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州“英骨堆”考察記

2017-11-20 12:10曹曦趙保國
江淮文史 2017年5期
關鍵詞:汴河土堆名將

曹曦+趙保國

緣 起

1862年6月4日,一代名將、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在河南延津英勇就義,年僅26歲。延津縣人民政府于1958年在其殉難處建有一八角亭,亭內豎一塊六棱碑,碑上刻有《英王陳玉成傳》,傳文約900字,但未提及陳玉成墓葬之事。據傳英王殉難后,尸首被其部下偷運到宿州。本想運往江南,但因長江一帶被清軍控制,行動不易,便把尸首留在了安徽宿州,葬在宿州市的前屯莊,后人稱之為英骨堆或英谷堆。又因為清軍的進逼,戰事吃緊,怕留下碑記,墳墓遭清軍破壞,因此也沒留下任何標志……以上是網上關于英王葬身處的一種說法,抑或是一種猜想。但查遍資料,都沒有發現關于英骨堆的任何圖片和確切解釋,心中不由疑竇叢生。為了解開這個謎團,筆者一行驅車前往宿州進行實地考察。

考察經過

2017年4月27日早晨,筆者一行從宿州城區出發,開車前往目的地——埇橋區汴河鎮前屯村。一路是皖北的鄉村景色,房屋都比較舊且低矮,很快車子駛出公路,拐進一條坑坑洼洼的鄉間土路。駛過村口后,在一大片綠油油的麥田里,突兀出一座高大的土堆,甚是顯眼。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英骨堆?

路邊有一對正在刨樹根的老夫婦,我們便停下車來詢問。但他們提供的答案卻與網上的記載大相徑庭!老夫婦說此英骨堆是漢初名將英布的墓。怎會這樣?我們覺得十分蹊蹺,便開始認真觀察英骨堆。英骨堆高五六米,上面長滿了茂盛的野草和灌木,以及幾株刺槐和桑樹,站在上面可以俯視整個原野和周邊村莊,沒有發現其他線索。

筆者一行徑直來到前屯村走訪村民,村民們用一種好奇的眼光打量著我們。蹊蹺的是,婦孺皆知這個土堆叫“英骨(谷)堆”,但是其他皆語焉不詳。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群打牌的村民那里,我們得到了幾種說法。說法一,是英布的墓。說法二,是一只老鷹的墓。說法三,此墓是一個大將的墓,大將死后,他的部下一人一捧土,堆起了英骨堆,這和網上的說法較為一致。說法四,過去每逢村里有人家辦喜事,便去英骨堆借碗來用,但后來有人貪小便宜未還,便再也借不來了。說法五,過去有幾家村民在英骨堆取土蓋房,但不久家里都死了小孩子,便再也沒有人敢在英骨堆上取土了。關鍵線索是,英骨堆曾經被盜,有村民進盜洞里看過,沒有發現磚石砌成的墓室,說明墓主人可能是草草下葬的。

這些信息紛繁復雜,卻都沒有辦法證實或者證偽。于是,筆者一行又直奔宿州市埇橋區汴河街道,企圖從當地文化部門那里打開突破口。但工作人員也是一頭霧水,我們只好悻悻地離開汴河街道辦。

中午時分,筆者一行來到英骨堆附近的另兩個村莊——后屯村和徐張村。頂著烈日,我們在村中努力尋訪。人煙稀少,在村的大多是老弱婦孺,不時有狗汪汪亂叫,似乎對我們這樣的外來客戒備森嚴。詢問了一些村民,并未搜集到太多有價值的信息。在好心人的推薦下,終于找到一位85歲的老教師,他家在村西頭的邊緣。講明來意后,好似勾起了他斷續的回憶,給我們講述了他所了解的關于英骨堆的故事:這個土堆由來已久,可能是源于漢朝,祖輩傳下來都叫“英骨堆”,可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首領葛嬰的墓。我們問道,有沒有可能是英布的墓?老人回答,應該不會吧,英布將軍應該不走這條路線。老人小的時候,大概抗戰時期,有神秘人清明前后專門來英骨堆祭祀,是老人親眼目睹的,但解放后就沒有再來過了。老人小時候,英骨堆比現在的規模大得多,歷經雨水沖刷,現在已經縮小很多。當初(具體時間他不記得了)還挖出“布幣”形狀的錢和寶劍,但是很快就碎掉了。而且歷經幾次盜墓,有人晚上偷偷挖的,但是公安局的人馬上會過來干涉。我頓時心生疑惑:既然當地政府把它當做文物來管理,為何不樹立任何標記呢?

