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松溪竹賢儺舞“跳仙尪”的形態與意義

2018-03-06 12:59葉舒娜
科技資訊 2018年23期
關鍵詞:形態特征文化內涵

葉舒娜

摘 要:“儺”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傳統文化,倍受到世人的關注。松溪竹賢“儺舞”有著地方特色的藝術形態及特征,記錄了古代松溪的人民挑戰自然生活的精神化表征。保護竹賢儺舞對傳承我國民間傳統的民俗文化,保留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松溪 “儺舞” 形態特征 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J7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b)-0217-03

儺是上古時期的人類依托本體的精神支柱,利用集體的力量,使用巫術手段向惡劣的自然環境挑戰,完成自我生存和繁衍后代的表現,展示當時人類的生命價值[1]。成為匯聚人類宗教、民俗、藝術等多種文化的民俗事像。

1 古越儺舞與竹賢儺舞的源起關系

儺舞,來源于古人類驅鬼逐疫的原始巫舞,中國最古老的舞蹈之一。早在殷墟(周代殷都遺址)甲骨文卜辭中已有記載。周代“儺”,納入國家禮制,稱為“國儺”“大儺”,鄉間叫“鄉人儺”?!墩撜Z·鄉人黨》“鄉人儺,朝服而阼之于階”,記述了當時孔夫子看見儺舞表演隊伍到來時,穿著禮服站在臺階畢恭畢敬地迎接。到了后世,儺舞這種古老原始文化形式,傳承流布,融入習俗之中,成為驅鬼逐疫,祈求庇護地方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村境安寧的民間歲時節令的風俗活動 。

當歷史塵埃落定,一切歸于沉寂之時,唯有文化以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形態留存下來。松溪縣竹賢儺(nuó)舞——跳仙尪(wang),便是古越族先民儺文化播衍松溪縣域的歷史遺存。為什么稱竹賢儺舞“跳仙尪”是古越族先民儺文化的歷史遺存?古越族是上古時期(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約前22世紀末),生活在中國長江以南的古老民族,是南方越人繁多支系,如東越、閩越、南越、甌越、滇越等民族共同體,周秦時期“越”,除指“越國”外,同樣是對南方諸族的統稱。故此,歷史上有“百越”之稱。松溪地處經度118.85,緯度27.38,戰國時期居越國。歐冶子鑄造的湛盧寶劍就是奉越王之命在松溪境內的湛盧山鑄造,由此可證明松溪竹賢儺舞“跳仙尪”就是古越儺舞。

2 竹賢儺舞的名稱與形態特征

當地鄉民叫“跳先鋒”,通過調查詢問,“跳先鋒”乃是“跳仙尪”的誤讀。其理由有二:一是“跳仙尪”之“仙”與方言“先”讀音相同,其“尪”與“鋒”互為諧音。在方言區,外來詞語與當地融合,產生演變、異化的現象屢見不鮮。故此,竹賢人將“跳仙尪”叫成“跳先鋒”不足為怪;二是“尪”為“巫”的化身。儺舞是巫儺之風的一種表現形式,稱作“跳仙尪”才名副其實。如漳州浦南古儺在當地音中稱“大神尪”,就是一個例證。故此“跳先鋒”應規范改稱為“跳仙尪”。

竹賢儺舞“跳仙尪”保留著古儺文化戴面具的特征。當地83歲的楊德順老人介紹:舞者頭戴由桐木雕刻彩繪而成的面具,腦后綴一紅布。舞蹈由8人組成 :順風耳(單犄角面具)、千里眼(雙犄角面具),穿漢夾衣、赤腳、打綁腿;華光天王(面具繪三只眼),穿藍長衫、布鞋;關爺(關公,紅臉),著白布衫;關平(白臉),穿青布衫;海清(道士、陰陽先生)身披道服;白蛇、青蛇(花旦臉),分別穿白衫裾和青衫裾。白蛇、青蛇代表“厲鬼瘟疫”,古時均雇傭村里時運不濟最“落泊”、最丑陋、最邋遢者或外來乞丐裝扮 。

