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語重疊研究綜述

2017-10-11 17:05王靜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 2017年9期
關鍵詞:研究綜述漢語

摘 要:本文從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詞、量詞等詞類的重疊形式、語法功能和意義、專書方言研究等方面,描述概括漢語重疊的研究概況,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關鍵詞:漢語 重疊 研究綜述

一、引言

(一)研究概況

漢語重疊是重要的語法手段之一。下面通過兩個表格宏觀介紹一下重疊的研究概況。

由上表可以看出,21世紀以來,漢語重疊研究的重點為動、形兩大詞類以及各重疊現象的綜合研究,動、形之外的詞類研究仍然比較少。從縱向看,近十幾年來漢語重疊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時平面上,尤其在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漢語方言的共時研究上,而歷時研究、漢外對比研究的論文成果不太豐富。

(二)重疊的分類

現代漢語重疊分為完全、不完全重疊,構詞、構形重疊,變形、不變形重疊等。此外,還有一些不同的分類情況:朱德熙(1982)提出了順向、逆向重疊,李宇明(1996)提出非詞重疊、詞語重疊、語句重復等,孫景濤(2008)將重疊分為雙向重疊、裂變重疊。劉丹青(2012)區分重疊為原生重疊與次生重疊。一般認為,劉丹青(2012)的分類對了解重疊的來源及其形態本質、語法意義等具有創新性。

二、各詞類的重疊研究

(一)動詞重疊

1.演變歷程

何融(1962)提出: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使用動詞重疊的情況。據考證,漢朝出現了極少數的動詞重疊使用情況,動詞重疊真正產生在唐宋時期,但此時也僅單音節動詞可重疊。在明清時期,動詞重疊開始具有調量的語法意義,并從此開始逐步的過渡到現代漢語中進行使用。漢語重疊的格式和語法意義基本固定是在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時。

關于動詞重疊的形式問題,學術界主要有以下觀點:

(1)僅限于AA式,包括ABAB式。代表人物有:李人鑒(1964)。不少語法教科書都持這一觀點。

(2)包括AA、A一A 、A了A、A了一A四式。代表人物有:范方蓮(1964)、劉月(1984)、房玉清(1992)等。

(3)除了 AA、A一A 、A了A、A了一A的四種形式外,還包含A著A著和AABB。代表人物有:張靜(1979)、常敬宇(1996)、李宇明(1996)等。

2.語法意義

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研究比較熱門的話題。下文將介紹主要觀點:

(1)表示動作反復多次。代表人物:王還(1963)、祝敏徹(1996)等。

(2)表示動作輕微、量少。代表人物:王力(1955)、丁樹聲等(1961)、朱德熙(1982)等。

(3)表示“嘗試”義。代表人物:呂叔湘(1979)、趙元任(1980)、李宇明(1996)等。

(4)具有調量的作用。代表人物:李宇明(1996,1998)。

(5)表示委婉語氣。代表人物:朱德熙(1982),常敬宇(1996)。

3.語法功能

張先亮(1994)提出,動詞重疊的語法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充當謂語是重疊式與原動詞最主要的語法功能。

(2)帶賓語。重疊式不能帶“數·量·(名)賓語、準賓語、虛指賓語、兩個都是體詞的雙賓語”,帶以疑問形式為主的小句賓語。

(3)帶補語。

(4)帶“了、著、過”等助詞情況。動詞重疊式后面不能帶“過”;在“能愿動詞+動詞重疊式+了,能愿動詞+動詞重疊式+名詞+了”下可以帶“了”,少數可以帶“著”,但“著”只附在單音節動詞的重疊后。

