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裔美國小說《同情者》的文化傳播意義

2018-01-04 20:38王智杰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17年12期

摘 要:越裔美國小說《同情者》是美國越裔作家阮越清的第一部小說,獲得了2016年度“普利策”文學獎。小說通過一名沒有姓名的越南人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講述了自己在越南戰爭前后的“雙面”人生經歷:作為南越秘密警察首領“將軍”的上尉副官,同情并向越共提供秘密情報,南越政府垮臺后追隨“將軍”到了美國,開始一段流亡生活。作者通過將講述者塑造成混血兒、留學美國的高材生、流亡者,亞裔僑民等不同身份來凸顯東西方文化沖突和交流的現實,展現了深刻的文化和社會意義。本文通過人物塑造的文化二重性、跨文化內涵反思以及出版意義三個方面,對該書的文化承載和傳播價值進行了多維度剖析和評論。

關鍵詞:越裔美國小說 跨文化內涵 傳播意義

美國越裔作家阮越清的第一部小說《同情者》創作于2015年,一經出版就廣受各大國際媒體好評,并獲得了2016年度普利策文學獎?!都~約時報》指出,這部小說以“生在越南,長在美國的作家為獨特視角,借助越南戰爭及其后果,揭示了東方與西方文化理念的矛盾與誤解,使默默無聞的亞裔群體在美國社會發出了自己的聲音?!薄度A盛頓郵報》認為這部小說“穿越了歷史語境,深入探討了人生的孤獨、激發了社會對人性和道德的反思?!逼绽哳C獎委員會認為這部小說運用“高超的幽默手法展現了深陷雙面人生、身處兩個國家的多重移民人生故事?!?/p>

小說以自白體的形式,講述了一名北越地下密探(作者稱其為“上尉”)在南越西貢秘密警察部門擔任要職,并隨著1975年西貢被攻陷,跟秘密警察首領“將軍”一起流亡美國,尋找“美國夢”,一邊在自己曾經留學的母?!永D醽喼菀患掖髮W的東方學系—擔任助理秘書,一邊從事協助“將軍”組織“兄弟會”等反攻籌款計劃,同時繼續向北越發送情報的“雙面”人生經歷。

小說選取越南戰爭和移民生活為背景,通過無名“上尉”自述的視角展開敘事,通過其歷經兒時的屈辱、美式教育的浸潤,移民身份融入美國社會的艱苦,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了深刻反思,彰顯了跨文化語境下人性的矛盾和文化的沖突。本文將通過小說人物塑造的文化二元性,跨文化交涵義,以及傳播意義三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小說人物塑造的文化二重性

小說在塑造人物方面采用了二元性構建的方法。首先是身份構建,小說自述者是一名法國傳教士與越南女傭所生的混血私生子,從小在社會認同和自我身份認同方面充滿苦惱和反思;第二,小說將主人公放置在越南和美國的二元語境中,通過親身經歷的文化碰撞,彰顯了小說要表達的跨文化內涵;第三,作者使用第一人稱“我”的敘事方法,“我”既是敘述者,又是被敘述者,兩者的不同功能通過“我”的外在觀察和內在思考找到了統一性。以下從這三個角度闡釋小說人物塑造的二元性意義。

第一是通過核心人物人份構建,為“我”的跨文化體驗和反思奠定基礎?!拔摇币驗榛煅纳矸?,從小就因為自己的長相與其他人不同而面臨社會認同,甚至常常陷入“我是誰”的迷惘之中。敘述者用了兩個例子闡釋了這一點。第一是在“我”6歲的時候,正值過新年,“我”跟所有的表兄妹一樣向“二姨”獻上祝福,甚至表現得更為乖巧出色,卻沒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得到紅包。其他的“姨姨”和“舅舅”雖然給了紅包,但金額卻只有其他兄妹所得的一半。一位表兄得意地對“我”說:“你得到一半的紅包,是因為你的血液只有一半是我們的?!钡诙€例子就是“我”到了美國以后,雖然拿著美國綠卡,雖然英文聽說讀寫水平“比普通美國人要好很多”,但仍然被當作“外國人”?!拔摇彼诖髮W的系主任一邊夸贊我“完美地結合了東方和西方,”另一方面又勸告“我”混血的身份要在美國被認可需要漫長的時間。事實上,社會的歧視和自我身份認知的迷惘貫穿了整個小說。

