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不缺《朗讀者》,中國最缺“賽先生”

2017-11-11 09:51
優雅 2017年11期
關鍵詞:朗讀者人文精神理性

為什么我們眼里總是飽含淚水,

因為我們的精神世界不夠理性!

編輯:李子沫 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量子學派”之德不羅意 圖:本刊資料

我們從來不反對過《朗讀者》,只是此類節目頂多與文化有關,本質上仍然是一碗散發著藥香的土雞湯。

《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這些電視節目對比各類選秀真人秀,廣為傳播理所當然。但這與1997年全民迷戀余秋雨《文化苦旅》,2007年于丹闡述《莊子》心得一樣,并不是傳統文化的真正傳播,而是商業時代的心靈揉捏,它們的共同點是總能在瞬間麻醉無數人,但卻并不能真正建立健康理性的價值觀。每次稀里嘩啦地淚水揮霍后,過幾天仍然渾渾噩噩,并不能實質上改變自己提升自我?,F代中國,我們從來不缺“朗讀者”的感性淚水,最需要的是“賽先生(科學)”的理性精神。

用“潘羅斯階梯”解答“李約瑟難題”

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年—1995年)在其編著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出: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現代科學為什么沒有在這片土壤上誕生?李約瑟認為,中國的傳統體系扼殺了人們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思想被束縛在古書和名利上,“學而優則仕”成了讀書人第一追求,于是專注于仁智禮義信的感性教化,不懂得用數字進行管理。讀了老子讀孟子,讀了孟子讀仲舒,讀了仲舒讀韓愈,讀了韓愈讀邵雍,讀了邵雍讀朱熹……這些古代的“朗讀者”,可比現在的“朗讀者”厲害多了,千古傳頌的名篇從文學審美的角度來看,的確值得我們驕傲。然而就算有再多鴻篇巨制,古代中國仍然走在一個沒有盡頭的“潘羅斯階梯”(四條樓梯,四角相連,但是每條樓梯都是向上的,因此可以無限延伸發展。)上,不能從現代科學上去解放自己。這一檔《朗讀者》節目,不過是在重復幾千年來的“傷春悲秋”,只是加了一些媒介的表現形式而已。

愛因斯坦認為西方科技的發展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可以尋找論證出因果關系。中國古代在這個方面處于完全缺失的狀態,所以,近現代科學不會在當時的中國產生。幾千年以來,中國上層社會普遍重文輕理,很少像沈括那樣有興趣整理鉆研科學問題,更不用說像伽利略那樣以實證為己任。中國那時最聰明的一個群體,例如同時代的蘇東坡,被虐之后還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卻不知他這一路走下來,帶著多少中國文人走在死循環的路上。若沒有歷史車輪的滾動,我也許我們會在農耕文明里感動到“地老天荒”,這不僅解答了“李約瑟難題”,順便還可以回應一下“費米悖論”,也許一部分文明正是被困在那個死循環里,再也沒有上升的動力。

錢學森之問依然難解

中國從來就不缺乏“詩詞歌賦”,更不缺“自嗟自憐”,《朗讀者》豆瓣評分9.2,也說明這一點?!吨袊娫~大會》圈粉無數也說明我們對傳統文化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每個人心中都有“詩和遠方”。不只宋詞元曲,《詩經》、《離騷》,都有海量用戶。無須政府引導,人民大眾早就愛上了《弟子規》,幼兒園多年前早就開始自發地教三歲孩童牙牙背誦,更不必商業誘惑,失學人士早也迷戀上“國學熱”??蛇@么多年來,我們沒有出過幾個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但“國學大師”一直層出不窮。

寫詩歌易,學數學難;談文化易,懂科學難。我們并不缺古典文化,最缺的是科學精神。兩千年前以來,中華文明雖然一直站在文明之巔,但沒有歐幾里得幾何學式的系統性、嚴密性、和諧性與完備性的理論基礎,使得中國在近現代的發展中遭受挫折,而現在還有許多人沉浸在虛構的古代輝煌中自我安慰,我們依賴西方文明帶來了現代生活,但從價值觀上并沒有接納科學精神。

