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論儒家仁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價值傳承*
——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為指導

2018-03-27 03:56呂世倫連賽君
朝陽法律評論 2018年1期
關鍵詞:法治法律

◎呂世倫 連賽君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宏偉話語和命題充分體現了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表明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的建設必須以中國特色道路和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為支撐。其中,在傳統文化中,儒家倡導的仁是主流思想。仁是人內在的靈魂,中華文化是仁的精神貫穿和延續的文化。實證性的法治只有奠基于隱性的仁的基礎上并踐行仁價值,才能增強國家軟實力,加深中華文化影響,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展現社會主義法治的燦爛遠景。

一、仁的釋義

據考,仁愛思想發源于東夷的邾婁地區,那里自古就有“君子國”的美稱。顏師古的《漢書注》說,孔子因東夷人天性柔順,有仁賢文化,欲乘浮筏而適東夷以行其道。但甲骨文、金文都無仁字記載,至《睡虎地秦墓竹簡》始有仁字。在《郭店竹簡》中,仁的含義得以豐富。仁成為一種社會思潮起于春秋時代,《國語》《左傳》中仁字逐漸增多。如《國語》有云:“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則民不至 ”“愛人能仁”??鬃蛹热宕蟪?,將仁作為其學說之核心?!墩撜Z》《十三經》對仁有更深刻的注解,《論語》里仁字就多達108個,而《十三經》里更達445個。秦朝焚書坑儒,儒家作品和文化傳承備遭挫折。漢朝經學發達,以董仲舒為代表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使儒學成為社會的正統思想。魏晉玄學彌漫,大唐佛學勃興,俟韓愈倡道統斥釋氏,儒學道統再次得以扶正。宋明時期儒學演進為“理學”與“心學”。清代多以事功實務言仁,晚期則流行以西方思想論仁。民國學者偏重探求仁之本義以及對仁的客觀解說。需要指出的是,在歷史上,除儒家之外,其他學派亦為仁思想做出了程度不等的貢獻,如墨家“兼愛”主張、道家莊子的“愛人利物之謂仁”等。概言之,儒家主導的仁理念不斷自我調整、與時俱進,其合理的內在生命力使之貫穿于幾千年中華文化的始終。相應地,社會禮儀與國家法制亦成為仁的載體而被人們普遍奉為圭臬予以遵循。

那么儒學中仁理念的主要含義是什么?

其一,人相耦。據詞源考察,甲骨文中仁字的原形表現了“人相耦”的特征,亦即兩個人相互融合與融洽之意。陳顧遠認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人為主而有同類意識的存在,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仁”①陳顧遠:《儒家法學義務觀》,載范忠信、尤陳俊、翟文喆主編:《中國文化與中國法系——陳顧遠法律史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頁。?!墩撜Z》對仁給出的言簡意賅的定義是“仁者愛人”。從禮義的角度上說,為“克己復禮為仁”,在更深層次上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后人朱熹在《論語集注》的表述為“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張載在《正蒙》中說“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這都揭示了仁的真諦。

其二,仁還有幾個派生的概念:“生生”“中和”“惻隱之心”。(1)生生。指尊重人的生命?!吨芤住酚醒裕骸疤斓刂蟮略簧??!倍虅t釋此“德”為仁,后許多儒者認定仁就是“生生”的意思。(2)中和?!抖Y記·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彼詰皥唐鋬啥?,用其中于民”?!洞饺珪吩疲骸昂鸵圆粻?,則善也,其有物之生者此也?!敝泻褪菍α⒍y一于平衡,在處理人與人關系方面,任何過和不及都會導致對人的傷害。(3)惻隱之心??酌险J為此乃人之善性所使然,因而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或“惻隱之心”。姚中秋認為:“文明史就是人在其惻隱之心與合群本能驅動下構造優良制度的歷史?!雹僖χ星铮骸度A夏治理秩序史》(上冊),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頁。不論禮或法,皆須體現以上三者的要求,引導社會制度不斷趨于完善。