(5)作主語、賓語。

4.可重疊范圍

動詞能否重疊,一般與動詞自身性質和語體有關。

(1)口語或文學作品中多出現動詞的重疊,正式場合一般不用。

(2)能重疊的動詞一般是單音節動詞,能重疊的雙音節動詞比較少。

(3)能重疊的動詞主要是動作動詞,其他類型的動詞一般不能重疊。

(4)一般可以重疊的動作動詞都是發出者有意識做的,而且一般是可持續性的動作。

(5)雖然能重疊的雙音節動詞比較少,兩個謂詞性成分的雙音節動詞一般都可以重疊,前一個的構詞成分是體詞的一般不能重疊。

5.名著專書與方言研究

以知網為例,關于漢語動詞重疊的論文共425篇,專著專書的研究達到31篇。

由表3可知,動詞重疊的專書研究主要集中在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先秦作品只有一篇:《<詩經>中動詞重疊形式有無之考辯》。有三部當代作品同樣被關注研究,因其特殊的語言、文化背景、時代背景等。這也反映出動詞重疊的發展軌跡,并且動詞重疊在明清時期真正具有了語法意義。

關于動詞重疊的方言研究的論文,筆者在知網上檢索到67篇,說明研究比較深入豐富?;旧鲜且阅骋环窖渣c或方言區為對象,以當地的方言詞匯為研究資料,充分描寫動詞重疊的特征,以期描述其演變過程。

(二)形容詞重疊

1.形式

形容詞重疊的形式有不同的分類,學者們共提出以下幾種觀點:

(1)學術界一般認為有五種形式:AA式、ABB式、AABB式、ABAB式和A里AB式。代表人物有:朱德熙、呂叔湘、龔繼華、邢福義、盧福波等。。

(2)邱莉芹(2001)認為主要有兩種形式:單音節的有:AA式、ABAC式和ABCA式,雙音節的有:AABB式、A里AB式、ABB式和ABCC式。

2.語法意義

形容詞重疊后,具有調量和主觀褒貶等功能。

(1)調量

①位置定量論

朱德熙(1980,1982)認為形容詞的重疊具有量的概念,并提出重疊的基式在句中充當定語、謂語,表輕微的程度,但重疊后在句中充當補語、狀語,表加重和強調。支持此觀點的學者還有馬清華(2001)、朱景松(2006)、陳光(2011)等。endprint

②量度層級論

李宇明(1996)認為“度量的重疊形式雖然復雜多變,但表達的意義比較單純,一般都表示程度增加。由高到低可分成8個等級:超極級、極級、超非常級、非常級、相當級、參照級、較級、點級”[4]華玉明(2003)指出,重疊的意義往往表示性質、狀態程度的加強、強調。邢福義、朱景松、劉丹青(1986)都傾向于此種論點。

李勁榮從實際語料出發,談狀態形容詞在具體語句中的量級表現,認為狀態形容詞的量級有一個相對的高低等級序列,即:BA>AA>AABB>ABB。

(2)主觀褒貶

《現代漢語》(北大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編):狀態形容詞可以對客觀事物進行描述使其帶有主觀色彩,重疊后更具有描述人的主觀情感的作用。馮成麟(1954)討論了形容詞重疊具有表達主觀情感的作用,開創了此類研究的先河。朱景松(2003)認為形容詞重疊能激發主體顯現某種狀況的能動性,帶有一種主體對狀態的肯定、喜愛等非客觀因素。

3.語法功能

石毓智(2001)認為,形容詞重疊后會引起語法功能的確定性,形容詞重疊后可以作狀語、補語、定語、謂語。華玉明(2003)探討了形容詞重疊的五種不同形式的特征,結論如下:AA式語法功能的發展趨勢是非謂語化;唐以前AABB式主要獨立充當分句,唐宋時期AABB式主要作謂語,元明清時期AABB式主要作狀語;宋以前,ABB式只能作謂語,宋代主要作謂語,也產生了作定語、狀語和補語的用法,元明清時期,ABB式主要作狀語,其次作定語,再次作謂語,作補語的最少;ABAB式主要作謂語和定語,其次作補語和狀語。

4.可重疊的范圍

形容詞能否重疊,重疊的條件有哪些,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結構、語義、語用三個角度。

5.結構

華玉明(2003)認為,形容詞的述謂性越強,它的可重疊性就越強;述謂性越弱,可重疊性也就越多。同時,他通過分析復合式形容詞的結構與語素搭配的關系,羅列出重疊性強弱的排序,分析得全面透徹。

