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節慶類民俗在“后非遺”時代的演變與發展

2018-03-14 08:26張詩揚屈嘯宇劉子怡黃裕豪尹俊琨
北方文學 2018年3期
關鍵詞:石塘小人習俗

張詩揚+屈嘯宇+劉子怡+黃裕豪+尹俊琨

摘要:地方節慶類民俗如何在從普查、申報轉向后續保護和多樣態發展的過程中保持在地方文化中的持續活力是這類非遺項目在“后非遺”時代面臨的關鍵問題。以石塘小人節為調查對象,從傳承主體,保護主體與受眾主體三個角度調查這一非遺項目在“后非遺”時代的生存現狀,討論這一地方祭祀類非遺項目在“后非遺”時代地方文化情境中的具體發展路徑,并為地方節慶民俗類項目在“后非遺”時代的生存轉型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后非遺”時代;地方節慶民俗;石塘小人節

自2006年5月20日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我國的非遺事業已經走過了十年歷程。十年來,我國的非遺項目不斷增多,體系逐步完善,但時至今日,各地非遺申報的熱潮較之前已有所減弱,尤其在地市一層,非遺運動的重心已經開始由普查、申報向探索多樣態的保護與發展路徑轉移。作為地方“非遺”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節慶民俗隨著非遺運動的逐步深入而不斷進入到大眾視野。但與其他非遺項目不同的是,地方節慶民俗往往以特定的公共祭祀儀式為主體,而這一主體內容與特定地方文化語境的依存關系使其在“后非遺”時代的保護與發展轉向中面臨一系列特殊的問題。

本文的田野討論案例是溫嶺市石塘鎮小人節。2006年,石塘小人節被列入第一批臺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1年5月,浙江溫嶺的石塘七夕習俗作為“七夕節”項目入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溫嶺石塘地區的小人節民俗延續的是七夕節“祈福保生”的傳統風貌。節日習俗本身的歷史傳承內容,與海洋文化、閩語文化所帶來的地方特色的結合,使得這一節慶民俗內容具有了珍貴的文化價值。

一、石塘七夕小人節習俗概況

石塘七夕小人節習俗的流傳地域主要是浙江省溫嶺市石塘鎮南部箬山半島的部分村落。這些村落居住的箬山人大都是1947年后來自福建惠安的遷徙者的后裔,至今,閩南語群體依然是小人節節慶習俗的主要傳承群體。

小人節習俗傳承以家庭為單位,在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家人為1歲至16歲的小孩子舉行特定儀式,俗稱“做七月七”。儀式內容以祈福保生儀式為主,祈祝對象是七娘媽。七娘媽是少年兒童的保佑神,于此日祭拜七娘夫人,以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長大。

(一)祭祀用品

小人節儀式中關鍵的祭祀用品有三種:彩亭、彩轎和七娘媽座?!安释こ拾脒厾盍Ⅲw造型,正面凸出,背面平直,1至15歲小孩一般用的是二層結構?!盵1]上邊是半邊亭子形狀,底層兩邊是用彩紙做的圍墻。彩亭的上下兩層插有各種造型的小紙人。而16歲小孩用的彩亭則較為講究,不僅彩亭做成三層結構,外觀金碧輝煌,在它底層的中間還多插了一個肩背包袱,手拿雨傘的書生?!皾M金亭”即意味著小孩子已經成人,應該出去有所作為了。彩轎的造型是民間花轎的縮小版,背后貼有一張七娘夫人像。如果是16歲女孩用的彩轎,還會插上一個背書包、拿雨傘的姑娘泥偶,這和滿金亭中的雨傘書生有異曲同工之妙。七娘媽座則是直接用紙條扎成臺歷架的模樣,再在上面貼上七張七娘夫人像即可。

制作彩亭需經過多道復雜的工序,主要有搭骨架、捏泥偶及合成三部分。制作材料包括彩紙、竹簽、金紙、漿糊、尼龍線等。據梁財慶①師傅介紹,年初,他一般會先估算好所需彩亭的個數,再扎制彩亭骨架,彩亭骨架是把竹子剖成竹條,再用尼龍線纏繞每個連接點,搭成兩層或三層亭子的模樣。彩亭骨架搭好后,便開始捏泥人。泥人的形象多為人們所熟知的傳說中的主人公,如《大鬧天宮》、《八仙過?!返?。泥人栩栩如生,口鼻眉目分明,制作起來頗為復雜。

