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互聯網 傳承民俗文化

2018-03-12 08:01王錚
人民論壇 2018年5期
關鍵詞:文獻標志碼傳承發展民俗文化

王錚

【摘要】民俗文化作為歷史文化發展縮影,反映了人文風貌和精神境界。在互聯網時代,民俗文化網絡傳播與發展缺乏有效引導,多數偏重經濟利益而忽視傳承價值,影響力較小。為此,民俗文化傳承要利用網絡新技術優勢,通過改革創新塑造民俗文化新形象,同時促進民俗文化與經濟結合,兩者形成良性循環互動,共同推動民俗文化傳承發展。

【關鍵詞】民俗文化 網絡平臺 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民俗文化,是記錄歷史發展軌跡,反映人文風貌的歷史產物,在我國歷史文化中有不可或缺的價值。民俗文化貼近生活,富有情趣,有著獨特的藝術神韻。它根植在古老中國大地上,融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中,展現古老、神奇、多樣、原根性特征,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民俗文化網絡推廣亟待拓展創新

當今社會,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文化、經濟、社會諸多領域,價值影響日益擴大,是社會無形資產,逐漸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地域廣闊,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但從整個民俗文化發展傳承上看并不樂觀,一些地方過度注重民俗文化經濟效益而忽視傳承,導致許多民俗文化流失或消亡?,F如今,時代潮流在變,傳統民俗文化發展模式已不適應時代。因此,民俗文化要拓展思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ヂ摼W的普及對民俗文化發展傳承拓展了新路,應借助互聯網迅捷便利、資源豐富優勢,利用網絡傳播對民俗文化傳承進行優化。在互聯網和大數據背景下,將有價值的民俗文化通過網絡實現其商品價值,促進民俗文化產業鏈發展,以民俗經濟推動民俗文化項目的保護與傳承。

一直以來,民俗文化利用網絡進行傳播較少,傳播模式大都以線下為主,利用報刊、傳單等平面媒體做宣傳,手段單一、單向,這導致民俗文化在傳播發展上受到很大局限。這種傳播方式缺乏與讀者的交流互動,同時所載信息只能引起一部分讀者關注,難以引起更多人的興趣,這是紙質平面媒體傳播方式上的不足,受眾者與獲得信息間具有偶然性,導致線下媒體因信息傳遞面窄,影響有限,效果一般。同時,這種單向推廣缺乏與讀者之間的溝通,不易于現代人了解接受。

隨著互聯網科技快速發展,借助強大的網絡功能,各地方政府機構在利用網絡宣傳本地民俗文化上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一定實效。但大多網絡民俗文化是以經濟宣傳為目的,對民俗文化傳承作用不足。多數地方民俗網站建設創新內容少,缺乏研究更新。很多有關民俗資料缺乏研究數據,也造成這些民俗文化資源缺乏權威性。在網絡搜索引擎上查閱民俗文化,其指數遠低于其他娛樂項目,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對民俗文化建設不夠重視,宣傳不到位,沒有將民俗文化特有的魅力開發出來。有的民俗文化雖然通過網絡進行查閱,但大多偏重旅游和商品經濟,缺乏對民俗文化整體性研究。網站內容設計過于簡單,僅有文字和圖片,而且這些宣傳網站缺乏人員管理維護,其內容長年不更新,咨詢臺無人應答,對讀者缺乏互動性和吸引力。這些現象都體現了地方政府對民俗文化宣傳不重視,缺乏有效管理,不利于民俗文化傳承發展。

民俗文化網絡傳承缺乏創新性和品牌推廣

當前,民俗文化在互聯網傳播使用的技術和資源運用并不合理,以致出現許多問題。首先是缺乏創新性,在當今以創新推動社會進步時代,民俗文化傳播缺乏創新,很難獲得網友的認同和需求,這也是民俗文化在網絡上推廣乏力的主要原因。當前,互聯網上的民俗文化仍以門戶、視頻網站為主,缺乏多樣性,影響力弱。在移動互聯網成為網絡渠道主流的今天,各種社交媒體和自媒體上很難發現民俗文化身影?,F如今在網絡上搜索有關民俗文化產品,大多是一些視頻或相關文字資料,無論數量還是內容過于單一,沒有民俗文化系統性介紹。每當某個民俗文化得到社會關注時,就會形成聚眾效應,各種有關此民俗宣傳信息在線下線上大量出現,充斥視野,這種一哄而上的例子很多,對民俗文化發展傳承如同揠苗助長,并不能起到很好效果。