6.語義

學者們注意到了形容詞是否具有感知性、意義的自控性、詞義的主觀情感褒貶性、語義是否具有量的變化等都對重疊能力產生了影響。朱景松(2003)將其概括為:

(1)形容詞的性質有比較明顯的感知性,如“薄、高興等”,多可重疊。

(2)除了少量的受條件限制的自控意義的形容詞以外,一般的自控意義的形容詞都可以重疊。

(3)詞義的褒貶性也對重疊的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一般而言,褒義詞都可以重疊,貶義詞不能重疊。

(4)表示量是可以變動的,如“大、小”;一些形容詞表示的性質量不能變動,但說話者在心里認為它可以改變,如“干凈、滿”等,這表現出說話者對量的理解具有個人主觀色彩,這兩類形容詞一般都可以重疊;形容詞表示的性質如果沒有量的變化,一般不可以重疊。

7.語用

華玉明(2003)在分析形容詞的重疊性時,從語用心理學的角度入手,認為人們心理上可以接受的、不含貶義的的性狀形容詞都可以重疊,極少數“弱性貶義形容詞”所表現出的性狀在某種意義上人們可以接受,所以也可以重疊。

8.名著專書與方言研究

以知網為例,關于漢語動詞重疊的論文共305篇,專著專書的研究僅13篇。與研究動詞重疊的論文相比,數量有所下降。

由表4可知,形容詞重疊的專書研究討論主要集中于明清時期文學作品和現代文學作品中。與動詞重疊的研究相比,缺少了當代的文學作品,但是卻加強了對現代文學作品的研究。

關于形容詞重疊的方言研究比較深入,筆者在知網上檢索到相關論文68篇?;旧鲜且阅骋环窖渣c或方言區為對象,以當地的方言詞匯為研究資料,充分描述動詞重疊的特征,以期探究其演變過程。

(三)名詞重疊

1.形式

經分析,名詞重疊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AA式、ABB式、AAB式、AABB式和ABAB式,其中AA式和AABB式研究成果比較豐富。

2.語法意義

華玉明(2003)認為,名詞重疊后一般表示事物數量的增加。

3.語法功能

華玉明(2003)指出,單音節名詞重疊一般不作賓語,有些雙音節名詞重疊可以突破基式不能作狀語的句法限制,具有狀態形容詞傾向。蔡朝輝(2007)對名詞重疊的五種形式的句法功能作了具體分析,認為它們在句中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定語、狀語,某些名詞重疊可充當謂語。

一般情況下,將名詞重疊的可重疊范圍按照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1)普通名詞:單音的部分可以,雙音一般不可以。華玉明(2003)將其概括為:可以重疊的單音節名詞往往兼有量詞的特點,可以重疊的雙音節名詞通常是并列式合成詞。

(2)專有名詞:不可以。

(3)時間名詞:單音的可以,雙音的不可以。

(4)處所名詞:不可以。

(5)方位名詞:單音的部分不可以,雙音的可以。

4.方言研究

關于名詞重疊的方言研究的論文知網有68篇,研究比較深入豐富?;旧鲜且阅骋环窖渣c或方言區為對象,以當地的方言詞匯為研究資料,充分描述動詞重疊的特征,以期探究其演變過程。

(四)副詞重疊

1.是否存在

黃伯榮(1956)認為形容詞可以加上重疊的音節或重疊,副詞不能。黃漢生(1981)、郭翼舟(1984)、王松茂,常純民(1984)等都支持這種觀點。

朱德熙(1982)指出,副詞可以重疊,并將副詞的重疊分為兩類:

(1)副詞重疊的基式是單音節副詞,重疊后形式為AA式。如:剛剛、稍稍、常常等。endprint

(2)副詞重疊的基式是單音節形容詞,重疊后形式為AA(兒),第二個音節變陰平,如:好好兒、慢慢兒、細細兒等。

同朱德熙持相同觀點的學者還有齊滬楊(1987)、王繼同(1989)、石毓智(1996)、李宇明(1996)、張誼生(1997)、唐賢清(2003)、楊榮祥(2005)等。

