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學術講座管理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2017-11-25 23:23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馬紹文
辦公室業務 2017年18期
關鍵詞:講座學術大學生

文/重慶三峽職業學院 馬紹文

高校學術講座管理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文/重慶三峽職業學院 馬紹文

高校學術講座是增強大學生人文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學習的重要補充,但隨著學生活動的多元化,大學生的需求增多,對聽講座已不是那么熱衷,甚至是“被聽講座”,筆者作為一名團學工作者,通過對大學生聽講座的調研,分析大學生“被聽講座”的現狀,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研究。

學術講座;管理;對策

一、學術講座對大學生成長的積極意義

(一)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學生講座是學術交流和社會知識的集散地,是思想交流、匯聚的重要載體,是信息互換、升級的重要載體。通過大學生講座,來自全國各地的成功人士、專家學者在這里交流思想,傳播先進理念,這對營造高品位、多元的校園文化氛圍,建設優良的校風學風具有重要意義。

(二)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講座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通過講座,可以拓展大學生思維的寬度和高度,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英國作家蕭伯納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自從高校有了學術講座這個重要的平臺載體,大學生和講座的專家學者交流溝通,大家有了心與心的交流、心與心的碰撞,從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搭建師生交流的重要平臺。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是因為大學不僅有大樓,還有大師。梅貽琦在北大校長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所謂大師,不僅包括了本校的名師,成功人士,還有來自其他高校、社會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客座教授都是我們思想交流的對象,通過講座,了解他人的思想,洞察世間人生百態,對我們生活在象牙塔下的大學生學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啟迪我們的思維,開闊我們的眼界,讓我們對社會有正確的認識,豐富了我們的人生,避免了彎路,更快更順利地成功抵達彼岸。古人云: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可見與人交流的重要性。而大學生聽學術講座正是鍛煉、提升自我交流交際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二、大學生聽講座的現狀

講座可以豐富大學生人生,豐富大學校園生活,但當下大學生卻好像不以為然。作為一名團學工作者,我在本校不同的大學生群體做了一個調研。問卷調查對象包括我校所有的校團委學生干部、各系團總支學生會的所有干部、大三大二學生各200名,總共學生600名。共發出600份問卷,回收580份。從回收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有25%的學生不喜歡聽講座;聽講座的頻率:有10%的同學一學期聽一次講座,僅有30%的同學每月聽一次講座;學生聽講座的初衷:15%是個人學習感興趣的知識,有20%同學認為符合自己的專業和規劃,25%是對演講者慕名而去,有10%是為了通識教育,有30%聽講座是不知道為了什么,莫名其妙地去被聽講座。通過問卷,27%的同學認為講座沒有什么意義,聽不聽講座無所謂。

回憶我們大學生活,輔導員及系領導就對我們要求,每月讀一本書,每月聽一次講座,想想那時的大學生聽講座是那么的積極和激動,碰上一些針對性強的講座或者名氣較大的專家學者,我們早早去占位置,去晚了過道都擠滿了人,可謂人滿為患,時至今日,為什么大學生聽講座是被聽講座,聽講座成為一種負擔,筆者分析了一下,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大學生對學習缺乏規劃,沒有靜心學習。大學生經歷了填鴨式的中學階段學習,進入大學,大部分同學學習方式沒有轉變,還沒有主動學習意識,對學習的認識不夠,認為把自己本專業學好就夠了,其實不然,大學是知識和社會信息的集散地,大學生需要在大學校園文化氛圍熏陶下,才能與眾不同,才能鶴立雞群,但大多數大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大染缸里,漸漸變得浮躁,不能靜心學習,沉溺于網絡、游戲、兼職和社會活動以及各種考級等現實問題充斥著大學生本該安靜的生活。在大學生閑暇時間,大學生覺得聽講座,開闊眼界,提高人文素養不如英語過級、考個職業資格證書甚至搞個兼職來得實在。筆者在問卷調查中,一些學生認為“聽講座沒時間”是講座遇冷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學習途徑的多元化,講座對學生的吸引力減弱。由于大學生學習途徑的多元化,不再是20世紀的大學生主要靠教材、圖書館及講座傳授知識,現在的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是伴隨電腦成長的一代,他們學習的途徑很多,圖書館、教材只是他們學習的一部分,手機、iPad、電腦是他們學習的三大載體,他們在網絡環境下要聽講座易如反掌,與大師互動的機會大大增多,因此學生選擇面增多,對良莠不齊的講座并不太感冒,學校領導為了講座的入座率,學生被迫聽講座,苦不堪言。

