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例面部復發性皮炎的斑貼試驗及臨床分析

2018-01-12 17:50徐春興
中國現代醫生 2017年33期
關鍵詞:變應原臨床分析

徐春興

[摘要] 目的 通過斑貼試驗及問卷調查探討面部復發性皮炎的可能致病因素及潛在規律。方法 對138例面部復發性皮炎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和斑貼試驗,48 h和96 h后分別觀察結果。結果 138例患者除2例患者因對所有試劑及試驗材料過敏而剔除外,有99例斑貼試驗陽性,占受試者的72.79%,其中對1種變應原陽性者24例(24.24%),對2種陽性者33例(33.33%),對3種陽性者22例(22.22%),對4種及4種以上陽性者20例(20.20%),陽性發生率較高的前6位過敏原依次為甲醛、硫酸鎳、重鉻酸鉀、卡巴混合物、硫柳汞、對苯類。陽性率與年齡、性別相關,與化妝品的使用無明顯相關性。結論 面部復發性皮炎的發生與接觸變應原關系密切,斑貼試驗是指導面部復發性皮炎治療的一個有力手段。

[關鍵詞] 面部復發性皮炎;變應原;斑貼試驗;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58.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33-008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ogenic factors and potential regularity of 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 by patch test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138 patients with 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 were give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patch test. The results were observed after 48 hours and 96 hours respectively. Results Of the 138 patients, except two patients who were allergic to all reagents and test materials and then were excluded, 99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patch test, accounting for 71.74% of the subjects. Among them, 24 cases (24.24%) were positive for one allergen, 33 cases(33.33%) were positive for two allergens, 22 cases (22.22%) were positive for three allergens, and 20 cases (20.20%) were positive for four and more allergens. The first six allergens which had the highest positive incidence rate were formaldehyde, nickel sulfate, potassium dichromate, Carba mixture, thiomersalate, and p-phenylene. Positive rates were associated with age and gender, and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use of cosmetics.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act with allergens, and patch test is a powerful means to guide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

[Key words] 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 Allergen; Patch test; Clinical analysis

面部復發性皮炎多見于20~40歲女性。近年門診患者有明顯增加趨勢,其治療方法雖多,但達到滿意者較少,給臨床治療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本病發病原因不明,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化妝品皮炎或季節性接觸性皮炎,與日光照射、溫熱和塵埃等刺激有關[1]。從這一角度,我們自2012年10月~2015年9月對常州地區138例面部復發性皮炎患者行問卷調查和斑貼試驗檢測,以探索其致病因素和潛在規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38例患者均為我院皮膚科門診患者,其中男23例,女115例(男女比為 1∶5),年齡 8~64歲,平均(34.7±5.4)歲,病程 1~84年,平均(29.5±11.3)個月。病史中提供有季節性發病傾向的24例,占17.39%。病史中有明顯接觸物可疑因素75例(54.34%),其中化妝品接觸史者45例,工作中可疑接觸物者(油漆、染料、水泥、化學物品、粉塵等)25例,其他日常接觸物(如手表、眼鏡、首飾、鞋帽、洗滌用品等)5例。既往過敏史129例:其中接觸物過敏史27例(20.93%),飲食過敏史39例(30.23%),無明確過敏史 63例(48.84%)。

1.2診斷標準

顏面部輕度紅斑鱗屑性皮炎,輕微瘙癢,1周左右消退,反復發作;須排除接觸性皮炎、單純糠疹、濕疹、體癬等面部其他皮膚病[1]。

1.3剔除標準

試驗前2周內口服或局部使用皮質類固醇藥物;72 h內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皮炎活動期患者。

1.4試驗材料

使用瑞典CHEMOTECHNIQUE DIAGNOSTICS公司生產、北京元康公司提供的“瑞敏牌”斑貼試劑盒,包括苯唑卡因、甲醛、硫酸鎳等20種篩選變應原及配套進口斑貼試驗IQ芯室。endprint

1.5方法

將已知的20種變應原以適量分別按順序放入由惰性聚乙烯塑料制成的斑貼測試芯室中,液體變應原先在小室中放入濾紙片,再滴加變應原,將加有變應原的斑貼測試器貼敷在脊柱兩側,使之均勻接觸到皮膚上并做好標記,48 h后去除斑貼測試器、觀察皮膚反應并記錄,96 h來院再次觀察皮膚結果。