2.形式

段業輝(1987)把副詞重疊分為四類:

(1)可以單獨使用的單音節副詞重疊,即AA式;能夠單獨使用的雙音節副詞重疊,即AABB式。

(2)能夠單獨使用的單音節名、形、動、象聲、量、數詞的重疊,重疊后為副詞,其形式一般為AA式。

(3)不能單獨使用的構詞語素的重疊,形式為AA式。

(4)純粹的音節的重疊,其形式為AA式。段業輝是從基式的構成成分角度將副詞重疊分類,而王繼同(1989)考察了1000多萬字現當代白話文學作品后,將副詞重疊分為AA式、AAB式和AABB式三類。

3.范圍研究

對副詞的重疊的范圍進行研究的學者主要有李宇明和張誼生,兩人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探討:

李宇明(1996)指出判定重疊的四條標準:

(1)基式須為詞或短語;

(2)關注多義基式與同形重疊式。當重疊前的基式有幾個含義或用法時,重疊也只能表達其中一個的含義或用法;

(3)沒有基式就沒有重疊式;

(4)共時性觀念。

張誼生從詞語的構詞法領域討論重疊的范圍,張誼生(1992)把重疊劃分為構詞、構形兩類重疊,并認為疊音、疊用、疊詞式等都不是副詞重疊。

專書與方言研究:以知網為例,關于漢語動詞重疊的論文共49篇,專著專書的研究有10篇。

由表5可知,副詞重疊的專書研究最早可推到五代十國時期的作品,這與動詞、形容詞相比,提前了將近1000年。不但如此,有許多論文對宋朝、元明清時期、現當代的文學作品中的副詞重疊進行了專門的研究討論。

4.方言研究

關于副詞重疊的方言研究,成果不多,僅1篇論文涉及。雷二毛《武漢方言中的重疊式副詞》(2012)從武漢方言這個角度切入,考察方言中的副詞重疊,并將其與現代漢語普通話進行對比,將重疊分為四類進行討論分析。接著從語義中義項這個角度出發,分單用重疊義項對應和單用重疊義項不對應這兩種不同情況來分析。

(五)數詞重疊

1.形式

太田辰夫(1958/2003),提到數詞重疊的形式,認為有AA式和AABB式兩種。李宇明(1996)論述數詞重疊的形式比較詳細,他認為有AABB式、AAB式和ABB式三種。王麗媛(2010)認為數詞重疊有AA式、AAB式、ABB式、AABB式、ABAB式五種。

2.語法功能

華玉明(1995)提到,AA式和AABB式兩類數詞重疊可以作狀語,AABB式作定語,關于其他的重疊形式沒有論述。李敏(1997)同意華玉明的觀點,認為AABB式可以作定語。華玉明(2003)論述更為詳細,“一”“兩”的重疊式“一一”“兩兩”只作狀語,“三兩”“三五”的重疊式“三三兩兩”“三三五五”可以作定語和狀語,“七八”的重疊式“七七八八”作定語和補語,“八九”的重疊式“八八九九”主要作賓語,“千”“萬”和“千萬”的重疊式“千千”“萬萬”“千千萬萬”主要作定語。王麗媛(2010)指出,上述不同形式的數詞重疊的句法功能存在差異,但以在句中充當定語和狀語為主,此外,還有充當謂語和補語的情況。但在歌詞文體中,AA式、AAB式和AABB式一般在句中充當定語和謂語,極少數情況下作狀語,未找到作補語的用例。

3.語法意義

太田辰夫(1958/2003)在討論數詞重疊時指出,AA式的語法意義是表示逐指,AABB式的語法意義是表示不定數的逐指。華玉明(2003)具體分析了數詞重疊后,認為 數詞“一”“兩”的重疊式“一一”“兩兩”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三兩”“三五”的重疊式“三三兩兩”“三三五五”表示事物或動作的狀態,“七八”的重疊式“七七八八”表示性質和程度,“八九”的重疊式“八八九九”表示程度,“千”“萬”和“千萬”的重疊式“千千”“萬萬”和“千千萬萬”主要強調多量。王麗媛(2010)認為數詞重疊除了表示逐指外,還表數量少,數量多,遍布,凌亂、雜亂無章。

