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2018-03-28 17:56張永娜
學理論·下 2017年10期
關鍵詞:鄉風文明鄉村治理新農村建設

張永娜

摘 要:鄉風文明是鄉村社會風俗習慣、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的集中體現,與城市文明相比,鄉風文明在人際交往、教育理念、思想觀念、治理模式、傳統保留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一方面對鄉村治理具有積極作用,有利于鄉村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但另一方面,在社會的變遷中,鄉風文明越來越表現出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方面,社會的亂象、思想的保守、教育的落后等等,對鄉村治理產生了消極影響,不利于鄉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關鍵詞:鄉風文明;鄉村治理;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D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078-03

“鄉”是我國縣以下一級的行政區域,這里應是泛指城市以外的廣大鄉村地區?!班l風”,就是鄉村地區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是特定鄉村社區內人們的觀念、愛好、禮節、風俗、習慣、傳統和行為方式等的總和,它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被人們仿效、傳播并流行”[1]。鄉風文明集中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特定地域人們的素質以及這種素質在具體實踐中的表現,這種素質及具體實踐有著明顯區別于城市文明的特點,在鄉村社會治理中也起到積極或消極的作用。

一、鄉風文明區別于城市文明的特點

隨著時代的變遷,城鄉差距不斷擴大,鄉村社會在社會文明方面越來越表現出與城市文明不同的特點。這里用“城市文明”來表述并不太準確,因為“城市”對應的應該是“鄉村”,而“鄉風”并不等同于“鄉村”,“鄉村”是一個社會綜合概念,而“鄉風”則是鄉村社會一個方面的表現,因此,“鄉風文明”包含于“鄉村文明”,這里與“鄉風文明”相對應的“城市文明”則具體指“城市文明”中關于城市風俗人情的方面。在風俗人情方面,鄉村社會與城市社會有著顯著不同的特點。

首先,從人際交往看,城市文明體現在生人交往中,而鄉風文明則滲透于熟人關系中。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出了“熟人社會”的概念,并指出這是中國鄉村社會長期以來的生活模式。在熟人社會中,人際關系非常簡單,基本只局限于特定區域內,同一地域的人們,共飲一井水,同處一條街道,并且共同參與村中重大活動,擁有共同的生活經驗,相似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和信任,關系親密,并且互相幫助。然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必須承認鄉村社會的熟人社會模式已經發生重大變化,開始由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轉變,人們的關系圈不斷擴大,人際交往不再局限于小小的鄉村之內,生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但與城市社會中,由于生活空間不斷擴大而導致的生人交往為主的人際關系不同的是,鄉村社會內部由于鄉村自治的政治模式、地域的限制以及傳統文化的影響等原因,導致鄉村社會內部的人際關系仍然以家庭、親戚以及鄰里等熟人之間的交往為主。從邢臺地區來說,以發展較好的前南峪村為例,通過發展生態旅游,全村人生活比較富裕,外地游客越來越多,但在鄉村社會內部,一方面由于實行集體經濟,自然排斥外來人口參與,據了解,前南峪地區男孩兒容易娶妻,但女孩兒多不愿外嫁,因此村莊內部成員流動性極小,另一方面,村民之間仍然擁有相似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以及工作環境等,并且共同參與集體活動和鄉村治理,因此,彼此之間仍然相互了解和熟悉。這是在經濟發展較好的農村地區,另外,在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尤其是山區,熟人社會的模式更加穩定,人際關系自然也主要是熟人關系。鄉風文明正是滲透于這種熟人關系中,村民之間互相了解互相幫助,相較于城市文明,鄉風文明更多了幾分親情——鄉里鄉親[2]。

其次,城市文明重視知識和教育,鄉風文明則更加重視勞動和技術。中國傳統鄉村社會以農業生產為主,傳統的農業生產依據的是世代相傳的生產經驗和艱苦耐勞的毅力,因此傳統鄉村社會“培植了中國農民‘精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力,以助地力的求是務實的態度”以及“‘夜寢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為而不倦,民不憚勞苦的艱苦奮斗、刻苦耐勞的優秀品質”[3]。而從知識和教育來說,雖然百姓們普遍認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但一方面,從現實情況看,在鄉村社會經濟落后、教育條件欠缺的條件下,知識和教育對于農民來說只是一種“奢侈品”,另一方面,知識和教育是一種長遠的投資,短期內并不能看到回報,反而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勞動和技術則是短期內就能得到回報,對于大部分農民來說,眼前的利益更加重要。因此,與城市文明更重視知識和教育不同的是,鄉風文明更加重視勞動和技術。

