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蘇與陣痛從當下的昆曲演出說開去

2017-11-14 07:27羅懷臻
中國戲劇年鑒 2017年0期
關鍵詞:昆曲上海傳統

羅懷臻

2016年是個特殊的年份,400年前,東西方各有一顆明星隕落,戲劇巨匠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相繼逝世。作為紀念,偉大的東方戲劇家湯顯祖先生的作品得以在國內外集中上演,無形當中為廣大觀眾提供了豐富的觀摩機會。前段時間,上海昆劇團在廣州、北京等地連續上演了完整的《臨川四夢》。試問400年來,有多少觀眾能密集地在四個晚上一口氣領略到這位戲曲大師的四部巨作?這種特殊的營養足以作為其人文背景、藝術素養而享用終生。在現存可以完整演出的二百余個劇種中,昆曲是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然而,值得深思的是,當許許多多劇種還面對其衰弱、式微、暗淡的處境時,昆曲卻忽然煥發出了無限活力,其撲面而來的不是陳舊、不是古老、不是廢墟,而是青春感、新鮮感甚至是現代感。這些,都是人們前些年所難以想象的驚喜。

我與上海昆劇團有過不少合作,和昆曲人既熟悉又親切——谷好好團長的梅花獎獲獎劇目《一片桃花紅》便是我所編??;昆曲藝術家張靜嫻老師在早些年主演過我的另一部作品《班昭》。實際上,我曾經陪伴、見證過上昆及昆曲人度過了那一段非常艱難困頓的時期——臺上演員比臺下觀眾多,而臺下觀眾又是白發比黑發多。記得最困難的時候,上海昆劇團在上海某個擁有900座位的劇場演出,請柬發出了1500張,但現場拿請柬換戲票進入劇場的觀眾只有不到300人。這樣的情況讓人既心生悲涼又無言以對??山裉焐侠サ难莩鲇质鞘裁淳置??《臨川四夢》一票難求!值得深思的是,當年上昆少人問津的演出,還是由那一批老藝術家所擔綱的時代,全部都是昆曲的精英人物:華文漪、蔡正仁、計鎮華、岳美緹、梁谷音、張靜嫻、劉異龍、張銘榮、張洵澎。在他們正是四十來歲的風華正茂時節,卻面對著如此零落蕭瑟的觀眾席,讓人情何以堪。乃至于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上海昆劇團已經很少也很難再到大型劇場演出,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團內的排練廳演出,排練廳的觀眾席不過百人。來看演出的多為同行,比如京劇院的、越劇院的、滬劇院的、淮劇團的。除了專業觀眾占據一定比例外,就還剩下些年長的曲友。再看今天《臨川四夢》的演出盛況,真的讓人難以想象高雅、高深、高超的昆曲藝術曾經面臨過蕭索境況。因此,昆曲也僅僅用十余年的時間便已經翻身,就從蕭瑟之秋迎來了盛開之夏,生存環境、觀眾格局、社會認知完全轉變了。于是,在分析上海昆劇團這些現象時,讓人們看到的是文化風尚在悄然改變。

去年此時,張軍的《春江花月夜》在上海大劇院演出,三層觀眾廳座無虛席,而演出票早在一個月前已經銷售一空。張軍曾是上昆的當紅小生,后離開上昆成立了自己的民營劇團,并主導創排了新編昆劇《春江花月夜》。在京劇、粵劇、越劇、黃梅戲這些劇種在滬演出零售票房不景氣的情況下,今年十一月該劇將繼續在上海大劇院再演三場,張軍對票房情況充滿信心,且不設任何贈票。同時,《臨川四夢》在完全沒有昆曲觀眾基礎的廣州演出,居然可以這么火爆,而且年輕觀眾占絕大多數,恰恰也說明了今日昆曲演出市場之興旺、昆曲觀眾之增多。

文化青年都善于捕捉文化風尚,那么今天的文化風尚,實際上是在現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國際文化藝術的視野下,新一代的文化青年將更加自覺地回望來路、追根溯源。已經有更多的年輕人開始追問: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我們的根在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文化血脈的問題從來就沒有像今天這樣令人牽掛,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會讓人關心自身的文化基因。這正是今天很多人得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昆曲、重新審視傳統的原因。作為當代的青年,當代的知識分子,更多是有意識地訪尋自己身上的某種文化人格、文化傳統、文化基因,在不經意當中尋找到自己的另一種身份。以上均得益于一種以往所沒有形成的文化自覺。

最近,上海昆劇團的沈昳麗正在構想創作一部新作品《紅樓別夢》,試圖把薛寶釵的命運單獨提純而成為一部大戲,著力描述年少的寶釵曾如何幻想自己的婚后生活,后來怎么又在不經意之間與寶玉結婚,新婚之夜當新郎腦子里在想著別人時她又如何自處;講述她如何堅持住這場荒蕪的婚姻,送丈夫出家,若干年后又如何在野兔出沒、雜草叢生的廢棄大觀園中與一個和尚不期相遇卻彼此沒有說破的故事。沈昳麗想從另外一個視角重新塑造薛寶釵,并根據《紅樓夢》里現存的線索,重新構想描繪呈現出一部全新的作品。

沈昳麗想要思考討論的是,在現代都市里的昆曲該如何呈現。當然,眼下可以利用的手段不勝枚舉,無論是運用多媒體來輔助表演,或者是大制作的舞臺背景,或者是演員數量的無限遞增。然而,我認為昆曲創作理念是:重返手工時代——希望能夠尋找到一個劇場,宛若重返當年的廳堂,或者是廳堂式的劇場;希望舞臺上的任何一件道具、一件服裝、一朵花都是手工制作、獨一無二;希望作品呈現的是最傳統的曲牌、最經典的唱腔。

