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人”函可與《千山詩集》

2018-01-22 09:52王雁趙朗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僑園 2018年8期
關鍵詞:遼沈千山文壇

文 王雁 趙朗 (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所)

函可其人

函可(1612-1660),俗姓韓,名宗騋,字祖心,自號剩人,廣東博羅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僧侶。函可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親韓日纘學識淵博,曾任明代禮部尚書。函可自幼身負才名,“弱冠名聞海內”,交游甚廣。他父親去世后,家道衰落,而此時,大明朝也處于風雨飄搖中。在這種情況下,函可逐漸產生遁入空門的想法。明崇禎十一年(1638),函可拜廬山長慶寺道獨為師,正式入佛教禪宗的曹洞宗為僧。清順治二年(1645),函可在南京印刷經書,他目睹了清軍攻打南京以及城中人們的不同反應,以此為內容撰寫了一部私家史書——《再變記》。在書中,他難掩激憤之情,有對降清官員的鞭笞,也有對殉節官員的謳歌,這在當時是被嚴格禁止的。順治四年(1647),函可出南京時被發現夾帶《再變記》等違禁詩文,于是被捕并被嚴刑拷打。函可在嚴酷的審訊中死里逃生,定案流放。

順治五年(1648)四月,函可被流放至盛京。起初,函可只能在沈陽地區活動,后來逐漸放寬限制,函可的足跡遍布遼沈大地。函可在遼沈地區的主要貢獻在于宗教界和文學界。宗教方面,函可最初在慈恩寺修行,此慈恩寺即現存于沈陽大南街慈恩寺的前身。該寺始建于后金天聰二年(1628),順治元年(1644)擴建,后來歷經重建擴建,是東北地區四大佛教盛地之一。函可熟諳佛經,很快得到了遼沈教眾的歡迎。順治九年(1652),他在沈陽南塔普濟寺講法,之后,又先后到遼沈地區的廣慈等寺廟宣揚佛法。他講法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聲名遠播,被譽為遼沈地區的佛教鼻祖。

文學方面,他擅長寫詩,被譽為詩僧,生前將詩歌結集為《金塔鈴》。同時,他在遼沈地區廣交文士,與左懋泰等人共同創辦了“冰天詩社”,這是遼寧乃至東北地區第一個文人結社組織。他在遼沈文壇的影響深遠、貢獻巨大,是遼沈文壇的核心人物。順治十六年(1660)末 ,函可在流放地度過了十二個春秋,圓寂異鄉,年僅49歲。

《千山詩集》

函可著述頗豐,見于文獻記載的有《普濟剩人和尚語錄》《剩詩》《坎困二卦說》《金塔鈴》等。他圓寂后,他的弟子收集他的作品編成《千山剩人和尚語錄》和《千山詩集》。函可圓寂一百多年后,乾隆“檢閱各省呈繳應毀書籍”時,發現“內有《千山和尚詩本》,語多狂悖,自應查繳銷毀” 。 清朝政府又一次徹查函可是否曾在寺廟講法,是否有支派流傳,是否有碑刻字跡留存,并將查到的書籍和刻板銷毀,將收錄在《盛京通志》中記載的函可事跡逐條剔除,將相關碑塔盡數拆毀。函可生前和死后兩次遭遇文字獄,在歷史上也是鮮見的,這對函可詩作的流傳造成了嚴重破壞。目前能夠看到的函可作品主要有《千山詩集》和《千山語錄》?!肚皆娂范?,補遺一卷。各卷按體裁排列,而在各卷內部則主要以時間為序。前十九卷絕大多數為函可的詩作,二十卷則收錄了冰天詩社兩次活動時眾人詩作。從詩歌留存數量上看,全書詩收錄達一千五百余首,在東北流人中名列前茅。從詩歌的體裁上看,有古歌謠、風雅體、騷體、樂府,有五言、七言的古體、絕句、律詩和排律,也有六言詩和雜體詩等,種類多樣。從詩歌反映的內容上看,有敘事,有抒情,有送別、有行旅、有狀物,題材豐富多樣。

作為清初遼寧文壇的領軍人物,函可的詩作“有物”“有情”“有理”,獨具特點。

其一,從函可詩作的內容上看,他的詩描繪了遼沈大地的景物風情,可謂為“有物”。函可文思云涌,觸景成詩。他的詩作有對遼沈大地風物的描繪,函可鐘愛千山,他對千山的描述最多,如描繪千山初春時節,“三月峰頭春意微,晝晴時見一鴉飛” 。 他的詩作有對流人苦難生活的記述,如記述流人戴遵憲無米下鍋,只能典衣換米,“解衣衣復賤,粒米如玉飴” 。 他的詩作有對百姓身陷戰亂的反映,如記述一位飽經戰亂的老人,“兒孫喪盡親戚死,剩此零星干枯骸”。正如著名清史學家張玉興評價的那樣,函可的詩“史詩般地多方面形象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函可是貧瘠的清初遼沈文壇上的一件珍寶,他引領了遼沈文壇的發展方向,為遼沈文壇留下了寶貴作品,成為學者研究的重要資料。

其二,函可的詩中蘊含了豐富的情感,他把詩歌與血肉化作一體,可謂為“有情”。函可稱“公詩化作血”(這里的公指杜甫),而自稱“予血化作詩”。函可經歷坎坷,從官宦公子淪為戴罪之人,從明朝遺民淪為流放罪僧,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和坎坷。詩是人心性的抒發,函可把對家國民族的憂思、對自身遭遇的感慨、對流放逆境的勉勵、對觸景生情的悲喜,一切都付予詩中。他的詩有對殘酷統治的痛恨,如“頑云重霧裹城郭,舊民新民慘不樂。田中有黍誰能獲?山中有木誰能斫” ? 有對苦難人民的同情,如“畫閣已空搜白屋,小民欲盡索窮儒” 。 有對仁人志士的贊美,如稱贊寧死不屈的陳子壯“長偕正氣世間留”,稱贊拒不降清的左懋泰為“塞外高松青百尺”。他聽到故鄉親人全部罹難時,有“我有兩行淚,十年不得干”,表達了詩人的悲慟。

其三,函可的詩還富有哲理,可謂為“有理”。函可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僧人,他的詩蘊含禪意,他的佛學思想在詩歌中自然流露,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詩中得到表達。如“老僧望見頻揮手,莫帶紅塵一點來”,表達了函可禮佛修行的態度;如“我心本洞然,天地還清虛”,表達了函可對世界的總的看法。而他臨終時的偈語,“發來一個剩人,死去一具臭骨”,是詩人臨終前看淡人生的總結,寓意深刻。函可就是這樣一位經歷傳奇、文采出眾的清初遼沈文壇領袖,值得深入挖掘與研究。

猜你喜歡
遼沈千山文壇
楊優秀
讀潘天壽《雨后千山鐵鑄成》有感
詩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
第三只眼看文壇
第三只眼看文壇
第三只眼看文壇
第三只眼看文壇
遼沈、平津戰役時我給林彪當秘書(下)
遼沈、平津戰役時我給林彪當秘書(上)
崢嶸歲月——紀念遼沈、淮海、平津戰役勝利40周年(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