再次,城市文明尊重個性,而鄉風文明更強調共性。城市的發展主要依靠科技發展工商業,因此,更加強調個性和創新,創新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驅動力和靈魂。而鄉村社會,一方面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社會傳統的倫理道德是壓抑個性的,要求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符合現實政治,符合政治現實所需要的倫理規范,而且“傳統的農業生產也需要統一協調,只要依據代代相傳的生產經驗就可以進行生產,根本不需要個性和創新”[4]。另一方面,鄉村社會的熟人社會形態也要求強調共性、壓抑個性,個性在這樣的熟人社會中就好比“鶴立雞群”,格格不入。因此,鄉村社會更加強調共性。

復次,鄉風文明具有鄉村自治的基因。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的治理模式是以鄉村自治為主。在中國古代社會,一向有“皇權不下縣”的說法,國家對鄉村的治理主要是征收賦稅和治理重大治安事件等,而鄉村社會公共事務的運作以及鄉村秩序的維持等則主要依靠宗族、鄉紳等鄉村組織和精英來完成,“統治者并沒有具體規定縣級以下的管理規則,地方治理基本上依賴的是慣例,或是統治者和地方社會的主動精神”[5]。而鄉村士紳則由于在當地“有著不同尋常的聲望、地位、文化資本和社會關系網絡,在鄉村治理方面他們手里有著豐厚而獨立的資源”[6],他們承擔著“為民師表,移風易俗”的光榮使命,是維護鄉村太平穩定的重要力量??梢哉f,中國傳統鄉村社會是在地方精英引導下的自我治理,這種治理模式實現了鄉村社會長期以來的傳承和穩定,是傳統鄉風文明的一大特點,也是中國鄉村社會天然具備的自治基因。

最后,鄉風文明更多更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共識。而從經濟的視角看,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是依托古代成熟的農業經濟而形成的,而古代農業經濟的載體是鄉村。從這個意義上看,依托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文明之根在農村,而不是在城市。因此,鄉風文明中保留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以邢臺地區為例,邢臺地區歷史悠久,有豐富的傳統文化遺存,而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大多保留在鄉村地區,例如內丘神碼是民間百姓所用的信仰祭祀用品,至今仍有保留,主要分布在內丘鎮南雙流村和金店鎮魏家屯村及其他村鎮。春節時當地居民把貼神靈馬看得比貼春聯還重要,許多農民特別是老太太,雖然一字不識,卻認識神靈馬,并講得頭頭是道。還有南和傳統民俗文化娛樂活動“抬黃杠”,是南和河郭一帶流傳下來的,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由南和縣城北兩個友好村:河郭村和賈宋村舉辦的,現在已成河北規模最大的傳統民間活動。其他例如廟會文化、姓氏家族文化、武術文化、傳統紡織技藝等等在邢臺鄉村地區都有遺存。

總之,與城市文明相比,鄉風文明有著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在鄉村治理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很多場合中多次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的建設路子,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鄉風文明就是農村特點的具體體現,作為具有區別于城市文明的顯著特點的鄉村社會風俗文明,其在鄉村治理中有著凝聚力量、促進和諧、引導自治、推動發展等積極作用,有利于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繁榮。

首先,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具有凝聚鄉村力量的作用。鄉風文明根植于傳統的熟人社會,習慣于熟人交往,村民之間擁有相似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以及工作環境,共同參與鄉村集體活動,這些都有利于形成鄉村共同體意識,這是鄉村社會凝聚力的基礎。近年來,鄉村社會集體經濟的飛速發展也正是源于鄉風文明的這種特性,使村民能夠團結起來共同建設自己的家園。邢臺地區也出現了很多這樣集體致富的村莊,如以綠色生態和紅色文化旅游為標識的前南峪村,如打造了全國知名蘋果品牌的崗底村,等等,都是在全體村民團結努力下取得的成就。國家在鄉村治理中,可以加以適當的引導,通過鄉村集體活動以及共同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中傳遞國家的政策和發展農村的意愿,從而有效地將普通村民的力量凝聚起來建設新農村。

