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課程中鄉土資源開發與應用的行動研究

2017-10-21 06:12張春穎楊軼男
課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6期
關鍵詞:開發模式幼兒園課程行動研究

張春穎 楊軼男

【摘要】當前我國在幼兒園課程中鄉土資源開發與應用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取向,選取山東省臨沂市一所鄉鎮中心幼兒園某大班為研究對象,通過指導一線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探索幼兒園鄉土課程開發的一般性規律。最終提煉出一套具有較強操作性的鄉土資源開發與應用流程:將環境創設作為以興趣為主旨的隱性課程——將戶外活動作為以自主為關鍵的體驗課程——將集體教學作為以經驗為核心的主題課程。并針對這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需要注意的事項提供了相應的策略與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 鄉土資源 開發模式 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6-0228-02

一、研究背景

鄉土資源蘊含著推動文化傳承與兒童發展的教育潛能,而愿景與實踐之間的張力彰顯出鄉土資源開發的巨大空間,加之臨沂市豐富的鄉土資源和民眾基礎,能夠保障著行動研究的順利實施。

二、研究過程

本研究選取山東省臨沂市大興鎮魯明幼兒園的某大班作為研究對象。班中共有35名幼兒,19名男生、16名女生,年齡集中在5~6歲;25名來自周邊農村家庭,10名來自城鎮家庭。

在了解到當地鄉土課程存在教育理念“脫離鄉土”、鄉土文化環境創設存在偏差、教師在知識與操作層面存在畏難心理等問題的基礎上,遴選了臨沂當地具有代表性的鄉土資源對試點班級的原有課程進行改造和豐富。

1.環境創設:以興趣為主旨的隱性課程

(1)活動第一輪:融合鄉土的環境改造

該園在環境創設方面,裝飾較為簡單,缺少對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于是研究者在實驗班內開設主題墻,在活動區域及園內走廊等公共區域進行了一系列融入鄉土元素的改造。同時利用臨沂的鄉土資源,如柳條、泥塑等材料,豐富教學、活動用具,投放到活動區角。

(2)活動第二輪:凸顯教育的環境利用

進行動態調適的環境創設,根據主題課程的不同,改變教室以及各個區角的主題,將教室、戶外等活動區域的環境創設作品在定期更換后,轉移到走廊、樓道等公共區域,繼續發揮環創作用。使環境創設達到非靜止、流動性的效果,同時增進幼兒與環境之間的互動。

2.戶外活動:以自主為關鍵的體驗課程

(1)活動第一輪:文化感知的戶外參觀

引導幼兒通過家長獲得前期經驗積累,簡單了解紅色沂蒙革命故事欣賞動畫片《地道戰》片段;教師講述沂蒙革命老區故事,帶領幼兒參觀沂蒙革命紀念館。

通過家園合作和教師鋪墊的前期經驗準備,幼兒了解家鄉革命老區的英雄事跡,形成了初步的文化認知;通過社區參與合作,加強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使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和文明意識。

(2)活動第二輪:文化認同的拓展活動

幼兒進行“革命紀念館”角色扮演,正式復述個人參觀感受與知識經驗,用畫畫或泥塑表達個人感受并進行二次創作,對幼兒作品進行語言分享活動。

幼兒的展示需要經歷準備、繪畫、泥塑、講述、表演等環節,本身就是對前期戶外活動的回顧和對已有認知的進一步加深,同時也對鄉土文化逐漸生發出情感認同,也鍛煉幼兒的個性化表現和創造性表達。

3.集體教學:以經驗為核心的主題課程

(1)活動第一輪:柳編開發的藝術課程

教師向幼兒展示柳編工藝品,幼兒分組觀察,交流討論其作用;教師發放柳條,講述柳樹的時令和形態特征,引導幼兒分組進行柳編手工制作。幼兒初步掌握家鄉柳編文化的相關常識,提高感知能力并增加相關生活經驗。

(2)活動第二輪:領域融貫的整合課程

教師課前進行柳編主題的環境布置,發放柳條并引導幼兒小組探討,教師講述柳樹的時令特征和形態特征,引導幼兒進行簡單的柳編手工制作。幼兒依次上臺展示并進行語言分享活動,親自參與教室、走廊的環境裝飾和布置。

本次教學過程強調幼兒的自主探索,實現了幼兒在語言、藝術、社會領域經驗與能力的增長,掌握一定的語言節奏和身體韻律,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

三、研究結論

本研究研究出一套幼兒園鄉土資源開發模式:以興趣為主旨的隱性課程——以自主為關鍵的體驗課程——以經驗為核心的主題課程

首先,將環境創設作為以興趣為主旨的隱性課程實施。環境創設雖無具體課程形式,但在實際教學課程中起著重要的先導與鋪墊作用,故稱之為隱性課程。它不應只局限于幼兒的學習領域或只調動兒童某一處感知覺,所創設的環境需要與課程相呼應,緊跟課程主題的更迭;注意時空遞進,逐步創設,爭取為課程實施創造良好外部環境條件和幼兒內在認識基礎。

其次,將戶外活動作為以自主為關鍵的體驗課程進行。戶外活動在培養幼兒自主性與社會化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為體驗課程的一種延伸,對幼兒與教師均提出較高要求。但同時也具備形式靈活、內容豐富、幼兒參與熱情高、多主體共同參與等優勢,鄉土資源也的確需要兒童通過切身感知以增進對其的認知與情感。

最終,將集體教學作為以經驗為核心的主題課程開展。集體教學本身對兒童在經驗積累上具有重要意義,在此過程中探索如何從不同領域促進幼兒的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一般而言,在同一課程中可以整合兼容五大領域中的多個領域,各領域相互滲透,配合生活游戲、親子活動等方式,引導幼兒從簡單模仿學習到自主參與創生,對融合在其中的鄉土資源初步萌生歸屬感。

四、小結

通過此次研究,我們提出課程領導理念應變革創新、課程目標構建應精準合理、課程內容遴選應優質得宜、課程實施途徑的開拓探索應多元化、教師知識技能的儲備拓展與自身參與學術研究的能力提升、應尋求行政教研部門的支持配合等意見和建議,力求實現生活化課程的實踐創新與民間文化傳承的路徑創新,真正助力幼兒認知、情感、知識、技能的發展。

在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今天,發掘鄉土資源,將其納入幼兒園課程開發中,正是讓其回應時代的需求與挑戰,真正將鄉土資源轉化成為有益于社會發展、有益于學前教育煥發出新活力的物質與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丁銳.社區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行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

[2]葉小艷.鄉鎮中心幼兒園民間游戲“竹趣”方案開發的行動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

[3]顏慧敏.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鄉土資源的利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猜你喜歡
開發模式幼兒園課程行動研究
兩漢文化資源在徐州市區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家長助教對促進幼兒園課程開發的研究
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班級區域游戲創建的新思路
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行動研究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教學創新研究
游戲與幼兒園課程整合的現狀及對策探析
教育行動研究可促進中小學教師科研發展
加強出入管理 建設平安校園
淺談鄉村旅游的開發和利用
我國鄉村旅游驅動機制與開發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