其三,仁政。仁政思想通過“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的觀點來體現?!豆茏印分鲝垼骸罢d,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令順民心,則威令行”?!睹献印吩疲骸安灰匀收?,不能平治天下”,“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還強調“仁者無敵”?!盾髯印分鲝垺捌秸龕勖瘛?、“重法愛民”和“節用裕民”。仁政思想是仁在政治上、法制上的運用,是我國封建社會經久延續的重要因素。

二、仁理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

以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仁理念的精華,并立足于中國當代現實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來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新時代的迫切呼喚。正是秉持這一宗旨,本文將集中探討儒家仁理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積極作用。

(一)仁利于法治以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為目標

首先是社會物質生產和生活問題?!豆茏印吩疲骸胺仓螄?,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惫苤龠€有一句名言是“倉廩實而知榮辱”?!睹献印吩疲骸懊骶泼裰a,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弊鳛橹贫刃陨蠈咏ㄖ闹袊厣鐣髁x法治,其體現經濟基礎的要求在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實現富民。歷史規律證明,廣大民眾在物質條件充裕的情況下更容易關注品德的提升。反之,在基本物質生活無法保障的狀況下,多數人必然怨聲載道,甚至鋌而走險,全然置禮儀與法制于不顧。此時期望人們普遍自覺地來遵守道德或恪守法律,那只能是妄想。鄧小平同志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明確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有鑒于此,黨和國家不懈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富民之路。

與富民緊密相關的是分配公平問題。我國先賢歷來也很重視“均富”?!墩撜Z》云:“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贝_實,在普遍貧困的情況下,民眾可能沒有心理的不平衡,法律秩序會保持一時相對的穩定;但是當社會財富分配出現顯著不公平,形成兩極分化的時候,法律秩序必然面臨巨大挑戰,國家就有傾覆的危險。所以,先賢仁理念對社會財富分配機制問題的強調是舉足輕重的大事,社會主義就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當下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小康社會即將實現。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边@種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現之一,恰恰與社會財富的分配公平性攸關。我們黨和國家堅持公平正義原則,沿著共同富裕大方向,力求解決好縮小收入巨大差別、公共服務均等化,包括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的問題。與之相適應,就更需要制定與完善配套的法律并切實地予以實施。

(二)仁蘊涵的人本主義精神利于法治確保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維護人民當家作主地位

在中國歷史上,國家政治是君主為本還是人民為本,一直存在兩種迥異的傾向。君主主義者堅持“朕即國家”,國家由君主所創造并以君主權力為支撐,權力為君主服務,而人民不過是君主(國家)的附屬品,聽任君主主宰其命運。相反,人本主義者認為人民構成國家,國家以人民為目的?!对娊洝分幐枭虦踔蜗碌膰沂恰鞍铉芮Ю?,維民所止”“百祿是何(荷)”,表示這個國家是人民享受百福的處所?!渡袝吩疲骸懊駷榘畋?,本固邦寧?!薄豆茏印吩疲骸胺虬酝踔家?,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薄盾髯印吩疲骸疤熘?,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薄睹献印窂街碧岢觥懊褓F君輕”“暴君放伐”的觀點。民本主義是“仁者愛人”理念在政治上的必然產物。梁治平說中國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把“黎民不饑不寒”作為政治統治的最高理想。①參見梁治平:《法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16頁。法國達維德則說,封建社會中,中國百姓不像西方人那樣追求權利,“要的只是和睦相處和和諧”②[法]勒內·達維德:《當代主要法律體系》,漆竹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487頁。。類似說法雖有依據,但并不盡然。仁理念不僅表達人民的物質追求,也包含精神追求,更重要的是希望國家和法律把百姓當作人來對待。若人而非人,仁便無從談起。馬克思說:“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頁。這里的“人”就是具有主體性、能動性,擁有權利、全面發展的人。在黑格爾看來,法就是權利或者是以權利為內涵。但是,西方國家的法不過是上升為法律的資產階級意志,普遍權利是無法成為現實的。與其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奉行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方針,社會和國家的一切發展均以人民為中心。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執法為民是法治實現人民權利的題中應有之義。對此,古賢仁理念亦提供頗多啟示。

