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罪與罰》看“罪性”與“善良意志”問題

2017-11-14 03:24沈德康
世界文學評論 2017年2期
關鍵詞:罪與罰耶夫斯基陀思

沈德康

從《罪與罰》看“罪性”與“善良意志”問題

沈德康

《罪與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說通過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殺人、懺悔、贖罪的情節,表達了作者的人性觀、文化觀與宗教觀,揭示了人,尤其是現代人的德性與智性之間的相悖性,由此展現出充滿思想沖突與價值危機的時代境況。對此困境,小說家通過扣人心弦的人物行動、思辨性十足的人物對話以及寓意深刻的隱喻,肯定了宗教引人向善、直面罪孽、滌凈靈魂的重要意義,闡明以“善”與“愛”為旨歸、以“自律”為原則的“善良意志”既是人之為人的前提、手段,也是倫理實踐的終極目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與罰》 拉斯柯爾尼科夫 罪性 善良意志

Author: Shen Dekang

is from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izing in Mythology.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罪與罰》(1866)是非常深刻的作品。在小說起伏跌宕的情節與血脈賁張的人物之間,充滿了哲學的思辨與對人類靈魂的拷問。魯迅先生也有同感,他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里,來試煉他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要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來?!毙≌f中體現的這種思辨以及對罪惡的拷問是獨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當我們為小說中人物的命運揪心時,我們其實在思考著時代(現代)的命運,在思考自己(現代人)的命運。

一、大 學 生

窮困是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基本處境。雖然從古至今,窮困從來就是多數人的普遍命運,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窮困具有前所未有的典型意義。這是個新時代,這是個崇尚理性主義、個人主義并以盛產“知識分子”為特征的時代。因此,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困境預示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其內在的不可避免的“智性”與“德性”的分裂、沖突。思想家別爾嘉耶夫(Nikolai Berdiaev)曾說:“他(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了一種經歷著分裂的人。他表現了一些具有雙重思想的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的世界中暴露了生活的最深刻的對立性、最美的對立性?!钡拇_,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將現代社會思想的分裂與沖突投射到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幕布”上。

因此,或許可以這樣說,與現代性(Modernity)伴生的普遍的價值虛無(危機)只有通過現代知識分子的處境來體現才具有典型性。因為,一般意義的窮困并不必然導致特殊的危險,人的長處之一就是具有無與倫比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其中包含著一種叫做“忍耐”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和平、安寧不過是“忍耐”的結果,“忍耐”是人的天賦。然而,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危險之處在于:他不僅窮困、走投無路,更要命的是他的思想(Thinking),他思想的窮困與走投無路。窮困,沒有出路,但又有一套能“暫時”說服自己的思想,這是這個大學生的基本境遇。其實,人的一切行動都根源其境遇。在小說中,杜尼雅為了減輕家人的窮困而寧愿把自己嫁給訟棍彼得,索尼婭為了養活一家數口而不得不賣淫,拉斯科爾尼科夫殺死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這些行動都源自無可奈何的特殊境遇。

二、“超人”

這個走投無路而又不甘平庸的大學生有這么一套思想:①人有超、凡之分,英雄好漢不同于凡夫俗子,強者不同于弱者,超人不同于奴隸。②整個人類歷史不過是成王敗寇的歷史,“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對于弱者而言,“強權即真理”的事實讓他們感到沮喪,但歷史上“強權”向來都是“真理”,故在小說中拉斯柯爾尼科夫才會說“權力只給予敢于俯身去拾取的人,這只需一個條件,僅僅一個條件:只要膽大妄為!”③既然人有超、凡之分,既然強權從來就是真理,那么,那些自認為是超人的人以強力、暴行或其他任何優勢攫奪權力、利益以實現對凡人、弱者的統治則是合情合理的;因為舉目所見,人類社會的歷史法則與社會現實就是成王敗寇、弱肉強食。

有了這三點認識,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為了加入強者、超人的行列就不可避免地用斧子砍死了那個被他稱為“虱子”的放高利貸的老太婆。

