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電影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探析

2018-01-27 11:22蔡童雨
校園英語·中旬 2017年16期
關鍵詞:西方文化中國電影中國文化

【摘要】西方電影中反映了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即價值觀的差異、飲食文化的差異、宗教文化的差異、意識形態的差異和題材選取的差異。西方電影是西方文化的體現和傳播工具,在觀看西方電影的時候,應該積極吸取西方先進理念,但是同時應該清醒地摒棄其糟粕。

【關鍵詞】西方電影 中國電影 西方文化 中國文化 文化差異

一、前言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著不同的發展源頭,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書籍、電視、電影等都是文化的載體,同時這些文化載體也是中國和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當前,中國的發展速度令世界矚目,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文化也通過這些文化載體被傳播到西方國家并被西方國家學習和接納。中國老百姓大部分沒有機會去西方國家親身體驗其文化特點,只能通過這些載體間接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其中一個載體就是電影。每年我國都會審批引進一批優秀的外國電影,其中占最大比重的就是西方國家的電影,以美國、英國、法國的電影為代表。電影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在觀影的同時,中國百姓了解了西方文化,同時也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二、中國和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

1.價值觀的差異。西方主流價值觀為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而中國的主流價值觀為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由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制作拍攝的經典家庭倫理影片《克萊默夫婦》間接表現并傳達了美國家庭生活中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影片中,泰德·克萊默是一位努力賺錢養家的廣告策劃師,妻子喬安娜是一位全職家庭主婦,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和丈夫。泰德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家務事一概不管,這從泰德給孩子煮牛奶那個電影橋段就可以明顯看出來。泰德滿以為努力工作支撐家庭喬安娜就會十分滿意,但是就在泰德陷入事業低谷期(失業)的時候,喬安娜卻向他提出了離婚并且要求孩子的撫養權。中國觀眾或許不能理解喬安娜為何要離開丈夫,因為泰德從未虐待過她和孩子,也沒有對她不忠,泰德在中國人眼中是一個好丈夫,因為他努力工作時為了這個家庭。但是喬安娜并不這么認為,她有一段經典的臺詞,“我的一生,我感覺我是某個人的妻子,某個人的母親,某個人的女兒,即使我們在一起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我是誰,這就是我為什么離開你的原因”。從傳統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反而是喬安娜不知足,但是這就是美國文化,以追求個性為基本,沒有個性是不適應歐美文化的。雖然,泰德努力工作養家,即使是失業,法官和陪審團也并沒有支持他擁有孩子的撫養權,最終判泰德和喬安娜離婚,孩子的撫養權也歸喬安娜。在中國文化中,這樣的女人通常會被唾棄,前夫也會謾罵她的所作所為,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夫妻一方會尊重另外一方離開的選擇,因為,夫妻沒有感情而生活在一起,是對人權的褻瀆,是對個性的不尊重。這在中國文化中是不被接受的,因為從傳統觀念來說,中國人結婚有孩子之后家庭的中心就會變成孩子,家庭的重心也就變成了撫養孩子。即使兩個人已經沒有了感情,也會因為孩子的存在而勉強生活在一起,這個時候考慮自己反而會被認為是沒有道德的表現。

從本質上來說,中國文化的內核是集體主義,而西方文化的內核是個人主義。

2.飲食文化的差異。在西方電影中,就餐是頻繁出現的鏡頭。西方就餐的方式和中國就餐的方式有明顯的區別,西方文化中實行的是分餐制和而中國人往往有聚餐習慣。這里體現出了集體文化和個體文化的差異,同時也體現出了飲食的習慣。分餐使就餐者各吃各的,誰也不影響誰,想吃多少可以吃多少,體現出了各自的自主性,在西方文化中是尊重彼此的表現。而中國是集體主義的文化,家族在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聚餐是一個家族團結的表現,一起吃飯,在一個鍋里和碗里吃飯既熱鬧又能推動友好關系,聯絡感情的重要手段。在中國人的傳統餐桌上,誰單獨吃飯不謙讓,不勸酒將被認為是不合群的表現,也被認為不尊重別人,長期就會被群體孤立,而這在西方社會中是不被理解。以勸酒為例,在中國喝酒一定要喝好,喝醉方能體現出感情和友誼,敬酒要一輪一輪敬酒,“感情深,一口悶;感情鐵,喝出血”。在西方餐桌上,敬酒就一回,然后,大家自便。即使從衛生的角度來說分餐制比較衛生,但是中國傳統觀念在短期內無法改變?,F在在中國分餐的時候還是吃西式餐點的時候,比如吃牛排、吃肯德基等,但這局限于非正式的場合,正式的請客場合或家庭聚會場合,一般還是要點或者做一大桌飯菜,大家在觥籌交錯中加深感情。