(三)講座針對性不強,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從講座的組織者來看,有些講座是為了完成某種任務,一廂情愿地認為是大學生需求的內容,領導、老師通過私人關系請人來校園做講座,順便領取報酬,這種講座是大學生不感興趣的重要原因。筆者在調研中,大部分同學認為講座缺乏趣味性、內容沒有實用性,聽這種沒有實用性的講座,與其去浪費時間,還不如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有時組織者為了講座的入座率,指定班級去聽講座,這種應景式的應對之策違背了講座的初衷,壓抑了大學生的興趣,久而久之,學生會造成逆反心理,甚至對講座產生厭煩抵觸情緒。

三、加強講座管理,增強講座吸引力

(一)注重講座開展的總體規劃,增強講座的實用性。講座的舉辦,是為了促進學術交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人才培養。大學生講座就要考慮受眾群體——大學生,傾聽大學生的心聲。因此講座組織者要對講座進行總體規劃,有拓展專業知識類講座,有豐富大學生人生的勵志類講座,還有提高人文修養的通識講座。講座內容要有針對性,如大學生英語過級針對大一大二同學,大學生職場技能針對大三大四同學,勵志類講座適宜大一新生。如我院邀請校友回母校講座,主要請該系的學弟學妹聽講座,大家有共同的專業背景和就業領域,這樣大家互動就有共同話題,產生思想的共鳴,其他專業的同學估計也只能當故事在聽,意義就不大??缃绲乃伎加袝r容易迸發出不錯的靈光,能共鳴的畢竟是少數。留學講座、推銷課程,類似這種商業性質的講座就是一部分同學感興趣的,這種講座只要告知就是了,不要強求學生都參與。

(二)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高校開設的講座內容涵蓋豐富,包括學術專題、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等,學校開設講座也是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拓視野、拓展學習的機會,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專業素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薄弱,學生自我要求不高,課程老師缺乏引導和講座資源類型少等方面是大學普遍存在的現象。學生在大學主要靠自身規劃學習,如果沒有適應大學的學習模式,適當強制學生聽講座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

(三)提升講座的前期宣傳力度。講座組織者可以多種形式開展前期宣傳,大力宣傳講座的內容,如講授者的成長背景和專業背景,講授者的主要成果等等。多種途徑宣傳講座,除了傳統的宣傳模式海報,還有微博微信,學校官方APP都是宣傳的主要途徑。要有選擇地聽講座,結合自身實際,合理規劃。在聽講座前先查詢資料,對主講師和講座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挑選自己感興趣、對專業學習或能力提升有較大幫助的講座去聽。大學生只有了解了講座的基本內容及其成長背景、教育背景,有利于大學生對講座的了解,通過聽講座,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該知識,才能夠與專家學者進行交流互動,否則聽了講座也云里霧里,不知道所以然,很快就忘記了講座的大概內容,雁過留聲,這樣的講座效果肯定不理想,也不是組織者的初衷。

(四)聽講座方法要科學。聽講座,就是學習,學習就要有學習的方法,“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帶上筆記本和筆,專家學者講到重要的地方,不妨記一記筆記,作點符號,講座結束后思考一下,這樣對講座的印象更深刻。講座一般都是在這一領域的成功者或者佼佼者,要對主講者懷著一顆尊敬的心,主講者能在講臺上一定是在某一方面有其獨到之處,要謙虛地聆聽他人的觀點。講座更多的是學習他人的經驗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聽了別人的觀點應該有自己的思考,不僅僅是聽故事,要聽故事背后的努力,思考別人的人生對你的啟迪。講座指的是主講人向聽眾講授某個領域的技巧、知識,提升心態、能力的一種半公開的學習形式。如何舉辦一場成功的講座,除了組織者精心籌備,主講人講得精彩震撼,還需要在座的聽眾仔細傾聽,認真思索。只有“講”到“座”到,雙方引起共鳴,才能讓大學里的講座達到更高的效率與水準,大學生才能真正喜歡講座,而不是“被聽講座”。

[1]劉穎,李曉華.面向獨立學院大學生講座的有效性管理研究——以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圖形藝術系為例[J].教育,2015(22).

[2]黃紅,初智巍."人文學術講座"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基于某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個案[J].成人教育,2013(4).

[3]劉廣超.淺析學術講座對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影響[J],教育,2016(6).

[4]董文明,李凌飛,唐卿雁.開設"專題講座"對提高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實踐與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23).

猜你喜歡
講座學術大學生
學術是公器,不是公地
大學生付費實習“天坑”必須提防
學術動態
學術動態
中國實踐的學術在場
大學生繳存公積金,這個可以有
六旬老婦“養出”了個大學生
打個盹,記事牢
2013年第三屆大學生演講比賽圓滿落幕
書法基礎講座(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