(二)祭拜供品

相比于上述固定祭祀用品,祭拜時的供品十分豐富,有三牲(五牲)、四福食、五果、六菜、七杯酒和七種鮮花?!拔迳侵感垭u、雞子(蛋)、豬肉、豬肝等。四福食是糖龜、粽子、索面、饅頭等。五果即五種時令水果,六菜指米面、麥面、木耳、香菇、黃花菜、金針菇等?!盵2]119其中男孩子在十六歲做七月七時,雄雞頭是必不可少的,雄雞頭的兩翅要背向后面與雞頭扎在一起,尾巴上要留幾根雞毛,寓意是孩子長大成人,從此插翅高飛。

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到初六,過小人節的家庭都要在每天清晨點7支香,祭拜七娘媽。到了第七天的清晨,要在家門口設供桌正式祭拜。主持祭祀的一般都是家里的女性長輩,即孩子的母親或祖母。祭拜前要燒三炷香,第一炷香需要燃七支,第二炷香燃三支,第三炷也是三支,在點香過程中,人們祈求七娘夫人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待香燒完,孩子和大人再次揖拜,燃放鞭炮,燒金,燒紙亭。

二、石塘小人節的現代變遷

(一)時間與對象變化

如今,小人節依然延續著“祈?!钡闹黝},但節日內容因現代生活觀念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據當地老人的回憶,與“文化大革命”之前相比,現在七夕小人節最主要的變化是祭祀時間的改變。文革前,祭祀時間一般為七月初六的午后,漲潮時開始。但在文革時期,小人節被視為迷信活動而遭禁止,所以彩亭的制作和購買都是偷偷地進行。為躲避沖擊,祭拜儀式也被移至初七的凌晨,幾十年來相沿成習,流傳至今,所以今天的小人節活動也基本都集中于上午進行。

從近二十多年的七月七習俗來看,小人節在祭拜習俗上打破了男“亭”女“轎”的習慣,大部分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都會在過節時為女孩購置與男孩一樣的彩亭。這種變化主要和近年來獨生子女的增多,男女平等的思想觀念有關。

(二)器物供應對象和工藝流程的分化

彩亭的整體樣式保留著傳統的半邊狀立體造型。但在居民家中,我們注意到不同藝人制作的彩亭存在一定的差異。造成差異的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產品供應對象的親疏分化,主要有市場化銷售與專供熟人圈兩個方向。當彩亭藝人糊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當地居民過節的需要時,年制作量往往在300只以上;而有的彩亭藝人年事已高,不以糊彩亭作為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每年只制作幾十個。

差異的另一方面體現在工藝流程的繁簡分化。例如有的泥偶的手是由一張紙片剪成手掌的大致形狀,而有的則精細到五指分明;有的同一個彩亭上插著的泥偶臉孔一致,而有的則特征鮮明,各不相同。彩亭的扎制工序繁多,產量高的藝人幾乎一整年都忙于制作,因此在泥偶的細節上就難免粗糙。有的藝人年制作量低,因而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考究泥偶的細節。

(三)公共祈拜活動的創新

從現狀來看,小人節依然保留著傳統的家庭式祈拜方式。然而在城市化背景下,兒童生活情境變化使得孩子對節日的重視度淡化。據節日當天的走訪調查,我們發現,有一部分孩子在整個祭拜過程中都沒有出現。我們了解到有的孩子在家,但因祭拜儀式過早沒參與,有的孩子則是隨父母遷住城里,因而儀式由在老家的爺爺奶奶代辦。除了傳統的家庭祈拜方式,2015年七夕節,溫嶺市文廣新局和石塘鎮政府聯合舉辦了首屆大型室外小人節活動——“我們的節日·七夕祈福禮”,祈?;顒釉诖簏S泥村三和超市前的廣場舉行,36戶人家被挑選出來參加大型祭祀活動,人們在廣場上共同觀賞小人節完整的祭祀活動。這場大型的祈?;顒?,是對小人節從小型家庭祭祀活動向大型公眾展示活動轉變做出的一次嘗試,這一轉變增強了孩子們對節日的重視度與體驗感,同時也推廣了傳統文化,使石塘以外的人更深入地理解這一民俗活動所代表的文化內涵。

