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遷安置小區鄰里關系影響因素研究

2018-02-02 15:41朱青
祖國 2018年1期
關鍵詞:鄰里關系影響因素

朱青

摘要:鄰里關系是人類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之一,良好的鄰里關系是一個社區充滿活力、安全穩定的標志,也是保證整個社會健康運轉、增強城市居民凝聚力的關鍵。拆遷安置型社區作為城市化的典型產物,正處于由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化的進行時態,其復雜性使重構鄰里關系的緊迫性尤為突出。本文以探究影響拆遷安置小區鄰里關系的因素為出發點,對個體異質性進行深入挖掘,并創造性提出了拆遷安置屬性這一影響因素,以順江小區為例,對以個體因素、社會因素和拆遷安置因素這三大類共十個變量進行回歸性檢驗。研究發現,拆遷安置小區的鄰里關系與個體因素和拆遷安置因素有明顯的相關關系。本文用公共管理手段,針對以上兩類因素,從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和改善拆遷安置辦法切入,提出重構拆遷安置小區鄰里關系的路徑,通過改善城市微觀結構,維護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關鍵詞:拆遷安置小區 鄰里關系 影響因素 順江小區

一、影響拆遷安置小區鄰里關系的假設體系構建

(一)以往關于鄰里關系的影響因素研究

通過整合以往關于鄰里關系的研究,在此將其分為三類,即人口統計學上的個體差異、客觀物理空間、社會大背景。

首先,在個體異質性方面,學者仲繼壽認為,老年人較中年人和青年人與鄰里交往的意愿更明顯;學者孫龍認為居民地域歸屬也是影響鄰里關系的重要因素,比如本地人在鄰里交往上明顯比外地人更加得心應手;學者楊卡則認為居民收入水平越高,鄰里關系越強。

其次,客觀上,在經歷了單位制街區到商品房小區的變革后,我國學者普遍認為社區類別是影響鄰里關系的重要因素。學者趙衡宇認為,居民在老式小區中較多地會聯絡鄰里感情;同時,物理環境的改善可以增加居民的對其依戀程度,社區環境影響著居民的擇居行為,也會減少鄰里疏離感。

最后,在社會背景方面,學者黎熙元認為城市化使居民社會支持網從社區內轉到社區外,學者浩春杏認為城市社區分化隨著市場經濟深入不斷加重,由于地緣和業緣為主的人口聚居狀態被打破,城市流動人口增加,鄰里不斷變動,難以結成穩定的鄰里關系;在此背景下交換觀念被習慣性地帶到了人際互動中,守望互助的社區精神因商品價值觀的侵蝕而逐漸弱化。

從以往研究觀之,鄰里關系的研究對象是居民本身,因此關于鄰里關系的研究應盡可能落腳到“人”身上,而以往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研究或精細繁雜或籠統粗略;此外,以往對于鄰里關系的研究鮮有針對拆遷安置小區這一我國城市化的特殊產物,且忽略了拆遷安置因素本身對于安置社區鄰里關系的影響。故下文中假設體系的構建將系統且深入地挖掘個體差異與安置小區鄰里關系的相互作用,并創造性提出拆遷安置因素對于拆遷安置小區鄰里關系的影響。

(二)研究假設

通過回顧經典調查與理論,筆者決定從個體屬性、社會屬性和拆遷安置特性三個方面調查其對于拆遷安置小區鄰里關系的影響,構建出如下假設體系。

1.個體屬性與鄰里關系

首先在居民的社會經濟能力方面,人們社會空間的拓展能力與其自身的社會經濟能力相關,那些受教育水平高、經濟能力強的居民,其自身的社會經濟能力就越強,在人際交往中的空間拓展能力越強,而社區內的交往減弱,故作如下假設:

假設1.1: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越高,與鄰里的關系越差。

假設1.2:居民的收入越高,與鄰里的關系越差。

其次,在居民居家生活的利益相關度方面,居民在社區中的人際交往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因此相應的人際活動也主要與居家生活的利益相關聯,一般女性比男性在居家生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對社區事務更為關注;年齡越大的居民可能在社區中居住的時間越長久,故可能更加認同社區利益和自我利益的一致性;隨著住宅的私有化,那些擁有房屋產權的居民與社區有更緊密的利益關系,故作如下假設:

假設2.1:女性居民與社區鄰里的關系較男性居民好。

假設2.2:居民的年齡越大,與鄰里的關系越好。

假設2.3:擁有住房產權的居民較沒有房屋產權的居民與社區鄰里的關系好。

2.社會屬性與鄰里關系

社會控制論認為當,組織對其成員的約束力下降可能導致其偏差性行為的產生,所以完整的家庭是居民社會化的紐帶,故作如下假設:

假設3.1:擁有配偶的居民比沒有配偶的居民與鄰里間關系好。

假設3.2:家庭人口越多,與鄰里的關系越好。

假設3.3:家庭代際數越高,與鄰里的關系越好。

3.拆遷安置因素與鄰里關系

拆遷補償行為往往發生在居民遷入新居前,對拆遷補償的滿意度可能會影響居民對于安置社區的接受度和評價,而居民對社區滿意度可能決定著其與社區內的其他居民的交往意愿,故作如下假設:

假設4.1:居民對拆遷補償滿意度越高,與鄰里的關系越好。

假設4.2:居民對拆遷安置小區的滿意度越高,與鄰里的關系越好。

二、影響因素的回歸性檢驗及結果討論

以順江小區居民為樣本總量(16000人)進行調查,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抽取250人作為本次調查樣本,通過樣本統計,其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分布均勻,同時對照郫縣統計年鑒可知樣本情況與之較為吻合,故可以認為本次調查樣本具有較佳的代表性,將數據輸入SPSS 19.0進行回歸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