三、殺 人 者

拉斯科爾尼科夫殺人后惶惶不可終日,這主要不是怕被抓,而是他最終沒能徹底說服自己,無法用殺人前的那一套超人思想來解釋自己殺人的應然性、必要性。罪孽在良心(善良意志)的鏡子中暴露無遺,難以隱匿。罪孽是眼中釘、肉中刺,如芒在背、如鯁在喉。殺人者拉斯科爾尼科夫魂不守舍、心亂如麻。這一切意味著超人思想的破產。

筆者現在想問的第一個問題是:個人是否有權力按照他的意圖隨意把人類分為三六九等?第二個問題是:個人是否有權力殺死他人或自己?第三個問題是:強權是否真的是真理?如果拉斯科爾尼科夫想通了這三個問題,筆者估計他就不會殺人,也不會在殺人后陷入悔恨與痛苦之中。

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痛苦來自他的“良心”。這“良心”即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所謂的“善良意志”,這“良心”即孔夫子所謂的“仁”。強權不是真理,“良心”才是永恒、絕對的真理?!傲夹摹辈豢擅杀?,“良心”需要敬畏。如果我們相信人不同于野獸,那么,使人成為人的就正是“良心”而絕不是“強力”。如果“以力為雄”的叢林法則成為人類社會的絕對真理,那么,人的處境與人的實質就仍然與弱肉強食的野獸沒有兩樣。

當殺人者拉斯科爾尼科夫像夢游一樣徘徊在人群之中,他感到無盡的痛苦,但沒人理解他的痛苦,也不可能有人分擔他的痛苦,更不可能有人寬恕他。所以,他孤獨,他被自己拋出了人類這個統一體,因為他違背了“良心”。實際上,正是這個“良心”,把人類連為一體?!傲夹摹笔侨祟惖慕K極共識,人們在對“良心”自覺或不自覺的守護、敬畏中,所有人都領會到了個體之于種屬的那種“同一感”。換句話說,對作為“同一者”的“至善”的預設對所有人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痛苦、孤獨并被自己拋出人類社會的殺人者在殺死他人的一瞬也殺死了自己。殺人者以為通過掩耳盜鈴式的思想就能蒙蔽自己的“良心”,但實際上“良心”不僅沒能被蒙蔽,卻還像鏡子一樣時時映照出殺人者的罪孽。拉斯柯爾尼科夫認為憑借自己“獨斷式的理性”以及由之產生的超人思想就能讓自己凌駕于他人之上,結果他不僅不能由此就獲得對他人施暴的理由,實際上他甚至根本就離不開他人。

人是社會的動物,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曾指出,被世俗鄙棄或鄙棄世俗的人,“如果不是一只野獸,那就是一位神祇”。亞里士多德還說:“人類由于志趨善良而有所成就,成為最優良的動物,如果不講禮法、違背正義,他就墮落為最惡劣的動物。悖德(不義)而又武裝起來,勢必引致世間莫大的禍害?!眮喞锸慷嗟滤哉糜∽C了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所思所為。事實上,人既不是野獸也不是神祇,所以人根本就離不開社會。不僅如此,人們信奉的各種神靈也源自社會。社會學家涂爾干(Emile Durkheim)認為:“宗教生活的根源就是社會……我們說宗教孕育了社會中所有主要的東西,那正是因為社會觀念是宗教的靈魂”,“理想社會必須以宗教為前提”,“(宗教)是現實社會的寫照,宗教反映了現實社會的各個方面”,“一種真正具有活力的宗教崇拜來源于生活本身”。由此可見,各種至上神——不管是西方的上帝(God)還是中國的老天爺,作為“至善”或“公正”的象征,他們都是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的理想化。因此,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上帝,悖德(不義)之人或犯罪之人遭受良心與社會的雙重判決(懲罰)其實是同一社會事實的不同面向。

四、罪 人

對于前面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任何人都不能按一己之私將他人隨意分為三六九等。假如個人以自己的原則將人群區分為不同的等級,那么,誰又來區分這個“區分者”呢?他究竟應該劃歸超人還是奴隸?總之,人是沒有這樣的權力的。假如人非要這樣干,那么,他就把自己放在了神的位置上。人行使神的權力,就是人的僭越,人以有限強行代替了無限,以理智與欲望強行代替了“良心”?!傲夹摹笔谴嬖诘?,但它是超驗的,人難以僅用經驗的方式就完全地把握“良心”,但這個無限、絕對的東西卻無時無刻不為人類的倫理實踐提供源初的根據,并時時映照、提醒著人的罪性。