回顧現代史100年來,中國的社會精英開始與科學精神對接,一部分學者開始具備科學理性的價值觀,可是商業時代的過快成長,正在擾亂甚至打斷這一進程,因為,用賽先生武裝自己需要長時間的科學訓練,需要更多金錢和執著的投入,而抹上一把“文化口紅”卻非常簡單??茖W和理性最終是培養無私的社會精英,但似乎大眾并不需要精英來引領,只需要找到共情、獲得趣味便皆大歡喜,而很多媒體和微信公眾號不過扮演著追蹤公眾趣味的鬣狗的角色。所以,“賽先生”在中國未老先衰。問題來了,沒有科學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依然難解。

《最強大腦》把賽先生培養成了“愛國者AI”

文化類節目用戶數量大,《朗讀者》以精致和飽含淚水的深情引領潮流,可以預見的是,各個衛視都在加班加點COPY另一檔“朗誦者”出來。真正科學類節目極其稀少,別談那些“怪力亂神”探秘節目,那些與科學無關,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最強大腦》就是其中最出類拔萃的一檔科技節目。

《最強大腦》開辟了中國科學電視節目的先河,稱得上真正一檔完完全全的“賽先生”欄目,從這個角度來看,《最強大腦》的產生從橫向和縱向的發展角度來說都有重大意義。雖然很多人反感它商業性太強,暗箱操作太多,但這些都瑕不掩瑜。

真正讓人擔心的是,《最強大腦》里沒有體現真正的科學精神。有科技沒科學,有技術沒理性,有腦力沒腦子。好好的一檔科學類節目,被活生生包裝成《感動中國》:好好的心算比拼,卻非得搞成中日PK,聽聽整個會場上的民粹性吶喊,可否記得科學精神是用來探索和求證,并不是用來在戰場上進行廝殺的,看看滿場的五星紅旗晃動,能感覺到很多人把上面的選手當成戰斗型的“愛國者AI”。為了收視率偶爾煽煽情緒可以理解,但每一次把選手搞得像打了雞血一樣,與《中國好聲音》沒什么區別。

在與人工智能的對決中,王昱珩與人工智能小度一決勝負之時,全場觀眾都在給人類加油,王昱衡更是充滿了人類的傲嬌和自負,幸好小度還是中國的,如果換成AlphaGo,豈不直接給人家斷電并砸得粉碎。真正的科學精神是什么?科學世界里是平和的理性,是美好的欣賞,是共同的超越,哪有那么多打打殺殺。

少看電視多讀書

《朗讀者》能提升文化水平嗎?看看節目里朗讀的什么內容,其中有朱自清的《背影》,有老舍的《宗月大師》,有路遙的《平凡世界》,走的基本上就是教科書路線,大部分人對這些作品或作者有所了解,并沒有引入新的學識,對于受眾而言,很容易去接受自己的記憶,這是一種“趨近性”心理作祟,對自己擅長的東西親近,然后《朗讀者》幫你去強化這種心理狀態,并美化包裝成為“人文精神”,你會覺得這是一檔好節目。

還有一些選擇了自己的作品,如麥家、劉震云等,都是一些家長里短的往事,并沒有體現多元文化特征,也沒有體現淵博學識。劉瑜那么多人文作品,而《朗讀者》里張梓琳選擇的卻是《愿你慢慢長大》這種無關痛癢的文字。這樣的朗讀內容,淺嘗輒止,能引導人去愛上什么樣的文化?能觸及真正的人文精神?語文老師和9年義務教育撐起《朗讀者》半邊天,再一次證明了這檔節目的“德藝雙馨”!

