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八佾的智慧

2018-03-26 09:07重慶市綦江區福林學校
重慶與世界(教師發展版) 2018年12期
關鍵詞:不爭論語孔子

□文/重慶市綦江區福林學校 羅 浩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庇玫赖陆袒傩?,用禮制規范百姓,使之有羞恥之心,使之守規矩??鬃油瞥绲轮魏投Y治:德治在于治心,禮治在于治形,此誠于中而形于外也。禮是仁義道德的外在表達,它維系著社會的風俗、倫理、人情、爭議、體制等等,關系著社會的穩定和正常運轉。正如《禮記》所云:“人有禮則安,無禮則亡。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痹谌伺c人的交往中如何做到有禮呢?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彼跃右怨Ь?、節制、退讓的態度來彰顯禮?!笆且跃庸Ь?、撙節、退讓以明禮?!惫Ь?、節制、退讓,這三個層面正是禮的基本精神,這些精神,在《論語·八佾》中都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一、八佾之舞的智慧

2015國慶長假的第一天,浙江高速發生了一起追尾事故,小貨車司機被卡在了駕駛室。在救援隊伍趕往現場的過程中,由于應急車道被占,錯過了最佳救援時間,導致了貨車司機的死亡。我國道路交通法明確規定,非緊急情況時不得在應急車道行駛或者停車。什么是文明社會?文明社會意味著有很多規則,并且這些規則得到了大家的遵守。然而總有人對規則置若罔聞,對這個世界毫無敬畏之心。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佾,列也。八佾即縱橫八人的方隊。按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的規格來演奏歌舞,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卿大夫,只能用四佾的規格,孔子對季氏破壞周禮的僭越行為極為不滿,因此在討論他的時候說到:“叫六十四個人在庭院為自己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不忍心去做呢?”明明知道前方發生了車禍,應急車道就是生命通道,還要去占道,這樣的事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不忍心去做呢?細想那些付出沉痛代價的悲劇,哪一件不是因一些小事而起呢?2018年10月28日,萬州公交車墜江事件中,女乘客只因錯過一站而無理取鬧,最終導致全車人葬身江底。這種為了一己私利而破壞規則,不顧他人感受和他人安危的人,是缺乏仁德之心的。

天地萬物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為遵循了一定的規律,安分于自己的本位?!抖Y記》中講到:“凡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故謂之禮?!碧斓?、四季、白晝的運行和更替遵循的是自然規律,而人類社會的秩序就是人們在適應自然規律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倫理人情。所以,禮是萬物運行之根本,符合禮的要求則井然有序、相安無事,否則就雜亂無章、混沌不清?!盾髯印防镉羞@樣一句話:“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愨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边@段話的大意是說,先王為社會制定了群居的秩序,使個人有自己的位分和職責,在群團協作中可以得到各自所需。社會的正常運轉需要秩序,有秩序就有分工,有分工就有職責。若人們不安于本分,社會秩序就會受到影響。個人堅守自己的本職,自然天下太平。

禮是仁愛之心的外在表達,違背禮的行為實乃人的不仁之心。我們若對自己的不仁之心不加以控制,就會破壞人與人交往的正常秩序。所以,孔子所維護的禮,是強調對個人行為的規范和檢點,而不是對尊卑或等級的固化。

二、寧儉寧戚的智慧

“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币簿褪钦f,禮是為了調節人的欲望而興起的。所以林放問禮之本時,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笨鬃诱J為禮的根本,與其奢侈,不如節儉;辦理喪事,與其禮儀周到,不如真正地悲傷。

儉乃節儉、節制?!叭f惡淫為首?!彼械膼阂圆欢霉澲茷榈谝?。一個人不懂得節制,欲望就會越來越大,心就會被外物控制,進而情緒失控,作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今天的物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豐富,面對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更應該學會克制,才不會被外物控制。心為形役的根本是自己的心被欲望所禁錮。曾有數據統計:使用蘋果手機人群的收入水平沒有使用華為手機人群的收入水平高。這樣的統計雖不具有權威性,但我們身邊確實有很多人收入一般,卻靠信用卡買蘋果手機或其他奢侈品。一次又一次的信用危機最終引發社會問題,這些問題表面看是經濟問題,其實質是人的欲望問題。那些偷盜、搶劫、巧取豪奪之人,都是好逸惡勞,不懂節制之人。 所以孔子認為,節儉、節制是禮的根本?!抖Y記》中有這樣一段話:“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比说奶煨员臼前察o的,但因感于外物而動,并對外物產生了好惡之情。內心不能對好惡有所節制,就會被外物迷惑牽制,甚至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