下午近3點,我們再次來到汴河街道。4點多,負責地方史研究的王主任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他得知我們來意后,思索了一會兒,說道:其實那個墓是誰的我也不清楚,總之有幾種說法,但我給汴河這邊做了份旅游規劃圖,你們看看吧??紤]到旅游經濟價值,他更傾向于英王陳玉成墓之說。并在旅游提案中將之正式命名為英王墓。

天色已晚,我們離開了宿州,各種疑團卻一直在我們心中縈繞。

推測與思考

結束了宿州英骨堆的考察,我們冷靜下來,對搜集到的幾種說法作出理性的梳理和分析。

其一,英骨堆是否為一只老鷹的墓?我們覺得這只是諧音,純屬無稽之談??赡苁谴迕駸o法說清英骨堆的具體來歷而編造的,也可能是某些人為了混淆視聽而杜撰的。

其二,英骨堆是否為漢初名將英布之墓?英布為項羽帳下將領之一,封九江王,后叛楚歸漢,漢朝建立后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并稱漢初三大名將,公元前196年起兵反漢,因謀反罪被殺。英布死后分尸而葬,頭葬安徽六安(《六安州志》有所記載,2005年底英布墓作為六安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予以公布),身葬湖北英山,在江西鄱陽縣還有紀念性的墓冢,這些墓也保存至今。此種說法可完全排除了。

其三,英骨堆是否為秦末農民起義軍首領葛嬰之墓?葛嬰為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之一,陳勝義軍首席名將,曾在攻取陳、蘄二縣中立下汗馬功勞。葛嬰是埇橋區本地人,如果墓地在家鄉,那么宿州歷代地方志中應該早就有所記載了。而既然2000多年都沒記載,說明英骨堆出現得年代很晚。筆者一行也曾設想,在平原地帶,一個土堆若經過2000多年的風雨剝蝕,估計早成為平地了!哪還會存有五六米高的封土?

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英骨堆應該就是近代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之墓!有以下幾點理由。第一,歷代宿州地方志等資料對于“英骨堆”都沒有文字記載,說明出現的年代很晚,大概就是近代時候。第二,抗戰時期還有神秘人士來祭祀,說明墓主人死亡時間不會太長,祭祀人很可能就是太平天國的相關后人,而且不愿意別人知道他們的身份,恰恰說明墓主人的身份敏感性。第三,清末戰局混亂,英王部下將其草草葬在此處,肯定是想將來遷到別處安葬。之所以沒有立碑,是怕遭到敵人的破壞。這很符合當時英王下葬時清軍圍追堵截、形勢緊迫的歷史環境。

通過這次考察,我們無限地親近歷史、感受歷史,仿佛穿越到了150多年前那個英雄輩出、刀光劍影的年代。由于近代史紛繁復雜、史料多有抵牾,實地考察可以大量補充文獻資料之不足;年代不算久遠,口述史也有著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英王陳玉成雖是廣西藤縣人,卻與江淮大地有著不解之緣,三河大捷、安慶保衛戰等都是他人生中的重要戰役,最后退守廬州、落馬壽州,他人生的最后時光也大部分是在安徽度過的。這個三洗湖北、九下江南、縱橫皖省的少年英雄,如今竟默默地躺在皖北鄉野中??床灰娞炀┏莾鹊氖⑹婪比A、聽不到安慶堡壘的馬嘶槍鳴,陪伴他的,只有身邊不知名的野花和四季的雨露風霜。endprint

猜你喜歡
汴河土堆名將
熱情的小土堆
挑戰大土堆
土堆惹的禍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輝煌
從汴河興衰看開封的城市發展起伏
初唐名將
清初名將鰲拜
“名將之花”被擊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