同樣,在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最值得珍惜的是手工的餃子,而不是機器做的餃子。過去的幾百年間,機器做皮鞋,流水線生產汽車、生產手表,都是讓人驚呼過的人類文明的進步。然而,現代化走到今天的時候,手工產品再度復興——全世界最貴的手表一定是瑞士的老師傅做出來的機械表;全世界最貴的機車,一定是美國的老牌汽車廠師傅用鐵皮敲打出來的汽車;現在最貴的皮鞋一定是師傅一針一線做出來的。因此,昆曲的價值就恰恰在于其無可取替的手工感。今天,如果讓昆曲重新回到廳堂,就是讓其告別工業化時期的批量流水線而重新回到一針一線的手工時代,這樣的昆曲才是人們今日心中所期待的樣子。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身上自帶、身邊伴隨的各種傳統,司空見慣、熟視無睹、可有可無,甚至視之為包袱。一百年前的今年,1916年正在醞釀著新文化運動,當時的國人依然還在混沌狀態,完全沒有意識到現代化和自身是什么關系。如果把1919年到1921年命名為中國步入現代的文化覺醒年,那么五四運動就是對習慣、對傳統束縛的一種打破和撕裂。當時那批文化精英已經看到世界格局中落后、滯后、可笑的中國,因此毅然決然地甩掉了自己身上那個叫作傳統的包袱。那個時候的文化時尚是什么?是看到現代文明,以文藝復興運動為標志的現代文明,像火種、像春風一樣在影響著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

然而,那個時候所看到的和一百年后的今天不一樣。一百年后的今天,人們已經不會為一臺芭蕾舞驚艷,也不會為一場交響樂驚呼,也不會為一部百老匯原版音樂劇大驚小怪,當然更不會為一部美國大片而奔走相告,因為這些已經不能激起人們日常生活的波瀾。這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的差異:一百年前的傳統,是理所當然地包圍著人們的傳統;一百年后的傳統,是人們打開視野后,經過人類共有的文化洗禮,重新確認自己的身份,帶著現代的視野,帶著現代的價值評判,帶著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去重新發現和選擇,那些一直深深埋藏在人們心里,卻一天都沒有離開過人們的傳統——這一切只需激活和喚醒。

近年來的昆曲復興讓人感到樂觀,這一波復興所追求的不單單是懷舊和迷戀往昔,更多的是一種對傳統文化全新需求、全新認知。一百年前的傳統是理所當然的,但一百年后的今天,現代化卻是理所當然的。對于現代人而言,躲進空調房間里是理所當然的,可學古人在樹蔭下搭棚乘涼卻顯得非常別致。雖然搭棚在今天顯得非?!胺闯B”,但那卻是一百年前的常態。在一百年前看到電燈、照相機、留聲機,是“非常態”??梢?,一百年前的“非常態”,換到今天乃是常態;可是一百年前的常態,換到今天便是“非常態”。過去文人熱衷的曲水流觴——流動的酒杯,流到誰的面前誰喝,一起吟詩作對,甚是雅致:可是依照現代的邏輯,炎熱的氣溫、共用杯子的衛生問題,都會使得過去常態的活動成為今日“非常態”的“表演秀”。

實際上,進入2000年以后,全國各地陸續都提出了各類保衛方言的口號。消失的方言讓人擔憂,因此不得不提出加以重視、加以捍衛。正如現在上海的孩子已經很少說上海話,現在廣州中小學的推廣普通話活動也使得廣州孩子逐漸缺少粵語交流的環境。母語教育,這放在以前是多么天經地義的事情。民間的歌謠,外婆抱在懷里的孩子可以跟著吟唱;母語的俚語,爺爺、奶奶會跟孩子們說??墒?,今天的方言民間歌謠已經遠離我們,使得不少家長意識到對孩子進行方言教育迫在眉睫。由于較早的西化和都市化,現在上海孩子英文水平比中文好,普通話水平比上海話水平好,以至于近年上海中小學迫不得已增加了上海話課程。這正如給廣州的中小學增加一門課程叫粵語,給河南省內學生要開設一門河南話,東北人開設一門課叫東北話,顯得可笑而無奈。但正是由于傳統的疏離,使得人們司空見慣的東西開始變得陌生。

我從來就是中華戲曲的樂觀主義者,樂觀、自信來源于從不把現時文化轉型期所遭受的挫折看得太重?;蛟S,人們根本不知道唐詩衰落以后宋詞崛起之前,中間經歷過多少年文學史家也從來沒描繪過的蕭瑟和荒涼,期間的蟄伏肯定不會是一夜間的切換,那過渡期該是多長?當文人都以詩來鑒定文學成就時,詞如何又取而替之成為新的準則?是在哪一天?誰宣布的?發生了大事件么?相信那些生活在轉型期的文化人,也許曾經歷著和目前一樣的糾結、困惑和陣痛。人們或許會有許多悲觀的想法出現:唐詩的燦爛文明就此終結,宋代的詩歌已然不再獨領風騷——盡管在宋代依舊有很多人喜愛用唐詩的格律來進行創作,但宋代文學之王只能是宋詞。因此,那種轉折期的陣痛經歷了多長時間,今人已經不得而知,正如眼下人們所經歷著的這種轉換與迷惘。我的創作和講學,就是想以一己綿薄之力去推動這種轉換,使其更快、更自覺地完成這種陣痛而迎來新生。

猜你喜歡
昆曲上海傳統
昆曲史中流脈問題的學術檢討——以北方昆曲的名實為例
也論昆曲的形成與梁辰魚的貢獻
“百戲之祖”:昆曲里的古典傳承
大江東去浪千疊——百戲之祖“昆曲”
少年力斗傳統
歡樂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務業50強
2014上海制造業50強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