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象帽”的變遷、發展研究

2018-01-03 03:41金順福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信息 2017年6期
關鍵詞:樂舞朝鮮族民俗文化

金順福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66)

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象帽”的變遷、發展研究

金順福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66)

作為朝鮮族非物質民族文化遺產的農樂舞,它具有輕快的律動和特有的長短節拍,有自身獨特的文化意義,從而受到世人的矚目。音樂特點情節簡單、技巧性強,以農樂舞的“絕活”象帽舞為最具特色。象帽舞融聲音、身體、象帽為一體使農樂舞更加散發異彩,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的最高興奮點和華彩的技巧。以象帽的變遷為研究對象,說明象帽的由來,基本構造、種類的發展、象帽舞的傳承,以此糾正對朝鮮族象帽民俗文化的各種認識偏差,闡述象帽的文化性意義。

朝鮮族文化;農樂舞;象帽舞;象帽的種類;象帽的由來

0 前言

民族民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各民族地區的民族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在漫長的歷史長流中,各民族共同創造、發展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中國朝鮮族民族民俗文化是朝鮮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歌舞、生活習俗、娛樂活動。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它是朝鮮族民俗民間舞蹈之一,俗稱“農樂”。 農樂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的綜合性民族民間藝術,曲調多來自朝鮮族傳統民歌,是朝鮮族農耕生活的反應,源于古代的祭祀儀式和狩獵活動,后來發展為農事勞動中的自娛性集體舞蹈。農樂舞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關于象帽的由來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比如象帽風聞、蟲子花等就是代表性例子。我們要正確的認識民族文化,同時又想要把它世世代代、久久延續下去,那么至少要對民族文化有個正確的把握和認識才行。

對此,為深入了解朝鮮族農樂舞當中占最重要比例的象帽,并以此為理論研究對象,經過參觀、訪問延邊象帽制作地、黑龍江地區象帽舞藝術家,再收集象帽舞的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對比、歸納整理,對朝鮮族象帽的理論進行梳理和對保護措施等進行研究分析,正確表明象帽的由來和發展變化及它的文化意義。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對于傳承與弘揚朝鮮族象帽的理論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藝術價值。

1 象帽的語源和標記

象帽舞可以稱之為農樂的核心,是農樂的“花”, 它是綜合性表演藝術。象帽舞作為一種傳統的娛樂形式,它歷史悠久,其舞姿活潑優雅,節奏歡快,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的高興的心情和活潑大方的朝鮮族民族氣質,是我國朝鮮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過程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財富。相傳它是由古代朝鮮族人民在耕作時,把大象的毛綁在帽尖上左右搖擺用來驅趕野獸的侵擾演變而來;但也有的人說它起源于古代朝鮮人在抓取野獸等食物后,甩動象帽以示慶賀的一種表達形式。

據史料記載,古代朝鮮族每年十月秋收后,都在各地隆重舉行“祭天”的宗教儀式,而且人們“晝夜飲食歌舞”,感謝上天的恩賜,歡慶豐收。辰國在公元前三世紀,每年都在五月播種時期和十月秋收之后,各地都舉行“祭天”儀式,在喜悅的心情下人們載歌載舞,共同歡樂,充滿著濃郁的節日氣氛。歷史文獻《三國志》的“樂夷傳”中描述其舞蹈時說:“其舞,數十人俱起相隨踏地低昂,手足相應奏節,有似鐸舞”,近似今天的“農樂舞”。其后,對“農樂舞”便沒有更多的史料記載。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到了朝鮮“李朝”時期,“農樂舞”成為帶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地方性的民族藝術。中國朝鮮族遷入東北后,并世代相傳發揚光大。而象帽舞是農樂舞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象帽舞是一種演奏、演唱、舞蹈為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它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當中的最高難度技巧,體現出最高的興奮點,并散發出濃郁的朝鮮族民族情趣,所以可稱之為農樂舞當中的最高境界。