(四)小人節的大眾文化形象

以申報與保護為起點,小人節很快進入了公眾視野。當地政府在里箬村陳和隆舊宅里設立了一個海洋民俗博物館,館內陳列著一系列反映石塘民俗風情的圖片與實物,其中關于石塘小人節的介紹尤為豐富,館內展示了祭祀用的供品五果六菜臺和糖龜印,以及陳筱祥之子陳琦制作的彩亭和彩轎。除了箬山的民俗博物館,市文廣新局在溫嶺市區也建立了一個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其中小人節的彩亭彩轎是由省級傳承人駱業生制作。政府設立石塘小人節展覽館的做法,在提升小人節社會知名度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地方文化教育

通過編寫學校校本教材和授課的方式來宣傳石塘小人節是當地政府所采取的一項重要保護措施?!?003年,石塘中學出版了《美麗的石塘》校本教材,這本校本教材共分為6個篇章,其中在“石塘風情”這一章節中,就有一篇《七月七》;在“石塘人家”一章中,有《民間紙扎藝人陳筱祥》的介紹。2004年,箬山中學(現已并入石塘鎮中學)出版了校本教材《藝術》,在“美術篇·箬山民間工藝”中介紹了紙扎藝術,其中特別強調了石塘東湖村陳筱祥用泥偶頭制人的方法和他的藝術成就?!盵2]172

自小人節被確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來,各級傳承人的確立和評審工作也逐步展開。目前小人節確立的傳承人主要是糊亭藝人:有國家級傳承人陳其才,省級傳承人駱業生(已去世),市級傳承人陳筱祥,以及地方優秀糊亭藝人數名。對于這些糊亭藝人,里箬村和東湖村在村部的文化禮堂內為他們設立了專門的工作室方便制作彩亭,交流經驗。當地學校也會邀請他們至學校里授課。此外,箬山小學還設置了專門的陳列室,里面有七夕習俗的詳細介紹,另有一塊區域展示著學生們跟陳筱祥師傅學習制作的紙人。通過課本上的民俗介紹及親身感受制作過程,孩子們能從小了解家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政府的有力推動下,小人節也有更多機會進入公共視野,從設立專門的民俗博物展館到鼓勵地方學校編排教材,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人節文化內涵的傳承,起到了保護與宣傳小人節的作用。但不可否認,“后非遺”時代下的小人節仍面臨諸多問題。

三、“后非遺”時代下小人節面臨的問題

(一)不同年齡層的受眾群體對節日的認知發生偏差

在城市化背景下,兒童生活情境變化使得孩子對節日的重視度淡化。根據對問卷的統計分析,大多數的孩子不僅對小人節表示無喜愛之感,更不知道他們為何要過小人節。據對當地40歲以上人群的調查問卷結果分析,我們得出:在他們的觀念里,小人節幾乎與春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同等重要。這主要是由于上個世紀的經濟水平較現在低,每逢小人節,孩子們不僅參與供品準備,更能吃到平時難以吃到的食物,擁有彩亭上的泥偶當玩具。他們親身參與到節日之中,發自內心的去享受節日帶來的快樂,因而更能體會到小人節對于他們的意義。

(二)節日習俗的關鍵載體及彩亭藝人的傳承問題

作為整個小人節祭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載體,彩亭的傳承現狀不容樂觀,繼承人的缺少是技藝傳承困難的重要原因?,F在市場上流通的彩亭大多是由老一輩的藝人們制作,手工制作彩亭工序繁多、耗時長,隨著藝人們的年事漸高,制作彩亭也逐漸變得力不從心,部分糊亭藝人的生病過世更是給技藝的傳承帶來巨大阻礙。年老一輩的糊亭藝人的手藝是作為一種養家糊口的手段,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講求效益的流水線生產逐步代替手工制作業,彩亭制作難度高,耗時長,利潤薄,年輕一輩中極少有人愿意學習這門手藝,因此造成了紙扎藝術無人問津的窘迫現狀。雖然部分學校寄希望于授課,以達到讓在校學生傳承糊亭技藝的目的,但收效甚微。

