善的東西或避讓惡的東西。因此德性具有選擇性,是在理智的思考下做出的正確選擇,是一種實踐的適度。

2.實踐性

一個有德性的人必須通過合德性的行為來實現。也就是說道德德性產生于實踐活動中,但是“德性不僅產生、養成與毀滅于同樣的活動,而且實現于同樣的活動。道德德性可以改造實踐活動成為合德性的行為,以便更好的展現道德德性,即節制的人將節制的品質落實于實踐活動,促使最好的節制快樂,勇敢的人將勇敢的品質落實于實踐活動,以致于更加勇敢地面對可怕的事物。所以說德性離不開實踐的活動。

3.至善性

善是目的,不同的萬物的存在方式各不相同,但善是萬物共同的目的。人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實現活動都為了善這一個目的。而至善則是眾多善中的最高善,是為了自身的目的而選擇的善,也是人的實現活動的最高目的?!芭c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最會被視為這樣一種事物。因為我們永遠只是因它自身而從不因他物而選擇它?!盵1](p18)作為至善的幸福,應該具有不因外在條件的變化而被剝奪的性質。亞里士多德定義“幸福就是靈魂合于德性而生成的靈魂的現實活動”[1](p20)。幸福不在于那些外在的、不確定的事物;不在于行為偶然與德性符合;而在于實現真正幸福的過程中不停歇的努力。

二、亞里士多德的德性思想對當代社會道德教育的啟示

(一)引導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人生的目的在于幸福,而幸福的實現則有賴于德性的修煉與踐行,而“德性的目標則是在感情與實踐事務上達到相對于我們自身的適度?!痹谒牡滦哉撍枷胫?,詳細說明了一個好人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德,如何做才會成為一個好人,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并且他認為道德德性及其精神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通過對人性的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以中道為處事原則,以德性的涵養和理性的教導為途徑,來獲得對人格的塑造。只要通過努力,都能夠獲得像勇敢、`慷慨、明智、智慧等德性,同時,人們也能在成就德性的過程中,擁有道德實踐所帶來的快樂,并最終實現至善即幸福。

(二)關注良好道德習慣的養成

道德德性不是自然加諸于我們身上的,而是通過習慣養成的,可見,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對于培養道德德性具有重要意義。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從小養成這樣的習慣還是那樣的習慣絕不是小事。正相反,它非常重要,或寧可說,它最重要?!盵1](p37) 良好的道德習慣的養成不是一個人可以實現的,它需要個人、家庭、社會共同努力、協作實現。

(三)道德教育要落實到實踐活動

作為一種品質,道德德性來自實踐活動,而且由實踐活動的性質所決定。也就是說我們必須通過實踐活動才可能獲得道德德性。道德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德性的人,即具有理智德性與道德德性的人,然而目前我國的道德教育主要集中于理智德性的培養,而對道德德性的養成的關注比較弱,所以要實現道德教育的目標,就必須將道德教育落實到實踐活動中。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余紀元.《亞里士多德倫理學》[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廖申白.《尼各馬可倫理學》導讀[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亞里士多德啟示
同一個笑話講三遍
同一個笑話講三遍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亞里士多德的發現
漫畫
國外跨境電子商務稅收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商業銀行受余額寶的影響和啟示
重大的差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