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讓青春期孩子變身“小刺猬”

2017-09-13 00:31樊仁秀圖片來自網絡
時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8期
關鍵詞:小鄧咨詢室親子

文_樊仁秀 圖片來自網絡

是什么讓青春期孩子變身“小刺猬”

文_樊仁秀 圖片來自網絡

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青春期的例外,希望孩子在青春期依然能夠與自己親密無間,能隨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動向,可是孩子卻像刺猬一樣越接近越暴躁、越親近越失控,最終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疏離、甚至沖突不斷……

小鄧是我校高二的一名男生,小伙子長得高高大大,白白凈凈,看起來帥氣又安靜,如果不是他媽媽的訴說,我怎么也無法將“頂撞父母、離家出走”等事件與坐在咨詢室內安靜又乖巧的他相聯系。

鄧媽媽說,小鄧上高中之前一直很乖,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老師,都很禮貌溫和。自己曾經擔心步入青春期的小鄧會像鄰居、同事家的孩子一樣叛逆、沖動,但小鄧并沒有出現這樣的行為問題。當她認為自己終于可以松一口氣的時候,小鄧卻因為一件小事跟家人發生了激烈沖突,和父母爭吵之后便摔門出去。父母原本以為小鄧天黑就會回家,但是這次小鄧卻不打招呼去了離家很遠的一位同學家。不聲不響地在同學家待了兩天之后,小鄧若無其事地來到學校準備繼續學業,不曾想卻被班主任和校長因為私自逃學曠課約談,鄧媽媽再三保證,班主任和校長才同意鄧同學繼續回校讀書,條件是要去咨詢室和心理老師面談,鄧同學這才來到咨詢室。

沖突

小鄧跟在媽媽身后,一言不發地來到咨詢室。我微笑著問他們母子:“有什么需要我幫忙的,我會盡力?!?/p>

小鄧冷著臉看了媽媽一眼,沒好氣地說:“還是你跟老師說吧!”

鄧媽媽開始話不停歇:小鄧每天不能按時起床,在衛生間洗漱時間太長,跟爸媽說話口氣不好,自己窩在臥室總關門,跟弟弟玩耍發脾氣等等,各種瑣碎小事不一而論。在媽媽不停訴說的過程中,我觀察到小鄧是一副毫不在意、不以為然的樣子,他一會兒看看窗外,一會兒玩弄手指。我問他:“還有什么要補充的嗎?”

他說:“話都讓她說完了,我還要說什么?說了有什么用?”聽他這么說,我隱約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于是打住了滔滔不絕的鄧媽媽,告訴她我想跟小鄧單獨談談。

因為之前擔任過小鄧所在班級的心理課老師,他對我似乎沒那么多的戒心。簡單聊天之后,我問他:“媽媽說的那些都是事實嗎?”

他不吭聲,點點頭。

“既然是事實為什么會那么委屈生氣?”

聽到這句話,小鄧坐不住了:“老師,你不知道,我媽事事管時時問,連我理什么發型穿什么衣服吃多少飯都要過問,跟同學通個電話要過問,跟同學出去玩要過問,就連我換衣服寫作業關門都要盤問半天,我在她跟前一點隱私都沒有,一點自由一點自信都沒有……”

“那么你的這些感受有沒有給媽媽講過呢?”

“說了又不改反而說我事情多,再說我爸爸工作忙,家里的事都是媽媽操持,我不想惹她……”

跟他聊了很多,也都是些無關緊要的雞毛蒜皮,作為心理輔導老師,我逐步理清了他們母子之間沖突的原因所在。

步入高二后半學期的小鄧,學習強度和任務量加大,這種變化總需要時間來逐步習慣、適應,如果短時間內不能適應,學習上應對不力,自然會產生心理上的波動。與此同時,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成人感增強的心理發展特點,勢必會對家長已有的教養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而家長并未及時察覺,從而造成了獨處、尊重、同齡社交等心理需要得不到有效滿足。雖然小鄧已經盡力克制自己,但盡力克制只是將自己的一些合理而必然的心理需要暫時壓抑,并不意味著這些需要消失了、不存在了。需要與滿足不對等的現狀持續存在,才是造成親子沖突的根本原因。