對于第二個問題,筆者認為:個人沒有權力殺死自己或他人。因為,首先,人神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有限之人難以領會“無限者”,而又恰恰是這個“無限者”提供了人之存在的根基。人的有限性從屬于神的無限性,故而,人源出于神,人歸屬于神。人活著是神“讓”人活著,人由此“不得不”活著。因此,在最根本的意義上,人活著從來不是人“能”活著。人在“能”活著之前是神“讓”人活著。正因為是神“讓”人活著,人怎么能不征詢神的意見而按自己的意圖處置生命呢?人要領會神(無限)的意旨又是不可能的,所以人最終只有一個選擇:活著。由此可見,人的生活具有某種神秘性,這也是人生意義的一個必要前提。假如人僅僅通過理性就能洞悉人生的真諦,那么,生活就跟緩緩展開的電影膠片差不多了。

在小說中,拉斯科爾尼科夫將那個被他殺死的老太婆稱為“蟲豸”,這就是某種“僭越”。不管這位老太婆再邪惡再柔弱她終歸還是人,而拉斯科爾尼科夫再高貴也不過是人。大家都是人,他有何權力來擺置他人的生命呢?但在小說中,拉斯科爾尼科夫認為他有那種權力,所以他殺了老太婆。他為何會那么認為呢?筆者認為,這是自近代以來興起的以“理性主義”與“個人主義”為核心的“自由思想”造的孽。近代以來,“理性”越來越成為主導性的價值尺度,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認為在這個尺度上他比別人高出一頭,所以他以“超人”自居,認為自己有權擺置別人?!白杂伤枷搿敝白杂伞痹谶@里指的是由理性主體擁有的那種自由,這種以個體自身的意愿與判斷為準繩的自由不可避免地將自我抬高到凌駕于別人之上的地步。為了貫徹自我的意愿與判斷,為了實現自我權力、利益的最大化,主體擁有的那種自由將把人推到自以為有權力取別人性命的惡劣程度。這正如別爾加耶夫所言:“自由是人的最高尊嚴,人的神性的表現,它轉變為任性。而任性又產生了惡?!睂嶋H上,這種“自由”不僅使人普遍“異化”,甚至使人大規模地進攻生命本身。這種偏狹的“自由”指的就是“人擁有的那種自由”,亦即這個“自由”根源于“人”,“人”是“自由”的終極來源。但事實上,不是“人擁有自由”,而是“自由擁有著人”,即“人擁有的那種自由”根源于“某種從根本上決定著人之一切的自由”,這個“擁有著人的自由”就是“為世界(人)提供一切可能性、偶然性的那種存在論意義上的終極自由”。這一切用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話來說即:“真理的本質乃綻出的、解蔽著的讓存在者存在的自由?!?/p>

既然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超人思想站不住腳,那為何最終仍造成了“惡”的事實?換句話說,為何在歷史上“強權即真理”竟成為了一種普遍事實?筆者認為:成王敗寇的確是普遍事實,但“良心”的普遍存在以致犯罪之人靈魂不安、痛不欲生、悔不當初這也是普遍事實。人不是神,這意味著人從根本意義上來看在各方面都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是“有限之人”,故而人必然會犯錯甚至犯罪?;浇趟^的“原罪”其實就是從根源上標記著人的“有限性”。人固然不是神,但人分有神性,而且恰恰因為人分有神性,人才能通過超驗的、想象的方式“信仰”神。就個人而言,人敬畏、守護超驗的“良心”(心中的道德律),而此“良心”正是人不斷抵近神(至善)的途徑?!傲夹摹庇痴粘鋈说淖锬?,罪孽凸顯出人的“良心”,“良心”召喚憐憫之情,“良心”鼓勵人沐浴于“愛”之中。概言之,人只是分有了神性,人并非神,所以,人是有限之人,人的有限性決定了人的罪性。

