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論十大關系》對蘇聯模式的思考

2018-01-25 23:57李一芬
山西青年 2018年21期
關鍵詞:重工業蘇聯農民

李一芬

(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6)

1956年赫魯曉夫于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發表了《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報告。這次報告對于解脫斯大林的某些僵化理論和模式對于人們思想的禁錮,對于探索社會主義革命途徑、對于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有著積極意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這次報告也全盤否定了斯大林的蘇聯模式,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反蘇、反共、反社會主義的浪潮。在此大背景下,1956年4月,毛澤東聽取了34部委的工作匯報后發表了《論十大關系》,明確了“以蘇為鑒”的思想,探索自己的經濟建設道路?!墩撌箨P系》中關于蘇聯模式的思考不僅在當時對我國的經濟、政治、外交等方面有重要影響,而且在當下的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有重要意義。

一、毛澤東對蘇聯模式批判背景

毛澤東對蘇聯模式批判的背景主要從國內和國際兩方面展開分析。國內分為兩個方面:第一,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經濟上我國基本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關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亟需考慮的問題;第二,從建國到1956年的七年間,我國也累積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比如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完成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這些經驗提高了我國獨立探索經濟建設的自覺性。

國際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在赫魯曉夫秘密報告后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思想解放之風。第二,蘇聯在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和集體化的任務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嚴重問題。黨中央敏銳地察覺并意識到:必須以蘇為鑒,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建設道路。

“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是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第一篇重要理論著作,它全面揭開了中國改革蘇聯模式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序幕?!盵1]《論十大關系》詳細回答了中國如何擺脫蘇聯建設的影子,走自己的經濟發展道路,它具有實踐性和指導性,因此從《論十大關系》中的經濟角度出發探討對蘇聯經濟模式的批判具有說服力。

二、蘇聯經濟模式與《論十大關系》中經濟思想比較

蘇聯模式是一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它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場機制來管理經濟行為,形成具有鮮明政治特點的經濟體制。它在斯大林時期幫助蘇聯在二戰中取得勝利,并迅速成為工業強國,但在發展后期蘇聯模式導致經濟發展體制逐步的僵化。究其根本,蘇聯還沒有搞清楚社會主義是什么樣子,它把計劃經濟認為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把單一公有制的建議認為是社會主義的建成,從而沒有處理好經濟建設上市場與計劃的關系。

(一)處理農、輕、重工業關系

蘇聯的工業化運動經歷三個五年計劃,歷時13年左右。它的主要政策是:一是強調高速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片面追求高積累與高投入。二是利用計劃經濟體制來控制經濟行為,導致貨幣關系以及商業原則被排擠出市場。三是用剝奪農民的收入來確保工業化的發展。以一五計劃為例,“1932年國民收入用于積累的比重為27%,在整個工業化時期一直在30%左右?!盵2]。雖然這些舉措讓蘇聯快速實現工業化,但也加速了蘇聯經濟模式的僵化。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說“我們現在發展重工業可以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少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一種是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從長遠觀點來看,前一種辦法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礎不那么穩固,幾十年后算總賬是劃不來的。后一種辦法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會使它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盵3]毛澤東通過論述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三者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道路。他借鑒了蘇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教訓,提出不能忽略農業、輕工業的發展,平衡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對其投資比例進行適當地調整,適應國民經濟積累和消費關系、供給和需求關系發展的內在要求,健康穩健地發展重工業。

雖然蘇聯在短期完成工業化建設的目標,但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不承認市場經濟的做法,就像一只腳走路的巨人,注定了不能長久的發展。而毛澤東提出的三者平衡發展觀點才是長遠發展之道,重工業固然重要,但是因此忽視輕工業與農業便是得不償失了,而且應該承認市場對于平衡發展工農業的作用。