2010年正月,竹賢儺舞在竹賢故里首次整復亮相。在激越的鑼鼓聲中,順風耳、千里眼威風凜凜,手持長竿首先登場亮相。接著,橫起長竿“清場”——將聚集的擁擠人群開,騰出一塊空地。這時,數名圍觀的年輕后生特意與順風耳、千里眼“對壘”,雙方反復前后推挪數遍。那跌巖起伏的騰挪動作,意寓著“洪水肆虐,波濤翻滾”。清場后,華光天王、關爺、關平等護法神依次出場,威武而立。隨之,海清搖鈴誦咒,做法事請神,禮畢,大呼“出殿!”這時,數班鑼鼓鼓聲大作,燃放朝天單響大鞭炮。頓時,場地沸騰起來。順風耳、千里眼及三位護法神,輪番操起長竿,朝著早已置放的碩大長方木凳使勁敲打,氣勢咄咄逼人,“劈啪”響聲驚心動魄。爾后,順風耳、千里眼將藏匿旮旯處的白蛇、青蛇趕將出來,窮追猛“打”。緊接著,圍觀村民蜂擁而上,尾隨助威,潮水似地涌向村尾,徑直將兩個“蛇妖”趕到村外荒野。至此,儺舞結束。村民們帶著驅邪逐疫成功的喜悅,逐漸散場。

儺舞動作原始野性,古樸稚拙,保留著古老巫儺舞蹈的原生態,堪稱古儺習俗的“活化石”。有專家云:“最原始、最野性的都是最具代表性”。由此可見,竹賢儺舞較之省內其他儺舞,韻味卓異,更古、更原始,更具有歷史考察價值。

3 竹賢儺舞與宗教文化

據考察,竹賢古代先民出于對自然環境的敬畏,尤其對水患頻仍,威脅人畜生存的懼怕,在意念中造出“蛇妖”。同時,虔拜臨水夫人(即陳靖姑,亦稱“大奶佛”),尊其為 除妖護民、濟世救人的菩薩,并建起“臨水宮”(或稱“大奶廟”)祭奠。廟中塑三位大奶佛像(大奶陳靖姑、二奶林九娘、三奶李三娘 ,同學法間山許真人)世代崇祀。為了斬蛇除妖、消災賜福、庇護村境安寧,每年正月初九日舉行“擎佛”(即“迎神賽會”),把三位大奶佛像抬出廟來巡村游巷,消災弭難。爾后,于次日(初十)舉行“跳仙尪”,再次求助諸多“神靈”一同驅逐瘟疫。久而久之,成為當地的一種習俗。當年的跳儺是由村里各生產隊輪番做東操辦,在全村捐得開支費用,群策群力,有錢的出錢,有人的出人。到了活動日處處充滿著節日的氣氛,說明儺之于村民的重要。這一歲時節令習俗活動,世世代代傳載著竹賢人的特有文化意識,形成了打下地域烙印的獨特文化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本土文化”或“民俗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人類的生存繁衍、不同種族文化的發展與變遷,都在各地區的民俗民風中留下印記[2]。

4 竹賢儺舞的歷史變遷與現狀

竹賢儺舞“跳仙尪”,自古流行于松溪縣渭田鎮竹賢溪流域的竹賢、角歧、木坵、山鎮一帶(古代行政區劃屬永寧里)。在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破舊”,被列入該掃蕩的“牛鬼蛇 神”之列,塵封了半個世紀。2009年松溪縣文化部門在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時得以發掘。2010年5月,經專家組論證,松溪縣人民政府將其列入《松溪縣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此,竹賢儺舞跳仙尪獲得新生,得到政府的法定保護。據資料載,如今江西、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等地均有流行,其中貴州最盛。目前福建發現不多。筆者查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僅記載漳州浦南古儺、秦寧大源儺舞、邵武儺舞3個項目。竹賢儺舞雖榜上無名,然而,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松溪這方人文熱土,是福建省不可再生、為數不多的一塊“瑰寶”。

5 竹賢儺舞的保護意義

5.1 儺舞對民俗文化發展的意義

儺舞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是人們世代的生活方式,是人類圖騰崇拜的積淀,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認知方式、生活理念的反映;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竹賢儺舞,對傳承民間傳統的民俗文化,保留地方特有的民風民俗有著重要的意義[3]。