象帽舞中象帽據說是在農樂里戴在頭上的一種裝飾,在舊時兵卒戴的防寒笠蓋頂上布置竹子和珠子等。在它的頂頭上戴上白色羽毛或貼上紙條。

因此,“象帽”用漢字來標記的時候應該標記為“象毛”,這才是正確的表達。

2 象帽的由來與變遷

象帽的由來是以前軍事中士兵們用的前笠流傳過來的。但沒有對這方面的具體說明,所以象帽的由來比較模糊。

進入21世紀象帽的由來研究出現了新的進展 。其中,代表性的由來是高句麗起源學學說。根據高句麗起源學說象帽的起源是古墓壁畫中都可以看到,如高句麗的古墓壁畫中“安樂3 胡芬”(起源357年),“安樂2胡芬”(5世紀末~6世紀初),得興里古墓(起源408年),感神槍(4世紀初~中期)等,可以看到把頭上用鳥的羽毛裝飾的士兵們的樣子。在歷史的記錄里看的高句麗的武士們普遍帶上了節風的帽子,帽子是黑色的邊框,前部貼著白色的屏障兩邊在系著繩子的獨特形態的頭巾。節風是頭巾上面插上羽毛裝飾用的樣子。當然,高句麗武士們使用過的羽毛裝飾是和今天的象帽樣子是不同的,但帽子上面系上裝飾物這一點是具有共性的,還有兩者都是把羽毛作為裝飾材料來使用的,這部分也相同。

如此,用鳥的羽毛來裝飾頭部的風俗是一開始根據可以狩獵的結果顯示的意思開始的,后來逐漸變化為顯示炫耀勇猛的象征物。估計經常把它作為士兵的裝飾物來使用。這樣的羽毛裝飾成了軍隊中槍、旗標、馬鞍、頭盔、站笠等東西用的飾物了,而且為了區分上下間的等級差別在顏色和材料上用了異樣的色彩。

有一種說法說象帽是軍事指揮手段。據說戰爭時指揮官指揮士兵,使用象帽進行布陣。象帽的羽毛向左點頭就用“—”的隊形排隊,向右點頭就用“口”的隊形包圍著,向前點頭就用“六花”的隊形排隊增加了,向后點頭就形成“曲”字的隊形,向四方點頭就形成了“○”的隊形。就這樣隨著指揮官象帽的移動士兵“陣”的形態發生變化。從此,以前的士兵在戰斗訓練過程中熟悉各種武器的使用方法,同時不能遺漏的就是陣法訓練,在這種陣法訓練過程中士兵們隨著指揮官的指揮要變換隊形,而且迅速形成戰斗必需的各種各樣陣形。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那指揮和左右士兵布陣的動態信號裝置就是帶在指揮官帽子上面的象帽。

從歷史上看,作為軍隊裝飾物來使用的象帽來到朝鮮時代,被廣泛應用為老百姓的歌舞藝術的農樂的游戲工具的原因是因為經歷了時壬辰倭亂,激起了朝鮮半島崇拜英雄的熱情。時壬辰倭亂時因官兵的無能國家被倭亂軍踐踏,因此,為了救同族自愿守護自己的國土義兵們紛紛動員起來擊毀了倭寇,無數生命在激烈的戰斗中壯烈地犧牲了。這樣的義兵活動畢竟是發自內心的行為,因而觸發了義兵們的英雄主義精神。

從上我們可以看到,戴象帽的風俗很早是武士們作為頭飾,把羽毛插上帽子上面的習俗上流傳而來。之后,除了羽毛之外也逐漸使用其他多樣的鳥羽毛裝飾了軍事裝備和軍隊服飾。軍隊專門裝飾的象帽是朝鮮中期以后開始在民俗游戲的道具中廣泛地使用,而且,象帽的種類和多種多樣的形態在民俗游戲過程中不斷地變化和發展。

3 象帽的種類與基本結構

象帽是根據象帽的末端上系的物體形狀大體分為系尾花的象帽和系彩色帶的彩帶象帽兩種。尾花是一般利用鳥的羽毛或利用紙制作出白色的花樣,從而根據他的模樣又分為僵硬的象帽和浦象帽。僵硬的象帽是把象帽硬硬地立起來制作的,尾花的直徑約達30~40厘米。這么大的尾花凹陷后再打開的時候,那樣子很是華麗優美。