其一,法律權利問題。在儒家經典論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中,己所欲的內容主要在于尊重與關照別人,但也希望別人不妨礙其自由而受到公平對待,希望己與人在法律范圍內有同等的行為權利。我國憲法和法律對這種人性中的自由及其保障已有廣泛的規定。此外,人本主義還要求踐行仁的“生生”意涵。這表現在我國法律的許多有關保護人的生存權、發展權、財產權和人格權的條款。至于古賢不曾想到的政治民主權利、人民當家作主權利,法律亦有深度的表達。

其二,法律運行中的人道對待問題。傳統仁理念在德刑關系方面強調德主刑輔、明德慎罰,對待死刑謹慎而多寬宥,國家應關注困難群體的權益,對老幼孤寡殘疾者多加矜恤,切實予以救濟。此類人道主義精神,我國各部門法皆有詳細規定并付諸實踐。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對困難群體包括婦女、兒童、病患者、殘疾者等的社會保障,不斷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等制度。

其三,執法“原情”問題?!抖Y記·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薄氨M其性”體現為對事物本性的尊重,“性”可理解為事物自身的機理和人情。欲達到“盡其性”,則須以仁之“中和”理念,矯正各種損害其“性”的意圖?!霸椤奔刺幨禄驍喟敢紤]人情,人情屬一種習慣法或地方風俗。傳統人本主義極為重視人倫親情。張晉藩認為,由于人情是法之所以立的基礎,脫離人情,法也將終結生命,所謂“法合人情則興,法逆人情則竭”②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頁。。在司法中,“原情”體現在法官以追求恢復人際關系的和諧為目的;體現在對民間秩序、風俗習慣的保養厚愛,對人與事物本性的珍重,不人為地破壞事物原本的平衡狀態,“原情”而略法。郭春鎮認為,法律尊重群眾的感覺是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相符的,“有助于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①郭春鎮:《法律和感覺》,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9月6日。倡導尊重群眾情緒和感覺,也是司法中“原情”的一種體現。

(三)仁利于法治承擔國家善治和廉政任務

孔子譴責“苛政猛于虎”,提倡善治?!墩撜Z》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泵献訉θ收懈嗟恼撜f,他認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安蝗倘恕彼枷脒\用到政治上便是仁政。在儒家看來,君主和官吏施行仁政就必然達致國家的善治。所以,選官任吏是善治的關鍵環節之一。如何才能做好此項工作?古人從實踐經驗中總結出“選賢”與“任能”兩條標準,其中“選賢”置于優先地位?!抖Y記·中庸》認為“為政在人”,“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睹献印窂娬{“惟仁者宜在高位”。根據“天聽自我民聽”的觀點,孟氏認為君主選吏,當以廣大人民的聲音來定?!栋吩?,“誰能盡心敢做救天下之弊,敢當天下之責者,果得其人,愿陛下主張而委之”,只有將權力賦予品才兼優的官吏才能實現國泰民安。但是權力運行又有一種特性即掌權者往往容易濫用權力,使之蛻變成特權和以權謀私的腐敗。因此就必須對掌權者進行嚴格的制約與監督,對特權和腐敗者予以懲罰。經驗證明,管控官吏的特權和腐敗的最有效機制非法律莫屬。在此方面,古賢尤其杰出法家人物多有訓導?!豆茏印吩疲骸胺烧钫?,吏民規矩繩墨也?!薄渡叹龝分兄鲝垺耙恍獭被颉靶虩o等級”,凡觸犯法律者無論卿相、將軍乃至大夫都要嚴懲不貸。在《貞觀治要》中李世民指出“罰不阿親戚”,在舊臣舊吏的守法上“事須劃一”,不能開“僥幸之路”?!栋繁硎?,面對“官吏至眾,而臟污擿發,無日無之”的狀態,應完善對官吏的檢查監督機制,要求強化提刑按察、審官院等專門國家機關的職能,以便“振張紀律”。借鑒古賢廉政文化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極其重視黨政干部隊伍建設。習近平同志把選任干部的標準定格為“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并一再強調“把權力關進籠子里”。在他的親自指導下,全黨全國范圍內掀起雷厲風行的反腐倡廉熱潮。習近平同志還指出,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到目前,反腐倡廉已形成壓倒性的態勢。