第二是小說將主人公放置在越南和美國的二元語境中,通過親身經歷的文化碰撞,彰顯了小說要表達的跨文化內涵。身為法國傳教士和越南女傭的私生子,“我”的出身和外貌與越南的保守社會格格不入,所遭遇的往往是直接的歧視和排斥:在家族抬不起頭,在學校被同學侮辱毆打,以至于信仰基督教的母親安慰“我”說,只有“逆來順受”的人,才能被選為上帝的子民。移民美國以后,“我”感受到了自由的“愛”以及無拘無束的生活,但又陷入一個困境,就是消費主義和金錢至上,如果不立即設法賺錢,連生存都是問題;此外,比起越南赤裸裸的冒犯和直接的沖突,在民主和自由的外表下面的美國社會,隱藏著更加深刻的種族歧視,這從一位白人女秘書跟“我”交談時對于代詞和標點的刻意省略,以及避免眼神交流的俯視態度一覽無遺。在民主自由的外表下面,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白人,一種是“什么都不算”的人。

第三,作者使用第一人稱“我”的敘事方法,“我”既是敘述者,又是被敘述者,兩者的不同功能通過“我”的回顧、與其他人物和讀者的交流,找到了統一性。首先,敘事者作為參與者,不僅能夠與書中其他人物進行對話或自我獨白,而且可以置身小說環境之外想讀者進行報告和評價,這無疑增加了人物呈現的立體感和透明度。其次,敘事者與被敘述者雖然具有同一性,但往往通過時空差別和情景追憶區別開來,展現出兩個不同的方面,敘述者在歷經越南和美國兩種生活閱歷后,處在回顧往事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人生。通過敘事者“我”,在人物和讀者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再通過過程經歷者“我”,使人物的情感、遭遇以及矛盾心理以生動的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避免了客觀敘事的冷靜與刻板。

二、“同情者”的跨文化內涵及反思

小說“同情者”采用了超現實主義的方法,通過第一人稱“我”在越南和美國兩種語境的遭遇,充分展現了巨大的跨文化內涵及其反思。從越南的經歷開始,包括“我”兒時因為越法混血私生子身份備受歧視,長大后成為秘密警察首腦“將軍”的貼身“上尉”,安排將軍一家逃離陷落的西貢,以及作為難民到美國后的經歷,包括在曾經留學的母校的東方學系擔任秘書助理,被好萊塢導演看中拍攝反應越戰的電影,以及在“將軍”和美國議員和學者之間充當聯絡人。這些經歷從三個方面提供了理解跨文化內涵的視角。

第一個方面是身份認同的文化二重性。作者作為一個法國傳教士和一名越南貧苦少女的混血私生子,從小身體里就流淌著兩種不同的血液,被親戚視為“一半越南人”,被同學稱為“雜種”,被母親稱為“愛之子”,被身為法國傳教士的親生父親視為“無名之子”,自身從小被“我是誰”這個問題所困擾,一直苦苦追尋著自己的精神歸宿,但始終不得其果。作為難民移居美國后,“我”迫于在社會交往和生存壓力下,對自身身份中蘊含的文化二重性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所在大學東方學系擔任助理秘書時,系主任給“我”安排了一個任務:描述東方人與西方人的不同特質。為了保住飯碗,“我”冥思苦想,想出十幾條東西方差異。

序號 東方人特質 西方人特質

1 不愛出風頭 有時固執己見

2 敬重權威 有時立場獨立

3 顧忌別人的看法 有時不計后果

4 平和安靜 (一杯酒后)滔滔不絕

5 總想取悅別人 有時不睬他人

6 認為自己半瓶子不滿 認為自己已經滿了半瓶子

7 心口不一,似是而非 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8 幾乎總是放不下過去 不時展望未來

9 喜歡跟在別人后面 總想做領導者

10 不喜歡出頭 總是準備展現自己

11 對老人恭敬服從 我的青春我做主

12 犧牲自我 活下來為新的一天奮斗

13 敬奉祖先 忘掉祖先

這一番東西方特質對比的總結讓系主任得到滿意,“我”因此保住了飯碗,但是對于“我”身份的探索陷入了一個更深的困境:我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系主任隨后的一番話更是為這個探索蒙上了一層陰影:“從你的外貌和心理,既無法剔除東方特質,也無法刪去西方特點,今天你依然是另類的,以后隨著你這樣人越來越多,你會變得跟正常人一樣!”通過“我”的深刻人生經歷的描寫,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畫出越裔移民身份認同的文化二重性。

