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代“驢友”在路上

2018-02-24 17:53柳眉
高中時代 2017年7期
關鍵詞:行路驢友出游

柳眉

其實,中國文字中很早就產生了用以表達旅游和旅行意思的詞匯了?!吨芤住び^卦》中就有“觀國之光”的詞語,也就是后來“觀光”一詞的由來。到南北朝時,著名的梁朝詩人沈約在《悲哉行》中寫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边@是迄今所知“旅游”一詞在中國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現。到了唐代,隨著社會旅游活動的蓬勃發展,“旅游”一詞開始被大量運用。如韋應物的“上國旅游罷,故園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勸散窮愁”等,都充分反映了中國旅游的悠久歷史。

臨行前的準備

對于今天的人來講,出門旅游不算什么難事,地鐵高鐵大飛機,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不過對于“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古人來講,想出門旅行可沒那么容易。無論你是像孔子徐霞客一樣出門游學,還是像謝靈運等文人騷客那樣醉情山水,或是像張騫鄭和一樣為了完成政治任務,臨行前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古人可不能像現代人一樣能未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中國古代封建禮教有一條不成文規定外出旅行須有正當理由,有一定時間、地域或距離限制。古代認為外出旅行或旅游的正當理由是經商、游學、游宦、游方、鎮戍等。倘若沒有正當理由,你還是在家好好待著吧。像李白那樣狂放不羈的也畢竟只是少數。

當你有了正當的出門理由,就要做以下準備工作了。先要卜行。古人出游前,要先行占卜擇日,以示吉兇:吉則行,兇則避。卜行擇吉的風俗,可以追溯到殷人用甲骨問卜征伐、畋游。就連倡導實學科考的徐霞客也不免從俗。在他決定從哪兒入滇久久不能決斷時,最終就是求助于占卜,遵從卜辭,選擇了從廣西經貴州進入云南的路線。明代時,人們已不必每逢出門都興師動眾地求神問卜,一批專門為出行準備的問卜書籍開始大行其道,只需要在出行前翻閱查詢即可。然后要祖道。所謂祖道,就是行旅之人上路要進行祭祀。之后要離筵。親人外出,家人和好友為之設宴餞飲,是送行即將結束時親朋好友在路邊為行人舉行的敬酒道別儀式。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本褪菫橛讶损T行而作。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币彩撬蛣e親友的寫照。

做完這些后,你就可以安心上路了。

在路上的食住行

有了出游身份,如何行腳呢?

中國古代社會重農抑商,除了出行本就受限,還有道路不暢,荊莽叢生、各種劫匪、猛獸出沒等諸多問題,要時刻擔心小命不保。戰國時蘇秦游歷求學,“贏滕履躋,負書擔囊,形容枯搞,面目黎黑?!薄坝|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舍?!笨芍^飽嘗旅游艱辛。高山流水此時不是醉人的風景,而是巨大的阻礙。李白在《行路難》中感嘆:“噫吁啦,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甭猛酒D難由此可見一斑了。

徒步旅行難,憑借交通工具同樣也難。有錢的,可以雇個馬車或買馬,也有坐船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即為明證。民以食為天,旅行更是如此。唐代起,酒肆食店逐漸普及,為旅人出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即使飲食業再發達,古人出門旅行還是習慣隨身攜帶食物以防萬一。說到旅行中的住,解決方案真是五花八門。官家住驛站,商旅住客棧,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時候,民宿和寺廟、道觀都是不錯的選擇,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時常在所難免。正因為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所以被褥、枕頭、蠟燭、洗漱用具通常都會被收納在行李中。

古人行路速度究竟有多快?行路速度不僅取決于交通工具、道路情況,還有人的主觀愿望,現在能看到的最早關于古人行路速度的記錄,見于漢代《九章算術·均輸》中,“重車日行五十里(25公里),空車日行七十里(35公里)”的記錄。不過這個速度,指的是官方車輛,全速兼程,一般的百姓行車,是很難達到這個速度的。實際上,除了有特殊目的的旅程,許多古人并不在意行路速度,甚至不贊成“快行”。宋代詩人范成大在《余杭道中》里就寫道“五柳能消許多地,客程何苦鎮匆匆?!碧K軾在《夜泊??凇分?,又提到“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今予獨何者,汲汲強奔走”,把行路速度和人生哲學相關聯,并對于急進的節奏不以為然,這份心境在今天看來尤為難得。

旅行注意事頂

山林有兇猛野獸,江河有不測風浪,世間還有強盜劫匪。旅行路上艱險不斷,半路破財殞命的旅人在歷朝歷代屢見不鮮。唐代李復言在《續玄怪錄》中就記錄了兩名商人在潯陽至長沙途中,被兩個見利忘義的船夫迫害,喪命江中,貨物悉數被侵吞的故事。不過,倒也不是沒有降低風險概率的辦法。為了應對隨時存在的危險,明代出現了一種新的職業——鏢客,即在水陸要道的客棧里等候商旅聘雇,護駕保航的武士。到明朝后期,這些武士開始在較為繁華的城鎮開設字號,并自行籌備車輛牲口,便誕生了鏢局。只不過鏢局的價格不菲,主顧多為運貨的商人。一般游人,大多只能是自帶一兩件防身武器,提起十二分精神,處處小心行事了。

古人旅行甚少獨行,一般都會攜帶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結伴而行。一來出門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擔扛;二來路上萬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個照應。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號稱“萬里獨行”,實際上也是有仆人從江陰一直跟到云南的。

針對孤身行路的旅人,明代的“行商必讀書目”《客商一覽醒迷》,給出了一些可行的意見。比如,出門在外不要隨身攜帶金屬類的行李,如果一定要隨身,就要顯露出來,否則容易被歹人誤認為錢財銀兩,加以迫害。此外,出發不宜太早,住宿不宜過晚,這些都是減少危險指數的有效方法。危險不光在路上,即使到了投宿的地方,也不能掉以輕心,黑店和“入室搶劫”事件仍時有發生,要投宿在安全措施較好的旅店才有安全保障。

扎堆兒的“假日游”,在明代已經十分普遍。每年的傳統節日、民俗慶典,都是出游的好時機。但旅游時段的集中,也帶來了物價的上漲。比如元末明初的文學家宋濂就在旅游旺季感嘆道,一個僅可放置一床的客房,每月卻收租金數干錢。于是,開始有人有意識地“錯峰游”,尋找一些人跡罕至的景致。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酈道元為了寫《水經注》,先后兩次隨北魏孝文帝出游,歷時兩年,行程萬里,不僅考察了沿途的山山水水,所到之處還拜訪許多耆老宿紳,頭腦里充實了大量前所未聞的新鮮材料,為日后撰寫《水經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人問唐人鄭綮有無新作,他說“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7”李賀也有類似經歷,偶有所得,即投入隨行的錦囊中??葱那樗奶幜镞_出長安的李白也算在內,動輒“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人名山游”,這才有了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好詩。由此可見,古人是把旅游與讀書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當作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重要途徑。endprint

猜你喜歡
行路驢友出游
生如逆旅
歲末霧晨赴友處嘗酒
人生如行路
與伙伴一同出游
驢友“迷失”
秋霧
出游季你都“妝”對了嗎
《薇coco薇》編輯們的出游心水鞋包推薦
出游伴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