(四)仁所包含的義、禮、智、信、孝、忠利于人心向善與社會和諧穩定

仁雖然具有非實證的超越性,卻能有效服務于實踐之目的。仁理念以生命為中心,最重實踐精神。力行仁愛的價值目標,品格修養是必然途徑。孟子認為仁義禮智是人性固有的。程顥在《識人篇》中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仁、義、禮、智(知)、信是傳統社會中人們的行為規則,概稱“五?!??!拔宄!敝膺€有“孝悌”,即仁者“親親為大”;“忠恕之道”,即朱熹所謂的“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這里欲從仁之實踐規范的諸范疇,扼要討論仁的品格修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作用。

其一,義。當今社會,人們常以為人正派、愛憎分明為義?!墩撜Z》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币馑际钦f義是君子區別于小人的品格??鬃诱J為:“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泵献诱J為“義之實從兄是也”,主要強調的是義是對長輩的尊重,又曰“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認為義是人的羞愧好惡之心的表現。朱熹《論語集注》云:“義者,天理之所宜”“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義被解釋為以內心之控制達到為人處世的適宜。義是一種基于善惡判斷的抉擇表現出的行為,是一種基于維護善惡的責任感而履行的義務,常常表現出一定的奉獻精神乃至犧牲精神。在社會道德義務中,義表現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準則;在國家層面,義常常體現為奉獻精神,“殺身而成仁”“舍生而取義”。但受西方法學影響,我國清末變法后,功利主義盛行,因而“惟有加重道德上義務的負擔,補救法律上權利的缺欠”①陳顧遠:《儒家法學義務觀》,載范忠信、尤陳俊、翟文喆主編:《中國文化與中國法系——陳顧遠法律史論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06頁。。把利人作為處世立場,是義的真諦。此者亦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二,禮?!抖Y記·曲禮》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薄抖Y記·禮運》云:“禮也者,義之實也?!薄墩撜Z》云:“人而不仁,如禮何?”一般認為仁和禮互為表里,沒有仁,禮就變成空洞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在道德,禮是仁的外在體現。李約瑟認為,禮包括習慣、慣行和禮儀,在經驗中與“固有感情相一致”,“事實上是與宇宙結構相一致”的。①轉引自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頁。以今人之視角,禮是法之外的讓人們自動遵守的準繩,如法律上表現為行政法和民商法的某些原則;道德上禮要求人們恪守公序良俗和日常道德等民間法。

其三,智。朱熹云:“智者仁之分別?!蓖蹶柮鞯摹秱髁曚洝氛f:“知是心之本體”,知即良知。智可理解為對仁的分辨、判斷。意大利利瑪竇認為,“靈魂”是人“推論事物,明辨理義”的規范性判斷能力。②參見屠凱:《與中國相遇的現代早期西方法哲學》,載《中外法學》2017年第5期。中國儒家沒有靈魂之說,但仁之智也是一種推理明辨的能力,也就是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如刑法中的“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都離不開智的判斷。需要明確的是,儒家主張以智辨仁是有原則的,它追求“相和”而不隨意追求“相同”,即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不分是非善惡的妥協退讓叫做“鄉愿”,譴責那是“德之賊”?!班l愿”不符合道德原則,也不符合法律原則。

