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獎得主塞勒:老頑童的“剁手”心經

2018-01-15 15:19劉小寧
名人傳記·財富人物 2017年12期

劉小寧

擁有文學、哲學專業背景的新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是最早把心理學引進經濟學研究領域中的學者,喜歡研究“常人干的蠢事”。

今年10月9日,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做出的貢獻。

塞勒是誰?他是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被美國經濟學界調侃為“最喜歡向經濟學家普及心理知識的人”。

曾經預測到金融危機爆發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這樣評價他:“過去30年,經濟學領域正在發生一場最重要的革命,他就是這場革命的中心人物?!?/p>

這位滿頭銀發、72歲的老人對于獲獎一點也不感到意外,他堅信有一天自己會獲得諾貝爾獎,所以每逢諾獎公布前夕,他都會提前理發,好給上門的記者一個好印象。

可以說,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他,算是了結一樁公案。他早該得了。

做個“不理性”的人

2017年,諾貝爾基金會開會決定,2017年諾貝爾獎每個獎項的獎金將達到900萬瑞郎,合約734萬元人民幣。

如何使用這筆獎金?

作為研究人的非理性經濟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之父”,老爺子開起了玩笑:“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這些錢花光?!?/p>

2015年,他客串了好萊塢電影《大空頭》。片中他與好萊塢小天后賽蓮娜·格美茲出現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中,向女主角解釋什么是“擔保債務憑證”。

“如果你相信人類做事情總有邏輯可循,那簡直是瘋狂之舉?!边@句臺詞,經常被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專家們津津樂道。

眾所周知,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每個人都能理性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也是現代政治和法律制度賦予每一個平凡人充分自由自主權利的理論依據。

且看這位行為經濟學的先鋒、與主流經濟學幾十年來大辯論的主辯之一,如何一一批判主流經濟學。

本次獲獎,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重點指出他在三個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制。

比如有限理性:為何人們總是習慣大手大腳花掉“意外之財”?

塞勒給出的答案是“心理賬戶”理論,即人的頭腦中存在有關消費的心理賬戶。

1000塊錢的工資和1000塊錢的中獎彩票并無任何區別,但是由于存在心理賬戶,個體在做消費決策時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如對于工資,一個消費者有可能會精打細算其用途,但是卻會大手大腳花掉中獎的意外之財。有意思的是,在A股的投資者中其實有大量這種“心理賬戶”的行為發生。

比如社會偏好:為何下雨天店家不敢提高雨傘售價?

意想不到的雨水可能會對雨傘造成意想不到的高需求,但如果店主提高價格以滿足高需求,許多消費者會產生負面反應,并認為店主表現得很貪腐。

他的研究揭示了消費者的公平偏好可能會使得公司在需求旺盛的情況下,無法提高產品價格。做決定時,人們不僅要考慮到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他們也有關于什么是真正的公平。

比如缺乏自制:為何72%的新年規劃最后都會落空?

諾貝爾經濟學獎公布當天,官網發布了一個投票:你是否認為新年計劃總是難以落實?72%的人選擇了“是”。人們通常缺乏自我控制,總是屈服于短期誘惑,讓長期計劃落空。

塞勒設計了與心理學研究中十分相似的“計劃者一執行者”模型,即解釋“長期計劃”和“短期需求”之間沖突的模型。

這一理論集中解釋了人對于當下需求和未來需求之間的沖突: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現在的自我,一個是看得較遠的自我。在傳統的經濟學里面,一個完全理性的人,會一直考慮到將死之日,給后代留下資產。然而現實中,有可能一個人對今后不是不考慮,而是考慮得不夠。一旦這種個人行為成為群體行為,若不糾正,就會出現社會問題。

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不理性,了解塞勒的學說模型,可以幫助日常人們的個人決策。例如,心理賬戶現象促使人們反思自己的資金收納習慣。

幫助政府做“決策”

