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齊鄉村振興的“精神短板”

2018-03-12 08:02薛秀娟
人民論壇 2018年5期
關鍵詞:農民農村建設

薛秀娟

【摘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民文化素養的提升顯得越來越重要。文化建設環境較差、群眾法治觀念淡薄、農民文化建設參與感低下、文化建設形式較為單一,是當前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四大障礙。提升農村地區文化建設水平,需發揮互聯網的紐帶作用,不斷創新文化建設形式,完善農村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讓農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關鍵詞】鄉村振興 文化建設 精神短板 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大力進行農村文化建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成為增強扶貧攻堅實效的重要途徑。在鄉村文明建設中,精神文明建設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

新時期,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成熟為農村文化建設帶來了諸多機遇,依托“互聯網+”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有助于激發鄉村地區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讓農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煥發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民文化素養的提升顯得越來越重要

文化建設,農村是難點。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必須直面和解決的一個全新課題。農村地區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建設的助力,農村文化建設實際上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具體形式,更是提升農民素質的重要保障。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具有文化建設的一般特點,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其文化建設的現實難度相對較高。與此同時,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單一性也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文化生活匱乏、內容不豐富、范圍不廣泛,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致使一些農民轉向賭博、搞封建迷信等不健康活動中。要保持鄉村的良好社會風氣,就要大力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培養農民的人文精神,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這對于保障和促進農村改革、發展與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阻礙農民自主經營、自主發展、自主創業的各種束縛都慢慢解除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農村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發展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農村精神文化生活也呈現出多元、活潑、健康、向上的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亟待進一步開展。加快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群眾的道德素養和文化素質,促進農村持續協調發展;另一方面有助于農村的全面進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興盛是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來臨,以及現代市場體系的形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正因如此,農民文化素養的提升才顯得越來越重要。

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四大障礙

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鄉村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多樣化。他們不僅對物質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長。為更好振興鄉村文化,建設美麗鄉村,回應農民群眾的新期待,提升農村民眾的獲得感,我們有必要對當前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一番清晰梳理。

第一,文化建設環境較差,建設效率較低。當前,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環境相對較差,在這樣的環境下,其文化建設效率自然較為低下。一些鄉鎮政府雖然關注區域內農村文化建設活動的開展,但往往容易忽視文化環境的構建。由于一些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環境無法為文化建設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很多具體的文化建設活動在落實上就顯得十分困難。此外,有的村民委員會并未就文化建設事宜進行合理的統籌與規劃,導致村干部以及村民對于文化建設的認識相對膚淺,僅僅停留在文化建設的形式或表層。一旦農村居民不愿配合或不愿參與,文化建設的壓力便會陡然上升,很多資源也容易被浪費。

第二,居民法治觀念淡薄,為農村文化建設造成阻力。受傳統觀念影響,一些農村地區的群眾重視傳統禮俗,輕視法律規范,法治觀念淡薄。一些農村基層干部在處理矛盾糾紛時,以息事寧人為目的,他們往往憑借權威、經驗和習慣來解決,把法律法規拋之腦后,結果往往是“壓下了這頭,翹起了那頭”。加之一些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對普法宣傳內容缺乏興趣,因此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第三,一些地區的農民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度不高。農民不僅是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更是文化建設成果的主要惠及者。在相關基礎設施數量較少的情況下,農村文化建設便難以對形式與內容進行豐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足,更加導致很多農民喪失了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如果農民群體對文化建設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不高,那么農村文化建設活動則不會順利開展。在一些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形式主義色彩較為明顯,文化活動并未較好地貼合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農民群體自然不會對這樣的文化建設活動保持熱情。

第四,文化建設形式較為單一。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單一的形式必然會導致單一的選擇,因而文化建設的空間會被不斷壓縮,農村文化建設活力也會逐漸降低。在此情況下,部分地區在農村文化建設上的創新驅動力明顯不足,文化建設的形式也難以得到突破。

依托互聯網提升農村地區文化建設水平,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提升農村地區文化建設水平,需發揮互聯網的紐帶作用。農村文化建設可以充分借助互聯網提供的便利條件,不斷激活農民群體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發揮出傳統文化在農村底蘊深厚、流傳久遠的優勢,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例如,基層黨組織可以針對不同的文化內容建立微信群,并在微信群上發布相應的文化活動信息,深入挖掘農耕文明的精神價值、道德內涵,結合時代要求不斷繼承創新,讓鄉村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提升農村地區文化建設水平,要注重對文化建設形式的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形式直接影響著文化建設的成效,相關部門應著力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補齊貧困地區的“精神短板”,切實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基層干部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組織者和實踐者,通過互聯網對其進行集中培訓,可以有效提高基層干部的文化素養,培養懂法律、懂政策的新型干部。此外,依托互聯網,農村地區可以設立專門的電子閱覽室,為村民帶來形式多樣的閱讀體驗,讓農民群眾在豐富見識的同時更好獲取多元知識和文化常識。村民委員會也可以在互聯網上進行文化建設經驗與事例的搜集,并結合自身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借鑒與應用相關經驗。

提升農村地區文化建設水平,要不斷完善農村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對文化建設活動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因此,不斷完善農村地區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十分重要。相關部門應當在有用、適用、綜合、配套上下功夫,加快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盎ヂ摼W+”時代,很多電商企業及大型企業熱衷于農村市場的開辟,各級地方政府應當在幫助農村地區招商引資的同時,注重對社會資本的利用,從而為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作出貢獻。

(作者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②劉彥武:《以文化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學習時報》,2018年1月8日。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endprint

猜你喜歡
農民農村建設
耕牛和農民
寒露
農民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 新一輩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已達1200萬(等10則)
做農民的貼心人
城市雕塑是一項文化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