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軍合成營步兵體能訓練現狀與對策研究

2017-12-07 01:46楊濤
軍事體育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步兵陸軍器材

楊濤

(特種作戰學院 司令部工作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500)

陸軍合成營步兵體能訓練現狀與對策研究

楊濤

(特種作戰學院 司令部工作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500)

為使陸軍合成營新編組模式盡快適應未來戰場的需要,更好地遂行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任務的需要。重點分析了目前合成營步兵官兵體能訓練的現狀。從更新傳統體能訓練理念,提高官兵對體能訓練的認知;合理設置訓練內容;科學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計劃;進一步完善體能訓練骨干培訓制度;注重體能訓練場地、器材等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相應對策。

體能訓練;合成營步兵;陸軍;現狀;對策

陸軍合成營是信息化條件下初級合成的高級戰術分隊,是陸軍適應新軍事變革和作戰樣式轉變,對陸軍基本作戰編組模式的探索與嘗試。新的編組模式、新的作戰任務對合成營步兵的體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新傳統體能訓練理念,合理設置訓練內容,組訓方式,科學制定訓練計劃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加強陸軍合成營步兵體能訓練問題研究,對提高陸軍部隊戰斗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陸軍合成營步兵體能訓練存在的主要問題

1.1體能訓練認知度不夠

有些官兵認為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體能已經沒有過去重要,特別是陸軍合成營的編組中裝甲、坦克、車輛等裝備的編制相對增加,有時甚至機動過程中通過直升機實施達成,所以體能的地位沒有過去重要,從表1不難看出這一點,認為體能訓練沒有過去重要的占47%,比例最高,也反映了官兵對體能訓練重要性的認識出現了一定的偏差。

我軍一直遵循“體能出戰斗力”的原則與精神,堅持體能訓練為戰斗力服務,即“練為戰”“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這種認識是科學的,對于體能訓練而言,就是要與軍事專業崗位相結合,與作戰武器裝備相結合,與作戰環境相結合展開訓練,這樣才能起到服務于實戰的目的。目前,合成營步兵體能訓練與軍事專業訓練相脫節的現象比較普遍。

表1 合成營步兵對體能訓練認識度分析

1.2體能訓練內容設置及考核標準不合理

訓練內容是實現訓練目的、完成訓練作戰任務的重要保證。合成營體能訓練應堅持“簡易、實用”的原則組織實施,但由于我陸軍合成營建設尚處在探索論證時期,所以從《大綱》到教材基本上沿用過去傳統的做法,體能訓練內容單一、考核標準偏低,沒有根據陸軍合成營未來擔負的作戰任務進行設置訓練內容和確定考核標準。

速度訓練內容較少。根據陸軍合成營步兵未來作戰的需求特征,速度素質對其遂行作戰任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固定編組還是臨時編組,因坦克、裝甲車、步戰車等戰斗力量和輸送方式的變化,合成營較之過去都對其機動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登陸作戰的突擊上陸階段,縱深突破階段,抗敵沖擊、追擊逃竄之敵等這些合成營常見的作戰行動中,對速度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訓練大綱》規定的能反映速度素質的訓練項目只有100 m和400 m兩項,僅占所有體能考核項目總數的7.6%左右。

柔韌素質對加大動作幅度、使動作更加協調、減少受傷的可能性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早已被體能訓練實踐所證明。然而,訓練與考核大綱中的考核內容,只有“立位體前屈”“組合練習”。而“立體前屈”實質只是檢驗而已。通過合成營步兵對官兵就目前《大綱》體能項目考核評價標準進行調查了解,官兵普遍反映目前體訓練考核標準偏低且不夠量化,很難提高官兵的體能素質及訓練積極性。表2是陸軍合成營官兵對《大綱》中規定體能訓練標準難易程度認識的反映。

表2 合成營某部官兵對《大綱》體能考核標準難易度認識

1.3體能訓練組訓方式不科學

當前,陸軍合成營體能訓練的組訓方法主要是按建制組織訓練。班長、排長、連長具體負責組織實施。按建制施訓,隸屬關系明確,責任清楚,熟悉情況,便于施訓者的組織指揮和管理,并利于做到訓管結合。但是,按建制組訓也存在著很大缺陷。因每個單位士兵身體素質存在較大差異,如果不能根據每個個體的基礎進行分組訓練,很易導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飽”。