當今青少年自殺的事件屢見不鮮:有的是考試失常;有的是戀愛受挫;有的是受了委屈。無論是出于哪種原因,歸其根源都是不懂得節制。小時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什么父母就買什么,進入青春期談戀愛,被拒絕后就受不了了,于是做出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懂得節制才不會做出出格的事情;懂得節制才不會去肆意破壞規則;懂得節制社會才和諧穩定。

戚是心中悲哀的意思。舉行各種儀式,除了禮儀要符合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內心的真誠。儀式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但其根本卻不在形式,而于內心。禮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做到內心真誠、情感真實,才不會覺得虛偽。在小說《人民的名義》中有這樣一個描述:祁同偉陪趙立春回鄉上墳,到了趙家墳前,祁同偉撲通就跪下了,那是真哭啊,鼻涕眼淚全下來了。在這里,祁同偉的表現就過頭了,即便是自己的親人,也很少有上墳就哭的,更何況不是親人。像這樣的舉動,就不是內心的真實表達,而是一種虛偽的禮,只會讓人覺得惡心和反感。

一個沒有欲望的人,才不會被外界所困擾,才能堅定自己的真心,也就不會做出虛情假意的事情。孟子說:“養心莫善于寡欲”,也就是這個意思。

三、人而不仁的智慧

2018年8月21日,一輛從濟南開往北京的G334次高速動車組列車上,一男子霸占了別人的座位,還對前來勸阻的乘務員胡攪蠻纏,在網絡曝光后,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和譴責。此人的所作所為正是非禮、違禮的一個典型。這種不良行為的背后,正是該男子性格的自私和無恥。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說,一個不講仁德的人,怎樣對待禮呢?一個不講仁德的人,怎樣對待樂呢?也就是說,一個不講仁德的人,是不講禮的;一個不講仁德的人,是不懂音樂的本質的。

禮、樂可以折射出人的心性,反過來,通過對禮、樂的重視和培養,又可以提升人的仁德之心。很多學校的墻上有這樣一組標語:播下一種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這句話巧妙地道出了行為習慣與性格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了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禮記》云:“坐如尸,立如齊?!弊鸵袷菢佣苏?,站在就要像齋戒那樣恭敬。小時候母親也經常教育我們: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人的性格,不正是由生活中這些細小的行為習慣所決定的嗎?記得小時候,有個伙伴一坐下來就喜歡把腳搭在板凳上,讓人覺得特別不舒服。他的家人也提醒過他,但并沒有堅決地制止,印象中他就沒有改掉這個壞習慣。后來那人學習也不怎樣,在學校吊兒郎當的,一個小混混形象。如今到處打工,沒有什么成就。所以,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塑造人的良好性格,進而決定人的命運。

四、君子不爭的智慧

在孔子老家山東曲阜流傳著一個“三季人”的故事。一天,子貢和來人為一年有幾個季節爭論不休。來人認為一年只有三季,子貢堅定一年有四季??鬃勇牭綘幷撀?,從院內出來,子貢上前講明原委,讓孔子評定??鬃酉仁遣淮?,觀察一陣后說:“一年的確只有三季?!眮砣寺犃T,大笑而去。待來人走后,孔子又說一年是四季,這讓子貢更糊涂了??鬃永^而說道:“這時和剛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綠衣,他分明是田間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哪里見過冬天?所以在他的思想里,根本就沒有冬季這個概念。你跟這樣的人就是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非和他爭論,不是自尋煩惱嗎?”說完,子貢立刻明白了。

這個故事是個傳說,真假無從考證,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和智慧很深刻。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很多,那種講話聲音很大的,往往知道得越少,和這樣的人去講道理,那是講不通的。這就是為什么夏蟲不可以語冰的道理。在《莊子·秋水》里面有這樣一段話:“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边@些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說話要看對象,講話要講別人能聽懂的話,否則就是對牛彈琴。

況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人與人之間也往往互為三季人。世界很大,未知的東西很多,學而后知不足,越有才學越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越謙虛?!兑捉洝?4卦里面有一卦叫謙卦,是唯一一個六爻的注釋全都吉祥的一卦。謙就是謙虛的意思。謙卦的卦象上為坤,是地,下為艮,是山,坤在上艮在下,地下有山之象。山本高大,但處于地下,不顯示出來,象征德行很高,又自覺地不張揚,謙謙君子,故大吉大利。易經里面還有一卦叫訟卦,訟卦的卦象上為乾,是天,下為坎,是水,天在上,水在下,古人認為天的運行是自東向西,水的運行是自西向東,天與水背道而馳,象征人與人不和而爭論,有訴訟之意,故不太吉利。訟卦的前一卦是需卦,需就是需求和欲望;后一卦為師卦,寓意興師動眾。由此可見,爭的根源是需求和欲望,處理不好還要興師動眾,兵戎相見。所以訟卦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學會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和情緒,達到以退為進、以和為貴、上善若水的效果。