其次是缺乏體系建設和品牌推廣?,F如今民俗文化在網絡上尚未形成完整體系,專業網站也很少,更多的是一些地方門戶網站,相互間獨立缺少關聯。一些民俗文化在網絡上的宣傳也屬于各自為戰,為追求經濟利益,文化產品銷售只是竭力營銷,民俗旅游只為招攬游客大量推廣旅游項目。完全沒有將民俗文化推廣傳承整合到營銷中去,使網絡推廣傳播作用沒有完全發揮效果。同時,在民俗文化推廣上缺乏品牌意識,在我國豐富的民俗文化中,很多優秀的民俗文化極具藝術魅力,但就是因為缺乏宣傳推廣,國內外民眾對這些優秀民俗文化缺乏了解,導致知名度不高,影響力有限。

充分運用互聯網,推動民俗文化傳承

現如今,民俗文化傳承必須依托網絡科技,利用媒體技術和應用平臺,將有傳承價值的民俗文化放到網絡上,通過與觀眾進行雙向互動傳播,讓群眾參與感受民俗文化,同時根據群眾反饋,及時修正傳播內容,讓觀眾更容易接受減少距離感。對民俗文化的推廣同時,要結合當下社會發展進行創新,以現代技術、形式表現民俗文化,使這些歷史傳承更貼近人民生活,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聘請專業人士參與網站建設,以新技術、新思維整合網絡上現有民俗文化,完善相關體系建設,在宣傳展示上更多體現圖文并茂、互動交流特點,使網站除了宣傳功能外,還是民俗技藝學習交流平臺。通過網站建設,整合網絡上民俗資源,對其進行優化,以多元化形式在網絡上進行宣傳推廣。在網站上不但可觀看學習民俗文化,還可購買相關民俗文化產品,可在線交流學習,使網站呈現多功能特征。在網站中注重品牌推廣,以民俗文化品牌帶動市場經濟發展,以經濟推動民俗文化傳承,實現互利雙贏。

將民俗文化產業化,實現線上營銷推廣加線下體驗?,F如今,大多數傳統民俗已被現代生活方式所代替,傳統民俗文化更多是以藝術表演形式呈現。要多利用互聯網優勢,從歷史文化角度聚焦民俗文化,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便于群眾直觀感受民俗文化。通過電子商務將民俗文化衍生產品引入消費市場,消費者通過購買這些商品,附帶著也了解了相關民俗文化,由民俗商品引發對民俗文化興趣,這樣民俗文化就通過電商平臺走向消費者,出現在不同地方,在增加經濟效益同時,也展現了民俗文化特色,擴大了傳播影響。地方民俗產業發展,增加了當地人民收入,也讓更多的資金、人力投入到保護傳承民俗文化事業上,使之形成良性循環。

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對民俗文化商品的銷售,有助于更多人對民俗文化產生興趣,在互聯網線上推廣同時,要積極對線下民俗文化進行資源深入發掘。對民俗文化資源豐富地區,可通過開辦民俗度假村、工藝、美食、農家樂等實體民俗項目,利用線上進行推廣宣傳,與線下相關服務業相結合,從而形成線上、線下完整的民俗文化產業鏈。消費者可通過網絡先期了解相關民俗文化信息,在電商平臺購買民俗文化產品,如對這些民俗文化感興趣,再實地體驗更深層次民俗文化,這樣向上營銷推廣加線下體驗形式,將互聯網科技與民俗文化實體有機結合,有助于民俗文化產業形成良性產業鏈,既為民俗文化提供保護和傳承推廣,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效發揮了民俗文化最大價值。

(作者為安陽師范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河南教育廳2018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資助性計劃“大學生精神成長教育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8-ZZJH-00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周敏:《網絡時代湖北省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傳播策略》,《新媒體研究期刊》,2016年第15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獻標志碼傳承發展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識,延續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
婺源縣婦女HPV感染率、基因分型和疫苗接種意愿調查
2005—2014年上海市集體性食物中毒特點與防控措施分析
淺論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
民族聲樂創新教學與賀州瑤族民歌傳承初探
淺談湖南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誰最需要增強“看齊意識”
淺析甘肅清水縣軒轅鼓舞的風格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