表1展示了個體屬性、社會屬性和拆遷安置屬性對于獲得良好鄰里關系的發生率,可知鄰里關系與家庭人口數和家庭代際數無關,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呈反比,與其余因素成正比,可能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推行,核心家庭二代戶的三口之家較為常見,因此在社區中的家庭規模并無顯著差異,故除假設3.2、3.3證偽以外,其余假設均證實;從各個自變量回歸系數的顯著度觀之,對居民獲得良好鄰里關系有顯著影響的自變量有:文化程度、收入、年齡、房屋產權、拆遷安置補償滿意度,具體討論如下:endprint

1.在個體屬性中,鄰里關系與拆遷安置居民的年齡、房屋產權呈正比,與文化程度與月收入呈反比。

拆遷安置社區雖然處于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過度的階段,但因處于城市大環境中,其轉變的趨勢仍是逐漸成為一個地道的城市社區。而家庭服務在城市社區的興起沖擊了鄰里的互助功能,即社區整合功能發揮的核心動力。高收入家庭和高學歷家庭更加注重處理家庭事務的經濟效益,即花最少的時間和最低的成本辦最復雜的事情,故其轉而向專業技術人員或專業托管機構尋求幫助,以減少向鄰居求助所可能增加的時間成本和人情成本。

2.在拆遷安置特性中,鄰里關系與居民對于拆遷安置補償的滿意度和對安置社區的滿意度成正比。

在首因效應的作用下,發生在遷居之前的拆遷補償將直接影響居民對拆遷安置型社區的認知和情感。如果居民不滿意其所獲得的拆遷補償,對于安置社區的評價也是消極的,雖然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可能會隨著社區建設逐漸消失,但可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居民對于社區的認知,而這種主觀感受是社區成員進行社區活動和人際交往的精神紐帶,是拆遷安置型社區在發展人際關系時賴以產生和發展的關鍵。

三、重構拆遷安置小區鄰里關系之對策

根據以上對于調查結果的分析,重構拆遷安置小區鄰里關系的對策應著重強調社區服務建設和滿足安置居民的拆遷補償,具體如下:

(一)推進安置居民的市民化教育

首先要通過文化內化使失地農民完成市民化的轉變,引導其適應現代城市生活規則和現代價值觀的轉變,從而使其行為方式更加適應城市生活,更好地投入新的生產和生活當中;其次要平衡市場經濟觀念、競爭觀與市民意識、城市主人翁意識、社區歸屬感和居住幸福感的教化,讓失地農民真正享受現代化中幸福的城市生活;最后要強調市民化方式的多樣性。通過社區宣傳欄、社區廣播等媒體,或組織社區好人好事模范家庭的評比、組織居民討論社區問題,鼓勵其參與到社區事務中來,從而增強居民的社區融入感和凝聚力。

(二)完善安置型社區服務體系建設

首先社區服務體系需要多方投入,應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興辦社區老年活動室、社區書屋、運動場所等,還要建立社區衛生服務設施以及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窗口,逐步完善安置社區附近的商業配套設施,同時鼓勵他民間機構(如非營利組織、企業等),實現社會統籌;其次要提高社區服務的質量。以居民真正需要的服務為出發點,開展各種家政服務和文化服務,千方百計為居民提供便利;最后要為流動人口和是失地農民尋找再就業機會,提供城市就業市場訊息,給予相應的培訓和指導,并向其宣傳國家對于安置居民在計生服務、子女就學等方面的服務和優惠政策。

(三)改革完善征地補償與安置辦法

首先改革征地補償機制。國家征地時應以市場價格為準,一次性足額支付補償安置費;企業或其他私人組織征地時,應引入談判機制,由用地單位和失地農民代表通過談判確定補償安置費;其次調整拆遷補償模式。提供貨幣補償和安置房屋并舉,并由失地農民自行選擇,要特別注意失地農民的隱性損失,如遷入城市使未來生活成本提高的附加“損失”;最后完善規范的住房保障制度。簡化司法救濟程序,降低行政訴訟的成本,向有需要的安置居民提供法律救助,制定和完善保護安置居民這一城市弱勢群體的專門法律,如《拆遷法》和《弱勢群體權益保障法》等。

總之,拆遷安置小區的建設涉及到我國城市化的推進和城鄉利益格局的重建,鄰里關系作為安置居民融入城市生活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在社區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拆遷安置小區鄰里關系的重構最主要的是要提升失地農民對于拆遷補償的滿意度,輔之以完善的社區服務和基礎設施,從而提高居民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

參考文獻:

[1]仲繼壽.住區心理環境健康影響因素實態調查研究[J].建筑學報,2010,(01).

[2]孫龍.北京老城區居民鄰里關系調查分析[J].城市問題,2007,(02)

[3]楊卡.新城住區鄰里交往問題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重慶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0,(03).

[4]趙衡宇.基于介質分析視角的鄰里關系和住區活力[J].華中建筑,2009,(06).

[5]楊鴻臺.城市社區體制改革與法制建設研究[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6]黎熙元.社區論辯: 轉型期中國城市社區的形態轉變[J].社會學研究,2008,(02).

[7]浩春杏.后單位時代城市社區的主要特征探討[J].大連干部學刊,2009,(11).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endprint

猜你喜歡
鄰里關系影響因素
鄰里關系的紐帶
溫州卷
城市社區異質性與社區凝聚力——以社區鄰里關系為研究對象
基于鄰里關系傳播與模式合并的譜聚類
保持你周圍健康氛圍的9條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