不爭是君子的一種修養,并非毫無原則、毫無是非、毫無定力??鬃诱f:“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本佑惺裁春脿幍哪??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論的事情。即使要爭,也是在謙遜禮讓的前提下,有理有據地爭。蠻不講理是小人之道,過分謙讓又會抑制人的進取精神,故而要做君子之爭。

佛家參禪有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我認為不爭也有三重境界:不爭是不爭;不爭是爭;不爭仍是不爭。首先,不爭是不爭,是沒資格爭,想爭也爭不過,爭了也白爭;其次,不爭是爭,是有了一定積累,達到一定高度后,因自信、包容、謙讓后贏得大家的認可,達到不爭而爭的效果;第三,不爭仍是不爭,是在歷經世事滄桑后,恍然頓悟,原來人的一生無論貧窮富貴、無論平庸脫俗、無論愛恨情仇,終歸于塵土、終歸于空無。正如紅樓夢所寓意的那樣:到頭一夢,萬境歸空。

無論是不爭而得還是得而徹悟,背后的智慧都是不爭。正如老子所言: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就是極盡全力之后的不強求,也是盡人事聽天命的哲學智慧。

五、恭敬是禮的智慧

近年來,在網上出現了“代客掃墓”、“代客哭喪”的業務,而且還真有人購買了這樣的業務,讓人啼笑不已。這種行為到底是孝呢還是不孝?這種以孝的形式來掩蓋不孝之心的行為,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到頭來是一頭都沒抓住,反倒成了一個笑話。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奔漓胱嫦染拖褡嫦日嬖诿媲?,祭祀神就像神真在面前??鬃诱f:“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那就和沒有舉行祭祀一樣?!薄白硬徽Z怪、力、亂、神?!笨鬃颖緛聿幌嘈殴之?、鬼神這樣的事情,卻對祭祀如此重視,其本質是體現一個敬字??鬃犹岢觥熬垂砩穸h之”的主張,所謂“遠之”,即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祭拜鬼神上?!拔茨苁氯?,焉能事鬼?”孔子重視祭祀,不過是取其“敬”罷了。這句話,正好強調了恭敬的兩個方面:一心一意和親力親為。

這里的一心一意,也可以理解為神形合一。在職場中,開會是部署工作最常見的方式,但在會場上,總有人心不在焉:有玩手機的;有打瞌睡的;更有上面開大會,下面開小會的現象。這樣的舉動,是對講話人的不尊重,這樣的人,在職場中往往也不會有所作為。無論是職場中的開會,還是與人聊天或朋友交往,都要一心一意,這是恭敬的本質。真正的禮儀,不僅僅是外在僵硬的周到和配合,更是內心虔誠和心無雜念。

祭祀的本質并不在于儀式或供奉的物品,而是生者對逝者表達的哀思和尊敬。找人代祭,那跟沒有祭又有何區別呢?1999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一首《?;丶铱纯础烦蘖爽F場和電視劇前的無數觀眾。那時候外出務工人員正不斷攀升,交通又不是很發達,每到大年三十,不知有多少在外拼搏的游子,沒有回到父母身邊。這首歌讓多少人重新卷起了行囊,走上了回家的路,又溫暖了多少老人的心。電話那頭無論多么真情地表達,都不如相視一笑讓人溫暖。

親力親為是“敬”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它同樣也是內心真實情感的外在表現。試想一下,如果你生日那天,親朋好友都為你準備了精美的禮物,但聚會的時候一個也沒來,會是什么感受?這個時候,如果其中一個朋友來了,恐怕這輩子你都會記住他了。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講,就是要懂得相互捧場。所以,受到邀請參加別人的活動,就要盡量參加,確實走不開,也要真誠地講明緣由,表達歉意,獲取對方的體諒。別人舉辦的活動、組織的聚會你都盡量參加了,當你組織活動的時候,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響應。這不正是禮尚往來的一種具體體現嗎?