1.6判斷標準

根據《皮膚性病學》[2]推薦的標準判讀結果。具體標準:①-陰性反應;②±可疑反應 (僅有輕度紅斑);③+弱陽性反應 (紅斑、浸潤、可有少量丘疹);④++強陽性反應 (紅斑、浸潤、丘疹、水皰);⑤+++超強反應(紅斑 、浸潤、丘疹、出現水皰大皰)。斑貼試驗結果由兩位皮膚病??漆t生同時判讀,可疑反應亦計算在內,以96 h結果為陽性率的計算結果。

1.7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136例患者有陽性斑試結果排序

138例檢測患者中除2例患者對所有試劑及試驗材料均陽性(考慮為應激反應)在陽性結果分析中剔除外,有37例斑貼試驗陰性,占受試者的27.21%;有99例斑貼試驗陽性,占受試者的72.79%,其中對1種變應原陽性者24例(24.24%),對2種陽性者33例(33.33%),對3種陽性者22例(22.22%),對4種及4種以上陽性者20例(20.20%),99例患者48 h和96 h的陽性結果及陽性程度分級見表1,陽性發生率較高的前6位過敏原依次為甲醛、硫酸鎳、重鉻酸鉀、卡巴混合物、硫柳汞、對苯類。

2.2與性別的關系

在99例陽性者中:女性91例,陽性率79.13%(91/115),男性8例,陽性率34.78%(8/23),男女斑貼試驗陽性率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P<0.05)。

2.3與年齡的關系

患者按照年齡段分組,≤20歲組陽性率70.00%(14/20),21~40歲組陽性率74.68%(59/79),>40歲組陽性率70.27%(26/37)。經統計學處理,21~40歲組陽性率相較于≤20歲組和>40歲組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20歲組和>40歲組之間陽性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2.4與化妝品使用的關系

136例患者中,有使用化妝品史者45例,斑貼試驗陽性發生率較高的前6位過敏原依次為甲醛、硫酸鎳、重鉻酸鉀、卡巴混合物、硫柳汞、對苯類,陽性率82.22%(37/45),不使用化妝品者組試驗陽性發生率較高的前6位過敏原依次為甲醛、重鉻酸鉀、卡巴混合物、硫酸鎳、硫柳汞、對苯類,陽性率為68.13%(62/91),兩組陽性率比較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3 討論

通過136例斑貼試驗,我們發現對1種或1種以上變應原過敏的患者占72.79%,其陽性率明顯低于部分學者的研究結果,如楊素蓮等[3]研究得出的陽性率為93.70%、邵亦心等[4]的研究得出的陽性率為90.35%、孫潔等[5]研究得出的陽性率為89.49%、吳瑜丹[6]的研究得出的陽性率為88.20%,也低于胡燕等[7]研究得出的陽性率結果83.01%;但我們的結果高于國內其他學者,如蘭雅璐等[8]研究得出的陽性率為64.2%、胡躍等[9]研究得出的陽性率為65.17%,王琪等[10]研究得出的陽性率為54.0%、王立新[11]研究得出的陽性率為61.0%,而與周小芳等[12]對面部皮炎的研究結果(80.00%)相近。其中對2種或2種以上者占55.15%(75/136),提示部面復發性皮炎可能是多重過敏原致病的結果。陽性發生率較高的前6位過敏原依次為甲醛、硫酸鎳、重鉻酸鉀、卡巴混合物、硫柳汞、對苯類,其中,對甲醛過敏的患者明顯高于其他變應原(占41.41%),與國內其他學者的報道存在一定的差異[13-14]??赡芨鞯貐^的生活習慣和使用物品不同有影響。檢索相關文獻發現,對于面部皮炎的斑貼試驗結果,甲醛過敏大都占據主要位置,而對于其他皮炎濕疹類皮膚病,則不以甲醛過敏者為多[15]。甲醛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環境息息相關[16],主要存在于建筑材料、染料、化妝品、膠水、消毒劑、防汗劑中。因此,甲醛是否為顏面再發性皮炎發病的一種重要致敏原值得我們思考。

本研究入選的男性患者較少,可能與女性更重視外表,前來醫院就診率較高以及女性接觸化妝品、染發、護膚油、佩戴金屬飾物比男性多有關,且兩者的陽性率有顯著性統計學差異,與國內其他研究不一致[4,7]。從年齡角度,20~40歲年齡組陽性率要高于其他,其原因可能在于20~40歲年齡組接觸的職業環境以及化妝品、染發劑、飾品等的使用機會要明顯多于其他年齡組。

