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成癮者對道德兩難問題的決策研究

2017-09-14 21:38黃夢萍沈卓雯楊詠君盧俊余高偉胡治國
中國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13期
關鍵詞:成癮者利益沖突導向

黃夢萍 沈卓雯 楊詠君 盧俊余 高偉 胡治國

研究考察了網絡成癮者對道德兩難問題的決策。30名網絡成癮者和30名非網絡成癮者,對非個人卷入、個人卷入但無利益沖突、個人卷入且有利益沖突的三類道德兩難問題進行決策,結果發現:(1)對有個人卷入(相對于沒有個人卷入)的道德兩難問題(均與個人利益無關),被試更傾向于結果導向而不是規則導向的決策;(2)對無利益沖突(相對于有利益沖突)的道德兩難問題(均有個人卷入),被試更傾向于結果導向而不是規則導向的決策,而且反應時更慢;(3)兩組被試在無個人卷入和有個人卷入且有利益沖突的情境下,都更傾向于選擇規則導向而不是結果導向的決策;(4)兩組被試在三種道德兩難情境下,選擇結果導向決策的個數和反應時都沒有顯著差異。上述結果表明,網絡成癮者在道德兩難問題上的決策,總體上是規則導向而非結果導向的。

網絡成癮道德兩難決策結果導向規則導向一、前言

網絡成癮綜合癥(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 IAD)最先由美國的精神病學家Goldberg提出,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網絡成癮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具有嚴重的危害。長時間沉迷網絡可能導致緊張、頭痛、焦慮、抑郁,還會引起體內激素水平失衡和植物神經系統紊亂,導致免疫力功能下降,引發心血管疾病、腸胃神經功能病等。網絡成癮不僅嚴重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而且還會損害個體的社會功能,網絡成癮者的行為具有沖動性,容易出現家庭暴力、導致家庭關系破裂等。

以往研究表明,網絡成癮者存在決策功能障礙。有研究發現,在決策任務中,網絡成癮者只注意即時收益,較少考慮長遠的后果,容易做出非理性、不利長遠的選擇;此外,網絡游戲成癮者在完成決策任務過程中,更多傾向于高獎賞、高懲罰的行為模式,并且在受到高懲罰后仍然不會轉向安全選擇模式。

研究表明,正常人在決策時不會完全依據功利原則,即不會只考慮利益,也會受到公平和共情等其他社會情緒因素的影響。還有研究發現,情緒會對道德兩難問題的判斷產生影響,積極情緒下被試更容易產生結果導向思維。那么,網絡成癮者在面臨道德兩難情境時,會如何決策呢?目前,尚沒有研究對此進行考察。

本研究擬考察網絡成癮者對道德兩難問題的決策方式,探討網絡成癮者的決策是結果導向還是規則導向的。鑒于網絡成癮者沖動控制能力差,通常決策比較情緒化,我們預期網絡成癮者的決策模式傾向于結果導向,而不是基于理性的規則導向。本研究中,將道德兩難問題分為非個人卷入的道德兩難問題和個人卷入的道德兩難問題(這類問題被試自己要卷入其中);在個人卷入的道德兩難問題中,又分為無直接利益沖突的道德兩難問題(這類問題雖然被試自己卷入其中,但決策結果并不涉及被試本身的利益)和有直接利益沖突的道德兩難問題(這類問題被試自己卷入其中,且決策結果會涉及到被試的直接利益),我們認為決策思維方式可能會受到決策是否損害決策者自身利益的影響。我們預期,在對三類道德兩難問題的決策中,相對于非網絡成癮者,網絡成癮者都會更傾向于選擇結果導向的思維模式,即選擇維護利益違反道德原則的比例更高,所需反應時間更短;而且,這種趨勢在有直接利益沖突的道德兩難問題中比無直接利益沖突的道德兩難問題中會更加顯著。本研究對于揭示網絡成癮者的決策是基于結果驅動還是規則驅動,進而揭示網絡成癮的本質原因,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二、方法

1.被試

隨機抽取杭州師范大學本科生308名,經過篩查最終得到正式被試60名,其中網絡成癮者30名(其中女生23名)、非網絡成癮者30名(其中女生15名),兩組被試在年齡上沒有顯著差異(平均年齡分別為20.5(±0.9)和21.0(±1.3),p>0.05)。網絡成癮組的入組標準是,在網絡成癮測試(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中的得分大于或者等于70;非網絡成癮組的入組標準是,IAT得分小于或者等于40。所有被試均沒有物質濫用史,沒有任何精神疾病。所有被試在實驗前均簽署了書面的知情同意書,實驗后獲取適量報酬。