目前,陸軍合成營官兵在組織體能訓練的方法上,多是采取“持續練習法”和“重復練習法”,很少采取相對科學的“間歇練習法”“循環練習法”“游戲比賽法”等,訓練缺乏趣味性,影響了官兵參加體能訓練的熱情和積極性。

1.4體能訓練計劃性不強

調研中發現,我陸軍合成營體能訓練計劃的制定與執行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沒有專門制定體能訓練計劃。部隊團以上單位制定年度、階段軍事訓練計劃,只是規定《大綱》規定的訓練總時間,有的只是在備注中說明體能訓練的總時間而已,而不如其他訓練課目那樣具體量化。二是體能訓練計劃制定不規范。通常旅、團機關制定階段計劃,營、連根據階段計劃制定月、周計劃,規定訓練內容、時間分配、訓練組織形式、地點和有關器材保障等。如果營、連主官缺乏體能訓練知識,訓練計劃的科學性將無從談起。而大部分連隊周訓練計劃沒有細化具體的體能訓練內容,而是簡單注明“體能訓練”造成體能訓練的隨意性和主觀性較大。三是體能訓練落實不到位。由于連隊制定計劃的不科學,導致計劃流于形式,連以下的排、班是計劃的具體執行者,往往隨意性大,加上訓練器材保障的限制,他們以易組織、便于操作、安全有保障為原則組織體能訓練。

2 陸軍合成營體能訓練的對策分析

2.1強化體能訓練對促成戰斗力的認識

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是未來戰爭的基本形式,作為陸軍基本的戰術單元的合成營,其作戰樣式將不斷拓展和延伸,無論是登陸作戰、山地攻防、城市居民地戰斗,合成營無疑都將是一支中堅力量。一是因為合成營具有高度合成的特性(摩托化步兵、裝甲兵、機械化步兵、炮兵、工兵、防化兵等)有很強的應變能力;二是行動隱蔽,易達成突然性;三是注重遠打快攻,具備連續突擊能力,所有這些特點對官兵的體能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多種作戰樣式的綜合運用,“非接觸”“非線式”作戰特點,對合成營步兵官兵的體能素質的全面性和標準要求都將越來越高,這些都必須全程灌入到每個官兵的心里及訓練實踐中,真正形成共識,提高每個官兵對合成營為適應遂行多種作戰行動任務必須加強體能素質訓練的重視程度。

2.2科學設置體能訓練內容

2.2.1 力量素質訓練

陸軍合成營因其力量編組高度合成,所擔負的任務是多種多樣,要求其具有“打、炸、阻、迷、燒”等多種功能,其攜帶的武器裝備相對較多,特別是步兵官兵,每名官兵攜帶的武器裝備可達30~35 kg,與以往傳統的營相比增加了近30%的負重,對其力量素質要求明顯提升,能否遂行過去傳統營不能承擔的作戰任務,力量素質就顯得尤其重要,所以必須加大力量素質訓練。

根據力量素質訓練的特征,結合陸軍合成營步兵的作戰行動對其力量素質要求,對體能訓練的內容設置應適時進行調整,適當增加合成營官兵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核心力量等訓練內容??刹扇∝撝乜棺栌柧?、對抗性練習、克服外部環境阻力練習、克服彈性物體練習和克服自身體重的練習等手段,切實提高官兵力量素質,適應未來作戰對官兵力量素質需求。

2.2.2 速度素質訓練

陸軍合成營除以摩托化步兵為主的編組外,均采取與裝甲步兵、坦克等力量進行混合編組。所以,無論是登陸作戰還是山地攻堅,快速的突擊能力都是過去傳統編組模式的步兵所不能比的。因此,為達成作戰行動的一致性和有效的協同作戰,對陸軍合成營步兵官兵的速度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無論是相應配套的《大綱》、教材的編寫、還是訓練項目的設置,無論是訓練方法還是考核標準的確立都必須進行調整。只有強化官兵的速度素質訓練,才能為陸軍合成營達成作戰行動的突然性、連續性提供保證。

