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平臺課程與“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

2018-01-03 03:42張密丹張雪峰邱介軍楊瑩瑩丁嵐峰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信息 2017年6期
關鍵詞:工匠培育基礎

張密丹 ,張雪峰 ,邱介軍,楊瑩瑩 ,丁嵐峰

(1.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66;2.黑龍江賓西牛業有限公司,哈爾濱 150431)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平臺課程與“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

張密丹1,張雪峰1,邱介軍1,楊瑩瑩2,丁嵐峰1*

(1.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66;2.黑龍江賓西牛業有限公司,哈爾濱 150431)

公共基礎平臺課程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風范和愛崗敬業品質的主干課程,在這些課程中融入“工匠”培育內容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從“工匠”培育的角度對公共基礎平臺課程的總體要求、建設要求、課程目標定位和授課模式等進行了實踐探索。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工匠培育;深度融合;實踐探索

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實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托的機制就是“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體”協同育人育匠。從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具有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卓越產業人才的過程來看,實質是“高職學校教育+企業實習、就業后繼續學習與培訓”的過程。

公共基礎平臺課程是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不可或缺的,承擔著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重任,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風范和愛崗敬業品質的重要途徑。在這些課程中融入“工匠”培育內容,為高職院校學生進入專業學習和畢業后相當時期內培養“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奮斗目標,支持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實施國家“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提升中國制造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水平?!碧峁┤肆Y源支撐與保障。

1 公共基礎平臺課程與“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要求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平臺課程通常稱為公共通識課程。主要是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與實訓課、體育、大學語文、高等數學、公共外語、計算機基礎、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公共藝術、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素質教育、工匠精神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課程;還可包括國家安全、社會責任、綠色環保、勞動衛生等方面的課程或專題講座(根據專業實際情況有適當調整)。通過實踐我們確定了公共基礎平臺課程與“工匠”培育融合的總體建設和課程建設要求。

1.1 基于“工匠”培育的課程總體要求

要求公共基礎平臺課程與“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總體建設中,要本著全面落實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宏觀政策與要求,深入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完善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要著重強調高職院校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科學精神、創新創業、工匠精神、質量意識、中華傳統文化、安全意識、環保意識等教育內容;明確人文素質和身心素質培養的具體要求;重點強調公共基礎平臺課程的各門課程中與行業企業對接的技術技能、信息技術應用、終身學習、溝通表達、團隊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育匠”融合,凸顯了時代特征。

1.2 基于“工匠”培育的課程建設要求

要求公共基礎平臺課程的每門課程與“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建設中,要本著“以德育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為主線,以項目活動、專題講座為載體,以專業結合為方向,以理論實踐應用為目的”的課程設計理念和宗旨,實施課程目標要與培養技術技能型卓越產業人才緊密深度融合,把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培育與職業素質、法律素質、團隊溝通協調能力和創新創業高度契合,為學生盡快適應專業學習、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奠定基礎。

2 公共基礎平臺課程與“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課程教學模式

通過實踐摸索,在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中,建立了公共基礎平臺課程的各門課程的知識目標、素質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具體定位構建了教學平臺等課程模式,對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實施與“工匠”培育等作了較大的創新。

2.1 基于“工匠”培育的課程教學目標定位

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工匠”培育的目標分為課程能力目標、課程知識目標和素質目標。對能力目標的基本要求是學生通過學習能達到自主學習、與人交往及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與良好的人格;生活自理和社會、企業崗位工作的適應能力;具有一定的對課程分析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一定的工匠精神、具備一定的創業就業能力。對知識目標的要求是通過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學習與實踐體驗,掌握本門課程主要內容、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掌握我國憲法對合格公民的要求及相關法律基本知識。對素質目標的要求是養成學生嚴謹的求真務實的良好學習習慣與人生態度;具有資料搜尋與良好的團隊精神;具備面向社會的思想、道德、法律、職業、人文等綜合素質。

2.2 基于“工匠”培育的課程教學平臺建設

基于“工匠”培育的公共基礎平臺課程教學要緊密依托“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體”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平臺開展教學。把“工匠”培育的課程教學平臺構建成學生德育發展、創新發展的主體,通過“三個培育平臺”實施公共基礎平臺課程教學。一是構建人才培育信息交流平臺。主要利用手機微信構建院系二級書記、院長信息交流群,以“民族中天書院”為群名稱,“民族書院”就是民族高職院校書記院長的簡稱,“中天”是一種祝愿,祝愿高職教育如日中天之意。目的是加強與學生思想交流,強化德育教育落實在每時每刻。二是構建大師“工匠”培育交流平臺。利用學院信息化建設,與專業“互聯網+學生、員工”終生育匠學習平臺相連接,構建公共基礎平臺課程互聯網平臺,把學院職教聯盟內的“工匠”、勞模、人物、優秀畢業生的先進事跡、政策咨詢、大國工匠等設立專欄、專題,通過交流、論壇等活動為行業、企業、學校、學生搭建信息溝通、職業交流、資源共享的平臺。三是構建學生德育、創新創業成果展示平臺。定期辦好職業教育活動周,向學生、社會充分展示育人成果。及時把學生參加省內外、校內外職業技能大賽、學習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等展示出來,形成良好的學風。