看電視是看不出文化的,更別談人文精神?!独首x者》不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而是商業時代的心靈揉捏,與《藝術人生》一樣,每次請的嘉賓,大部分是名利雙收的成功人士,它不可能帶來社會層面的真正反思,當然也難以建立起一種客觀理性的價值觀。

這不能怪任何一個主持人,也不能怪任何一檔電視節目,電視媒體作為后現代主義最重要的信息載體,它從來就不是來引領用戶思考的。同理,那些在《朗讀者》節目中痛哭流涕的信徒也必須清楚意識到,依靠一檔電視節目來提升人文精神,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要提升自己的精神深度,還是要多讀書。讀書可以明理,文化程度越高,知識結構越完整,其人文精神就會提升。就不會排隊進入“朗讀亭”,關上門,面對著CCTV攝像頭,痛哭流涕或激情滿懷,其它那并非真實的懺悔和感動,裸露給世界的只是一種社交和行為藝術。

事實上,正是人文精神推動了科學思想的產生,而科學發展推動了人文精神的發展,兩者比翼齊飛。唯有人文加科學一色,才能產生出強大的聚變能量。

中國現在最需要的是“賽先生”

艾青先生在《我愛這土地》中談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土地愛得深沉??墒菍τ诤芏嗥胀ㄈ藖碇v: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你的內心世界不夠理性。

縱觀這個世界,我們從來不缺“朗讀者”的感性淚水,最需要的卻是“賽先生”的理性精神?!百愊壬笔侵缚茖W法則和科學精神,而科學精神包括“執著的探索精神,謙虛的理性精神,客觀的實證精神,批判的求真精神”,賽先生不僅只是工具,本身就蘊含著人文和理性?!百愊壬辈⒉皇钦f要具有多么廣博的學識,它只是鼓勵一個人去探索,去學習更多的東西,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也只有這樣才可能健全自己的人文精神。

不出兩年,《朗讀者》一定和《藝術人生》一樣,在每個觀眾的心中如抽刀斷水,水過無痕,它不能為你打開另一扇知識的窗口,只為你勾起那絮叼的回憶閑情,然后你咀嚼著一把陳年瓜子,感慨著逝水流年,渾然不知所有這一切,你曾經只是收視率上的一個小小的阿拉伯數字。

網友觀點:

“個人認為不管這個節目制作出來的初衷為何,只要在看過的某些人們的心中能留下點興趣的種子,這個種子總會在以后慢慢的發芽長大促使這些人去做更加深入的閱讀與思考的。至于電視與書頁都只不過是信息傳播的一種渠道罷了,這些信息不加以吸收消化也就無所謂思想,所以不能說從電視渠道獲取的思想就一定比書本淺,關鍵還是取決于觀看者自己到底是從什么樣的角度去吸收這些傳播過來的信息的,個人覺得這才是關鍵?!?/p>

“我的理解是,無論是所謂的傳統文化,如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還是科學人文,如數理哲,這些知識本身都是客觀的,價值沒有高低之分,各有各的優勢,都能培養我們的感性和理性,表達我們的情懷和思考,并不對立。只是在人參與的過程中,失去了平衡。一部分人都是懶惰的,愿意知道表面的就夠了,對于傳統文化還是人文科學,都是淺嘗輒止,少有邏輯思考。相應的,喜歡看的,接受的就是那些更容易調動感官情緒而無須費力思考的東西。傳統文化中四書五經也是有很系統的邏輯思考,有人文精神的,只是被更多的人解讀成了一種表面的文化。

贊成作者說的,少看電視多讀書,電視能給我們的由于各種限制都是很片面、碎片化的,只是一種呈現,而書卻是一個完整的表達。而且,重點是以什么樣的心態和思想去讀書,像看電視一樣的去讀書,也沒有什么區別了?!?/p>

“人文是一種孤芳自賞,盲目卻無害。但科學是一種工具,心無薔薇,即便是棍棒也可能產生殺害。原子是什么,黑洞是什么,量子力學是什么?和幸福是什么,逝去是什么,歷史是什么?一樣深奧,一樣重要,也一樣沉重。其實對于普通老百姓,懂得生活,比懂得計算更重要。 ”

“‘賽先生和《朗讀者》其實都需要,中國基礎數理化知識的普及度、深度和廣度是很不錯的,但是高精尖上面進步空間還很大,這里需要‘賽先生!但是如果前提是正確育人的問題,在育人這個方面《朗讀者》是起到了很好作用的!

猜你喜歡
朗讀者人文精神理性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評小說《朗讀者》中《奧德賽》的隱喻
一封關于《朗讀者》的信
《朗讀者》:冰冷的歷史沉思與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場:品鑒《朗讀者》
試論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尋找歷史的縫隙——關于“人文精神討論”的述評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