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的表現手法

2018-01-29 18:08丁輝
高中生學習·高三版 2017年12期
關鍵詞:賣炭翁羅敷魚戲

丁輝

“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準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蓖ㄋ椎刂v,“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芭d”就是起興,即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氨取迸c“興”常常連用。

“比”“興”在古詩中的運用:

1.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薄吧V湟?,其黃而隕?!保ā缎l風·氓》)

在這里,既有“比”,也有“興”。比單純的“興”或“比”更富于藝術魅力。詩人以桑葉來比喻棄婦由青春煥發到芳華已逝的轉變。桑葉“沃若”與“黃隕”的對比,不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與“氓”的愛情由盛而衰。由鳩食桑葚引出女子對負心男子的沉迷,充滿了沉痛和悲哀。

2.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保ā犊兹笘|南飛》)

在這里,詩人以孔雀向南飛去卻不愿失偶分離來象征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恩愛依戀。既有“比”,也有“興”,為全詩定下了一種纏綿悱惻的情調。

3.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薄懊髅魅缭?,何時可掇?!薄吧讲粎捀?,水不厭深?!保ā抖谈栊小罚?/p>

這三處,單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懷寬廣,接納人才越多越好。

4.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保ā跺\瑟》)

這里以錦瑟起興,追憶華年。商隱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興,暗喻生平,引發以下“一弦一柱”之思憶。

比興手法的作用是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白描]

白描也是詩歌表現手法之一,主要用樸素簡練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辭藻修飾與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對象的特征,如實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態面貌。

“白描”在古詩中的運用:

1. 刻畫人物,不繪背景,只突出主體。

如白居易的《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在這首小型敘事詩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賣炭老翁的感人形象?!皾M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边@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寫,不僅準確地表現了賣炭翁的職業和年齡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勞作和痛苦生活;長期受煙火熏烤使皮膚變色,終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兩鬢蒼蒼”又表現出賣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三言兩語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

2. 敘寫事件,不求細致,只求簡明。

如聶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屬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

這首詩表現田家的悲苦命運,沒有大肆鋪張,用語簡練,詩人冷靜地敘述田家的生活與遭際:父親在原田上耕種,兒子在山邊開墾荒地,他們不惜流血流汗,想盡辦法擴大耕種,增加收獲,以維持生計,圖個日子過得好一點。然而,在青黃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莊稼還沒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繕糧倉,張開血盆大口,只等著禾苗成熟,便如數搜刮進自己的倉里。全詩沒有半句議論抒情,卻深刻地提示了農民深受苦難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敘事,使人感到線條明晰,言簡意真。

3. 描寫景物,不尚華麗,務求樸實。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詩人連用九個名詞,分別描繪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個意象,成一幅蒼涼寂寥的秋景圖,表現出濃烈的思鄉之情。盡管作者不著一個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這樣蕭瑟蒼涼的暮景中盡露無遺。

用白描手法寫景,可讓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注意,白描,有別于細描。細描是對事物的主要特征做細致入微的刻畫。這種描寫,文字絢麗,色彩斑斕,有如鏤金錯彩,絢麗華美。常運用對比、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白描則是強調簡單質樸,不重辭藻修飾與渲染烘托。

[渲染與烘托]

渲染,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在古典詩歌中,渲染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烘托指從側面著意描寫,起一種烘云托月的作用。

烘托與襯托容易混同。烘托與襯托相同之處是都著眼于“托”,即使某種事物、某個形象、某種情感得到凸顯。但兩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襯托主要通過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與其相似或相對的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對照映襯來完成;而烘托主要通過該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側面描寫來實現。即《藝概》中所說:“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p>

渲染,如漢樂府民歌《江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南北。詩中“魚戲蓮葉東”四句的渲染,使得全詩生動活潑,音調優美,把水上采蓮的畫面和人們采蓮時的歡愉的情緒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烘托”在古詩中的運用:

1. 以物烘托人。

如《詩經·秦風·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曦”,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于動人的藝術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2. 以人烘托人。

如著名的漢樂府民歌《陌上?!?,對羅敷外貌的描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弊髡咭庥麡O寫羅敷之美,卻未對羅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驚嘆、贊賞、癡迷等各種反應,烘托出了秦羅敷的美貌,把讀者的聯想向篇處延伸、擴散,從而間接構成了極為活躍的視覺藝術效果。難怪茅盾先生贊揚道:“不寫羅敷的美貌,而羅敷的絕世美貌躍然紙上,這真是前無古人的藝術描寫?!?/p>

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發。

3. 以物烘托物。

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一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于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于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

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靜,唯有不時傳來一兩聲“蟬噪”“鳥鳴”。靜寂,本是無聲,有聲則打破了靜寂。但是詩人偏偏說因為那一兩聲“蟬噪”“鳥鳴”,山林愈發顯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蟬噪”“鳥鳴”之動來烘托一種靜的境界。由此可見詩人匠心獨運之功。王籍在這里通過“寂外有音”的烘托藝術手法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猜你喜歡
賣炭翁羅敷魚戲
略談羅敷之美——《陌上?!妨_敷形象淺析
采蓮曲
賣炭翁
中唐時期底層人民的苦難和不幸
賣炭翁的艱辛與貧寒
陌上桑
水果與詩
江南
桑劫
植物占領世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