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與困境:多元文化與民族教育探微

2017-10-21 00:12高楠
報刊薈萃(下) 2017年10期
關鍵詞:民族文化發展

摘 要:當前,我國民族內部的文化互動,跨文化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關系。但也由此引發了關于民族文化認同、民族教育的反思。教育,所擔負的文化重任,也站在了多元選擇的十字路口。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不斷更新和發展,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鋒頻繁,需要深化對多元文化和民族教育的認識。

關鍵詞:多元文化;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與多元文化領域的研究關系最為密切,有時甚至被劃上了等號。然而,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和界限在學術界還未達到共識。在當下的多元文化語境中,民族教育擁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也面臨著困境。民族教育的根在民族文化,多元文化是我國民族教育的基本特征。[1]要想厘清二者的關系,就要認識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自身的矛盾所在。

一、民族教育與多元文化自身的矛盾關系揭示

(一)一體性與多樣性關系

多樣性指民族教育承認文化的差異,尊重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相互溝通和理解“他文化”。一體性實則指本土化的保護與堅守。其矛盾點在于民族教育既強調文化的多樣與開放,又呼吁保護自身特色,它的開放程度和堅守疆界應該處于怎樣的狀態難以把握和協調。

(二)文化張力與教育壓力

文化和教育的關系是相輔相成。文化與教育是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為手段的交融關系。[2]當下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使得教育與文化的關系也變得復雜和緊張。文化自身的張力相繼帶來教育的壓力,對文化的傳承和民族教育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威爾遜發現關于文化進化和教育演進的關系中,文化越進化,教育類型就越多。然而教育作為獨立的社會現象,自身有其發展規律,有時會受制于特定的文化場域和教育要素構成的關系狀態。在文化選擇和教育要求沖突時,兩者關系也會消極和被動。因此文化和教育的關系是極其復雜的。

二、當前我國實施多元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隔靴搔癢:多元的利益訴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有時在同一群體內部,其需求也是不同和多元的。馬戎指出多元文化主義在實踐上要秉持自愿主義,其主要精神在于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文化歸屬的權利和認同某一族群的自由。那么自愿的程度和外在制度的約束掌控不好,就會與我們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初衷相違背。在文化的形塑和習得上只是淺嘗輒止,隔靴搔癢。諸如此類的問題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來。因此,民族在面臨外來的文化沖擊時,能夠在維護本族群的價值體系的基礎上汲取優質的文化營養,積蓄本族文化的實力。通過各種傳播手段,源于保護和競爭的基礎上,推廣自身的文化價值。

(二)食洋不化:以多元為尊,忽略一體

多元一體首先是民族利益協調的現實起點,協調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當前,多元和一體的關系沒有協調,盲目強調多元,沒有細細咀嚼和品味別人的文化精髓,不能夠萃取文化營養,擇善而從去吸收和借鑒優秀的文化成果?!耙惑w化”是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內在要求,而多元性則是多民族國家的特性,也是少數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中華民族如果處理不好“多元”與“一體”的關系,會影響到民族關系的和諧、社會的穩定。

三、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個理想中的教育路向

(一)民族教育失衡動態——平衡動態的和諧運動

教育的本身是以民族文化作為基礎的,傳播民族的價值觀,增進跨民族的理解和互動,消解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得教育和文化形成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處于相融共生、和諧平衡發展的動態運動。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主席雅克·德洛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到:“教育并不是打開能實現所有理想的世界之門的‘靈丹妙藥',也不是‘芝麻,開門吧'之類的秘訣。但它確是一種促進更和諧的人類發展的主要手段?!盵3]所以民族教育的任務和使命就是協調教育之間的各個要素,在教育制度、教材選擇、教育方式、選拔甄別等方面承擔文化和教育的使命。

(二)文化傳承自由狀態——自為狀態的過渡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此文件出臺的意義在于進一步增強人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我國的多元文化和民族教育的推行實施提供了契機?!皼]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不能實現中國夢。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边@是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系統闡釋傳統文化與中國夢。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我們應激發內部的創造力量,提升民族文化品格,實現民族文化的繁榮和民族的復興。

(三)政策自覺——實踐自覺的行動路徑跨越

我國民族教育的發展與實踐基本上是在政府的體制內和民族政策的框架下運行。其中“民族繁榮”“民族平等”“民族自治”是比較重要的關鍵詞。根據不同的歷史階段和少數民族地區特點及發展的需要,我國制定了很多少數民族的政策。從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的先進生產力到滿足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和教育需求,全面推進民族地區建設小康社會。由此看出,我國政府及人民對其少數民族的態度都是理解、支持與幫助的。

折射在我國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我國民族教育的任務在于培養大批合格的各級各類人才,服務本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民族教育作為一種政策手段,而非目的填充和解釋我國的民族教育理論,其實質在于“政策性”,這構成和主導了我國民族教育的行動路徑是自上而下的。多元文化的理論和實踐是時代進步的產物,它的出現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在回溯以往的教育與文化發展上,可以正視我們在實踐上出現的問題同時也不規避錯誤,重新審視多元文化教育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實現理想到現實的跨越。

參考文獻:

[1]張詩亞.多元文化與民族教育價值取向問題.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

[2]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2.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2.

作者簡介:

高楠,女,漢族,河南新鄉人,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民族教育碩士在讀研究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節日習俗與壯族文化習得研究---基于南寧市武鳴縣壯族“三月三”的教育人類學考察”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YCSW2017068)。

猜你喜歡
民族文化發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MINORITY REPORT
誰遠誰近?
區域發展篇
圖說共享發展
傳承 民族 文化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民族萬花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