至于小鄧“摔門而出”,到底因何而起其實并不重要,只是一個偶發事件,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爆發便是一種必然。因此,鄧媽媽眼里的乖,只是小鄧在忍耐在克制,只是表象,小鄧的爆發,才是親子相處的必然。雖然這種強烈沖突的形式會讓親子雙方都覺得難以接受,但卻是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契機所在。

疏通

觀察小鄧在咨詢室的表現,我發現他并不是一個“壞脾氣的孩子”。當鄧媽媽走出咨詢室,我告訴了他我的心理感受,他先是一愣,然后便不好意思地笑笑,接著便竹筒倒豆子一樣將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又說了一遍,當然,他是站在他的角度來說明的。

他一口氣說了那么多,跟之前蔫蔫的一聲不吭的樣子簡直判若兩人??粗咸喜唤^的小鄧,我忽然意識到,他是有多久沒有這么痛快地表達過自己了?即便是他說的有什么不對的地方,我也并沒有急于糾正他,我只是耐心地傾聽,讓他有話要說、有話能說出來,這既是溝通的開始,又是建立良好咨詢關系的基本前提。

小鄧忽然沉默起來,過了一會兒,他才說:“其實,我也知道我做得不對,但是在那一瞬間甚至是跟爸媽大吵之后,我心里卻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憤怒和自責,壓抑和爆發,這本身就是一對矛盾,說不出的快感只是被壓抑的憤怒爆發之后的輕松。

在利用同理技術表達了對小鄧行為和心理感受的理解之后,我覺得有必要使小鄧先覺察并接納自己在青春期產生的某些特定的心理需要,尤其是要接納自己憤怒、不滿、厭惡等負性情緒,即便這類情緒是在與父母相處時產生的,也是正常情緒。因此我決定首先利用認知領悟技術,讓他了解自己的情緒并接納自己處于青春期而產生的某些特定需要,而不急于將情緒和需要作出“應不應該”的事先判斷。

我問他:“你在什么情況下會憤怒?”

他列舉了生活中很多讓他憤怒的事情:理發師剪的發型不滿意,做題出錯率太高,想一個人待會兒弟弟卻總是鬧騰著跟他玩,自己正換衣服媽媽進來很尷尬等等,總之事情很多。

我笑著說:“果然讓我們難以忍受的,不是大麻煩而是小困擾?!?/p>

他則追加了一句:“小困擾短時間內還不能消除?!?/p>

笑過之后,繼續談話。我提醒他注意梳理情緒之間的關系,他也領悟得很快——“獨處是人的正常需要,而憤怒源于自己的某些愿望不能滿足”,當憤怒不能通過合理的方式及時宣泄、疏通的話,勢必會像不斷充氣的氣球一樣走向炸裂,最終傷人傷己。

換位

前兩次的咨詢談話之后,小鄧對自己當下的負性情緒釋然了很多,但是要他跟爸爸媽媽坦露心聲,他還是覺得沒信心。他撇撇嘴:“弟弟那么小,我媽哪有工夫聽我說話?她只會挑剔我,從來不管我心里想什么?!?/p>

“媽媽要是不關心你的話就不會因為你離家而著急,更不會時刻提醒你上學的各種事宜了?!蔽以噲D讓他站在媽媽的立場上重新梳理自己的情緒和認知,但是他的抵觸情緒很明顯,認識上的偏見在短時間內似乎無法糾正,他堅持認為,媽媽關心他,也只是關心他的成績罷了,從不關心他的內心感受,更別提“尊重”了。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4.7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8.4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小鄧固執地堅持自己對父母特別是對母親的偏見,此時單純利用“合理情緒”與“認知領悟”技術,并不能收到預期良好的咨詢效果,因此我決定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促進他更深層次的領悟。

當我提出跟他玩“角色扮演”時,他很高興,并且提出自己要扮演“媽媽”,我沒有拒絕他的請求。不出預料,在最初的扮演中,他將媽媽身上的種種特點表現得非??鋸???墒锹嬲谌虢巧?,他才發現自己的有些想法和做法顯得“非常幼稚、不近情理”,特別是在第三次、第四次角色扮演之后,他的神色凝重了很多,他說“一開始我以為只是個游戲,但是游戲也是現實的縮影,我接受自己的情緒,但是對爸媽的態度有些反應過激……”

見他在角色扮演中有新的感悟,我問他,“你肯定有許多話想對媽媽說吧?”

