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地的兩棲動物

2018-03-20 00:44范毅
森林與人類 2018年12期
關鍵詞:杭州灣濕潤平均氣溫

范毅

兩棲動物是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型。他們的生存和繁衍離不開濕地。中國的濕地中棲息著300多種兩棲動物。

濕地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濕地是位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態系統之間的一個過渡地帶,土壤長期浸泡在水中,生長出具有濕地特征的水生植物。當各種物質隨著水流緩慢而沉積,就成為這些濕地植物的養料,其中一些有毒物質也被植物分解,所以濕地有“地球之腎”的美稱。

濕地是地球最為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覆蓋地球表面積僅有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其中蘊藏著豐富的物種遺傳資源,有些我們尚未知曉的生命還有待在濕地里發現和研究。

如果說濕地是位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態系統之問的一個過渡地帶,兩棲動物就是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過渡類型,所以兩棲動物的演化離不開濕地的演化,兩棲動物的生存和繁衍離不開濕地。據統計,中國濕地面積占世界濕地的10%,約6600萬公頃。從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布,一個地區常有多種濕地類型,一種濕地類型又常分布于多個地區。中國兩棲動物共有3目11科45屬355種和11個非指名亞種分布在這些濕地當中。

中國濕地按地域劃分為東北濕地、黃河中下游濕地、長江中下游濕地、杭州灣以北濱海濕地、杭州灣以南沿海濕地、云貴高原濕地、蒙新干旱/半干旱濕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濕地。從動物區系看,長江中下游濕地、杭州灣以南沿海濕地、云貴高原濕地的東洋界兩棲類物種占優勢。在東北濕地、黃河中下游濕地、杭州灣以北濱海濕地、蒙新干旱/半干旱濕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濕地,古北界兩棲類物種占優,廣布種較少。

由于各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地貌不同、氣候不同,植物類群也不同,各個區域所分布的兩棲動物物種多樣性也有明顯的差異,并各有特點。

東北濕地海拔50-1000米,是中國最寒冷的地區,年平均氣溫-6℃-4℃,北部屬于寒溫帶一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南部屬于溫帶一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年降雨量250-1200毫米,由南至北遞減。植被以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為主。這一地帶沼澤濕地居多,以東北三江平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為主,湖泊河流濕地主要分布在松遼平原和三江平原。該區域兩棲動物較少,只有15種左右,東北林蛙為代表物種。

黃河中下游濕地平原河口地區海拔50米以下,山區海拔500-2000米,年降雨量560-1170毫米。北部屬于溫帶一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4°C-13°C。南部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C-16°C。這個地區天然植被稀少,以次生落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灌叢為主。黃河三角洲濕地是世界少有的河口濕地生態系統,有中國沿海最大的海灘植被,灘涂生物繁盛,極適宜鳥類聚集。兩棲動物卻甚少,以蛙科物種為主。

長江中下游濕地海拔50-1000米,地貌差異大,年平均氣溫13°C-20°C,年降雨量700-1900毫米,從北到南分別屬于溫帶一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植被以次生落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灌叢為主。該區域以湖泊型濕地和農業發達的庫塘型濕地為主,是有尾目的重點分布區,有大鯢屬、小鯢屬、肥鯢屬和古老的棘螈屬分布。無尾目以蛙科為主,角蟾科次之。

杭州灣以北濱海濕地海拔為50-1500米,年平均氣溫8°-C15℃,年降雨量500-1300毫米,北部屬于溫帶一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南部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植被以次生落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灌叢為主。這一地帶經濟發展快,主要有近海與海岸濕地,由環渤海濕地和江蘇濱海濕地組成。除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部分地區為石質海灘外,多為沙質和淤泥質海灘。兩棲類以蛙科物種為主,蟾蜍科以古北區廣布種為主。

杭州灣以南濱海濕地海拔50-800米,是中國最熱的地區,年平均氣溫17°C-24°C,年降雨量1000-1600毫米,近年高達2000毫米。北部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南部為亞熱帶一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植被以常綠闊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有大片次生林、灌叢和草地。該區的近海與海岸濕地以石質海灘為主,主要河口及海灣有錢塘江一杭州灣、晉江口一泉州灣、珠江口河口灣和北部灣等。在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灘涂及臺灣西海岸的海灣、河口的淤泥質海灘上,都有天然紅樹林分布。所以該地帶是樹蛙科和姬蛙科分布的重點區域,尤其海南和臺灣受海洋隔離,是中國兩棲動物最為豐富和獨特的地區。

云貴高原濕地海拔500-2000米,山地海拔1000-4000米,年平均氣溫4℃-24℃,年降雨量600-1500毫米。北部為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南部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這個地區以湖泊濕地為主,區內一些大的湖泊分布在斷裂帶或各大水系的分水嶺地帶,如滇池、撫仙湖、洱海等。由于入湖河流水系較多而湖泊的出流水系普遍較少,湖泊換水周期長,生態系統較脆弱。該區域植被類群豐富,常綠闊葉林茂密,往西北隨海拔升高變為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草甸。本區域角蟾科為優勢種,其他屬種甚多,特有屬種豐富是該區域的特色。

蒙新干旱/半干旱濕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濕地平均海拔4000米,年平均氣溫-3°C-12°C,屬于高原氣候,年降雨量200毫米,植被為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高山草甸。蒙新高原地區湖泊地處內陸,青藏高原地區湖泊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高原湖群,伴有高寒沼澤濕地。本區兩棲類屬種不多,但是以高原物種為特色,倭蛙屬、齒突蟾屬是優勢物種。

青藏高原高寒濕地、云貴高原濕地還有太多未知的兩棲動物,物種既豐富,生態又極脆弱。近10年來我在野外的調查拍攝以這兩個區域為主,這些地區人為干預少、原始植物類群和生境破壞少,加上兩棲動物的遷徙能力差、種群隔離年代久,也為發現新物種或中國新記錄種以及觀察物種狀況提供了良好條件和研究空間。

但不容樂觀的是,隨著如今大量的碳排放以及臭氧層不斷被破壞,溫室效應愈演愈烈,這些地區雪線逐年爬升,冰川消融,水量不斷減少。珍貴的高原湖泊和沼澤地面積縮小,對高原生態鏈是致命的打擊,分布在更高海拔、適應性較強的齒突蟾還有一些希望,但稀有的湍蛙、特有的倭蛙和山溪鯢將面臨一場災難。它們除成體尚不完全適應陸地生活、需要經常返回水中保持體表濕潤外,繁殖時必須將卵產在水中,孵出的幼體也必須在水里生活。

責任編輯,王苒 任重遠

猜你喜歡
杭州灣濕潤平均氣溫
The Desert Problem
走在杭州灣跨海大橋上
烏蘭縣近38年氣溫變化特征分析
從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看萊州市30a氣溫變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區氣溫變化特征及趨勢分析
近50年來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海邊的沙漠
夏、冬季杭州灣北部游泳動物群落結構
杭州灣跨海大橋:左手風險 右手機會
杭州灣跨海大橋基礎網絡平臺的鋪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