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學校社會培訓體系建設研究
——以廣西玉林農業學校為例

2018-02-26 09:53
新課程研究 2018年26期
關鍵詞:職業資格師資隊伍培育

職業學校作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的主要力量,擔負著培養一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同時更兼加強服務于社會多元化發展需求的職能[1]。2015年4月,廣西農業廳與玉林市人民政府共建廣西玉林職業農民學院,承辦主體是廣西玉林農業學校,是廣西乃至全國第一所職業農民學院。此后,廣西農業廳直屬五所農業職業院校陸續成立廳市共建的職業農民學院。利用職業農民學院的載體,這些職業學校已逐步成為廣西新型職業農民、水庫移民勞動力、“雨露計劃”貧困村勞動力、農村實用技術等農民培訓的主力軍。為了更好地開展職業學校社會培訓工作,構建一套合理有效的社會培訓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職業學校的視角,試圖積極構建基于社會企業員工、農民等不同群體的社會培訓組織網絡體系;打造按照社會培訓的特點開發課程體系;建立針對成人培訓的理論教學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專兼結合培訓師資團隊的能力體系;創新成年人培訓教學方法體系與改造培訓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社會培訓體系。

一、構建社會培訓組織網絡體系

我校最早設立了廣西玉林職業農民學院,專門的服務“三農”精準式地針對社會培訓在我區上屬首創,而職業學校社會培訓體系的建成將會大大提高其示范輻射的影響。借此契機,通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企行合作、學校社區合作、農業合作社合作等方式,編織新型職業農民、水庫移民、基層農技人員、企業員工及技術服務的培訓網絡。與貴港市農業局,岑溪市農業局,桂平市農業局、平南縣農業局、校企合作企業、玉林五彩田園農業示范區以及農業合作社等企事業單位共同編織社會培訓網絡。這一網絡體系覆蓋面大,形成了“政+行+校+企”培訓主體模式,讓培訓工作得以順利高效地開展,同時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應用效應。

二、豐富職業技能培訓的內容和層次,完善培訓課程體系

1.分析培訓崗位及職業資格標準。在培訓工作中,不同的培訓崗位有不同的職業資格標準。本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準確把握市場需求,與企業、行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企業共同調研社會培訓需求,在此基礎上分析并確定培訓需求的職業能力,按照職業技能工種國家標準分析社會培訓項目的群體需求及相應的職業資格國家標準。根據相應的職業資格標準,制定相應的培訓內容及培訓重點。在培訓過程中,突出重點,學以致用,注重實效的職業技能培訓。

2.開發培訓過程融入國家標準的培訓課程。與地方行業企業等合作,結合培訓的內容和層次,開發了特色化、系統化、本土化的“技+文+營+管”培育培訓課程體系,保證培育培訓工作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沒有現成的培訓教材,特別是缺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干就靈”的“本土化培訓教材”,為此,學院圍繞農業部頒布的各產業培育規范,深入農村對農民開展培訓需求調查基礎上,本著“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要什么,給什么”的思想,從滿足學員對“產業技能+文化素養+營銷能力+經管水平”四個維度培訓需求來開發培訓內容,開發培訓特色教材《農產品營銷》《家庭農場經營》及農業各特色產業實用技術培訓教材7本,保證培訓工作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構建培訓師資隊伍建設體系。師資隊伍是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關鍵資源,根據社會培訓發展的需要,建立一支能把握職業學校開展社會培訓方向的,教學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學水平高的專兼結合的優秀培訓團隊,為各職業學校培訓師資隊伍提供培養方案。緊緊圍繞“糧、果、菜、禽畜生產”等主導產業聘請區、市、縣各產業知名專家、農業企(社)負責人、種養能手、科研院所及我校專業教師組建了近100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師資團隊。根據師資隊伍里面每個專家能手的專業特長,有效地把資源整合起來,打造多元化培訓師資隊伍,改變以學校專業教師為主的培育師資局面,讓學員既能掌握專業知識又能掌握生產技能,達到全面提高學員的產業生產技能、繼續學習能力、經營和管理綜合能力的效果。

4.創新培訓方法體系。職業學校對于社會培訓新模式與機制的探索應當積極和靈活,打造多層、多元、多形式的廣闊平臺。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水庫移民、基層農技人員等項目和企業員工培訓中實施,與社會培訓崗位、國家職業資格對接的項目需求為導向的過程性教學模式。立足于學校自身專業性質,充分發揮專業、師資與設備等資源優勢,根據行業與企業以及市場的需求來確定培訓的方向與模式,開發特點鮮明、具有較大競爭優勢的項目[2]。不單要擴大培訓的規模,更要發揮和增強其實用性、針對性與有效性。如學校應著眼于企業需要,與企業合作,為企業制定符合企業特點的培訓方式與培訓周期,可將學校集中培訓與企業現場實踐指導相結合,這樣既可以短期脫產,又可以不影響工作,給了企業更多的選擇模式,同時提高學員理論與實踐能力。同時,為銜接地方特色農業產業,充分融合學?,F有的資源和當地的資源,讓新型職業農民增知識、增能力、重素養、增效益,學院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綜合類基地”作為示范平臺;利用農業生產園區作為實訓大平臺;既能提高學員的生產技能,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培訓效果。

5.完善培訓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水庫移民、基層農技人員企業員工培訓等項目中,通過培訓項目崗位需求定位,在培訓過程中執行崗位工種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的培訓過程性評價,為各職業學校開展社會培訓提供教學效果評價方案。同時,要健全培訓反饋機制,通過如效果調查、受訓企業與學校座談等形式,了解已開展的培訓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或有哪些值得加強的地方,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地調整與改進,以促進培訓內容與師資隊伍的建設與發展。

近年來,廣西玉林農業學校堅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水庫移民、基層農技人員和企業員工培訓等培訓項目為主線,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企行合作、學校社區合作、農業合作社合作為抓手,主動緊貼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積極廣泛地爭取地方行業企業等社會資源,發揮行業資源優勢,推進地校合作,形成了“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深度融合的社會服務長效模式,充分發揮了職業學校服務社會的示范引領作用,為自身發展也贏得了更加廣闊的空間[3]。

猜你喜歡
職業資格師資隊伍培育
關于加強鐵路職工培訓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
中職師資隊伍建設現狀及策略分析
注冊安全工程師職業資格制度解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國務院再取消62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河南省本科高校體育師資隊伍現狀研究
開展『三扶』 培育新農民
高職機械類專業課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