從拉斯科爾尼科夫懷疑他是否有權力殺死老太婆的那一刻起他已開始懲罰自己。殺人之罪,在現實中有“法庭判決”,而在人內心有“良心判決”。對罪犯而言,在“良心”的映照下,自我判決遠遠早于以法律為準繩的法庭判決??傊?,罪犯在外在判決之前他就已遭受自我判決。筆者認為,對于有罪之人,“罰”的實質不是單純的懲罰,不是生命的剝奪與肉體的折磨,“罰”的實質是懺悔與救贖。

五、贖 罪 者

有限之人注定有罪。正如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所言:“人是罪人,罪是我們所知之人的基本定義和基本態度,對不是罪人的人,我們一無所知?!庇凶镏宋ㄒ坏恼戎朗恰摆H罪”,而“贖罪”的根本途徑是去“愛”(Loving)。如果說拉斯柯爾尼科夫犯了殺人罪是因為他用獨斷式的、片面的“理性”野蠻地代替了生活的“智慧”,那么,只有實現一種根本的轉變,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說法即“用生活代替推理”,這樣才能拯救自己的靈魂。

事實上,罪孽因人的“有限性”而產生,故“贖罪”的第一步就是意識到并正視人的“有限性”。何謂“正視人的有限性(罪性)”呢?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指出,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武斷地把人群劃分為超人和凡人,他以“人擁有的那種自由”以及“有限的知識”來劃分人群的等級,其實這種做法也就是用人的罪性來擺置人群,這一切按神學家巴特的話來說即:“罪是力,是那種凌駕世人之上的力?!敝劣谒髞須⑺览咸?,這不過是他對人的“罪性(有限性)”缺乏領會而導致的莫大的罪孽。故而,所謂“正視人的有限性(罪性)”,就是說當人在“神”(善性、無限性)的光芒中看見自己的陰影(罪性、有限性),那么,人理應具有謙卑之心。當人無視自身的有限性(罪性)而僭越到神的位置以擺置“蟲豸”的態度來擺置包括人在內的一切,那么,這必將顯現出人的無知與傲慢,這就是人對自身之罪性的放縱。除了具有謙卑之心,有罪之人理應“懺悔”,這是“贖罪”所必需的。罪人拉斯科爾尼科夫是如何懺悔的呢?下面筆者將談談愛(愛情)的實質。

拉斯科爾尼科夫犯了殺人罪,他思想混亂、內心糾結,痛苦萬分,他因為蒙蔽、欺騙了自己的“良心”,所以,他被自己拋出了人類社會。因為,正是“良心”將世人連在了一起,正是“良心”使人趨近那個“同一者”(神、至善)。所以拉斯科爾尼科夫異?!肮陋殹?。沒人理解他,他也不敢輕易傾訴自己的罪孽。我們知道,我們中的每一個都有這樣的強烈沖動,即把美好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分享。與之類似,誰又能獨自忍受自己一手鑄就的莫大罪孽所造成的靈魂的不安與痛苦呢?所以,拉斯科爾尼科夫急需一個能理解他和寬恕他的人。這個人是那個苦難而又無私的妓女索尼婭。

六、愛 人

為什么是索尼婭而不是別人呢?因為索尼婭是和拉斯科爾尼科夫一樣被傷害與侮辱的底層貧民。所謂“同病相憐”指的就是:唯有受苦之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安慰受苦之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除了“謙卑”“懺悔”,罪人不得不用一個東西去贖罪,這個東西叫“愛”?!皭邸?,尤其是“愛情”,是讓有罪之人懂得“愛”之實質的重要方式。

何謂“愛情”呢?愛情就是讓有情人歸屬于“愛”,“沐浴在愛之中”,這是什么意思呢?“愛(Loving)”本身就是目的。愛,這行動本身就是愛情的目的,愛的幸福就是人為自己能愛、會愛、在愛而幸福。當然,現實中有許多愛情被糟踐了,許多人并沒有把愛本身看成終極目的,而在愛之外尋求目的。在愛之外的目的是些什么東西呢?是占有這個人、欲望的放縱、陰謀的實現、財富的攫奪……這些東西居然成了愛的目的,而愛卻由此減縮為純粹的手段。事實上,“情人之愛”不同于“淫人之欲”,“歸屬于愛”不同于“占有某個人”。這里的“愛”與神的“絕對之愛”是一致的。愛人就是歸屬于愛,也歸屬于神。那種只為欲望的滿足而以“愛”的手段(幌子)占有他人的肉體或財富則是一種僭越。根本而言,人沒有權力占有另一個人,所有的人都歸屬于神。在小說中,索尼婭與拉斯科爾尼科夫之愛是典型的“情人之愛”。在這種真正的愛情中,有罪之人通過愛人而歸屬于神,有罪之人通過愛情而贖罪。這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所言:“愛情使他們獲得了再生,對那一顆心來說,這一顆心蘊藏著無窮盡的生命的源泉?!倍≌f中那個意欲霸占杜尼雅的訟棍彼得與意欲霸占杜尼雅的地主則是典型的“淫人之欲”,他們只想占有人而不是愛人,只想滿足淫欲而非歸屬于愛。