除了有經濟學家、電影演員的身份,塞勒還曾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資深學術顧問。

在奧巴馬競選的時候,塞勒給出了一個建議,通過當時深受年輕人歡迎的Facebook來為競選籌款,隔一段時間就在籌款人當中抽獎,可以得到和奧巴馬握手和見面的機會。

這個建議實際上是利用心理學發現了大多數人會“高估小概率”事件的傾向。比如拉斯維加斯賭場槍擊案或者飛機失事報道之后,大家就覺得去賭城玩或者坐飛機不安全。雖然被抽中可能性很小,但年輕人還是踴躍捐款,使得奧巴馬籌到的款項超過了對手希拉里。

在幫助奧巴馬推動政策時,塞勒建議多采用中性或者正面的關鍵詞匯,因為相比那些負面的詞匯,遇到的阻力會小很多。

塞勒與合作者卡斯·桑斯坦把這方面的研究和經驗寫進了《助推》一書,他在書中解釋“助推”這一概念。

“助推”意味著,在改變人們的行為上,不需要做出大的改變,這樣往往遇到的阻力更大。真正好的政策應該設計得符合大家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只要輕輕一推就能達成良好的效果。

要把“人就怕麻煩”作為政策設計的重要出發點。例如,人們一般懶得自行登記說愿意死后捐獻器官給他人,但也不見得那么反對。

塞勒提出,法律可以推定每個人都愿意捐獻,但也可以通過比較簡單的方式去明確登記,說自己不愿意捐獻。這樣,器官捐贈有了更穩定的來源,人們也沒有被強迫。那即便是堅持登記才能捐獻,簡單的登記步驟也會是更好的“助推”。

“明天儲蓄更多”養老金計劃是塞勒的理論在政策領域最為知名的應用,目標為促使大量沒有存儲習慣的美國人提前存錢。endprint

已有近3000萬美國人加入“明天儲蓄更多”養老金計劃中。該計劃通過把儲蓄率和薪酬增長掛鉤的方式,令參加計劃的美國人同意在每次加薪后,自動提升他們放入養老金的儲蓄金。

目前,西方不少國家的養老金體系就已經深受其影響。

炒股才是“正職”

塞勒不但在學術界頗有成就,在市場上的“實戰”成績也名列前茅。和巴菲特之師本杰明·格雷厄姆將價值投資理論應用到實戰中一樣,塞勒也將行為價值理論用于市場操作。

1993年,塞勒和一名叫富勒的教授共同創建了一家名為“富勒&塞勒”的資產管理公司,專注于投資美國小企業股。

從2001-2010年間,塞勒的行為價值基金實現年均10%的增長。2015年,Russell 2 000小額股本指數下跌了7.5%時,他的小額股共同基金打敗99%的市場同儕,基金規模激增1倍至37億美元,是名副其實的“股神”。在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理論指導下,公司替摩根大通管理的1只基金資產規模己達60億美元。

他的“秘訣”就是利用其他投資者的非理性買賣造成的股價偏差。

很多人以為行為經濟學只是研究投資心理學,其實并非如此,行為經濟學一個主要的領域是挖掘出其他人犯錯造成的投資機會。

早在1985年,塞勒就發現,過去表現好的股票在接下來的3~5年會成為輸家,而過去表現差的股票會在接下來的3~5年成為贏家。這個現象用當時的金融理論解釋不了,而塞勒把這個現象歸因于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就是“過度自信”。

要測試自己是不是過度自信很簡單,只要問一下覺得自己的開車技術比平均水平高還是低。通常超過90%的人會說自己水平比平均水平高。

生活中的塞勒,也絕非“清心寡欲”的學者。

塞勒非常熱愛美食、美酒。在芝加哥大學的個人主頁上,塞勒將高爾夫和高級酒列在“其他興趣”一欄中。

盡管在芝加哥做研究、任教己20余年,但是塞勒與中國學生和學者鮮有交集,幾乎沒有中國學生和合作者。在學界看來,這或許與塞勒較為強勢、咄咄逼人的性格有關,少有中國學生能習慣這樣的風格。

國內有學者近日就著文評價,塞勒的風格,核心是批判,但并不是顛覆,是對主流經濟學的修正。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