其四,信。信或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是人際交往、社會和諧的大前提,因而必然成為法律的重要原則。在私法領域,締結契約的相關當事人要誠信地履行其承擔的義務,否則法律就會予以強制,對借款不還的“老賴”更是如此。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市場經濟中出現大量遭到詬病的現象,如坑蒙拐騙、假冒偽劣、欺詐等,皆因誠信缺失造成。由此可以斷言,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應該是道德經濟。誠信在公法領域亦非常重要,失去公信力的權力可能導致政權危機和社會混亂。在國際領域,一個國家背信,不只會損害同其他國家的正常交往,還會潛伏戰爭的危險。

其五,孝。儒家強調的“親親為大”,民間流行的“百善孝為先”的諺語皆是人情的體現。自然的血親關系是人際關系的基礎,其他的人際關系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正因為家庭成員之間最為親近,所以家庭不睦便難談睦鄰友好和諧社會。這就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之理。父慈子孝、家庭和睦有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賀麟認為:“持等差之愛說的人,也并不是不普愛眾人,不過他注重在一個‘推’字,要推己及人?!雹儋R麟:《文化與人生》,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54—55頁。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家風建設,倡導“養老、孝老、敬老”,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有鑒于此,法律中需要強化對家文化價值的傳承并進行創新。

其六,忠恕?!墩撜Z》中記載,孔子之道“忠恕而已”。楊伯峻認為忠恕之道即仁,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②參見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6頁。今天講忠,最重要的是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意識,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讓其成為每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托。愛國意識只有源自人的內心,才能自覺承擔與履行國家法律與社會道德上的義務和責任。在事業方面,忠體現在愛崗敬業,充滿熱情與干勁,力爭用盡可能大的成就報答祖國和同胞。恕指以己之心推想別人之心,不計較別人對己的小錯,講寬容重和諧。忠與恕密切相關,因為彼此有恕道,才能一體盡忠。

(五)仁利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與德的關系是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長期以來,西方思想家們對此問題見仁見智,存在截然對立的觀點。從基本傾向上說,自然法學派突出道德作用,忽略實證法律;反之,法律實證主義學派突出法律作用,忽略道德作用。兩種觀點皆不免失于片面。實際上,法律與道德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法律為道德的外部載體,道德是法律的內在價值基礎。不論是法律虛無主義還是道德虛無主義都將損害法治的功能和實效。在我國,江澤民同志在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治國方略。2000年他又講到“以德治國”的重要性,作為對基本治國方略的實質性補充。這種依法治國和以德導法的法治思維模式是對中國法律思想文化傳承的創新,凸顯了社會主義法治的中國特色,也是對法治與德治相互關系更為準確而全面的科學把握。在此之后,江澤民同志又多次闡發法律—道德關系理論,其內容主要有:(1)法治、德治都是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基本手段。法律和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相互聯系,互相補充。所以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應該結合起來,統一發揮作用。(2)道德是法律的價值基礎。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文明建設,屬于精神文明,二者的范疇不同。因此必須重視德治的思想內涵,使法治有牢固的德治支撐。(3)法治與德治相互促進。對一個國家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都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強調與廣泛開展傳承中華文化思想的教育引導,使以德治國精神深入人心,深化人們的道德自律感,從而使人們能夠自覺地尊法、守法、用法。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再次指出,要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為依法治國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六)仁利于法治營造人與自然間的“生命共同體”

《論語》記載,孔子回答子貢問話時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禮記·中庸》有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自南宋葉適至現代的一些學者將“天地位焉”解釋為“天地各得其位”;“盡其性”體現了對事物本性的尊重,體現了仁之“中和”的意蘊,是以“中和”求“盡物之性”,以“盡物之性”達致“生生之仁”??鬃犹岢搬灦痪V,弋不射宿”;《孟子》云“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主張“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這些話都反對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行為。無獨有偶,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中,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顯得更為突出。莊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名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熟知。這些論述意義深遠,發人深思。在當今世界,人類已普遍認同維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迫切性,國人亦無例外。在黨的領導下,我國不僅制定了《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規,而且呈現全民保護生態活動的壯觀場面,取得越來越巨大的成效。此外,我國還積極參與全球的環境保護。例如,在簽署《巴黎氣候協定》過程中,我國就起著主導性作用,廣為各國所贊許。十九大報告先以顯著的篇幅和精辟的語言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在具體措施方面,如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結論是營造人與自然間的“生命共同體”。不難看出,在報告里,儒家“愛物”主張得到極致的創新發展。