第二個方面是文化沖突。作者在文中幾次引用吉普林的名言“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兩者永遠不會相交”,美國是一個非白即黑的社會,經過幾百年的斗爭,黑人的形象逐漸被接受,但亞裔群體始終是沉默失語的。文化排斥、語言不通加劇了亞裔移民的生存危機和孤獨感,而由此導致的失業、吸毒、犯罪和不安全感加劇了亞裔文化與美國文化的沖突,這種影響甚至傳遞到的移民后代的身上。這一點通過日裔秘書茉莉在一次醉酒后跟“我”吐露了真言可見一斑:“我做了六年秘書了,沒能讓系主任滿意,他希望我一見到他就鞠躬,期待我會講日語,會做壽司,像蝴蝶夫人一樣癡情,像藝伎那樣樂于取悅,我告訴他我出生在加州加迪納市,從來沒有去過日本,是地道的美國人!他居然用日語說出“日裔”兩個字,好像很懂我的樣子,用遺憾的口吻說,為什么不能像我的父母一樣,熟諳日本文化呢?”更多的文化沖突表現在父母與子女關系的觀念上,也就是東方式的父母安排和西方式的“互不干涉”在美國語境中的文化沖突?!皩④姟卑雅畠豪人偷矫绹魧W,希望其接受先進的教育,又保留越南少女的純潔保守,從而增加出嫁的籌碼。不想拉娜以身踐行了美國式“愛”與“自由”,大學畢業后連交幾個男友,吸食大麻,在酒吧擔任駐唱,憎惡父母所安排的一切,而拉娜也成為“將軍”及其夫人難以啟齒的心中之痛?!皩④姟毕蛞晃蛔h員抱怨美國不負責任的教育使子女“墮落”,議員無奈地說:美國家長可以在家里約束孩子讀到、聽到和看到的內容,但無法抵擋好萊塢與唱片公司的影響,因為孩子可以隨時打開電視機和收音機,將父母的叮囑置之腦后。作者運用“我”的經歷深刻描寫了移民社會的文化沖突,凸顯了白人的優越感和亞裔群體的失語和無助,作者借用一次籌款會上一位暢銷書作家的諷刺口吻說出了美國平等與自由的本質:“在美國,幸福是零和式的,你的幸福往往意味著別人的不幸福,這一點也讓你覺得尷尬,因為美國夢就是每個人都能平等地追求幸福?!?/p>

第三個方面是文化妥協。這種妥協往往隱含著文化偏見與文化沖突。作者通過很多鮮活的案例闡釋了這一點。第一件事發生在逃離越南前?!拔摇蓖ㄟ^關系幫助“將軍”及其親屬92人包了一架C-130運輸機逃往美國,趕到機場時,發現停機坪上有200多人在等待登機,“將軍”質問美國守衛,得到的答案是:“你們亞洲人身材比較小,兩個人的尺寸相當于我們一個人,所以我們就兩個頂一個安排了?!?聽到這樣的話“我”和“將軍”一邊憤憤不平地登上飛機,一邊反思“美國人這樣對待我們,也許擁擠是我們的文化造成的,摩托車后座、電梯、公交、卡車上總是人滿為患,讓別人認為擁擠不堪是對我們而言是自然不過的事情?!?文化妥協同樣體現在移民美國后的生活中。作者在文中提到,支持越南流亡者的議員作為貴賓出席了前美國銀行西貢分行副行長女兒的婚禮,議員只會用越南語喊出“越南”這個名稱,所有的聽眾一起歡呼喝彩。在場的日裔秘書茉莉小姐無奈的感慨:為什么白人只會說幾句亞洲語言,我們就得忍氣吞聲地大聲叫好?此外另外一種就是美國人優越感下亞裔群體的無聲妥協。小說用諷刺的口吻提到美國白人迷戀于對東方文明的淺嘗輒止,比如好萊塢知名導演拍攝關于越南戰爭的電影,而導演自己根本沒有去過越南,而是找菲律賓作為替代,主角都是英雄式的美國演員,群眾演員也是菲律賓人,他們的作用不過是根據導演的想象充當木偶;為了不引起系主任的反感,日裔秘書茉莉甚至不敢在公開場合提及自己的美國名字“蘇菲亞”,面對系主任質疑其為何不懂日本文化,也不敢抗辯;在一次籌款會上,一位大牌學者大談東西方的價值觀時,毫不避諱地說:“東方人崇尚消耗戰,因為只有人是源源不斷的資源,所以在東方人眼里生命是廉價的,這一點正好和美國相反?!泵鎸@一赤裸裸的侮辱,“將軍”竟然茫然無措,“我”只好用一句話來解圍“我們認為東方人的生命是寶貴的,而西方人的生命的無價的?!边@樣的對答才緩解了尷尬的氣氛。隨著文化交鋒的升級,文化妥協的程度也逐漸增加,這一點也加劇了歧視與讓步模式的固化。

