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伊川徐陽墓地的族屬

2017-11-09 00:53吳業恒
大眾考古 2017年6期
關鍵詞:墓葬墓地

文 圖/吳業恒

河南伊川徐陽墓地的族屬

文 圖/吳業恒

徐陽遺址位于河南伊川縣鳴皋鎮徐陽村周圍,2013年發現并隨即開展勘探和發掘工作。四年來,調查面積數十平方公里,勘探面積50余萬平方米,發現墓地、城址等重要遺存。2015~2017年,我們在徐陽墓地發掘清理不同時期墓葬50余座,除了6座西周墓和4座宋代墓葬外,其余均為東周時期墓葬,此外有陪葬車馬坑,對徐陽墓地的文化面貌、性質等都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

墓地葬俗

徐陽墓地東周時期墓葬墓向以東西向為主,極少數南北向。葬具均為木棺,大型墓葬葬具為一棺一槨,中小型墓葬葬具為單棺。部分埋葬較深的大型墓葬槨板底部尚未完全腐朽。葬式除部分墓葬因盜擾不明外,均為仰身直肢葬,東西向墓葬頭向以朝東為主,極少數頭朝西,南北向墓葬頭向均朝北。從已出土的遺骸觀察,女性個體比例較大,且普遍身材高大,部分遺骸頭骨呈現出明顯的蒙古人種北亞類型體征,與墓地發現的西周時期墓葬出土遺骸體征存在差異。

M1對應的陪葬車馬坑

隨葬陶器組合以繩紋罐、單耳罐、盆為主

東周時期大型墓隨葬遺物以銅器為主,有少量玉器、金器、石器、水晶飾品等,均放置在棺槨之間。銅器主要有鼎、豆、罍、壺、盤、匜、舟、鬲、戈、編镈、編鐘等,石器有編磬等,玉器、金器、水晶等均為墓主佩飾。

中型墓隨葬遺物放置在棺內一側,以銅器為主,也有陶器、玉石器等。銅器有鼎、簋、鍑、粉盒、勺、帶鉤等日常生活用具,也有矛、錛、鏟、戈、鏃等兵器,玉石器有玉環、玉豬、礪石等,陶器僅見陶罐。大、中型墓隨葬銅鼎內均發現有牛骨、羊骨、豬骨等。

小型墓隨葬遺物有陶、銅、骨、石等,或置于壁龕,或置于棺內。隨葬陶器以陶單耳罐、繩紋罐、陶盆組合為主,陶鬲、罐、盆組合次之。陶器均為生活用具,有罐、鬲、盆、杯等。骨器極少,僅見骨鏃。普遍有在單耳罐內放置羊骨、陶鬲內放置豬骨的現象。

考古勘探與發掘情況表明,徐陽墓地大、中型墓葬西北部均有與之對應的陪葬車馬坑,車馬坑最大的約90平方米,最小的10余平方米,從已清理出的三座車馬坑分析,均為東西向,都存在在車馬坑東北角或北部放置馬、牛、羊頭和蹄的殉牲現象。大型墓葬車馬坑車前配四馬、三馬或兩馬,中型墓葬車馬坑內車前僅兩馬。主車馬頭部均飾有大量骨貝串飾,車后有隨葬家犬的情況。車馬飾件有銅馬銜、馬鑣、當盧、骨鑣、骨管、骨貝等。此外,還在部分中小型墓葬近底部填土中發現馬、牛、羊頭和蹄殉牲現象。這種殉牲習俗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西北長城一線,普遍認為是戎人或狄人的埋葬習俗,中原地區未見此類葬俗。

發掘現場

墓地年代

徐陽墓地未發現明確紀年遺物,因此年代需要通過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組合來判斷。東周時期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為伊洛河流域這一時期典型的墓葬形制。兩周時期,除王侯將相墓葬有墓道以外,其余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大型墓葬出土銅禮器組合、形制及紋飾特征等都與洛陽中州路春秋中晚期銅器墓(二期、三期)相同。銅器紋飾流行蟠螭、蟠虺紋。部分小型墓中鼎豆壺盤組合與東周王城遺址春秋中晚期墓葬基本相同,器物形制也基本相同。此外,墓地中、小型東周墓葬流行陶單耳罐、繩紋罐、盆組合和銅鼎、銅簋、陶罐組合隨葬,伴出銅鍑、帶鉤、鏟、錛、戈、矛、鏃、礪石等生活用品和車載兵器。陶器組合以及伴出銅石器等與春秋時期西北地區戎人墓中出土遺物相同或相似。這些跡象表明,徐陽墓地東周時期墓葬年代應為春秋中晚期。