(七)仁的大同理想利于法治促進共產主義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樹立

《禮記·禮運》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比寮胰世砟畹淖罱K社會理想是“大同社會”。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理想社會形態是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豆伯a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共產主義社會是人性自由徹底解放和回歸的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國家和法律將被“自由人聯合體”組織及其全新規則所替代。由于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人的覺悟極大提高,社會風尚的美好是今人無法想象的。如果說古賢的大同理想不免具有空想色彩,那么共產主義理想則是符合社會歷史規律的、科學的理想。近代以來,資本主義大發展暴露出其自身無法解決的社會關系的弊病,最為突出的是資本間無節制的競爭造成巨大的貧富兩極分化。顯而易見,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巨大差距總不會是人類追求和文明發展的理想狀態。要想徹底擺脫這種“資產階級法權”,就唯有實行共產主義。習近平同志強調黨要堅持意識形態領導,引導廣大黨員和群眾“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我國法律體系和法治體系正是以這種理想為底蘊,因此我們法律人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必須有明確的科學社會主義目標取向。

(八)仁利于借助國際交往與國際法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孟子》記載,齊宣王問孟氏:“交鄰國有道乎?”孟氏答:“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大國仁而小國智”是古賢對處理國際關系之道的深刻思考。對于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國政治家自古就奉行老子所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智慧。仁理念除體現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上之外,還體現在尊重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方面。牟鐘鑒認為,新人文主義應能體現以人為本,超越當代各種信仰的局限性,打通各種文明、各種信仰之間的聯系渠道。①參見牟鐘鑒:《新仁學構想——愛的追尋》,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頁。漢朝開辟了絲綢之路以后 ,中國長期與沿途民族國家保持友好互利合作,使其歡迎中國人的到來,并主動同中國交流。唐太宗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全其部落,順其土俗”,尊重他們原來的生活方式和風俗,博得少數民族的擁護。新中國在成立后不久,便率先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得到多國的認可和接受。十九大報告指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際秩序。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的義利觀,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和平、互利、包容、不稱霸與不擴張,意味著將仁理念作為連接國家間關系的橋梁?!妒澜缛藱嘈浴穼ⅰ叭省弊g為良心,吸取了“仁”的意涵;世界宗教大會通過的《全球倫理宣言》確認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準則;2017年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第55屆會議首次寫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鞠成偉評價張彭春對《世界人權宣言》的貢獻時認為:“他提出把仁這一道德稟賦作為人權的基礎,為面臨宗教批判、理性批判和權力批判而陷入困境的傳統人權話語找到了新的合法性源泉?!雹诰铣蓚ィ骸度寮宜枷雽κ澜缧氯藱嗬碚摰呢暙I》,載《環球法律評論》2011年第1期??梢?,中國傳統仁理念已獲得全球性的影響力。

三、簡短的尾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充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情厚誼,表現出堅定的民族文化自信,這極大地振奮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動力。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寶藏里潛含的中華民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需要認真探索研究;同樣,要挖掘和闡發其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并結合新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弘揚與創新,以資推動現實社會的進步。法學和法律家負有責任從祖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家國相通、仁義誠信、情理法融合、德法共治等遺產中精煉出具有中國智慧的法治理念,講好中國的故事,強化中國法學的國際話語權??傊?,仁理念涉及法律的方方面面,對于法治建設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都具啟發性。

新時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征程中,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廣大群眾同心勠力,定會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猜你喜歡
法治法律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在法治護航下實現新飛躍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讓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