愛就是神,人歸屬于神,故而,人也歸屬于愛。換言之,愛是有限(有罪)之人完善自我的必要能力。因為有罪之人不得不贖罪,有罪之人不得不去愛。神即“絕對之愛”,神并非予人以愛,而是神本身就是愛,神(愛)是無限的,故而,神(愛)寬宥一切人的罪孽。在真正的愛情中,愛人固然不是神,但愛人是神的象征,就像小說中的索尼婭一樣,愛人的寬宥分有神性的閃光。因此,愛是有罪之人重新歸屬于神的梯子,愛是有限之人不斷完善自我的手段,愛是善良之人不斷抵近的終極目的。

注解【Notes】

a正如讓-雅克·盧梭所言:“隨著科學與藝術的光芒在我們地平線上升起,德行也就消失了”,“奢侈很少是不伴隨著科學和藝術的”,“科學與藝術都是從我們的罪惡中誕生的”。(見[法]盧梭:《論科學和藝術》,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7、18、16頁。)比較有意思的是,《罪與罰》中的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其名字的本義即“分裂者”“背叛者”。毫無疑問,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識設置的隱喻。所謂“分裂”那我們可將其理解為“德性”(美德)與“理性”(知識)的分裂;所謂“背叛”即有限之人對自己良心(上帝)的背叛。

b魯迅稱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體現的那種獨屬于俄羅斯的在基督面前的忍從是“快要破裂的忍從”“對于橫逆之來的真正的忍從”“當不住的忍從”“太偉大的忍從”。而拉斯柯爾尼科夫之所以不再“忍從”而要做“拿破侖”,由此去殺人,這其實隱含著陀思妥耶夫斯基對宗教(基督教)的看法,即現代社會宗教信仰的式微(“上帝死了”)意味著人類價值體系趨于崩潰。

c拉斯柯爾尼科夫的所思所為,就像一個預言,與納粹德國施加到猶太人身上的暴行如出一轍。拉斯柯爾尼科夫自認為是“超人”,視弱者為“虱子”,而且這還是一個放高利貸的“虱子”。這樣的情節設置很可能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反猶態度有關。

d康德曾寫道:“(善良意志)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并且,就它自身來看,它自為地就是無比高貴?!绻捎谏环陼r,或者由于無情自然的苛待,這樣的意志完全喪失了實現其意圖的能力;如果他竭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仍然還是一無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當然不是個單純的愿望,而是用盡了一切力所能及的辦法),它仍然如一顆寶石一樣,自身就放射著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內就具有價值?!保ㄒ奫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頁。)

e《論語》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薄翱思簭投Y為仁?!薄叭蔬h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薄扒裳粤钌?,鮮矣仁?!薄皠?、毅、木、訥,近仁?!薄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ㄒ姸诺郎骸墩撜Z新注新譯》,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52、102、63、1、120、140頁。)

f在本文中的“神”代表一種無限的、絕對的至善,或者是對社會理想如公平、正義的象征??傊?,這里的“神”代表任何無限、絕對的存在。

g神學家巴特曾說:“罪乃是對上帝的掠奪。這種掠奪為我們所能直觀時,總是體現為膽大包天地逾越為我們所設的死亡線,心醉神迷地抹殺上帝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忘卻上帝乃是非直觀的本質,設立浪漫主義的直接性、非上帝、塵世的上帝從而使人神化和使神人化,表現出‘不虔之義’?!保ㄒ奫瑞士]巴特:《羅馬書釋義》,魏育青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頁。)