(二)處理農民問題

在蘇聯發展模式中,它認為農民經濟是小商品經濟,它是處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經濟,需要積極地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斯大林認為要全面實現農業集體化,使小農經濟聯合成為集體大經濟,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許多州通過行政手段自上而下的強制命令農民與中農加入了集體農莊。蘇聯借助余糧征集制,把糧食集中在政府手中,按照計劃把糧食分配給各地人民。在農業集體化期間,由于對農民的剝削以及對商品經濟的否定態度,一方面,造成了農民對農業生產消極對抗,糧食產出下降;另一方面,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增加了對糧食的需要。蘇聯政府不得已采用更為暴力的強制手段,采用高征購的辦法使國家控制糧食分配,如此往復,蘇聯的農業發展舉步維艱。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評價說“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所謂義務交售制等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給的代價又極低,他們這樣來積累資金,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盵3]。對比于斯大林經濟模式對農民的剝削,毛澤東則正確處理了農民與國家的關系,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民生產力。在1953年實行農業合作社后,毛澤東也是極力保證農民利益,他主張要兼顧國家和農民兩者的利益,搞合作化是防止少數農戶又走向貧困化,阻止農民賣田賣地的唯一的辦法,所以只有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農民富裕起來了才能進一步鞏固工農聯盟,可以看出毛澤東的農民思想還是很成熟的。

(三)處理中央和地方關系

自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的一切決策管理權就逐步集中于中央政府,導致企業、地方很少有自主權。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它們只要完成上級政府的指令計劃指標,不用考慮對于各地方實際。對企業來說,要無條件服從國家計劃,企業幾乎沒有自主權去處理產品供給的問題,致使產品缺乏競爭力。斯大林認為只有指令性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因此在斯大林當政期間,經濟行為被行政手段所限制,中央政府可以直接控制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各項事務。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初步論述了改革高度集權的計劃管理體制的觀點,主張要兼顧國家、集體和生產者個人的三者利益問題,中央要簡政放權,克服命令主義的觀點。毛澤東認為過分的集中是不利于達到建設強大國家的目的的,毛澤東吸取了蘇聯的教訓,提出要適當地來解決分權與集權的問題,著力解決權力過度集中問題,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企業、合作社、地方要有自主權,在符合中央政策的情況下,按照各地的實際情況,地方可以進行創新。把中央的權力下放給地方和企業,不僅提升了生產積極性,也一定程度上承認市場作用。

總的來說,在二戰期間,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采取余糧征集制,用指令性計劃統籌國民經濟的發展是正確的,但在和平時期,蘇聯仍舊堅持這種高度中央集權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錯誤的了?!墩撌箨P系》是對蘇聯經濟模式的批判,它指出了社會主義國家在處理諸多經濟關系的正確模式,它仍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發揮影響。

三、對當今中國經濟建設的啟示影響

通過以上對蘇聯模式中的工業的發展、農業發展等問題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阻礙了蘇聯經濟的再發展?!墩撌箨P系》是最初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上的標志性文獻,它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初步總結具有實踐指南的意義,避免了我們重蹈蘇聯經濟模式的覆轍。

首先,我國在經濟建設上突破了蘇聯奉行的堅持計劃經濟,摒棄市場經濟的觀念,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疤K聯的經濟改革長期在斯大林體制內打轉,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過高估計蘇聯社會的發展階段,排斥市場經濟,批判所謂‘市場社會主義’,束縛了自己的手腳。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放棄了蘇聯的這個教條?!盵4]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十九大也明確提出必須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其次,我國在發展經濟時主張農、輕、重工業協調發展,突破了蘇聯模式中重視重工業,忽視輕工業與農業的發展方式,改變了把生產力發展主要看工農業總產值增長的發展理念,解決發展的均衡性問題。我國在十六大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主張協調發展,其中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等政策。十九大中,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應該認識到發展的不平衡不僅僅是區域差距、行業差距,還有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等的不平衡。因此,我國提出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其中協調發展是發展理念的先導,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實現經濟協調發展。

最后,我國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理念,超越了蘇聯認為強國目標高于一切的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認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蘇聯模式認為社會主義只有“國”,把“人”當成只能建設社會主義“單向人”,在經濟建設時,不顧人民的生存狀態、重生產輕生活、透支人民的生產力,不顧實際地要求國家強大。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安全感有保障,幸福感可持續。我國的改革開放是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我國始終堅持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共享發展機會,共享發展過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民富而國強,堅持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推進精準扶貧,堅持人民利益至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要反對蘇聯斯大林式的教條主義,建設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能盲目照搬別國模式,要根據我們國家自己特有的情況,特有的經歷來制定政策,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立足我國實際國情、立足我國文化傳統、立足我國發展實踐,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成果,借鑒他國歷史發展經驗,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重工業蘇聯農民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斯大林工業化思想論析
淺論我國前四個五年計劃對當代改革的啟示
淺論我國前四個五年計劃對當代改革的啟示
蘇聯出版節的由來及其變遷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蘇聯克格勃第五局
揮之不去蘇聯人心態
也來應對農民征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