其次,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具有促進鄉村和諧的作用。一方面,鄉村社會的熟人關系、傳統文化、民俗活動等都有利于增進人們的感情交流,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拉近人們的距離,從而促進社會和諧,促進鄉村治理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鄉風文明強調共性,雖然這種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個性的發展,不利于鄉村社會的發展創新,但從另一方面看,通過加強對共性的合理引導,在鄉風文明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價值導向,也有利于培育和諧的鄉村社會共識,使農民群眾內心有尺度、行為有準則,促進鄉村社會和諧發展。

再次,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具有引導鄉村自治的作用。當前由于受到各種物質文明的沖擊,農村醇厚的民風有解體的風險,各種刑事犯罪、民事糾紛、秩序紊亂現象頻發,并呈上升趨勢。而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僅僅依靠法律,社會控制成本將大大提高。因此,借助鄉風文明的自治能力,通過鄉村社會中的地方精英、族長、有威望的長者等鄉村權威,充分運用村規家訓、牌匾楹聯、俗語格言等鄉風教化資源,可以有效地調解糾紛,化解矛盾,潛移默化影響農民群眾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實現鄉村社會的自我調和,這樣不但有利于懲戒違法犯罪等不道德行為,更能夠“為民師表,移風易俗”,起到有效地凈化鄉村社會風氣、提高村民道德水平的作用,有利于鄉村的穩定。邢臺市威縣孫家寨村就存在這么一位地方精英,他是付宏偉,在幾年前放棄百萬年薪回村照顧老人,在每個月的農歷初一、十五為村里65歲以上老人免費做孝心餃子宴,來就餐的老人,從最初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一千多人,又稱為“千叟宴”,付宏偉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他的孝道,也傳遞著他的孝道,現在付宏偉所在的河北威縣孫家寨村已經成了全國有名的“孝心村”,十里八鄉的義工都紛紛加入了孝親的行列,跟著他一起盡孝、行善。這是潛移默化、移風易俗的效果。

最后,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具有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鄉村社會要發展,鄉風文明中所包含的綠色生態和傳統文化兩大優勢資源是原生動力。習總書記多次強調新農村建設要走符合農村的建設路子,注意鄉土味道,體現農村特點,記得住鄉愁,留得住綠水青山,強調要保留鄉村風貌,堅持傳承文化。這些都為當前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就是生產力,尤其是在加強保護傳統文化的今天,鄉風文明中所包含的傳統文化的內涵就是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鄉風文明中的傳統技藝、優秀文化、民風民俗,很多都可以進行商品開發、旅游開發。千姿百態的鄉村傳統文化為開展豐富的農村文化活動、進行農村文化產業項目開發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在邢臺,南和的“抬黃杠”、隆堯的“堯山廟會”等民俗活動,河北梆子、招子鼓等音樂表演,洪拳、梅花拳等武術文化以及手工織布、根雕、草編等民間技藝,都可以進行開發,形成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區域形象和品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三、鄉風文明對鄉村治理的消極影響

鄉風文明區別于城市文明的特點,一方面對鄉村治理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但社會高速發展背景下,由于鄉村社會發展的落后、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沖突等原因,當前的鄉風文明并不能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因此,給鄉村社會的治理帶來了一系列消極的影響,不利于鄉村社會的發展。

首先,當前的鄉風文明中存在諸多不良現象不利于鄉村社會的治安與穩定。筆者曾就邢臺地區各鄉鎮做過一項關于鄉風文明的問卷調查,從宗教信仰、娛樂活動、家風教育等方面隨機抽取了50個鄉鎮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第一,鄉村中盲目信教活動普遍存在。在調查中,81%的鄉鎮表示鄉村存在盲目信教活動,并且現象普遍,這些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鄉村信教者大多文化水平較低,對宗教認識模糊,思想混亂,容易受到不法宗教分子蠱惑,甚至不同宗教派別互相排斥、對立,也會嚴重影響民眾團結與鄉村穩定,存在安全隱患。第二,鄉村娛樂活動單調且低俗。調查顯示,村民主要的娛樂活動是打牌、看電視以及喝酒,有82.5%的鄉鎮表示看電視、打牌是村民主要的娛樂活動,其中尤其是打牌活動最為普遍,并且存在賭博行為,不僅存在于中老年村民中,在年輕人中也普遍存在,部分年輕人游手好閑、無所事事,造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另外,村內打架斗毆等行為也是時有發生,這些不良現象的存在都給鄉村治安造成很大影響,不利于鄉村社會的治理與穩定。