3 公共基礎平臺課程與“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課程授課模式

3.1 基于“工匠”培育的授課方式方法

基于“工匠”培育的課程授課方式一般應多元化、靈活化,根據課程的具體情況具體運用,但理論性課程多數采用項目化教學為主,以專題教學的方式比較適宜。項目化教學活動一般采取課內實踐與校內外教學基地實踐為主,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檢驗理論、發展理論。在公共基礎平臺課程授課中大多采用案例教學法、項目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朋輩引領教學法和視頻觀摩教學互動法等,以期達到以德育、工匠精神教育為主線,以項目活動為載體,以專業結合為方向,以理論應用為目的課程教授方式與方法。

3.2 關注基于“工匠”培育的課程的差異性

關注公共基礎平臺課程與“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差異性課程。例如:在外國語課教學中,我們以“聽說領先,提高學生實用技能”為主線,以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為基礎,培養學生在日?;顒雍蜆I務活動中的交流能力。針對行業企業對人才招聘中要求學生有英語證書和英語應用能力的需求,我們在授課中主要克服學生“有耳聽不明”、“有口不能說”的通病,采取小班教學、因人教學等措施,營造英語語言交流環境,增加學生的語言實踐,通力培養學生“聽、說、寫”的能力,做到了“標本兼治”,即把通過A級考試和提高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結合在一起。又如:在體育課教學中,我們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適當調整所學的課程內容,不斷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始終突出“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理念,始終堅持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選擇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科學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提高學生的體能能力,提高學生對身體健康的認識與自我保健意識,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努力為社會培養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

3.3 基于“工匠”培育的基本授課模式

公共基礎平臺課程“工匠”培育的基本授課模式分為二個部分。一是理論授課部分,包括主線引領、項目活動、專題教學而形成若干個模塊(單元)教學內容;二是實踐授課內容,包括課內實踐、校內基地實踐和校外教學基地實踐而構成若干個實踐模塊(單元)教學內容。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其課程內容教學模式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理論課程模式

表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模塊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我心中的成功職業人》課內實踐教學為例,在教學模塊(單元)中要求學生明確自己承擔的責任,認同和接受以社會利益為重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強化做人的責任心,在奉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針對自己與“職業人”的差距,制訂針對性訓練措施,要在單元實踐中自覺培養自己的道德行為,讓“德行”成為其自覺的意識、習慣和自主要求。

首先,任務需求分析。需要各參與小組的學生們之間相互配合,不能投機取巧,保證方案設計真實、有效。

其次,要履行設計方案及實施步驟:一要以“自己應承擔的責任”為思考題,在班級開展對抗賽性的討論,從正反兩個方面列舉自己在生活中應該獨自承擔的責任,以及本該屬于自己的責任沒有承擔,會產生那些后果;二要全班探討或分組討論,假設他們在企業中有不同的職業崗位分層,不同職業崗位角色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有不同的角色責任和角色情感,探討在多個領域中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三要提供角色任務表,制定履行責任的行動計劃,根據角色的責任填寫角色的任務和角色情感體驗。

第三,實現過程(以學前教育為例)。一要根據班級人數分成若干小組,由組長具體給組員分配任務,按任務數設計方案;二要各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探討不同職業崗位角色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有不同的角色責任和角色情感,書寫上交方案。

第四,結果分析。一要從上交的方案中撰寫的角色責任分工與角色情感設計模塊圖,對多數問題要全面分析,在語言表述上要精煉規范;二要從整個過程來看,多數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相互協作,但其中也有不努力的學生;三要從提交的提供角色任務表,制定履行責任的行動計劃,根據角色的責任填寫角色的任務和角色情感體驗訓練的方式來看:以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作為基礎,開展角色責任與角色情感設計。

第五,考核考核方式:以小組為單位采取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的方式構成綜合評價:積極參與,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有所獲益;同時給出小組評價:團結協作,能出謀劃策;最終教師根據各組具體表現進行評價(合格、良好、優秀)。

綜上所述,通過公共基礎平臺課程與“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教學實踐探索,我們認識到課程改革永遠在路上。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要整合師資力量,完善教學方案;教學因勢利導,方法不斷創新;開展課外實踐,注重全面發展;利用網絡資源,溝通時時在線;改革考核方案,倡導內外兼修。在公共基礎平臺課程與“工匠”培育深度融合的課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改變以往教師課堂講授,灌輸學生書本思想,無創造性的教學方式,課程引入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內涵,要讓學生從樂學、會學達到學會;要以服務學生為重點,教師課前布置任務,學生課下自主學習,課上教師檢查學習情況,堅持以興趣為引領,以問題為導向,以效果為評價,最終達到真學、真做,獲得真本領。

[1]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報告[Z].2017-10-18.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Z].2007-09-24.

[3]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張旭翔,王鈞銘.推進校企合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14-15.

[5]丁嵐峰等.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思路[J].中國科技教育,2017,(11).

[6]苗耀華等.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北京工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7]賀艷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標準[Z].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2017-07.

2017-11-16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辦重大課題“基于工匠培育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課題編號:ZJA1316001) 成果之一

張密丹,1969-,女,哈爾濱市人,基礎部主任/教授,思想政治研究;張雪峰,1975-,男,哈爾濱市人,生物產業學院院長/博士,農業經濟研究;邱介軍,1975-,男,哈爾濱市人,生物產業學院書記/講師,思政研究;楊瑩瑩,1986-,女,內蒙烏蘭浩特市人,高管/董事長助理,企業管理研究。丁嵐峰(通訊作者),1957-,男,哈爾濱市人,教授/省級名師,高職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寶玉]

猜你喜歡
工匠培育基礎
“不等式”基礎鞏固
90后大工匠
“整式”基礎鞏固
工匠風采
工匠神形
“防”“治”并舉 筑牢基礎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工匠贊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