文化面貌的嬗變

徐陽墓地東周墓葬殉牲習俗帶有明顯的戎人或狄人葬俗特點,而與周邊地區同時期葬俗迥異。小型墓葬中流行的隨葬單耳罐也具有戎人文化特征。這是徐陽墓地與周邊同時期文化相比最為獨特的地方,是墓地主人獨有的民族記憶和精神烙印。另一方面,徐陽墓地的文化面貌也有明顯被中原文化同化的現象,在大型墓葬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已發掘的三座大型墓葬,呈東西一條線分布,M1位于墓地的最東部,M2位于最西部,M6位于中西部,除M1被盜擾外,其余兩座大墓保存完好。M1年代早于M6,M6隨葬遺物有銅鼎、簋、壺、鬲、豆、戈、盤、舟、匜和玉佩、琮,金器、陶罐等。器型特征與同時期東周王城出土同類遺物相似,不同的地方在于墓主貼身配飾有金耳環、鎏金虎形牌飾等。M2隨葬器物除墓主佩飾外,皆放置在棺槨之間東西兩側,有銅禮器(鼎豆罍壺盤匜舟組合)1組,編镈、編鐘、編磬,以及水晶、瑪瑙等少量隨身佩飾。除墓主隨身配飾外,基本完全中原化。這是大型墓葬中物質層面被中原化的重要表象。

M2墓室底部

M2出土銅編镈及編鐘

在精神層面主要體現在陪葬車馬坑中殉牲習俗的變化。M1車馬坑內放置車7輛、馬18匹,其中四馬駕車2輛、三馬駕車2輛、兩馬駕車2輛,一輛車前無馬。車馬坑北部自東向西整齊擺放有馬頭、蹄12組,牛頭、蹄19組(因部分被盜擾,實際數量應該更多),羊頭、蹄37組,在西北角還散亂放置一些牛頭和羊頭。M6陪葬車馬坑內葬馬13匹、家犬1只、車6輛,其中四馬駕車1輛、三馬駕車3輛,無馬車2輛。東北角散亂放置大量馬、牛、羊頭和蹄。M2陪葬車馬坑暫未發掘。

從車馬坑內車輛,以及馬、牛、羊頭和蹄擺放情況看,M1車馬坑擺放整齊有序,禮儀性十分明顯,而M6車擺放已經比較隨意,象征性的成分大為增加,顯示出其精神文化受到周文化的強烈影響,本民族信仰及習俗正在逐步減弱,甚至消失。

M6墓室底部

徐陽墓地與陸渾戎

徐陽墓地中戎人葬俗表明墓地的主人有別于周邊其他文化,那么他們屬于誰呢?中原腹地怎么會有戎人呢,而且還有這么大一片高規格的墓地?戎是先秦時期中原各國對西北地區居住的游牧民族的統稱,而伊洛河流域地處中原腹地,天子腳下,何來戎人呢?文獻記載,伊洛河流域的戎人有很多支,徐陽墓地又屬于哪一支戎人遺存呢?想回答這些問題,要先對兩周時期的社會歷史背景進行簡要梳理。

戎人對中原王國的威脅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存在。先周時期,居住在涇河、洮河流域的周人先祖與戎人時戰時和,周人勢力較弱,古公亶父時期,周人被迫放棄原來的居住地,向岐山腳下一帶遷徙,戎人跟隨周人的腳步也漸次內徙。古公亶父以后,周人逐漸強盛,戎人臣服于周。雖然如此,有周一朝,戎人始終是周人的巨大威脅,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就是因針對戎人的戰爭而起的。西周后期國勢日衰,戎人強盛,平王即位后被迫東遷,關中之地盡為戎人所有。秦襄公護駕有功,始為諸侯,力戰數代,戰撫并用,終霸西戎。秦霸西戎以后,對戎人采取驅逐遷徙之策,許多戎人部族不得不含恨離開故土,遠徙他鄉,淹沒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中。

那么伊洛河流域又是什么時間出現戎人的呢?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載:“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披發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p>

從這則記載看,大概在兩周之際伊川已有戎人居住,它們有“披發祭于野”的禮祭活動,這種祭祀活動顯然與周人的禮儀活動有別,在周人辛有看來,這是一種落后的禮儀活動,因此他說“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對辛有這句話的理解,很多人認為是辛有對伊洛地區盡為戎人之地的預言,但我認為辛有的這句話是對當時民族發展規律的總結。辛有認為這些戎人的文化落后,進入中原先進文化腹地,大概不到一百年,他們很快就會被先進的中原文化所同化,最先消亡的不一定是他們的物質和肉體,而是他們的由宗教信仰和禮儀方式構建的精神文化。作為維系民族文化紐帶的精神文化一旦消亡或喪失,也就意味著這個民族的徹底消失和滅亡。所以這段話表明,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之前,伊川一帶已有戎人居住的事實,并非說明辛有有預測未來的能力。

伊洛河流域戎人部落都有哪些?