h《論語·里仁篇》載:“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薄捌堉居谌室?,無惡也?!边@與蘇格拉底所言相通。蘇格拉底曾說:“智慧的人總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則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保ㄒ奫古希臘]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117頁。)在這里,蘇格拉底所說的“智慧”不能減縮為“知識”。一般來說,我們今天所言的“知識”的概念比較狹隘?!爸腔邸背送ㄟ^理性認識來獲得,還需要人對自己的“良心”(善良意志、仁)的直覺或反思。所以蘇格拉底所謂“美德即智慧”不能說成“美德即知識”。

i《論語》:“觀過,斯知仁矣?!保ㄒ姸诺郎骸墩撜Z新注新譯》,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6頁。)

j《論語》:“仲弓問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ㄒ姸诺郎骸墩撜Z新注新譯》,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02頁。)

k《論語》:“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叭收甙踩??!薄熬訜o終食之間違仁?!保ㄒ姸诺郎骸墩撜Z新注新譯》,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09、24、25頁。)

l所謂“意識到并正視人的有限性”,《圣經·創世紀》中亞當、夏娃走出伊甸園的故事對此有象征性的表達。所謂偷吃禁果(善惡樹上的果子)之后亞當、夏娃的眼睛明亮了,發現自己赤身裸體云云,都指的是有自我意識、有理性并能作價值判斷的人的誕生,這也是真正的人的誕生。而在此之前,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里只能吃生命樹上的果子,他們長生不老、不知羞恥為何物,這代表的是純粹動物性的人過著不辨你我、不知生死、不分善惡的生活,此時的人享受著那種缺乏自我意識的、懵懵懂懂的、獨屬于動物的“無知的幸?!?。因此,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意味著非動物的、有自我意識的、真正的人從大自然母體脫穎而出。由此可見,人的自我意識或自由意志意味著人的“自覺”,人由兩性關系領悟個體生命的誕生,由誕生認識到生命的有限。因此,人吃了禁果,有了智慧,這意味著人對自身有限性的確認。如果人遺忘了自身的有限性,也就是說人遺忘了本己的罪性,那么,人失去的將不僅僅是伊甸園和上帝(“上帝死了”),人甚至會失去人自身(“人死了”)。

m這里的“神”所代表的愛、至善,可看作是人類社會的至高價值。社會對于個人而言,幾乎是一切重要價值的來源。而社會則奠基于由男女關系自然形成的一個個家庭。正如中國古人通常認為的那樣,男女關系或夫妻關系是五倫之首,質言之,男女之愛是形成社會的關鍵,故而成立家庭在人類價值體系中總是占據了重要的位置。

Crime and punishment is one of Dostoevsky's representative works. The novel expresses the author's views of human nature,culture and religion through the plot of Raskolnikov's murder, confession and atonement. The novel reveals the modern man's antinomy between moral and reason, and thus shows the times' situation of the con fl ict of thought and the crisis of value. For this dilemma of times, the novelist emphasizes the ethical value of religion through the gripping character's action, thoughtful dialogue and profound metaphors. Ultimately, the novelist illuminates that the "good will" is the essence of man.

Dostoevsky Crime and punishment Raskolnikov Sin Good will

沈德康,湖南科技學院,研究方向為神話學。

作品【Works Cited】

[1]魯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載《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頁。

[2][俄]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19世紀至20世紀初俄羅斯思想的主要問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177頁。

[3][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岳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頁。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9頁。

[5][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初級形式》,林宗錦、彭守義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66、468、469、476頁。

[6][俄]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19世紀至20世紀初俄羅斯思想的主要問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178頁。

[7][德]海德格爾:《路標》,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21頁。

[8][瑞士]巴特:《羅馬書釋義》,魏育青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頁。

[9][瑞士]巴特:《羅馬書釋義》,魏育青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頁。

[10][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岳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頁。

Title:

On the "Sin" and "Good Will" from Crime and Punishment

猜你喜歡
罪與罰耶夫斯基陀思
明星逃稅罪與罰
茨威格是小一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茨威格是小一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房地產的“罪與罰”
違反校規的“罪與罰”
賭博牽制大文豪
傳世名著的背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