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課《項脊軒志》教學案例分析

2017-09-13 07:23宋玉榮
青蘋果·高一版 2017年5期
關鍵詞:項脊軒志項脊軒枇杷樹

宋玉榮

1 案例背景

2016年9月,接合肥市教研室通知,讓我準備一節自選課,參加第五屆全國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展評活動。于是我選擇上歸有光的《項脊軒志》這一課,最終榮獲優秀課例評比一等獎。

這篇課文源于人教版的選修課本第六單元,單元提示“賞析指導”講了三點:一是感受它的生活氣息,二是感受其中的情趣,三是欣賞它的擺脫拘束,務去陳言。這是一篇自主賞析課文,如何利用小組活動,開展自我賞析,感受生活氣息和其中的情味,成了我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是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在表達與交流中,能有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有個性,有創意。

為此,我設計的學習目標是:揣摩細節描寫,感受文章情味。

2 案例描述

第一次磨課前,我布置了預習任務。由于是借班上課,為了提起閱讀興趣,促進小組活動的順利開展,用了設懸法,拋出了一個問題:此文有三個神奇的地方,你知道嗎?

(1)選文有刪節,你知道在哪里嗎?你看出來了嗎?(人教版刪除了第三段部分內容)

(2)此文前三段和后兩段寫作于不同的時期,你知道相隔了多少年?(13年)

(3)你知道前三段寫于他多大的時候?(18歲)你能寫出水平相當的前三段嗎?

這一環節的實施,反應是激烈的,同學的參與度較高,態度積極。

第二天,我先示范賞析,抓住了作者塑造母親和祖母形象時選取的細節,一點點地分析滲透,引導學生領悟細節描寫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以少勝多,以簡馭繁,含而不露,以情動人。

緊接著,把最后兩段,共六句話,分成五部分,隨意分配給五個小組。讓組員抓住細節討論,推選代表匯報。

這是本節課期待出彩的環節,也是檢查本課教學目標能否實現的關鍵環節?,F實情形是:

(1)學生抓不住細節描寫的重點,找不到典型的細節。

(2)不會深入地分析。比如妻子僅有的一句語言描寫“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學生的分析平淡蒼白。

(3)過度分析,偏離主旨。如在分析“枇杷樹”一句時,專注于它為什么是一顆枇杷樹,而不是其它的樹。

(4)沒能夠讓所有的學生參與進來,有人投入,有人旁觀。

(5)缺少有個性和創意的表達。

同時,在時間的把握上,也沒能合理控制,拖堂了5分鐘。課下,針對以上問題,我進行了反思:如何解決?很是煩惱。

第二次,換了一個班級,重新上一遍。針對小組活動,打算重點突破。預習時,首先就什么是“細節描寫”以及“如何賞析重點語句”,做了相應的指導。我們是一個普通的高中,學生能力一般。所以不能高估學生,放任自流,對學情要有正確的把握,然后有針對性地調整。其次,布置任務,讓兩個主動的學生來分析“母親”和“祖母”的形象。起到示范的作用,以期“以點帶面”,先暖個場。把我老師的主導的位置隱去,讓學生主體的地位顯現。

課堂上,學生活動這一塊,有了明顯地改善。其中,第一次磨課中的第一和第三個問題沒有出現,時間把握也較好。

但是,第二、第四和第五個問題,仍然存在。這恰恰是最關鍵的要解決的問題,教學難點沒有突破。怎么辦?再重來!

第三次磨課。

預習時,綜合前兩次的經驗教訓,揚長不避短。一邊保留經驗,一邊突破疑難。為了解決第二節課后的三個關鍵問題,我改換了思路。采用了預習提問法。

在學生疏通大意后,我先把本文神奇的話題,拋了出去。氣氛活躍后,立刻追問:對于本文內容,對于明天的這節課,你有什么問題要問老師的嗎?

起初學生提問的較少,在一番贊賞后,提問漸多,并逐漸踴躍,并且,有些問題就是我備課時預設的探究性的問題!這真是一個奇妙的體驗!我在心里暗暗贊嘆,并且也在反思:如果我肯給學生時間,愿意陪他們,傾聽他們的聲音,我們的課堂將是另外一個樣子!一個作者、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碰撞、交流、融合的奇妙之旅!

接著,讓他們把自己的問題寫下來,以小組的形式遞交給我。要求,每位同學針對第四、五段,最少提一個問題。然后,我做了兩件事:一是把問題匯總并篩選,制成幻燈,在第二天展示原稿;(這些問題,集中在細節描寫對情感表現的作用上)二是讓各個小組,把自己的問題拿回去,組內嘗試解決,并且,爭取在第二天的課堂上“自問自答”。此環節,解決了“人人參與”的問題。

在布置了自我解決問題的任務時,學生們反應很驚訝。一副“還要自己解決呀”的詫異。但很快,似乎恍然大悟了,開始利用班級的網絡,從“百度”“知乎”“豆瓣”著手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熟悉文本。在對信息的對比甄別中,他們開始了組內的交流探討。這種及時性的活動,發展了思維,提升了能力。

然后,我綜合了他們的提問,匯總如下,并在末尾標記上學生姓名,制成了第二天要用的PPT。

(1)妻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什么只記錄了她轉述小妹的一句可有可無的話?

(2)如何理解“妻死,室壞不修”句?從“不修” 到“復葺”“不常居”,分別是為什么?

(3)為何以“枇杷樹”收束全文?

第二天的課堂,收效滿意。

分析妻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時,學生抓住“問古事”“學書”分析出了聰慧賢淑,還從“時”分析出了夫妻間的恩愛??上驳氖?,學生從作者對生活場面的回憶聯想到了蘇軾的《江城子》中對亡妻“小軒窗正梳妝”的描寫,這個聯想,是個突破。

3 教學反思

(1)新課程標準有言:核心素養是后天教育的結果,他有別于一個人潛在的能力。對于本節課而言,我交給他們本身不具備的什么能力?也許就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我想培養核心素養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個體在面對復雜的現實問題,有能力運用綜合的方法去解決它。等到學生能夠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時候,他就有能力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了。語文最終培養的,不是一種知識或技能,而是人。一個能在錯綜復雜的現實社會中,運用語文能力,感受生命,體驗生活,更好生存的人?!俄椉管幹尽芬徽n,我的學生們一定都感受到了瑣碎細節中美好的人間溫情,進而去珍惜,去創造美好。

(2)我的指導教師楊樺老師說,你的這一課,為何不在欣賞“三五之夜,明月半墻”句子的時候,讓你的學生說說,那是怎樣的一種風格的畫?如果能畫幾筆,最好,如果不能,說說像誰的畫,不也很好嗎?回顧反思,建議頗妙。這恰是一種審美鑒賞能力的檢測和培養。

(3)好課不易,要訓練學生的思維,也要提升教師自己的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學)

猜你喜歡
項脊軒志項脊軒枇杷樹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永遠的陪伴
老徐的枇杷樹
字字顯真心,句句總關情
《項脊軒志》細節的秘妙淺析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及反思
《項脊軒志》教學案例
院子里的枇杷樹
枇杷樹:一個不容忽視的意象
《項脊軒志》的記敘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