2.實驗材料

(1)網絡成癮測試。網絡成癮測試量表由Young編制,該量表共含有20個題目,考察被試的網絡使用情況,采用Likert 5點評分法,1表示“幾乎沒有”,5表示“總是”。

(2)貝克抑郁量表。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共有21個項目,考察被試近一周的抑郁程度。各項均為0~3分四級評分,分別表示“無該項癥狀”“輕度”“中度”“嚴重”。

(3)道德兩難情境故事。共有90個道德兩難情境故事,三類故事中每一類均有30個,每個故事情境均由三段構成:第一段描述兩難情境,長度為75~189個字,第二段描述選擇是與否的利與弊,第三段詢問被試是否要做出某個選擇。下面分別介紹三類故事:

(1)在非個人卷入的情境故事中,被試需回答,你覺得某人應該為了某事而做出某種決定嗎。例如,“海因茲偷藥”問題:“有一位婦女患了癌癥,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藥可以救她,這種藥的成本很高,但藥劑師卻以10倍高于成本的價錢出售。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到處借錢,一共只借到藥費的一半。他哀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允許他賒欠,但藥劑師卻拒絕了他。如果海因茲去偷藥給他的妻子治病,他的妻子就可以活下來;如果他不去偷藥,他的妻子就會死亡。你覺得海因茲應該為了拯救妻子的性命去偷藥嗎?”

(2)在個人卷入但無直接利益沖突的道德兩難故事中,被試需回答,假如你是某人,你會為了某事而做出某種決定嗎。例如,“電車難題”:“你站在天橋上,你的身邊有一個身材碩大的男子。天橋下面是電車軌道,你看見一列電車以極快的速度開了過來,此時前方軌道上有五個工人正在作業。情況緊急,你唯一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將你身邊那個身材碩大的男子推下天橋。如果你將你身邊那個男子推下去,用他的身體暫時阻擋電車,這樣那五個工人就有時間可以離開;如果你不把那個男子推下去,這個男子可以活下來,但是那五個工人會死亡。你愿意把這個男子推下去來保全那五個工人的生命么?”endprint

(3)在個人卷入且有直接利益沖突的道德兩難情境中,決策者自身的利益可能直接受到決策的影響。例如,“船員問題”:假設你是一個在一個大冰山下旅行的軍事潛艇的船長。船上的突然爆炸造成你們失去了氧氣供應,并且你的一個船員也受傷了,將很快失去全部血液。無論發生什么事,受傷的船員都會死在他的傷口中。剩下的氧氣不足以讓所有船員(包括你在內)生存。如果你選擇射殺這個受傷的船員,你們就可以有足夠的氧氣生存下去;如果你選擇不射殺這個船員,所有船員包括你在內都有可能死亡。你愿意為了保全你和其他船員的性命而射殺這個受傷的船員嗎?”

3.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由E-prime 2.0編制,在電腦上呈現刺激。首先在屏幕中呈現指導語,被試閱讀指導語,主試確認被試了解實驗流程后,要求被試按任意鍵進入正式實驗。首先呈現第一段道德兩難情境,呈現時間為40秒(保證被試有足夠時間閱讀完)。然后同時呈現第二、第三段文字,被試需要盡快作答:如果同意第三段的選擇,則按“F”鍵;如果不同意,則按“J”鍵。判斷完成后,屏幕會空屏10秒,再進入下一個試次。所有90個試次隨機呈現。每完成15個試次,被試可以休息一次,休息時間由被試自己控制,按任意鍵可繼續。

4.數據分析

采用SPSS 18.0對實驗數據進行了分析。主要關注被試對道德兩難問題決策的兩個指標:一是被試選擇“結果導向”決策的個數(即按表示肯定的鍵的個數),二是被試判斷的反應時。首先,對兩類與個人利益無關的道德兩難問題,進行了2(組別:網絡成癮組,非網絡成癮組)×2(個人卷入度:無個人卷入,有個人卷入)的兩因素方差分析;接著,對兩類有個人卷入的道德兩難問題,進行了2(組別:網絡成癮組,非網絡成癮組)×2(利益相關性:無利益沖突,有利益沖突)的兩因素方差分析;最后,對三種類型的道德兩難問題,分別采用雙樣本t檢驗直接對比了網絡成癮組和非網絡成癮組決策的差異。鑒于被試自身的情緒狀態可能會影響其對道德兩難問題的選擇,因而我們在上述分析中均將BDI的得分作為協變量。