《左傳?僖公十一年》載:“夏,揚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師,入王城,焚東門,王子帶召之也,秦晉伐戎以救周,秋,晉侯平戎于王?!薄妒酚?匈奴列傳》《漢書?西羌傳》都有類似記載。揚、拒、泉、皋,指的是四處戎邑。揚在今永寧縣西,拒即宜陽縣西渠谷水,泉在今洛陽市西南,皋即嵩縣東北鳴皋山下。揚、拒處于洛河流域,泉、皋處于伊河流域。這兩支戎族生活在伊洛河之間,被統稱為伊洛之戎。這兩支戎族勢力強盛,曾參與王子帶之亂,攻入過東周的王城,焚燒王都的東門。

M6出土鎏金銅掛件

根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分布在伊洛河流域的戎人部落有9個,即陸渾之戎、伊洛之戎、陰戎、泉皋、揚拒、允姓之戎、姜戎、蠻氏、九州之戎。其中陸渾之戎、伊洛之戎、陰戎、泉皋、揚拒、九州之戎,以居地名;而允姓之戎、姜戎和蠻氏,以姓氏名。這些戎支來源去向因文獻闕如,大多難以考證,以陸渾之戎最為有名,文獻記載也最為詳盡。

為什么說徐陽墓地是陸渾戎墓地?

首先,徐陽墓地處在陸渾戎活動范圍的核心區域。據考證陸渾戎分布的大致范圍在今伊闕、鹿蹄山以南,伏牛山以北,熊耳山以東區域內,徐陽墓地所在的順陽河流域為陸渾戎活動核心區域。而其他戎人部落活動區域均不在該區域。

其次,徐陽墓地西2公里的宜陽南留古城遺址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證實其為兩漢時期陸渾縣縣治所在。西漢時期距離陸渾戎滅國時間并不太遠,當時這一區域應該還有大量的陸渾戎后裔生活居住于此,陸渾戎對當地的影響依然存在。中國古代州縣設置,基本都有歷史依據,陸渾縣治所在必是陸渾戎或其后裔分布較為密集區域。

陸渾戎活動中心,及晉滅陸渾戎示意

第三,公元前525年,晉國大將荀吳揮師攻滅陸渾戎,陸子奔楚,余眾逃甘鹿,周人趁火打劫。徐陽墓地西北約10公里有鹿蹄山,山北為洛水,洛水和鹿蹄山之間有甘國,鹿蹄山東側有甘水河,我們推測甘鹿并非邑名,而是指甘水河、鹿蹄山一帶。東周時期此地為甘公封地,是周王朝西南邊境,與陸渾戎接壤。由于周人早已得到晉人攻打陸渾戎的消息,也料定面對強大的晉國,陸渾戎必敗無疑。陸渾戎逃跑路線要么向南奔楚國,要么向西北逃入周境,別無他途。事情發展也正如周人所料,周人伏兵甘鹿地區,趁火打劫,坐收漁翁之利。以此推之,陸渾戎活動中心應該距離甘鹿不會太遠。

第四,徐陽墓地發現的“四馬駕車”和“五鼎四豆”的禮器組合也與陸渾戎“子”的爵位和諸侯的身份相符。陸渾戎爵位為“子”,也是一個小諸侯。

第五,徐陽墓地的年代約略在春秋中晚期,陸渾戎自公元前638年遷入伊川,公元前525年被消滅,立國凡114年。時間跨度上與徐陽墓地年代相當。

綜合以上分析,徐陽墓地發現的戎人遺存在時間跨度、地域分布、歷史沿革、葬俗特征等方面都與“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的陸渾戎族群高度吻合。徐陽墓地應為陸渾戎貴族墓地。

當然,截至目前我們對徐陽墓地的考古工作尚未結束,所獲的信息仍然不太全面。本文只是對目前所獲信息的一些初步分析,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深入,我們的認識會更全面、更深入、更準確。

(作者為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猜你喜歡
墓葬墓地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M5出土有銘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墓葬頭向反映的文化傳承——海岱地區史前埋葬習俗之一
河南澠池發現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與陸渾戎王墓基本一致
包山底
無天于上2035 第4話 新任務
河南洛陽發現曹魏時期大型墓葬
最大墳場
時空守護者之宇宙墓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