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零售”背景下的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研究

2018-01-23 20:15趙哲
中國市場 2018年3期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新零售可持續發展

趙哲

[摘 要]農產品供應鏈在維持我國整體社會安定、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隨著“新零售”時代的來臨,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文章結合“新零售”的產業背景,引入基于消費者需求的農產品供應鏈協同整合模式等新的發展模式,以現有的市場規模為基礎,整合線上需求商和線下供應商資源,實現供應鏈的整體性控制,提高產業流通效率,實現農產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零售”;農產品供應鏈;可持續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3.031

1 引 言

進入21世紀,我國農產品市場整體呈現出穩定的趨勢,但也存在價格波動大、運輸成本高居不下等的問題。導致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建設緩慢,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農產品供應鏈通過控制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實現供應商到消費者的利益均衡,以農產品生產資料為開端,完成種植、加工、銷售等過程,包括農產品生產、收購、運輸、存儲、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包裝、配送、銷售等一系列環節。[1]

2016年10月13日,馬云在云棲大會上正式提出“新零售”的概念,未來純電子商務的模式將不復存在,而是線下線上與物流結合的“新零售”模式。新零售業態的出現將為傳統行業的發展創造新的活力,而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也將借助新業態煥發盎然生機。目前,盡管人們對“新零售”這個概念還很模糊,但它已經有了一個廣為接受的定義,即與傳統零售相區別,以重構供應鏈和升級物流方案為基礎和前提,推動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多方跨界融合的零售模式。 [2]

2 農產品供應鏈的傳統模式

目前,農產品供應鏈的傳統模式可概括為三大主流:以超市為核心的供應鏈模式、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供應鏈模式和以深加工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模式。

(1)以超市為核心的供應鏈模式?,F階段,我國農產品供應鏈以此種模式為主,作為整條供應鏈核心企業的超市,通過多種途徑將農產品引入市場,實現采購方式多樣化。同時,超市具有區域集聚效應,對促進農產品流通,方便區域內人們的生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超市輻射范圍有限,質量準入門檻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彌補以超市為主導農產品供應鏈的缺陷。

(2)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供應鏈模式。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是以初級農產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等為交易對象,具備信息交互、產品展示、商品集散的功能的固定場所 [3]。整條供應鏈的核心企業是批發市場,在批發市場的協商下,通過批發商將供應鏈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分銷商聯系起來,實現信息共享及農產品的價值增值。但此種模式下,批發商上游的供應商多為散戶,導致農產品標準不一,價值差異大,缺乏質量保障;此外,農產品的運輸方式多為自有車輛,缺少專業的冷鏈設備,在運輸過程中導致農產品價值損耗過大,影響市場需求。

(3)以深加工企業(也可生產)為核心的供應鏈模式。供應鏈條以加工企業為核心,農戶為鏈條的供應商,下游以農產品批發商和分銷商為主,最終到供應鏈終端消費者手中。通過加工企業與上游生產者、下游批發商或零售商簽訂合同,將農產品進一步深加工,提高附加價值,以更高的質量和價格進入市場。市場容易管理,產品標準化程度高,有利于實現農產品的信息化流通,增加農戶的經濟收益。 [3]但在這種模式下市場規模較小,容易導致信息閉塞、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

3 現階段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存在的問題

(1)供應鏈產業配套不完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建設農村流通產業配套設備難度較大,基礎設施不完善以及農戶的產業意識達不到要求等問題,導致農產品運輸成本較高。此外城市對配送車輛的限制、缺乏共同配送體系、貨損率高也成為限制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的瓶頸。

(2)供應鏈各環節信息不對稱,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供應鏈上各環節間信息不對稱,導致“牛鞭效應”,增加供應鏈上節點企業承受的風險。導致供應鏈反應過激,供應鏈利益分配不均衡,加大供應鏈的組織難度。

(3)電商平臺替代供應鏈節點,加大整合供應鏈的難度。處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市場環境中,很多農戶為了提高銷售量不得不直接通過互聯網進行銷售,但是由于農戶缺乏面向市場、面向消費者的管理能力以及供應鏈整合能力,催生出專門提供電子商務服務的第三方企業。雖然電子商務真正改變了農戶的銷售需求,但是互聯網的使用使得先前的供應鏈信息流中斷,農戶須直接承擔整條供應鏈的服務需求,這無形中加大了整合農產品供應鏈的難度。

(4)缺少產品溯源系統,產品質量不達標。農產品的質量問題涉及消費者的基本利益,質量達不到標準,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欲望。農產品溯源系統可以實現農產品流通環節全覆蓋,包括農產品從種植、生產、加工、分銷的各個環節的信息。同時,系統還能夠將詳細信息進行分析評估,實現農產品實時追溯,真正保證讓消費者吃上放心的食品。盡管我國農產品溯源系統在技術上已達到要求,但由于我國相關行業標準的缺乏,市場投入較少,致使溯源系統在實踐中遇到瓶頸,難以實現針對每個環節的信息追溯。

4 “新零售”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新模式

(1)基于消費者需求的農產品供應鏈協同整合模式。傳統農產品銷售行業中,供應鏈主要局限在供應鏈的后端,即采購、生產、物流等職能,與消費者、銷售渠道的協同整合嚴重不足,導致“孤島現象”“牛鞭效應”的出現,使得供應鏈的反應滯后。

在“新零售”中,一切供應鏈的運作圍繞著消費者的需求,商品、價格、消費者、競爭對手等信息瞬息萬變,各個職能必須高度協同同時去服務于消費者,涉及日常的運營工作都可以由一個整合的職能來統一操作,強調“全位一體”,因此,基于消費者需求的農產品供應鏈協同整合模式更適合整體市場的運作。

(2)基于線上線下全渠道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中國傳統商業互聯網化的裂變歷程:傳統B2B時代、B2C、C2C時代、B2BC時代、全渠道O2O時代、C2B、 F2B新零售社交電商時代。傳統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在“新零售”業態下,農產品供應鏈將結合現有的線上電商平臺,對接線下社區,實現Online社群、 Offline社區模式。

(3)基于大數據的S2B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癝2B”模式下,S是一個大的供應(鏈)平臺,大幅度提升供應端效率;B是指的一個大平臺對應萬級、十萬級甚至更高萬級的小B,完成針對客戶的實時的低成本互動服務。通過引入S2B模式,依托大數據構建的網絡體系與供應鏈體系,為客戶端用戶提供農產品質量標準化等一系列綜合性服務,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與精準服務水平。

5 結 論

在整個互聯網的帶動下,從新零售被提出到現在,中國的商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新零售”的風潮以勢不可擋的趨勢快速滲入傳統行業。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受到沖擊,在多方技術的融合下產生了很多新的模式。下一階段農產品供應鏈將融合“新零售”理念,通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實現供應鏈精準服務和整體控制,進而提升產業流通速率,最終達到農產品產業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賈強法.“互聯網+”時代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模式探析[J].現代商業,2017(1):42-43.

[2]趙樹梅,徐曉紅.“新零售”的含義、模式及發展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17(5):12-20.

[3]于文玲.“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7(3):68-70.endprint

猜你喜歡
農產品供應鏈新零售可持續發展
“新零售”變革,到底新在哪?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