三、結果

網絡成癮組與非網絡成癮組被試在三類道德兩難問題中,選擇“結果導向”決策的個數和平均反應見表1。統計分析發現,在無個人卷入和有個人卷入且有直接利益沖突的情境下,網絡成癮組和非網絡成癮組被試選擇“結果導向”的個數都顯著小于“規則導向”(即總項目個數30減去“結果導向”的個數)的個數(p<0.01)。

對與個人利益無關的兩類道德兩難問題選擇“結果導向”決策的個數,進行的2(組別:網絡成癮組,非網絡成癮組)×2(個人卷入度:無個人卷入,有個人卷入)的方差分析發現,組別的主效應不顯著,F(1,58)=0.22,p=0.640,η2=0.004;個人卷入度的主效應顯著, F(1,58)=30.06,p<0.001,η2=0.345,有個人卷入(相對于無個人卷入)的情境下被試更傾向于選擇“結果導向”的決策;組別與個人卷入度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58)=1.79,p=0.187,η2=0.030。對與個人利益無關的兩類道德兩難問題決策的反應時,進行同樣的方差分析發現,組別的主效應不顯著,F(1,58)=0.20,p=0.888,η2=0.000;個人卷入度的主效應不顯著,F(1,58)=1.05,p=0.310,η2=0.018;組別與個人卷入度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58)=0.52,p=0.475,η2=0.009。

對有個人卷入的兩類道德兩難問題選擇“結果導向”決策的個數,進行的2(組別:網絡成癮組,非網絡成癮組)×2(利益相關性:無利益沖突,有利益沖突)的方差分析發現,組別的主效應不顯著,F(1,58)=1.42,p=0.239,η2=0.024;利益相關性的主效應顯著,F(1,58)=6.07,p<0.05,η2=0.096,無利益沖突(相對于有利益沖突)的情境下被試更傾向于選擇“結果導向”的決策;組別與利益相關性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58)=0.20,p=0.657,η2=0.003。對有個人卷入的兩類道德兩難問題決策的反應時,進行的方差分析發現,組別的主效應不顯著,F(1,58)=0.23,p=0.633, η2=0.004;利益相關性的主效應顯著,F(1,58)=5.78,p<0.05,η2=0.092,無利益沖突(相對于有利益沖突)的情境下被試的決策更慢;組別與利益相關性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1,58)=0.03,p=0.857,η2=0.001。

對于一般的、非個人卷入的道德兩難問題的決策,網絡成癮者與非網絡成癮者選擇“結果導向”決策的個數沒有顯著差異,t(58)=-1.501,p=0.139;兩組的反應時也沒有顯著差異,t(58)=0.484,p=0.630。

對于有個人卷入但無直接利益沖突的道德兩難問題的決策,網絡成癮者與非網絡成癮者選擇“結果導向”決策的個數沒有顯著差異,t(58)=0.591,p=0.557;兩組的反應時也沒有顯著差異,t(58)=0.889,p=0.378。

對于有個人卷入且有直接利益沖突的道德兩難問題的決策,網絡成癮者與非網絡成癮者選擇“結果導向”決策的個數沒有顯著差異,t(58)=-0.790,p=0.433;兩組的反應時也沒有顯著差異,t(58)=0.931,p=0.356。

四、討論

本研究考察了網絡成癮者和非網絡成癮者對三類道德兩難問題的決策,結果發現:(1)對有個人卷入(相對于沒有個人卷入)的道德兩難問題(均與個人利益無關),被試更傾向于結果導向而不是規則導向的決策;(2)對無利益沖突(相對于有利益沖突)的道德兩難問題(均有個人卷入),被試更傾向于結果導向而不是規則導向的決策,而且反應時更慢;(3)網絡成癮者和非網絡成癮者被試在無個人卷入和有個人卷入且有利益沖突的情境下,都更傾向于選擇規則導向而不是結果導向的決策;(4)網絡成癮者和非網絡成癮者被試在三種道德兩難情境下,選擇結果導向決策的決策個數和反應時都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endprint