有學者認為面部復發性皮炎可能是化妝品皮炎或季節性接觸性皮炎。根據我們的研究,使用化妝品組和未使用組斑貼試驗陽性結果無統計學差異,不能為此提供有力的依據,可能與本研究的樣本量太小有關。研究中面部復發性皮炎患者斑貼試驗陽性率達71.74%,可知本病的發生和接觸外界環境的關系密切,但有季節性發作者僅占18.60%,是否可認為是季節性接觸性皮炎有待進一步驗證。

通過對比兩次判讀結果,有22例患者第一次顯示可疑反應的第二次結果仍為可疑、弱陽性或陽性反應,可能與反應時間不夠或劑量誤差有關,據此,我們將可疑反應也列入陽性率統計中,以更全面地反映變應原的分布情況。有23例患者96 h時陽性結果轉為陰性(其中可疑陽性轉陰性19例,弱陽性轉陰性3例,強陽性轉陰性1例),一般考慮為刺激反應,而刺激反應到第4天多能消退[17],但強陽性轉陰性者是否為刺激反應有待商榷,另有文獻認為部分變應原可至1~2周才有陽性反應[18],故我們應在以后的研究中增加觀察次數。endprint

總之,面部復發性皮炎采用斑貼試驗是診療的一個有力手段,有陽性過敏物應盡量避免,重在預防。但是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患者個人的過敏體質和過敏原的存在,我們在避免可疑致敏物的同時,應配合藥物治療,調整體質,才能有效地預防面部復發性皮炎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辨.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 第3版.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603-723.

[2] 張學軍. 皮膚性病學[M]. 第8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8.

[3] 楊素蓮,謝淑霞,尹頌超,等. 127例面部皮炎患者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6,26(17):2456-2458.

[4] 邵亦心,胡躍,王朵勤,等. 311例面部皮炎患者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OL]. 世界臨床藥物,2017,38(2):108-111.

[5] 孫潔,吳蓓玲,王錳,等. 495例面部皮炎的斑貼試驗分析及臨床意義[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22(3):490-492.

[6] 吳瑜丹,王艷明,賴荷,等. 534例變應性接觸性皮炎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6,23(1):27-29.

[7] 胡燕,夏汝山,陸雪芬,等. 顏面再發性皮炎665例接觸性變應原分析[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27(5):472-474.

[8] 蘭雅璐,王璐,李巍. 面部皮炎患者123例斑貼試驗分析[J]. 中國美容醫學,2013,22(7):743-746.

[9] 胡躍,唐慧,王朵勤,等. 上海地區560例光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 中國臨床醫學,2015,22(5):667-669.

[10] 王琪,劉麗娟,陳文革,等. 顏面再發性皮炎200例斑貼試驗分析[J].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5,37(7):841-842.

[11] 王立新,陳荃,高愛莉,等. 廣州地區123例斑貼和光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4,21(2):121-122,130.

[12] 周小芳,黃秀英,尹銳,等. 130例顏面再發性皮炎變應原點刺試驗結果分析[J]. 皮膚病與性病,2012,34(1):3-4.

[13] 黎偉珍,張弘.106例面部皮炎斑貼試驗結果分析[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2,28(10):752-753.

[14] 鄭結成,徐寧,張杰,等. 疑似面部化妝品變應性接觸性皮炎58例斑貼試驗[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30(4):369-371,379.

[15] 曲燕,孟現廣,楊秀莉. 166例面部皮炎患者臨床及致病因素分析[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6,32(10):611-613.

[16] Trattner A,Johansen JD,Menné T. Formaldehyde concentration in diagnostic patch testing: Comparison of 1% with 2%[J]. Contact Dermatitis,1998,38(1):9-13.

[17] 李林峰. 接觸性皮炎與皮膚變態反應[M]. 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3:171.

[18] Hillen U,Jappe PJ, Frosch D,et al. Pirker Late reactions to the patch-test preparations para-phenylenediamine and epoxy resin: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investigation of the German Contact Dermatitis Research Group[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06,154(4):665-670.

(收稿日期:2017-09-09)endprint

猜你喜歡
變應原臨床分析
變應性鼻炎患者食物變應原分布特點分析
武漢地區545例過敏性疾病患者變應原譜檢測結果分析*
565例過敏性疾病變應原結果分析
Ⅰ型變態反應疾病中特異性IgE變應原引起的單一致敏和多重致敏的變應原分布特征研究*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與治療依從性分析
廈門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癥病例臨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結核患者臨床分析
白內障患者術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
體外特應性變應原檢測在過敏性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變應性鼻炎和慢性蕁麻疹的變應原檢測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