3.宗教文化的差異。西方電影中,常常出現教堂和祈禱的畫面。中國電影中也會有宗教的鏡頭,比如佛教和道教。西方文化中,大部分人信仰宗教,而當前我國大部分人并不信仰宗教。雖然,我國人民多是無神論者,但是自漢朝佛教傳入我國,本土道教產生后,這兩大宗教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國人民?;浇倘蠼塘x分別是三位一體、原罪與救贖。三位一體就是圣父、圣子與圣靈是上帝的三個不同表現。原罪是人類墮落的結果,救贖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過賜予人類永恒的生命或來生,來拯救人類精神上的死亡與終身詛咒。救贖的理念代表著基督教的思想,這種思想深深地影響著西方電影,不僅反映在宗教電影中,如《約翰福音》、《馬太福音》、《最后的誘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電影當中,如《肖申克的救贖》。

佛教提供了“因果報應”的敘事模式。中國的電影劇情往往遵循這個模式,最終好人得到好報,壞人罪有應得。電影《雷雨》是這一佛教意蘊的代表。在第一幕魯大海說到周家大少爺是報應,第二幕中侍萍說自己是報應,當侍萍得知周萍與四鳳之間的關系之后,尤其是得知四鳳已懷有周萍的孩子時,侍萍痛苦地說道:“??!天知道誰犯了罪,誰造的這種孽!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當我一個人嘗?!币蚬麍髴乃枷胗^念在劇中人物身上很容易顯現。

4.意識形態文化的差異。從政治的層面來講任何文化形式都應服務于社會政治的需要,而絕不能詆毀國家。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我國的電影應該始終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人民服務。西方國家在電影時,雖然有批判,但是總體上是宣傳本國,甚至是文化輸出。在美國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是美國國旗,宣傳的是美國的自由文化和個性文化,而這并不是真正的美國。我國年輕人在觀看美國的電影后,一些人認為美國的“月亮都是圓的”,這是崇洋媚外的表現,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甚至有些別有企圖的西方國家借助電影這一手段對我國年輕人進行“和平演變”,這是絕不允許的。西方電影宣傳的是資本主義的一套文化,而我國電影宣傳的應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人生觀等。

5.題材方面的差異。西方電影較中國有創意,這是西方提倡探究思維、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的結果。西方的電影側重于未來,中國的電影側重于過去和當前。西方的電影執著于對未來的想象,例如《星球大戰》、《火星計劃》、《星際穿越》等。中國的電影著迷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敘述,近年來,宮廷劇層出不窮,這是我國懷舊文化的體現。當外國的小孩子在暢享于如何進行星際穿越時,我國的兒童和青少年還在想著虛無縹緲的降龍十八掌?!堕L江七號》、《功夫》雖然采用的是高科技拍攝技術,但是反映的仍然是舊中國和小人物的故事,很少從全人類的發展進行構思和考慮。中國的電影目前娛樂性太強,思想性偏弱。

參考文獻:

[1]王俊霞.美國的個人主義與中國的集體主義[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

[2]劉小晨.關于女性與自我價值的思考:《克萊默夫婦》的啟示[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

作者簡介:蔡童雨(2000.7.5-),女,四川成都人,溫江中學高中部,高中2015級學生。endprint

猜你喜歡
西方文化中國電影中國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思路
從互文性看中國電影名稱的翻譯
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助力初中英語教學
當下中國大陸喜劇電影的藝術特征與發展
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研究
后現代主義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巧用西方文化導入,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