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對分模式的《軟件工程》教學探索研究

2017-12-20 21:01謝麗明胡海峰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7年16期
關鍵詞:軟件工程

謝麗明++胡海峰

【摘要】在軟件工程課程中引入對分模式進行教學,探討對分教學模式在計算機應用專業中的應用方法;通過試驗,比較教學效果發現引入對分教學模式比傳統模式教學效果有明顯提升,有助于應用性較強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的實施。

【關鍵詞】軟件工程;對分模式;內化吸收

【中圖分類號】TP311.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030-01

近來高等教育趨向于分類培養的模式,人才培養有面向高層次研究的,有面向社會應用服務的,也有面向職業技能發展的。培養功能的分化對不同層次高校教師的教學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高校教師也致力于研究如何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教學活動集中在教師身上,課程教學的好壞以教師的個人職業素質和專業素養決定,教室成為教師表現的場所;學生在每一場教師的宣講中成為被動的接受者,遏制了年輕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學習接受度完全受教師的個人魅力約束,很難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成效,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創立的對分教學模式針對當前的教學困境給出了比較適合的解決方案。

一、對分模式教學實踐

軟件工程在計算機類專業課程體系中屬于強調技術開發規范的課程,強調軟件開發諸過程的方法和規范,用規范化的技術手段和管理策略控制軟件開發的各個階段。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往往更關注計算機行業的底端的業務需求,對編程技術和編程技巧的提升比較關注,常常對理論課程學習不太重視,加之軟件工程被認為涉及的內容比較高端,屬于管理層面必須掌握的內容,學生畢業的很長一段時間從事程序員工作,短時間內學生看不到使用這些知識的必要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也設計了多種教學方案,希望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成效甚微。張學新教授的對分教學模式的出現,給我們一可以嘗試的途徑。

1.對分模式教學實踐過程

選取兩個班進行對比實驗,其中1班作為實驗班,采用對分模式進行課堂教學,獲取教學實踐結果;2班作為非實驗班,采用傳統的教師為課堂主體的教學模式實施教學過程。軟件工程課程原有教學安排為每周四節課,分散在兩個時間段進行教學。采用對分模式之后,教學安排進行相應調整,如果生硬照搬張學新先生教學組織過程,不太適應工科教學要求。對分教學模式強調教師講授、內化吸收和課堂討論三個環節的有機結合,在軟件工程教學實踐中根據專業特點進行調整,以滿足工科應用需求。前十二周集中安排理論教學內容,四節課安排在一個時間段,單周教師講解軟件工程開發理論;雙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單雙周之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學習線索內化吸收,為雙周討論做準備。后六周四節課組織學生進行設計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下學習交流。

教師的講授過程盡量集中軟件工程理論精華,壓縮知識傳送流程,將知識框架傳遞給學生,向學生提供獲取更多更新知識的途徑,提出對學生課下自我學習的要求。例如在設計模式教學中,教師集中介紹設計原理和規范要求,精煉講授內容,以最大容量介紹給學生,將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出教師認為可行的方案供學生參考;對學生自主學習部分提出要求,提供學生查閱資料范圍和教學網站資料,以便學生通過線上學習方式對知識更好的消化理解。學生內化吸收階段,按照教師的要求梳理知識體系思路,消化教師講授和提供資料設計的知識內容,并按照教師布置的任務開始勾勒自己的課程設計框架,并在不斷的學習進程推進中優化完善課程設計思路,完成相關的文檔撰寫;有能力的同學根據教師給出的知識拓展線索,通過強有力的互聯網支持,查閱相關資料,瀏覽專業技術論壇。從瀏覽技術高手的帖子開始,完善自己的知識構成,并逐漸將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寫成帖子或博文發表,建立與同行溝通的多種渠道。課堂討論階段,有一個至兩個主題。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指定一個學生將小組成員對主題的思考向大家展現,其他同學根據各自對問題的理解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在這種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環境中只起引領作用,指導著學生討論的主線,及時糾正學生對知識的錯誤理解;教師記錄學生的討論表現,根據學生在討論中的參與度以及對布置的自主學習內容的深入度考察學生的平時課業狀況,作為平時成績的一個依據,同時作為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手段。

教學的最后階段,學生根據理論學習過程中積累的設計思想完成軟件工程課程設計,通過已經掌握的開發工具完成從設計到實現的轉化過程,學生用內化吸收的知識分階段實施設計實現過程,教師組織學生對完成的階段性成果進行展示,根據青年人好勝的心理,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學生參與評價過程,更好地實施團隊精神建立機制,能夠從別人的經驗教訓中獲取知識和技能,促使學生廣泛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2.對分模式教學實踐評價

教學實踐成效評價采用通用的問卷調查和課業成績對比方式進行。學期中期和末期分別對實驗班的教學進行跟蹤調查訪問,以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實驗班全體學生進行調研。中期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班的學生53%表示認可對分教學模式,對學習方式的改變適應性強;35%的學生感覺自主學習多,不太適應新的教學形式;其余學生對如何教學不感興趣。期末問卷調查結果發生變化,實驗班78%的學生認可對分教學模式,認為能提高課程的興趣度,厭學情緒明顯下降,學生和老師交流增多,能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很快;16%的學生傾向于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太愿意接受學習方式改變;其余無所謂態度。期末考試成績以試卷成績和課程設計各50%比例計算,卷面成績總體上實驗班和非實驗班成績持平,但是課程設計成績實驗班突出,總體設計水平明顯高于非實驗班。實驗班綜合優秀比率高于非實驗班,不及格比率顯著低于非實驗班。

二、結論

對分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的知識灌輸模式,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參與者主體的改變使學生角色明顯提升,對自我表現意識強的90后及00后學生來說是能充分發揮自我的舞臺,為了有上乘的表現他們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學習的意愿明顯增強;新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開展教學,讓學生在互聯網的支撐下自主提升知識核能力,教學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2]鐘志賢.傳統教學設計范型批判[J].電化教育研究,2007(2):5-7.

[3]陳蘭萍,賈淑云.討論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1):74-76.

[4]余清臣,徐蘋.當代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內涵:一種反思的視角[J].教育科學研究,2014(01):15-18.endprint

猜你喜歡
軟件工程
基于課程群的軟件工程專業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探索
依托工作室的軟件工程實踐教學研究
高職軟件工程課程改革研究
軟件工程應用型課程建設與實踐
應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
融合APTECH體系的軟件產業人才培養探究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質量建設研究 
關于如何創新和完善計算機軟件工程管理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