象帽舞的種類較多,舞技也多彩多樣,分別為“長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浦象帽”、“火花象帽”。長、中、短象帽因其彩帶的長短不同而得名,短者僅1米多,長者多達12米,目前最長者已有28米;人們經常說的“十二腳象帽”就是“線象帽”,它是用窗戶紙割成的長紙條綁在用牛皮編成的象帽棍上,跳舞時會結合許多雜技形式,如彎腰甩動、單手扶地畫圓圈甩動、就地蹲跳和在地上滾翻移動等等。特別是轉圈兒搖頭,能發揮和表現出各種各樣舞蹈中的技巧;“羽象帽”又稱“毛象帽”,這種毛象帽舞充滿了濃郁的情感色彩。它是藝術含量很高的一種朝鮮民族藝術表現形式,一般用十根白鷺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頂上五彩繽紛的“連珠串”象帽墜子上,就象秋天里的一把靈芝草一樣,表示歡喜和吉祥;“尾巴象帽”是利用1~2尺長并較窄的以前的窗戶紙紙條,固定在象帽尖頂的“連珠串”上,左右搖頭擺動,好象動物的尾巴在搖動,表現出自由的姿態;“火花象帽”是在“象帽帶”尖上一般綁上幾個螢火蟲,表演時仿佛看到螢火蟲在空中飛舞模樣,表現出華麗的景象,火花象帽舞極為絢爛奪目。

4 結語

從古至今我國朝鮮民族一直堅持了固有的本民族特色,如,民族風格、民族風情、民族生活習慣及傳統音樂文化藝術,同時與其他民族一起相互學習提高本民族的音樂文化藝術,以適應具有我國特色的新型民族生活方式。

象帽的演變,逐漸成為朝鮮族居民的娛樂活動。使用象帽為主要道具興高采烈地展開象帽舞,展現了象帽舞的情感表演形式,是以一種樂器演奏和身體的律動、象帽、舞蹈為渾然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以高難度技術為基本動作把農樂舞裝飾的更加豐富多彩和華麗,體現了朝鮮族人民的和諧、謙讓的民族氣質,是朝鮮族民間舞蹈的最高藝術形式和群眾節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占居了中國民族民俗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到了今天象帽舞通常作為農樂舞最后壓陣的舞蹈表演形式,穿著節日民族七彩服、頭戴盤有彩帶圓帽的強壯男青年,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的最高難度技巧。

朝鮮族象帽舞作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它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存延續力,是朝鮮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為朝鮮族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和諧精神。弘揚朝鮮族優良傳統文化,為中國民族民俗文化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弘揚朝鮮族民族特色的精髓,使朝鮮族民族民俗文化得到更廣泛的認識和研究,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深遠傳播。

[1]千壽山,金鐘國著.中國朝鮮族風俗[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2]金東勛,金昌浩.朝鮮族文化[M].長春:吉林省教育出版社,1990.

[3]樸永光.朝鮮族舞蹈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4]金鐘國.中國特色朝鮮族文化研究[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1.

[5]馬云霞.民俗舞蹈技術技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6]劉曉真.中國世界舞蹈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

[7]許輝勛.朝鮮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國特色[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3.

[8]樸永光.韓國傳統舞蹈的沿革與發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9]孟凌云.獨具特色的象帽舞[N].吉林日報,2006.

[10]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017-10-11

金順福,1971-,女,朝鮮族,黑龍江勃利人,副教授,音樂理論與民族舞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順子]

猜你喜歡
樂舞朝鮮族民俗文化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非遺”傳統舞蹈的當代構建與審美表達——以朝鮮族農樂舞為例
龜茲樂舞
先秦時期樂舞美學思想的現代意義
朝鮮族初中生閱讀動機的構成研究
跨界朝鮮族農樂的早期傳入、分布及發展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KORE A TOWN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敦煌樂舞團藝術家簡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