根據速度素質的分類,官兵在組織訓練時應強化三個方面的訓練內容:一是強化反應速度訓練。比如針對戰場上突然出現的敵人,飛機的轟鳴聲,炸彈的爆炸聲及各種閃光煙火等,練習官兵的快速反應能力;二是強化動作速度。注重動作速度與戰術行動的統一,采取不同的訓練手段和訓練方法以提高合成營官兵的速度素質為目標展開練習;三是強化移動速度?,F代戰爭盡管是在高技術、信息化程度很高的背景下進行,但是,傳統步兵對各種地形地物的利用,仍是合成營官兵基本的戰術養成,為了充分利用戰場上各種地形、地物,要求官兵必須不斷根據現地實際不斷變換自己的位置,采取各種短距離的加速跑、行進間跑、變換方向、弧線跑、折線跑、蛇形跑、往返跑等,這些都必須通過提高位移速度素質訓練來達成,從而提高適應戰場環境和戰場存在能力。

2.2.3 耐力素質訓練

強調遠打強攻,突出攻擊的連續性和持續性是合成營作戰行動的特點之一。隨著遠程武器裝備和夜視器材的發展,采取遠程火力打擊敵重要目標后,與之相協同的是充分發揮合成營連續突擊能力,為后續部隊進攻創造有利條件是未來合成營主要的作戰行動方式之一。這就要求陸軍合成營步兵官兵必須具備較強的耐力素質,來適應這種高強度、較大縱深和連續攻擊行動。以裝甲步兵營為主編成的合成營為例,有時攻擊的縱深可達8~10 km,是過去傳統營攻擊任務的3~4倍,如果沒有較強的耐力素質作支撐是很難完成作戰任務的。因此,作為合成營官兵,特別是步兵必須加強耐力素質訓練方能適應未來高強度、大縱深、連續不間斷突擊行動的需求。

2.3科學制定訓練計劃

為使合成營官兵能夠始終保持良好的體能素質,適應現代戰爭的突發性、作戰進程的快速性、作戰環境的殘酷性等特點,必須針對合成營步兵未來擔負作戰任務的特點,科學制定具有針對性、操作性極強的訓練計劃。

2.3.1 基礎體能訓練階段

基礎體能訓練階段,主要是合成營新兵訓練階段。在基礎體能訓練階段應“注重全面發展,突出有氧耐力、協調能力和柔韌性訓練”。在基礎體能訓練階段,運動負荷的安排要以負荷量的積累為主,在增加訓練數量、訓練時間的基礎上逐漸地提高負荷強度。以負荷數量多、負荷強度小、負荷時間短、負荷密度大為原則。

2.3.2 專業體能訓練階段

專業體能訓練階段是合成營在分業課目訓練階段。該階段主要是使官兵在基礎體能訓練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機體的各種能力,提高廣大官兵的負荷承受能力,保持有氧耐力的訓練,發展無氧耐力、速度和速度力量的能力,比如,合成營士兵與之遂行戰斗任務密切相關的基本技能,如跳躍、攀爬、沖刺、屈體、戰斗射擊等內容的訓練。訓練內容要與戰場行動相對接,如進行輕武器應用射擊訓練時,在提高射擊精度的同時,還要設置如奔跑、沖擊、跳越、隱蔽、搜索等戰斗背景下的課目,以提高士兵的體能素質和應變能力,不能為練習體能而練習體能。

2.3.3 綜合體能訓練階段

在陸軍合成營戰斗力生成模式中,綜合體能訓練階段的目的是繼續發展廣大官兵體能并持續保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使每名官兵的體能素質與其戰斗崗位相適應。該階段的練習強度會越來越大。同時,在專業體能訓練階段訓練中的基本技能,與班、排、連直接相關的單兵技能,如機動、搬運、通過障礙、格斗、爆破等都應融入到分隊訓練課目之中。

