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同胞的尋根“中國夢”

2017-09-21 10:04洪家敏
企業文化·中旬刊 2017年9期
關鍵詞:家國情懷中國夢

洪家敏

摘要:臺灣同胞中原尋根的研究在眾多學者的關注和努力下,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是一個日趨成熟的研究熱點課題,為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科學探索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1980年初,黃典誠來自廈門大學的語言學家,他的中原之旅拉開了臺胞尋根的序幕。自2006年起,由政府牽頭主辦的“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來自二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海外華人華僑及臺灣同胞,匯聚新鄭黃帝故里,拜謁人文始祖——黃帝,這一空前盛況,已逐步顯現出中原根祖文化資源的重要性,根親文化又成為各界深入討論的熱點話題之一。

關鍵詞:中國夢;尋根中原;家國情懷

最近,央視一套播出的國內首檔明星真人秀節目,兩岸尋根紀錄片《客從何處來》火熱播出中,已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通過記錄回憶的手法來闡釋個體與家庭、宗族、民族之間的關系,復原臺胞對故土牽掛、追思念舊的家國情懷。如果說個人史是深埋在地下的根須,那國家史就像裸露在地面上的山脈。當一個小人物的命運一點一滴的和一個國家、民族的命運發生交叉、碰撞時,激蕩出來的悲壯火花和人性張力也往往最動人心魄。

“中國夢”是民族夢,“中國夢”更是復興夢。中國夢,凝聚了無數中華兒女的世代夙愿,承載著無數中國百姓的多年期盼。中國夢是要靠兩岸和諧統一、民族昌盛、國家繁榮來實現;中國夢是要靠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凝聚中華民族強大力量、堅持走社會主義特色道路來實現。尋根文化至今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的歷程,臺灣同胞中原尋根作為兩岸關系交流與發展的一部分,目前正在摸索中前進,在探索與溝通中日漸發展,并逐步完善走向科學化和合理化。自上世紀末期至今,從人文角度來看,臺灣同胞的社會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的特點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歷史角度來看,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擁有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因此,無論滄海桑田如何變換,尋根的腳步從來不曾停歇。在當今的[1]閩南、臺灣的民間社會,人們在談論自己家族的演變歷史時,大都認同其祖先源自于中原地區。尤其是臺灣同胞對于“根在哪里”的追問,引起了一段時期的中原尋根熱潮。

一、尋根與中國夢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之后提出了“中國夢”,并就中國夢進行了一番闡述,其本質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爸袊鴫簟笔且粋€“民族夢”。中國夢也是中華民族兒女的夢,只有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才能推動中國夢的盡快實現。臺灣同胞中原尋根活動是中國夢實現的重要一環,不但指明了今后臺灣民眾的政治方向與社會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也能讓大陸同胞感受到遠在海峽對岸的親人們頑強奮進、持之以恒、忠貞愛國的偉大情操。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新一代的臺灣人,生在臺灣,長在臺灣,不似老一代與大陸有著濃濃的鄉情,黨派的成員也越來越本土化,加之原住民中,有很多人認為,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經歷了60多年的安定生活,大部分臺灣人都認為,維持現狀是最好的結果。這給了那些言必稱民主的分離主義者機會,以“臺獨”的論調來麻痹當地人。然而,了解臺灣歷史的人,包括臺灣本土人,都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臺灣歸屬中國,是天經地義之事,是國際公認之事。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臺灣不屬于中國,那日本何需侵略中國,于1895年在《馬關條約》上強迫中國割讓臺灣?1945年8月15日,當日本無條件投降時,臺灣民眾是鋪天蓋地的慶祝臺灣光復,重回祖國懷抱。據老一輩臺胞人士回憶,日本占據臺灣的50年間,臺灣民眾日日期盼祖國能富強振興,重回祖國懷抱。臺灣先賢們在大庭廣眾下演講時,動輒稱自己是漢族人,并視中國為自己的祖國。即使是在日本血腥鎮壓、殺人如麻的恐怖時期,忠義人士九死一生隱姓埋名,也要著書立說眷懷祖國。哪怕是接受了日本教育的[2]臺灣青年黃呈聰,也表明了“中國就是我們的祖國”的立場。就在日本殖民政府研究過《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①后,用抨擊的言論整治了一批愛國臺胞,據分析緣由是“立足于對支那(中國)將來寄與莫大矚望,認為支那不久將恢復國情而雄飛世界,必定能收復臺灣”。這段話清楚的告訴我們臺灣先賢的夢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是“必定能收復臺灣”兩岸統一的中國夢。

二、尋根歷史追溯

古代的姓氏與尋根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找到了姓氏宗譜,也就找著了根之所在,脈之所系。秦漢時,朱姓已普遍分布于中原和華東地區。同時由中原向西北的陜西挺進,至東漢末,朱姓的足跡已西達四川、南抵福建。明朝末朱姓進入了臺灣地區。南宋②陳振孫在《直齋書錄題解·地理類(史部)》(卷八)中記曰:“《閩中記》十卷,唐林谞撰。其言永嘉之亂,中原仕族林、黃、陳、鄭四姓先入閩,可以證閩人皆稱光州固始之妄?!睔v史上固始人遷徙有條清晰的軌跡,即由中原至嶺南再到臺灣。近四百年的時間,北方人口在不斷減少,而南方人口卻在不斷增多,人口是由北向南遷徙的變化規律,入閩的固始人的數量也在不斷增長。

18世紀開始,漢族人南遷至臺灣的高雄、臺北、臺南地區,一直到19世紀60年代,臺灣的大部分地區都已有漢族人定居。斗轉星移、歲月如梭,如鄭成功、施瑯、陳嘉庚等這些南徙固始的移民后裔,又漸次的遷徙至臺灣、南洋(東南亞)和歐美各地。固始因此成為眾多閩臺同胞、海外僑胞、客家族的祖根地。

近年來,許多福建和臺灣的民眾在探祖尋根的過程中,發現其族譜中的祖先,都曾來自歷史上的“光州固始”(即今河南信陽固始縣)。在中國的那段悠悠歷史長河之中,家譜歷經千百年的滄桑歲月,卻依然生生不息傳衍不休,史冊有記載的鴻儒大賢與煊赫臣宦,無不以家族為榮。視家族為民族的生命基石,上溯而追尊遠祖,下續而繁衍子孫,兄友弟恭講究輩分,謙讓有禮。中國人的姓氏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且具有超常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中華民族是幾千年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臺灣隸屬與中國原有領土,因為臺灣人的祖根在大陸。從歷史和立法角度,臺灣應該回歸大陸,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共同完成統一大業。

注釋:

①蔡伯壎,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第二編)中譯本[M].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②陳振孫:《直齋書錄題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7.

參考文獻:

[1]鄭鏞.分蘗與聚合——閩南對中原文化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J].中州學刊,2009(02):65-67.

[2]王萍.臺灣民眾國家認同“源”與“流”的歷史文化透視[J].軍事歷史研究,2008(01):55-56.endprint

猜你喜歡
家國情懷中國夢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抗戰敘述和家國情懷
美媒:非洲人欲在華追求“中國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