本研究發現,相對于沒有個人卷入的情境,被試對有個人卷入的道德兩難問題,更傾向于結果導向而不是規則導向的決策。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研究發現,道德兩難情境中的人際關系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當把主人公由“陌生人”改為“你”時被試更傾向于結果導向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當被試自己作為當事人出現在道德兩難問題情境中時,被試更可能選擇有利于自己的決策,而不是遵循公正的規則和理性的道德原則。

本研究發現,相對于有利益沖突的情境,被試對無利益沖突的道德兩難問題,更傾向于結果導向而不是規則導向的決策,而且反應時更長。也就是說,被試在無直接利益沖突時,會更加傾向于選擇有利的結果而違背道德原則。Kohlberg認為,結果導向的道德判斷處于道德發展的低級階段,會表現出利己主義。但與此相反,本研究發現,被試在有利益沖突(相對于無利益沖突)的情境中并沒有表現出更強的利己主義。這可能是因為,在個人卷入且有直接利益沖突時,被試面臨的道德壓力比較大,如果選擇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違反道德原則,可能會造成極大的內心沖突和不適,因此被試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了規則導向的決策。以往研究表明,道德決策兼有認知加工和情緒加工兩個過程,但是不同類型的道德兩難情境所對應的主導加工過程不同。當道德兩難決策的結果涉及被試自身的利益時,可能誘發的情緒體驗更強烈,被試的認知加工更淺,因此所需的反應時更短。

本研究發現,網絡成癮組與非網絡成癮組在三種類型的道德兩難問題上的判斷和反應時,都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這與我們的預期不符。由于網絡成癮者的決策具有沖動性,我們預期網絡成癮者在進行道德兩難問題的決策時,更可能傾向于結果導向而不是規則導向,即他們選擇違反道德原則的決策,會顯著高于非網絡成癮組。但我們的實驗結果沒有支持這一假設,而且本研究還發現,兩組被試在無個人卷入和有個人卷入且有利益沖突的情境下,都更多選擇了規則導向而不是結果導向的決策。上述結果表明,人們總體上還是會遵循道德原則的,不會因為追求結果而違反公正、理性的規則。而且,雖然網絡成癮者決策具有沖突性的特點,但他們也能分清是非,即使在面臨道德兩難問題這樣尖銳的沖突情境時,仍然能夠保持與正常人類似的理性,做出基于規則的決策。

在本研究中,網絡成癮組的入組標準是在網絡成癮量表(IAT)上的得分不小于70,非網絡成癮組的入組標準是IAT得分不大于40,上述標準稍顯寬松。未來研究可采用更加嚴格的入組標準進行考察,如網絡成癮組的入組標準為IAT得分不小于80,非網絡成癮組的入組標準為IAT得分不大于20。此外,本研究中,網絡成癮組的男女比例不平衡(男生7名,女生23名),也可能造成對結果的影響。網絡成癮比較嚴重的人特別是男生,往往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無心關注外部世界,這也導致本實驗中招募男性的網絡成癮者非常困難。因此,本研究的結果還需要未來研究的進一步驗證。

總之,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網絡成癮者在道德兩難問題上的決策,總體上是偏向規則導向而非結果導向。

參考文獻:

[1]Tankersley,D.,Stowe,C.J.,& Huettel,S.A.Altruism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neural response to agency.Nature Neuroscience,2007,(2):150-151.

[2]賀金波,郭永玉,柯善玉,趙侖.網絡游戲成癮者認知功能損害的ERP研究.心理科學,2008,(2):380-384.

[3]李小平,楊晟宇,李夢遙.權威人格與權力感對道德思維方式的影響.心理學報,2012,(07):964-971.

[4]梁三才,游旭群.網絡成癮者情感決策能力的對照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05):597-599.

[5]唐曉霞,于立群.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心身癥狀、社會支持及應付方式關系的研究.現代預防醫學,2012,(06):1455-1457.

本研究得到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2016R423029)資助。endprint

猜你喜歡
成癮者利益沖突導向
博弈論下人工智能生成數據作品中利益沖突及破解
體育活動成癮行為的干預探究
基于任務為導向的長文教學策略
學科哲學導向的高中歷史教學重構
美日藥物臨床試驗中重大利益沖突的界定和管理探討及對我國的啟示
犬只導向炮
香港怎么防裙帶腐敗
沉迷手機的人喜怒無常
樹立“五個導向”嚴格黨內生活
構建戒毒人員社區戒毒與康復工作體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