“同情者”所呈現的場景是宏大時空轉換下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體驗,通過“我”的體驗和思考見證和剖析了兩種語境中亞裔群體在身份認同、文化沖突和文化妥協中被擠壓和被輕視的現實,深入挖掘了其中跨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

三、“同情者”的傳播意義

“同情者”以越戰后期及美國移民生活為背景,通過無名敘事者“上尉”在越南和美國生活經歷再現,史無前例地將亞裔文化呈現在公眾面前。這部作品通過敘事者二元身份的構建,以及所經歷的兩種不同語境,以及作為亞裔移民在美國社會生活中的跨文化經歷和自我價值追尋,小說的出版有力地承載和傳播了美國多元社會的內在文化沖突的動態過程,具有鮮明的社會意義和時代意義。

小說通過人物塑造,以及文化沖突與妥協,深刻批判了美國社會的二元價值觀,展現了更為豐富包容的跨文化內涵。從與亞洲相關的好萊塢電影到文學描寫,滿眼充斥的都是白人和白人的生活世界,涉及到亞洲人的描述總是驚鴻一瞥,正如華盛頓郵報所言:無論是《現代啟示錄》還是《野戰排》,亞洲人的角色不過是路人甲而已,其主要戲份不過是扮演死人或者為死者嚎哭的人,沒有人關注他們的面孔,沒有人聽到他們表達自己的心聲。雖然關于越戰文學先后有越作家鮑寧的《戰爭之殤》以及孫世先的《昨夜我夢到和平》,但他們的作品 都是翻譯成英文,閱讀者寥寥,沒有起到文化引領的作用?!巴檎摺边@部小說填補了美國文學的空白,讓一直以來默默無聲的人群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使讀者從一個新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亞洲人群對美國社會的存在感和價值。同時,通過一個美國化的越南人分裂的心理和矛盾的個性,以及對亞裔群體悲劇生活情節的喜劇化描述,小說超越歷史背景本身創造了一個普遍性的主題,那就是東方與西方永久的不解與誤解、不同文化的群體被迫選擇“正確”的行為,卻又面臨道德的困境。小說以一名無名上尉第一人稱對的敘事,通過“我”在不同時空的經歷和感受,呈現了文化差異二元性文化與矛盾心理的主題。身為一名窮困越南少女和法國教士的私生子“我”從小掌握了凡是從兩個方面看的“才能”,遺憾的是,這種才能并沒有為“我”所用,而是“我”不停地成為它的犧牲品。首先,混血私生子的出身為其身份蒙上了一層身份不倫不類的陰影,促使其個性更加二元分裂的是六年的純美式教育,讓“我”能夠講一口純正的美國英語,滿腦子“超級”詞語,發展了一段愛恨交織的美國戀情,但這一切都無法彌補天然的“缺陷”,在美國白人至上的文化價值取向中,亞裔移民永遠被當作另類的“客人”,內心在兩種文化的搖擺中無法得到平衡,永遠找不到文化的平等與包容,找不到人生的寄托與歸宿。這種獨特的微觀敘事方法比宏大視角和血淋淋的場景更加讓大眾意識到“美國夢”所標榜的民主、平等和自由下所隱藏的文化歧視、沖突與妥協,也更加認識到亞裔移民群體展示自己文化符號和獨特聲音的意義。

簡言之,“同情者”的出版使亞裔移民的文化符號第一次大范圍地呈現給美國和世界大眾,承載了以亞裔群體為代表的少數群體存在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極大地推動了整個社會對種族平等與文化包容的深刻反思,體現了社會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重要意義。

(該論文課題基金支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課題“大學英語教改背景下大學英語通識閱讀訓練對寫作水平的影響研究”,以及中國農業大學校級課題“‘四自主框架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中國農業大學外語系支持課題“英語讀寫訓練對不同起點學生寫作水平的影響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慧娟.論第一人稱敘述視角的特性[J].天津社會科學,2008,(6).

[2]李蕊.華裔小說《無聲告白》的文化價值和出版意義解讀[J].出版廣角,2017,(11).

[3]王瑯瑯.美國亞裔文學的話語地位和話語策略[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4]Caputo, P. The “Sympathizer”, by Viet Thanh Nguyen [N].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2015-4-2.

[5]Charles R.“The Sympathizer”: a cerebral thriller about Vietnam and its aftermath [N].Washing Post, 2015-3-31.

[6]Clark,H.Review,the Sympathizer[N].The Diplomat, 2016-4-28.

[7]Nguyen, V.T.Sympathizer[M].Grove Press, 2015.

[8]Boyagoda, R. The “Sympathizer”, by Viet Thanh Nguyen—a bold, artful debut [N]. The Guardian,2016-3-2.

(王智杰 中國農業大學 10008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