(六)量詞重疊

1.演變歷程

量詞重疊的形態最早出現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五代時期迅速發展,宋元時期以后得以逐步完善。在現代漢語中,無論是量詞重疊的形式,還是量詞重疊的語法意義,或是量詞重疊的使用情況,都已經十分成熟。

2.形式

一般認為,量詞重疊只有AA式。袁仁智(2005)認為《元曲選 》中有兩種特殊的量詞重疊形式:“AAA”三重式和“每 AA”式。

3.語法意義

一般傳統觀點認為,量詞重疊表“每”、“每一”或“多(量)義”,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也有學者提出量詞重疊可表“所有”“陸續不斷”之意的新興觀點。

(1)傳統觀點

①量詞重疊表“每”“每個”“每一”。

代表學者有:趙元任(1979)、呂叔湘(1981)、胡裕樹(1981)、朱德熙(2002)、張斌(2002)、黃伯榮、廖序東(2002)、邢福義、汪國勝(2003)等。

②量詞重疊表“多(量)義”。

代表學者有:胡裕樹(1981)、李宇明(1996)、段曉平(1999)、張斌(2002)、邢福義(2003)等。

(2)新興觀點

①量詞重疊的語法意義具有不固定性

宋玉柱(1996)、郭繼懋(1999)、何杰(2000)認為量詞重疊后,其語法意義具有非固定性,它隨著語法功能的變化而變化。endprint

②量詞重疊表“逐一”“所有”。

代表學者為:李宇明(1996,2000)。

③量詞重疊表“陸續不斷”。

代表學者為:侯友蘭(1998)。

4.語法功能

華玉明(2003)認為,量詞重疊可以單獨作主語(包括主謂謂語句中的主語)、謂語、定語和狀語,部分還可以作賓語和補語。重疊使得量詞這一不自由符號轉變為自由符號。

(七)數量重疊④

1.形式

關于漢語的數量重疊的形式,學者們有不同的分類標準。狹義的分類認為,數量重疊指的是數詞和量詞組合成的重疊,主要包括“一AA”和“一A一A”(“一”代表數詞,“A”代表量詞)兩種形式。廣義的分類認為,數量重疊包括數詞的重疊、量詞的重疊及數量結構的重疊,主要形式有“一一”“AA”“一AA”和“一A一A”四種。

2.語法意義

李宇明(1998)認為,數量詞語重疊所表達的意義主要有周遍性、動態多量和靜態多量。這些不同意義的表達主要受句法位置、復疊類型和量詞種類三種因素的制約。

3.句法功能

李宇明(1996)“AA”和“一A一A”這兩種數量結構基本不充當賓語和補語,“一AA”的分布與前兩種重疊式大致相當,雖然發現有“一A A”出現賓語和補語位置上的例子,但是語料很少,可見這兩個位置也不是它的常見句中位置。比較而言,“一A一A”式的句法功能要強些,除了主語的句法位置外,它幾乎可以出現在所有的句法位置上。

(八)代詞重疊

李宇明(1994)提出,在現代漢語中,代詞是重疊性最弱的詞類之一。一般而言,代詞不能重疊,但疑問代詞比較特殊,具有重疊用法。常見可重疊的疑問代詞有:誰、啥、怎樣、怎么、如何、什么、多少、哪里。從重疊的形式看,它們一般都以二重重疊為常見,只有“誰”比較特殊,它可以二重重疊為“誰誰”,也可以三重重疊為“誰誰誰”。

華玉明(2003)指出,代詞中可重疊的主要是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重疊后一般表示“多”義,強調說話者主觀量的強化