其次,鄉村社會的保守與封建思想不利于新時期鄉村社會的發展?!稗r村穩則天下安”,鄉村社會向來是強調保守與穩定的,由于鄉村社會的封閉與落后,以及傳統社會中一貫的自治模式,使鄉村社會的保守思想非常濃厚,而且鄉村社會在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殘留了許多的封建思想,在當前信息高速發達、經濟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保守或封建的思想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當前,我國城鄉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中央下達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一系列重要舉措,這些都要求農民的思想觀念也要發生深刻的變化,保守與封建的思想已經嚴重阻礙了鄉村社會的發展,必須切實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引導其樹立與現代農業社會相適應的時代觀念。

再次,鄉村社會落后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培育新型農民,影響鄉村社會的長遠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新型農民的培育,新型農民一方面要具備基本的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術,另一方面還要有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時代觀念,具備創業本領和致富能力,這些都離不開知識和教育。但在當前鄉風文明現狀中,大部分農民仍然不重視知識和教育,雖然客觀上他們認同知識和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鄉村教育的落后以及教育投資回報率低等問題,造成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問題。在筆者的調查中,35%的鄉鎮表示大部分村民不能完成高中教育,49.5%的鄉鎮表示大部分村民能夠完成高中教育,但大學生在鄉村仍然是鳳毛麟角。另外,鄉村隔代教育現象普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依然嚴峻。這些問題都不利于鄉村社會的長遠發展和繁榮,教育問題不解決,鄉村社會結構無法調整,新型農民無從培育,鄉村社會發展后繼無力。

四、結語

鄉風文明是鄉村社會風俗習慣、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的集中體現,與城市文明相比,其在人際交往、教育理念、思想觀念、治理模式、傳統保留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一方面有利于鄉村社會的凝聚、和諧、自治與發展,但另一方面,在文明的沖突中,鄉風文明越來越表現出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方面,社會的亂象、思想的保守、教育的落后,等等,都不利于鄉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在當前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鄉風文明建設更迫在眉睫。政府在鄉村治理中要注意引導鄉風文明的建設,利用鄉村社會的熟人關系,引導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鄉村社會共同體意識,形成正確的鄉村共識。同時,要重視鄉村教育,習總書記曾說過:“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的建設路子”,鄉村的教育也要適應鄉村的需要,注重基本科學知識和農業技術的教育,培育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農民。另外,鄉村的發展要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優勢,但又要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這就要求在轉變農民思想觀念的同時,把鄉村中傳統文化的因素利用到鄉村社會的發展中來,形成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傊?,鄉風文明是鄉村社會治理的重要因素,鄉村社會要發展,鄉風文明也要相應調整,鄉風文明的發展必須從當前社會主義鄉村的現實生活環境出發,保留有利于鄉村治理的優秀傳統,摒棄不利于鄉村治理的不良因素,建設既保留優秀傳統,又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當代中國鄉風文明。

參考文獻:

[1]董歡.鄉風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J].蘭州學刊,2007(3).

[2]張祥晶.文明“沖突”:城市化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4).

[3]高長江.鄉村現代化與鄉村文化建設[J].中國鄉村觀察,1995(4).

[4]夏淼.當代中國鄉村文明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5][美]李懷印.華北村治——晚晴和民國時期的國家與鄉村[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劉瓊,張銘.傳統中國鄉村社會治理模式問題再認識[J].東岳論叢,2012(11).

猜你喜歡
鄉風文明鄉村治理新農村建設
皖北美麗鄉村建設中鄉風文明培育解析
鄉風文明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研究
國內關于鄉村治理理論研究綜述
關于對徐州市實施大學生村官制度的實踐與思考
加快鄉風文明建設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淺析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與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