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揮群眾力量 保護和傳承非遺

2018-02-26 13:31蘇鳳玲
神州民俗 2018年12期
關鍵詞:非遺保護傳承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最主要的力量乃來自于群眾的自覺自愿。因此,非遺工作者在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中要尊重群眾、貼近群眾、引導群眾、依靠群眾,與群眾需求聯系起來,服務群眾,真正成為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充分發揮群眾力量,更好地保護和增強非遺的生命力。

[關鍵詞]群眾;保護;傳承;非遺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為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文物、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大都可以通過其自身的存在,再加上相關的史料來延續其生命,而民俗活動、傳統手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以非物質形態存在,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很多地方都已經意識到非遺保護要與群眾需求聯系起來,才能增強非遺的生命力。實踐證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與傳承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高要非遺保護中心始終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充分發揮群眾力量保護和傳承非遺。一路走來,如何依靠群眾,發揮群眾力量保護和傳承非遺,筆者有很深的體會。

一、付之真情,引導群眾

高要古為百越之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從2006年高要開展轄區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線索的搜集工作開始,非遺保護工作整整走過十二個年頭。身為基層非遺工作者,筆者深知開展非遺工作依靠群眾的重要性,于是動之真情,引導群眾積極參與非遺保護。

(一)尊重群眾,取得群眾的信任

資料來源于民間,來源于群眾。尊重群眾才能獲得對方的尊重,才能更好開展非遺工作。在一個平等的對話空間里,當他們得知那些與之密切相關世代相傳的東西就是非遺,就是他們的精神脈搏,是他們的榮光時,一種深深的自豪感和責任感油然而生。因為群眾的信任,非遺普查中,我們收集到非遺線索116條,確定重點項目24項;每個非遺項目的挖掘保護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如:非遺項目“金渡花席編織技藝”,筆者在調查時,看到當地群眾編織花席手法的嫻熟和創新技藝的高超,由衷贊嘆起來,佩服他們對傳統技藝的堅守。筆者對花席編織很是熟悉,也跟著他們編織起來。尊重手藝人,能得到對方的尊重,易于溝通。很快,群眾在非遺工作者的引導下逐漸了解非遺,并參與到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中來。在群眾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成功搜集到花席編織技藝完整的資料。2009年“金渡花席編織技藝”率先列入廣東省級非遺名錄,實現了高要轄區省級非遺名錄零的突破。

(二)耐心互動,適時點撥

非遺下鄉采訪過程中,常常遇到一些群眾有料“吐”不出的狀況,我們要耐心引導,讓他們覺得如話家常,喚醒他們心中的非遺線索材料,這一喚醒至關重要,一經點撥,他們會恍然大悟,各種非遺線索如數家珍。如,調查非遺項目“高要春社”時,都權村的梁叔在講拜祭時,講到拜祭樹神契樹神,筆者敏感地意識到涉及到另一風俗。經點撥,梁叔細細道來。又如,搜集非遺項目“新橋洋籃編制技藝”的資料時,筆者曾在新橋從事教育十五個年頭,加上自幼會編織洋籃,所以筆者與當地群眾有著共同的話題,交談甚歡,筆者告訴當地群眾編織洋籃這一世代相傳的手藝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其它的手工技藝、民俗風情等也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另外,慢慢滲透一些非遺知識,漸漸地,村民能觸類旁通,向我們提供了新橋鎮還有“制秤”、“放炮”、“巡游”等線索,驚喜連連。

非遺工作者要付出自己的真心真情,只有動之以情,引導群眾,才能順利開展非遺工作,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一路走來,筆者欣喜發現,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昔日的被動狀態轉變為今天的主動參與,非遺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績。

二、尊重風情,理解群眾

非遺工作者在下鄉挖掘搜集資料,走訪群眾的過程中,尊重民俗風情,理解群眾,是能否搜集到寶貴資料的關鍵?!案魈庎l村各處例”,每個地方有各自的民俗風情,是一種信仰,不可褻瀆。這些獨一無二的風俗,往往正是我們所要挖掘的寶貴的非遺資料,因此,我們必須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理解群眾。

尊重當地的風土人情,是尊重群眾的表現。在采訪過程中,要禮貌待人,微笑誠懇詢問,即使遇到一些不是很理解非遺工作的群眾,我們也不能埋怨,應該耐心解釋,利用成果告訴他們非遺工作的成績與意義。比如,筆者在搜集“高要春社”社稷壇資料時,遇到一些老人愛理不理甚至有點防范或敵視的態度,他們擔心是否會破壞他們的社稷壇。對于這些有經歷的一代老人,有這種情緒我們要理解,站在他們的立場,有這種擔心是情有可原的。遇到這種情況,只要好好跟他們解釋,群眾是會理解的。又如一些婚嫁習俗,拜龍舟習俗,有的要女性或幾歲回避的,工作人員要尊重他們的風俗,該回避的主動回避,這樣才會得到對方的尊重。因為相互尊重,我們每次下鄉進行非遺工作調查,跟蹤的每一村每一戶,都會得到他們的熱情招待與配合支持。