李宇明(2000)指出,人稱代詞一般不能重疊,疑問代詞和指示代詞可以重疊,代詞重疊的可能性約為30%。疑問代詞重疊后不表示疑問,表示說話人對重疊式所指代的事物或現象的主觀量的強化,含有“多”義,并附有描寫意味。代詞重疊可以分為“可有重疊”和“強制重疊”。

(九)擬聲詞重疊

關于擬聲詞的重疊,目前學者們對其研究較少。據筆者檢索,系統地介紹擬聲詞重疊的論文目前僅有一篇:《現代漢語擬聲詞的重疊用法》。張麗麗、劉聞迪(2013)指出,擬聲詞為了表示聲音的連續、多、雜、反復,常常會疊用,這樣還可以強調所模仿聲音的節奏感。并指出《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中的AA式重疊有4種,AB式重疊有15種,A式擬聲詞的重疊形式有6種。

三、對重疊現象研究的展望

六十多年來,漢語重疊研究成果頗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漢語重疊研究需要更全面的調查,更需要深入的分析、描述和解釋。

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趨向精細化的發展,重疊研究作為語言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向縱深、向微觀方向研究已成為當務之急。不能否認,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著不足。比如,漢語各個詞類的重疊發展研究極不平衡,動詞、形容詞以外的其他詞類的重疊研究非常薄弱,短語、句式的研究也非常有限;方言、民族語重疊研究還有待加強,一些有價值的重疊現象還亟待挖掘;新的方法和理論與重疊語料、重疊現象的結合面很窄、深度不夠;重疊的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并沒有緊密結合等等。

我們認為將來重疊的研究工作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重視在現代共時平面對漢語普通話、方言和民族語各詞類、短語、句式相關重疊現象(包括次生重疊現象)的探究、分析和比較;重視重疊的歷時研究,探討歷代漢語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重疊現象在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漢語方言中的留存與創新;重視吸收、借鑒類型學、認知語言學等新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并注重與實際問題有機結合;重視在分析各類重疊現象的基礎上,尋求重疊現象背后隱藏的一般規律并做出統一、合理的解釋;重視重疊研究在實際領域尤其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文信息處理等領域的運用,為促進重疊研究提供動力。

(本文為“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名稱為“基于梵漢對勘的漢譯佛經重疊研究”,[項目批準號:2017JX010]。)

注釋:

①本文統計資料來源于北京語言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

②此處“綜論”指對各種重疊現象的綜合研究,包括著眼于論述兩

種以上詞類重疊現象的研究。

③部分論文是將兩部或幾部作品相比較,這樣的論文在表中算作兩

篇、三篇、四篇等。

④“數量重疊”不是詞類的重疊,而是短語重疊。筆者為了與上文

緊密聯系研究,暫且將其放在此處分析。

⑤蔣眾協.21世紀重疊問題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13,(6).

⑥李宇明.論詞語重疊的意義[J].世界漢語教學,1996,(1).

參考文獻:

[1]華玉明.漢語重疊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石鋟.漢語形容詞重疊形式的歷史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

[1]潘國英.漢語動詞重疊的歷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15.

[1]劉月華.動詞重疊的表達功能及可重疊動詞的范圍[J].中國語

文,1983,(1).

[2]齊滬揚.談單音節副詞的重疊[J].中國語文,1987,(4).

[4]李宇明.論詞語重疊的意義[J].世界漢語教學,1996,(1) .

[6]張敏.從類型學和認知語法角度看漢語重疊現象[J].國外語言

學,1997, (2).

[7]張誼生.副詞的重疊形式與基礎形式[J].世界漢語教學,1997,

(4).

[8]劉丹青.實詞的擬聲化重疊及其相關構式[J].中國語文,2009,

(1) .

[9]吳吟.漢語重疊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00,(3).

[10]蔣眾協.21世紀重疊問題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13(6).

(王靜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100089)endprint

猜你喜歡
研究綜述漢語
學漢語
韓國語 "V+ " 與漢語"V+死了"對比研究
關于日語中漢語聲調最新變化的考察
關于日語中漢語聲調最新變化的考察
追劇宅女教漢語
兒童旅游研究綜述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翻譯學研究簡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