親力親為在交往中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有朋友來訪,應該提前在門外相迎;約了會談,應該提前到達約定地點并耐心等候;請客人喝茶,可以親自沏茶、倒茶;乘坐他人車輛,啟動和停車時幫助察看周邊環境等等。這些細小的舉動,會讓人感受到你的周到和貼切,會讓你的人際交往更加順暢。

“敬人者,人恒敬之?!倍米鹁磩e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道理就是這么簡單,做到卻不容易。

六、謙虛謹慎的智慧

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笆胫^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弊勇勚?,曰:“是禮也?!庇腥苏f:“誰說此人懂禮呀,他到了太廟,什么事都要問別人?!笨鬃勇牭酱嗽捄笳f:“這就是禮呀!”孔子對周禮十分熟悉,但在祭祀的時候卻每件事都要問,所以有人對孔子是否真的懂得禮儀表示懷疑??鬃訁s說,這本是就是禮。這里體現了孔子謙虛謹慎的態度,這種態度是對禮的敬畏,其本質就是禮。

禮的本意是舉行儀式,祭神祈福。祭神祈福自然就要態度虔誠,心存敬畏。所以禮首先是以謙虛和尊敬的態度待人,如果人人都能這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會和諧?!抖Y記》中說:“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已,則民作讓”就是這個意思。謙虛重在一個讓字,謙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每個人都有私心。你認為公平的事情,別人覺得不公平;別人覺得公平的事情,你可能又覺得吃虧了。每個人看待問題的標準不同,因此,所謂的公平,并不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只有當有人愿意吃虧的時候,才會有足夠的空間去化解彼此的矛盾。如果人人都謙讓,不但沒有沖突,彼此都會覺得比預想的還要好,于是心存感激,人際交往形成良性循環。

《孝經》云:“禮者,敬而已矣?!倍Y的精神重在恭敬。三百六十行,隔行如隔山。行有行規,誰又能樣樣精通呢?不知規矩可以問,憑想象去做就會破壞規矩,反而不符合禮儀了??鬃与m然知禮,但更多是理論上的,當他入了太廟還要去問,這是一種謹慎,生怕自己有違禮的行為,這種謹慎就是最大的恭敬,就是禮。

七、君臣相處的智慧

朋友相處,熱情一點或隨意一點倒也無妨,但在職場中就不一樣了。下屬對上級過于熱情,有諂媚的嫌疑,不夠周到,又顯得不尊重上級。領導對下屬過于隨和,會失去領導力,過于大套,又有以權壓人的味道。所以君臣相處,禮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濒敹ü珕柨鬃樱骸熬鲬撛鯓邮箚境枷?,臣下又該怎樣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到:“君主按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以忠來侍奉君主?!痹谌寮疑鐣刃虻姆止ぶ?,最核心的是五倫,即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其中,君臣關系也就是職場關系,決定著一個政黨、團體或單位的發展。領導處于上位,會對下屬做出工作安排和要求,如果趾高氣昂、毫無情意,下屬只會因權勢而表面服從,在執行任務時,就不那么心甘情愿了。所以,領導應該以尊重、關懷、包容的態度來對待下屬。反過來,下屬執行領導的決定,就要盡忠。這里的忠,不是所謂“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的愚忠,而是盡力而為的忠、不搞陰奉陽違的忠。

工作既要有實干精神,又要懂得巧干。如果實干是盡忠的話,那巧干就是盡禮。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笨鬃影凑斩Y制去侍奉君王,別人卻以為這是諂媚??鬃訄猿肿约旱恼嗡枷?,晚年仕途曲折,并不是一個攀附權貴的人,何來諂媚?所以程子曰:“我事君盡禮,小人以為諂?!背填U認為,并非孔子諂媚,而是小人認為孔子諂媚??鬃拥倪@句言論,今天對于我們來講,可得到三點啟示:一是不能被小人的讒言影響,對待上級目中無人;二是定好位,謹言慎行、不卑不亢;三是盡禮即可,不可巴結討好,避免諂媚。

怎樣做到盡禮而又避免卑屈和諂媚呢?首先要弄清楚這三者的區別。禮是發自內心對他人的尊重和顧及,是一個主動和樂意的行為,彼此是平等的關系,且顯得自然得體。卑屈是表面對他人的服從和忠實,是一種被動和不情愿的行為,實質是內心的自卑和壓抑,彼此是不平等的關系。諂媚是對他人的討好和巴結,是一種以犧牲自我人格和尊嚴來換取利益的行為。一句話概括,就是在沒有利益驅使的前提下,以不卑不亢的姿態,熱情、周到、尊重、謙和地待人。

猜你喜歡
不爭論語孔子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張之洞的“三不爭”
孔子的一生
如何讀懂《論語》?
孔子的一生
艾草
不爭的函谷古道
不 爭
《論語·為政第二》
半部《論語》治天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