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2017-12-28 13:45林春桂
教師·中 2017年11期
關鍵詞:中職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方法

林春桂

摘 要: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可以使中職學生對思維、審美、倫理、職業觀等方面產生感悟,有利于培養中職生的語文素養和提升中職生的綜合素養。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傳統文化主要從教學方式上探究:創設情境,體驗傳統文化精髓;主題學習,認識傳統文化思想;開展誦讀,品味傳統文化魅力。

關鍵詞:中職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方法

傳統文化是具有一定價值、被傳播的感情、物質、內心的產物,是影響人們思考模式、價值理念、審美觀念、倫理道德的意識形態和物質文化實體。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傳統文化是非常必要的,這樣,不僅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對目前中職語文教學的融合與建構,它適應當前中職語文教學的目標,即提升中職生的綜合職業素養。在傳統文化內容的熏陶下,學生對美的體驗以及在生命價值、道德等方面都有深刻的體會。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目的性、有預設性的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中職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同。因此,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適當引入傳統文化成為中職教師探究的問題,本文將從教學方法的角度加以研究和探索。

一、創設情境,體驗傳統文化精髓

個體心理通常產生于建構、引導和支持認知過程的氛圍當中,認知過程的根本是由認知情境所決定的,情境是所有認知活動的基礎。情境認知理論關注情境的有效性,有助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營造思考問題的氛圍,通過與氛圍的互動去建立個體意義的學習環境,使其在一定的情境中體驗傳統文化精髓。因此,從實際教學情形出發,根據教學要求創設與實際教學相關的教學情境或是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和興趣,是引入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創設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種,可以借助語言的敘述、想象、運用多媒體等。

如在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過程中,筆者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述,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雄偉磅礴的氣勢顯現出來,將文字轉化為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通過想象和聯想,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體驗詩歌無拘無束、自由樂觀的意境,同時在這一意境中感受作者曠達的情感態度?!叭松鐗?,一尊還酹江月”,讓學生充分展開聯想與想象,將意境用生動的語言表述出來,以更為直觀地體驗這種樂觀曠達、無拘無束的情感精髓。如《采薇》體現出普通士兵在背井離鄉、征戰遠方的歲月中的艱苦生活和情感的傷痛,教師可以通過視頻、音頻、微課等多媒體手段重現文章情境,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會士兵為抵御外族侵略,背井離鄉,久久不能回家而產生的悲痛、厭戰以及對外族的憎惡。筆者將這一情景用圖片、動畫、背景音樂等多媒體手段展示出來,學生融情于景,最終達到體驗的目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體驗傳統文化精髓,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重現當時的情景,讓學生形成比較直觀且全面的感受,從而能夠充分感知和想象作品所蘊含的感情,體驗傳統文化的獨特之處。

二、主題學習,認識傳統文化思想

運用主題學習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整合零碎的知識點形成比較規律的知識,使學生對詩人及其作品有系統、全面的認識。以學習唐詩的主題教學策略為例,高教版中職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唐代詩人李白和白居易的作品,即《將進酒》和《琵琶行》,學完之后,學生對唐代詩人的認識是膚淺而零碎的,教師可以通過對唐詩的主題學習,使學生對唐代兩位詩人有全面、深刻的認識。

一方面,要準確地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離不開對作者的生平、所處時代背景的了解,即“知人論世”?!爸恕本褪且私庾髡叩纳胶徒洑v、思想情感及寫作目的等;“論世”就是要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李白和白居易雖都身處唐代,經歷卻大不相同。在學習這兩首古詩時,只有對作者的生平、經歷、情感、時代背景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準確了解這兩首古詩中所表現出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對詩歌所表達的意境、情感的體驗離不開對語言的理解和揣摩,通過語言的欣賞可以得知這兩首古詩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與內涵。如《將進酒》中對“斗酒十千”“五花馬,千金裘”等的賞析,《琵琶行》中對“大珠小珠落玉盤”等句修辭的體會以及對“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深刻理解。不管是《將進酒》還是《琵琶行》,都體現出詩人對遠大理想和抱負的執著和艱辛的追求,以及詩人寂寞、凄涼的思想感情。

三、開展誦讀,品味傳統文化魅力

“詩有三體:有技巧、有骨氣、有精髓,以聲律為技巧,以意象為骨氣,以意格為精髓?!蹦敲?,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古典詩歌就要從這“三體”著手,即從聲律、意象、意格三個角度,感受古典詩歌魅力,運用誦讀的教學方法。從古代開始,誦讀就已成為中國語文教學中語言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在擁有上千年歷史的中華傳統文化教學中,以誦讀的方式將經典的詩詞歌賦言傳身教,通過具有特色的誦讀,傳遞教師的體會,啟發學生的思維,這是經過歷史證明最有效的語文教學方式。體驗式學習是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去建構知識從而提高語文素養的過程。

以李白《將進酒》的誦讀教學為例,這首勸酒詩篇幅不長,但全詩大起大落,氣勢磅礴,情感豪邁,句式簡單明了,感情跌宕起伏,豐富多變。這首詩的教學以誦讀體驗為主,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體會作者豪放而又憤慨的感情。從詩歌的韻律、節奏、平仄著手,詩歌節奏豐富多變,形式以七言為主,加之三、五、十言詩句,參差有序,可在重復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本詩通過齊整對仗的句式、鏗鏘有力的韻律體現出波瀾壯闊的詩情,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要以“忽然迸發,一瀉千里”的詩歌腔調表達出詩人豪邁激憤的思想感情。詩中所涉及的意象也可以在重復誦讀中感受意蘊美感。不論是“黃河之水”還是“青絲白發”,都包含著豐富的意義,通過反復誦讀,可以體會豪邁壯闊的氣勢,青絲白發朝暮而成的憤慨撲面而來。同時,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歌意境、掌握詩歌內在思想情感。全篇詩情跌宕起伏,基調豪放,但思想感情卻非常復雜,既有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又有壯志難酬的自暴自棄,看似消極怠慢,實際是借酒消愁,表現出對貴族和王權的蔑視,也表露出了及時行樂的思想情感。通過《將進酒》的體驗誦讀教學,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品味詩人所表達的豪放又憤慨的復雜情感。同時,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古典文學中聲律、意象、意格的魅力所在。通過誦讀的方式,能夠使學生深刻領悟作品的思想感情精髓和韻味魅力,在交流、體會和理解中獲得深刻體會,最終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總而言之,通過類型豐富的教學手段,針對不同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傳統文化教學,不僅能提升教學質量,還能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發揚民族精神。職業教育的最終任務是培養具有職業知識和擁有民族精神的中華民族后代,中職學生在學習職業技能的同時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而這也是學習傳統文化的真正價值所在。通過多種類型和方式的教學,學生能夠深刻掌握傳統文化精髓,對傳統文化有更加直接的感受,從而更好地發揚傳統文化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梁振桂.試論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底蘊的培養[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2]陳淑梅.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J].焦作大學學報,2008(3).

[3]李佩英.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弘揚傳統文化[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6).

(作者單位:福建省上杭職業中專學校)

猜你喜歡
中職語文傳統文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與知識類型的適宜
中職語文教學的藝術魅力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立足文本,給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搭建解讀支點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有效策略探究
我的教學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