2.4完善體能訓練骨干培訓制度

從調研中發現,目前部隊用于體能訓練的時間已遠遠超出《大綱》規定的“全年不少于240 h”,每個訓練日1 h,但為什么訓練效果不佳,成績不明顯,而且還出現不少訓練傷,最重要的原因是干部骨干的組織能力的欠缺,因此,進一步健全完善體能訓練骨干的培訓體系,提高其組訓能力顯得十分緊迫而重要。

一是建立骨干培訓制度。每年組織一批理論功底好,自身素質過硬的干部骨干到部隊院校參加在職培訓,提高體能訓練的理論水平,通過院校雄厚的教學資源培養一批懂訓練、會管理、樂于為部隊體能訓練作貢獻的人才隊伍,并通過考評定級,確保人才隊伍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二是完善院校與部隊訓練骨干之間交流機制。由于目前我軍院校與部隊之間、部隊與科研單位之間交流、合作機制不夠建全,院校、科研單位、部隊之間信息不能完全共享。導致理論研究、教材編寫、《大綱》修訂等不夠科學,訓建脫節、訓管脫節、理論與實踐不配套等現象還比較普遍??刹扇 罢堖M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合作力度,從而強化體能骨干的培養力度。

三是切實提高骨干的組訓能力。主要通過本單位的教導機構或各種培訓來提高班長、排長、連長等一線指揮員組織體能訓練的能力。同時,應加強體能訓練的管理與監督;強化預防訓練傷和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力等。

2.5加大訓練場地與器材的配套設施建設

訓練場地建設不規范、訓練器材缺乏和管理不科學是制約部隊體能訓練效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應進一步加大陸軍合成營現有體能訓練場地、器材的配套設施建設與管理。

一是按需建全配齊體能訓練場地與器材。要按《大綱》規定的體能訓練項目建設相應規范化訓練場,按照“集中建、分營管、輪流用”的原則,整合旅(團)、營、連資源,提高訓練場地的利用率,同時,配齊各類訓練通常器材。

二是加強體能訓練場地與器材的管理。要“定人、定崗、定責任”,使用于體能訓練的器材、場地同武器裝備管理一樣,建設、使用、維護保養、交接規范化。并建立檔案,確保場地器材的性能,確保部隊官兵訓練安全。

三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就便器材的訓練功能。結合場地、訓練環境和保障條件,要充分發揮合成營官兵主觀能動性,結合訓練項目在依托上級配發相應訓練器材的基礎上,利用一切資源,制作就便器材。不僅發揚我軍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同時,也利于提高體能訓練效益。比如利用水泥、廢棄的單雙杠制作杠鈴、啞鈴等。

[1] 曾小武,黃為根.軍事體育訓練[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TheStatusQuoandSuggestionstothePhysicalTrainingoftheArmy′sSyntheticBattalionInfantry

YANG Tao

(Headquarters Work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SOA, Guangzhou 510500, China)

Army′s synthetic battalion is primarily synthetic advanced tactical element under informationization condition, it is a kind of army′s exploration and attempt on its basic combat formation mode in a bid to adap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new military reform and the change in combat type. The new formation mode and new operation task require much higher level for the physical ability of the synthetic battalion infantry, it is very urgent to think about and find appropriate solutions for those issues, including how to updat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s on physical training, how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 of physical training, the scientifically setting of the physical training content, flexibly utilizing organizing modes for physical train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for cultivating training backbone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uxiliary facilities such as fields and equipments to support physical training.

physical training; synthetic battalion infantry; army; status quo; suggestions

G87

A

1671-1300(2017)03-0034-04

2017-01-27

楊濤(1973—),男,河南周口人,講師。研究方向:作戰指揮。

猜你喜歡
步兵陸軍器材
德國KF-41山貓裝甲步兵戰車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優秀影音器材推薦榜簡評
陸軍海戰第一連
波蘭陸軍NH-90通軍直升機
最貴的器材多少錢 Damian Demolder
陸軍防空兵實彈射擊
以色列陸軍開始組建無人機機隊
步兵班前進第二季
視聽器材個股表現
視聽器材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