5.2 儺舞對歷史文化舞蹈文化研究的意義

竹賢儺舞除了保留著原始舞蹈“古”的韻味,還蘊含著濃郁鄉土氣息的“土”。具備了獨特的審美價值,也為我們進行民俗研究、研究地方的歷史文化、舞蹈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北京舞蹈學院編導根據儺舞文化與風格特點,從古樸原始的技藝中提煉出了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儺舞元素,最終創作出非遺研創作品:舞蹈《儺·情》。這一作品,讓人們感受對生命的美好追求和古老文化的生生不息,引發人們對儺舞傳承與保護的重視、關注與探究[4]。

5.3 儺舞對新時代社會的意義

儺舞是群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一種體現,一種文化藝術的體現,展現人們驅疫避邪的愿望和需求,是人們向往美好的愿望和樸實善良性格的一種表現。種種體現,迎合了當下新時代社會人民的美好愿望。一則神話,可以堅固全團體的協同心;一首歌謠,能喚起多數人的美感;一段儺舞所蘊含善惡忠奸終有報的約束力,促社會平安和諧。

6 竹賢儺舞在當下如何保護

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工程已在全國展開,作為地方民俗文化“竹賢儺舞”理應得到保護。那么如何保護松溪竹賢儺舞,筆者認為應該做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6.1 加強松溪竹賢儺舞資料收集工作

松溪竹賢儺舞具有竹賢地域特點,為此政府部門應組織專門的力量,開展保護行動,盡可能多采訪現存的老藝人,用音像的辦法,將節目道具、音樂等“原生態”地保存下來,以供研究和傳承。

6.2 加強藝術指導,留其精華,去其糟粕

為能讓竹賢儺舞既保存古老性,又融入現代元素,使之成為竹賢地域文化的名片。儺舞是竹賢地域文化中的精髓,它積淀久遠,存在污穢和雜質不可避免。應從藝術表現力上加強指導去其“糟粕”留其精華,不斷加以雕琢和完善,使之與時代相適應,進而在新時代煥發異彩。

6.3 加強地方性文化建設,融入“竹賢儺舞”元素

廣大基層與農村是傳統民俗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基層民眾是傳統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和擁有者。通過宣傳非遺文化,提高群眾文化自覺和民眾的文化保護意識,保留地方傳統民俗活動,將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納入“新農村”發展戰略的建設中。加強指導,讓竹賢儺舞與地方廟會和各鄉鎮的美麗鄉村游相結合,為儺舞的生存搭建舞臺,使其具有自身造血功能,得以可持續發展,進而提高升華儺舞藝術和傳承人的培養。

竹賢儺舞的重拾 、認定,僅僅是普查階段的“完美收官”,要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精神 ,切實搞好竹賢儺舞的保護 、傳承、創新和合理利用,“后非遺時代”的工作將是“任重道遠”。這個階段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展的階段,以“申遺”活動為中心的轟轟烈烈的開端,這個時期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政府和社會共同對非遺保護和認知。以后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對前階段非遺保護工作做反思與總結。要求把非遺保護的重點從“重申遺”轉向“重保護”[5]。

綜上所述,對“竹賢儺舞”的探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為竹賢儺舞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依據,從而推進松溪縣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這亦是筆者在詳細介紹松溪竹賢儺舞歷史及特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韓佐生,李鵬.體育文化泛論[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

[2] 吳紅葉.試論大眾傳媒語境下民間舞蹈文化傳承[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2(8):200-201.

[3] 吳紅葉.民間“儺舞”的藝術形態與地方性文化內涵初探——以邵武“儺舞”為例[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77-179.

[4] 尤怡紅.中國民族民間舞在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下的新發展.探究[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104-107.

[5] 徐芳.后非遺儺儀身體語言對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以祁門儺舞為例[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5):139-142.

猜你喜歡
形態特征文化內涵
永德縣烏木龍彝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形態特征
淺析對嫌疑立體足跡形態特征的提取技術與生物特征辨析
網絡互動類綜藝節目的形態特征
對中國傳統錫工藝傳承的思考
對太極拳雙語教學中教學技巧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實意義
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涵的對比分析
淺談法語習語的文化內涵
戲曲舞蹈表演的形態特征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