在現代化、多樣化的發展訴求下,糊亭技藝的傳承與經營模式的轉化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旦人亡藝息,整個祭祀儀式或因為主要載體的缺失而終止,這不僅給非遺保護工作帶來了無可估量的損失,更有可能導致石塘小人節的消失。

(三)“后非遺”時代下的對習俗內容進行適應性調整的問題

節日的程式依舊,但年輕一代對節日的重視度與期待感已大不如從前。在此背景下,政府對節日的慶祝形式做出了適應性調整,嘗試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型祈拜儀式向公共形式轉變。2015年小人節大型集體祭祀活動的成功舉行為節日形式的變化帶來了可能,在實地普查中,我們了解到77.5%的人比較支持集體活動型這種方式,但在過去的2016以及2017年,由于經費等問題,政府沒有再舉行大型祭拜儀式。筆者認為,在當地村民對小人節以公共活動為習俗形式存在一定的認同度時,政府如何對習俗內容、舉辦方式、時間等問題做出適應性調整,不斷完善祈拜儀式從家庭型向公共化的轉變,是當下要解決的問題。

(四)商業化下的小人節習俗體系適應性發展的問題

近年來商業化趨勢顯著,石塘地區豐富的非遺民俗資源,如大奏鼓、扛臺閣等特定的節日慶祝方式正逐漸“走出”石塘?!白叱鋈ァ钡姆绞阶屚饨鐬槭恋貐^的特色文化所吸引,并在此基礎上增進對石塘的了解。我們走訪時發現,七夕之際,有大批攝影愛好者等游客來到石塘觀賞小人節的獨特慶祝方式,在欣賞風景的同時進行文化體驗。因此,如何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時又能協調好與傳統旅游之間的關系,是促進當地相關產業發展過程中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四、總結與討論

小人節作為地方性傳統民俗節日,擁有著長期的文化積淀。隨著時間的推移,小人節在時間、對象、器物供應、紙亭工藝、活動形式等方面都有所變化,在政府的宣傳下,影響力更是不斷提高。但與此同時,小人節在當代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兒童對節日認知的淡化,彩亭制作工藝傳承的阻礙,節日習俗內容與體系的調整、發展等等。對此,筆者認為,要想節日能更好的傳承,就必須抓住機遇、做好節日的現代化開發與轉型,為其注入新的活力。

彩亭是小人節重要的物質載體,雖然傳承人機制已經建立,但為了讓更多人學習到彩亭手工藝,政府可以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傳承人建立工作室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

此外,石塘民俗資源豐富,近些年的特色民宿也頗受關注,民俗類非遺旅游項目也不失為經濟與文化產業共同發展的好方式。例如在七夕的時候推出特色大型石塘七夕體驗活動,從旅游景點到特色民宿,從觀賞民俗活動到打造非遺旅游紀念品——如彩亭上的紙人。政府的非遺部門可以不定時舉辦石塘習俗系列展覽活動,促進附近市民和外地游客宏觀地了解石塘七夕習俗;建立小人節專題數據庫,以照片視頻等形式記錄小人節的祈拜儀式過程和相關民俗用品;將當地學校編入校本教材的傳統文化教育落到實處,在專門設立的手工指導課上讓孩子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提高后輩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注釋:

①梁財慶(1957——)東山村人,采訪時間:2016年8月5日。采訪地點:梁財慶家中。

參考文獻:

[1]駱業生.古代七夕文化的”活化石”——”石塘小人節”[J].浙江檔案,2010,11.

[2]黃曉慧.石塘七夕習俗[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15.12.

(作者單位:臺州學院)

猜你喜歡
石塘小人習俗
游石塘竹海
平兒是“全人”還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來了
木勺小人
石塘鎮對動物養殖場進行有效監管的整改措施
鉛山縣石塘古鎮旅游資源分析評價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