當然,在下鄉前期,利用文化站以及村委的力量,了解當地的民俗村風,對非遺工作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高要春社”的資料搜集,我們首先發放社日活動調查表,各村社稷壇登記表等信息的摸底,發揮群眾的力量。接著,我們再深入各村調查、采錄、搜集資料,2013年,“高要春社”成功列入省級非遺名錄,全區群眾都異常興奮。我們也藉此機會,向群眾宣傳非遺知識,讓群眾意識到非遺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對我們非遺工作者給予肯定,并積極配合我們非遺的工作。

三、利用鄉情,貼近群眾

在開展非遺工作中,一句鄉音,一些熟知當地的風土人情,可以拉近與當地群眾的距離。筆者是地道的高要本土人,說一口地道的高要話,熟知高要各地的鄉土人情。利用這一優勢,能很好地發揮當地群眾的作用。下鄉調查時,村民聽到筆者的口音,總是親切地問筆者是高要哪里人,很快彼此熟絡起來。筆者所詢問的東西,他們都很樂意告知,還擔心自己說得不全面,熱情幫筆者聯系知情者,主動帶筆者去搜集更多的資料。此后這些樸實的農民群眾就成為非遺工作的密切聯系人。有什么疑問,他們會向筆者了解,有什么線索,他們會第一時間告知筆者。記得在調查項目“新橋洪圣大王寶誕”時,被采訪人坤叔得知筆者在新橋工作過15年,彼此親近了很多,采訪中他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調查活道鎮的“姚村放炮”,制作花炮的傳承人姚叔,得知我是活道媳婦,也是樂呵呵地把制作過程等告知筆者,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打電話來告知他正準備親自做添丁炮,讓我們去他家拍攝。再如下鄉搜集“加冠命字”、“高要春社”、“龍舟習俗”等資料時,當地受訪群眾的熱情以及對筆者所做工作的理解令筆者動容。無論何時找他們幫忙,他們總是義不容辭的。

同村民打交道,切忌高高在上,要有健康陽光的外貌,一片誠懇的態度,一點鄉情,仔細傾聽,以示對對方的尊重,得到鄉民的信任與支持。真情流露鄉音鄉情,坦然交談,回報你的將是村民的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發揮才情,服務群眾

非遺工作者要不斷充實知識,學以致用,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干、才情,服務群眾。才干才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靠積累。

(一)涉獵各方面的知識,豐富知識

非遺工作者,一舉手一投足都影響著群眾,你有才情,他們報以羨慕佩服,樂于支持?!案褂性姇鴼庾匀A”,博覽群書,才情自顯,故要不斷增加知識量。如,在采訪過程中,總有一些群眾好奇圍著筆者問點什么,看著筆者寫滿文字的筆記,他們會由衷贊嘆筆者字寫得好漂亮!得知筆者要經常下鄉,走遍鄉間,會心疼筆者工作的辛苦!筆者感動于他們對非遺工作者的理解,對非遺的支持。為了更好地開展非遺工作,更好地服務群眾,非遺工作者還要認真研究業務知識,多參加非遺培訓班,不斷增值,提高業務水平。

(二)開展多彩的非遺活動,展示非遺魅力

非遺中心要多開展多彩的貼近群眾的非遺活動,讓群眾感受非遺的魅力,更好地滿足群眾的需求,服務群眾。我們高要非遺中心結合高要區內非遺項目,經常到各鎮(社區、村、校園)開展非遺活動。

1、舉辦非遺講座、非遺圖片巡回展覽,并結合各鎮的非遺,進行一些與民同樂的活動,讓群眾在活動中認識非遺,保護非遺;

2、開展“非遺進校園”、“非遺講堂”等活動,讓學生在與非遺親密接觸的過程中,充分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

3、出版非遺項目書刊,送到群眾手上。如,根據本土非遺項目,編輯出版《高要春社圖片集》、《金渡花席編織技藝???、《金利龍舟習俗》等圖文并茂的非遺項目書刊送到群眾手上;

4、根據非遺項目編導節目,參與下鄉演出,多種渠道讓群眾了解非遺。如創作粵曲《金利賽龍舟》、舞蹈《編花帽》、歌曲《河臺開耕喜洋洋》,非遺工作者的才情得到充分的發揮,更好服務群眾。

結 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人是主體,走群眾路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成敗的關鍵。非遺工作者要到群眾中去,服務群眾,引導群眾,做群眾的知心人、貼心人,依靠群眾保護和傳承非遺。高要現有省級非遺名錄4項,市級名錄9項,區級名錄15項,非遺工作取得這樣的成績,與高要非遺保護中心充分發揮群眾力量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張璟璟.非遺 生命源于群眾. 鎮海新聞網,2012-8-22;

[2]周洪雙.非遺傳承 路在何方? 光明日報,2015-12-14;

[3]趙洛營.發揮群眾主觀能力 積極參與非遺保護.文化藝術報,2017-5-12。

作者簡介:蘇鳳玲 (1972—),女,大學本科,群眾文化館員,漢語言文學專業,現任肇慶市高要區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

猜你喜歡
非遺保護傳承
芻議增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
淺談遺址公園的保護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