他點頭稱是,但是讓他親自對媽媽說說,他卻面露難色:“我那天跟媽媽起了那么嚴重的沖突,這才過了幾天就低頭道歉,我太沒面子了吧?況且,我媽媽能不能接受、會不會原諒我還另說呢,不去!”于是我建議他進行空椅子練習。所謂空椅子練習,就是把一張椅子想象成自己將要談話的那個人,然后嘗試交談。

起初,小鄧覺得這個做法很可笑,總也進不了狀態,后來我靈機一動,讓他自己當“導演”,自己寫劇本,然后把空椅子練習的過程當作臺詞練習,小鄧這才逐漸有所改變。

在指導小鄧做空椅子練習的同時,我找到鄧媽媽,真誠地告訴他小鄧在心理輔導后的表現和進步,鄧媽媽表示,只要兒子真正有所轉變,她愿意改變自己所有不合理不合適的做法。我建議他們母子重新坐在一起,認真地聽聽對方的真實想法,坦誠溝通才能消除誤會,重建親子關系。母子倆都爽快地答應了。

小鄧向媽媽道歉之后,坦率地告知媽媽,希望媽媽能尊重他,不要總是打斷他、打擾他,尤其是要給自己獨立獨處的時間;媽媽則仔細傾聽并認真書寫記錄,同時也對小鄧的行為習慣、學習生活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遇到有分歧的地方,小鄧和媽媽也能互相理解互相妥協,找出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在最后一次的咨詢中,小鄧把自己和媽媽協商的“條約”打印出來,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媽媽也簽名之后,他們決定把這張條約就掛在客廳最顯眼的地方,以此作為約束雙方言行的依據。

經過連續幾次不間斷的咨詢,鄧媽媽驚喜地發現小鄧待人處事“成熟多了也開朗多了,有什么想法或需要都愿意同爸媽交流”,而他的班主任老師則告訴我,小鄧再沒有出現過隨意遲到或是逃課的情況,學習狀態和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而小鄧自己則說,心里不憋屈的感覺簡直太爽了。聽到這些反饋,我也很為他高興。

進與退

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青春期的例外,希望孩子在青春期依然能夠與自己親密無間,能隨時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動向,可是孩子卻像刺猬一樣越接近越暴躁、越親近越失控,最終造成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疏離、甚至沖突不斷。

實際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恰恰是青少年自我成長的外在表現,意味著他們有了獨立的思想意識、行為系統,不再依附于周圍的成人世界,即便是自己的父母。許多父母會因為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過激行為而頭疼不已,事實是,家長們有時看似“無微不至”的關愛,超出了該有的人際界限,這才是造成親子沖突的關鍵所在。

在本案例中,小鄧反復提到 “有時自己正在換衣服,爸爸或者媽媽不敲門就直接進來”,“自己接打電話時媽媽會借故走進臥室不離開”等細節,這些生活瑣事之所以成為小鄧的困擾,說明青春期的孩子對“自尊”和“他尊”的心理需要日漸明顯,隱私意識在逐步增加,如果此時,家長仍以“關愛”的名義事事打聽、事事過問,勢必會成為親子矛盾的引爆點。

親子關系本來就是互相制衡的過程,在青春期,孩子的力量加強了,家長的力量勢必要削弱一部分才能維持下去。因此,家長朋友們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不妨“冷淡”一些,保持些許距離,給他們相應的時間與空間,這樣反而會促進親子關系的穩固發展。

猜你喜歡
小鄧咨詢室親子
火爆的在線咨詢室
距離的秘密
無人行走的道路
老師,我想對您說
心理咨詢室配套產品一覽表
搜索強迫癥
學校心理咨詢室切莫成為擺設
親子臉
親子臉
親子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